书籍详情
中国戏曲史
作者:廖奔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9-01
ISBN:9787208053274
定价:¥2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中华戏曲从原始文化的远古时期走来,当它一出现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就作为中华文化主体的一部分而生生繁衍,逐渐形成一种具备东方美学特质的艺术样式,并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了深刻影响。如果我们要寻找中华文化遥远的历史信息,戏曲自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载体。更为重要的是,深人体现在底层民众意识中、并对今天的社会还在发挥着巨大制约作用的传统文化是明清以来形成的民俗文化,而民俗文化的一个集中代表则是遍及中华大地、充塞了她的各个角落的地方戏曲。中华戏曲实在是中华民族文化里的一枝声葩,它集中了中华文化的全部精粹和庞杂,而以最通俗的为普通民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体现出来。文化与学术的发展都是一种从积累渐进到量变升华的过程,对于戏曲历史的研究同样归于这一过程。如果本书能够对这一过程产生一点积极的影响,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点新鲜的内容,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学术的同义反复上,它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历史的专题著作。全书以“形态”、“腔种”、“剧目”、“演出”、“艺人”、“典籍”、“交流”、“附论”八个篇章,全面阐述了中国戏曲自先秦至明清的发展历史。本书突破了传统以历史发展时期为展开戏曲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概貌描述的藩篱,而以志书体例,按中国戏曲历史发展所包含和涉及的门类和方面分类,理出每一门类的历史发展脉络,从而使本书成为一部颇具特色的中国戏曲史研究专著。 作者简介:廖奔,1953年生。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戏曲学会副秘书长。著有《宋元戏曲文物与民俗》、《中国戏典声腔源流史》、《中国古代剧场史》等;合著有《中国戏剧的蝉脱》。发表论文有百余万字。目录:绪言第一章 形态 第一节 原始戏剧 第二节 初级戏剧 第三节 戏曲第二章 腔种 第一节 声腔源流 第二节 结构形式 一、 剧本结构 二、 场上结构 三、 音乐结构 四、 文词格律 五、 角色体制 六、 演出体制 第三节 剧种分布第三章 剧目 第一节 佛教剧本和杂剧院本 一、 三种文字的佛教剧本 二、 宋金杂剧 三、 元院本 第二节 戏文和杂剧 一、 宋元戏文 二、 元和明初杂剧 第三节 文人传奇和杂剧 一、 明代作品 二、 清代作品 第四节 诸腔和地方戏 一、 明代民间演出本 二、 明代诸声腔剧本 三、 清代地方戏剧本第四章 演出 第一节 剧场沿革 第二节 戏班组织 一、 戏班组建 二、 艺人来源 三、 班规 四、 流动作场 五、 行头 六、 艺人地位 七、 梨园公会 第三节 戏俗 一、 点戏 二、 戏价 三、 戏神 四、 观众第五章 艺人 第一节 唐前优伶 一、 先秦至两汉 二、 六朝 三、 唐朝 四、 五代 第二节 宋元艺人 一、 辽、北宋、金 二、 南宋 三、 元代 第三节 明清演员 一、 明代 二、 清代第六章 典籍 第一节 曲集 一、 总集和选集 二、 别集 三、 选出 第二节 曲论 第三节 曲谱第七章 交流 第一节 汲取西域阶段 第二节 发散日欧阶段 一、 东传日本 二、 西进欧洲 第三节 东西交汇阶段第八章 附论 第一节 傩戏 第二节 目连戏 第三节 木偶戏 第四节 影戏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暂缺《中国戏曲史》作者简介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形态
第一节 原始戏剧
第二节 初级戏剧
第三节 戏曲
第二章 腔种
第一节 声腔源流
第二节 结构形式
第三节 剧种分布
第三章 剧目
第一节 佛教剧本和杂剧院本
第二节 戏文和杂剧
第三节 文人传奇和杂剧
第四节 诸腔和地方戏
第四章 演出
第一节 剧场沿革
第二节 戏班组织
第三节 戏俗
第五章 艺人
第一节 唐前优伶
第二节 宋元艺人
第三节 明清演员
第六章 典籍
第一节 曲集
第二节 曲论
第三节 曲谱
第七章 交流
第一节 汲取西域阶段
第二节 发散日欧阶段
第三节 东西交汇阶段
第八章 附论
第一节 傩戏
第二节 目连戏
第三节 木偶戏
第四节 影戏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形态
第一节 原始戏剧
第二节 初级戏剧
第三节 戏曲
第二章 腔种
第一节 声腔源流
第二节 结构形式
第三节 剧种分布
第三章 剧目
第一节 佛教剧本和杂剧院本
第二节 戏文和杂剧
第三节 文人传奇和杂剧
第四节 诸腔和地方戏
第四章 演出
第一节 剧场沿革
第二节 戏班组织
第三节 戏俗
第五章 艺人
第一节 唐前优伶
第二节 宋元艺人
第三节 明清演员
第六章 典籍
第一节 曲集
第二节 曲论
第三节 曲谱
第七章 交流
第一节 汲取西域阶段
第二节 发散日欧阶段
第三节 东西交汇阶段
第八章 附论
第一节 傩戏
第二节 目连戏
第三节 木偶戏
第四节 影戏
参考文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