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蛋白质、酶和基因:化学与生物学的交互作用

蛋白质、酶和基因:化学与生物学的交互作用

作者:(美)Joseph S.Fruton著;昌增益译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1-01

ISBN:9787302095088

定价:¥12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优秀的生物化学科学史著作。由美国科学院院士、耶鲁大学教授弗鲁顿博士历时数年撰写而成。弗鲁顿教授对整个生物化学的发展历史乃至近几个世纪的科学发展史进行了回顾,对蛋白质、酶、基因的研究历史进行了全面系统和深入的阐述,全景式地展现了化学与生物学研究的交互作用过程。全书共分9章,约90万字,内容丰富,论证严密。特别是书后附录中罗列的七千多篇反映生物化学学科发展的文献,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本书适合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乃至整个生物学领域的科研、教育工作者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昌增益,男,1965年1月出生,江西萍乡市人。198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取中科院上海生化所研究员,并推荐参加了国家教委“中美联合招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CUSBEA)项目”的遴选考。1985年通过CUSBEA项目被公派赴美留学,在贝勒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92年获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92年2月至1995年底为美国休斯医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1995年底回国,在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工作。1996-1998为副教授。1998年至现在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现为清华大学研究生培养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蛋白质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评审专家组成员(99年任组长);《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常务编委;中国科协青少年活动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风险事业中心评估专家;萍乡中学校友会北京分会会长;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院长为吴阶平院士)。1985年获“中国联合招收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研究生(CUSBEA)项目”奖学金,赴美国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获Robera A Welch Foundation Predoctoral Fellowship;1996年获“清华之友-优秀青年鼓励金”二等奖;1997年获“清华之友-优秀教师鼓励金”二等奖;1997年获“清华之友-优秀教师鼓励金”优秀青年教师群体奖;1997年获清华大学“横山亮次优秀论文奖”;2000年被国家教育部遴选为“重点高校系主任/实验室骨干研修项目”高级访问学者。1997年10月中国青年学者生物技术前沿学术讨论会(北京)分会主持人。1998年10月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三届生命科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西安)学术组成员,分会主持人。1998年11月任第二届东亚地区16所研究型大学生物技术研讨会(台湾)分会主持。2000年10月任第15届亚太地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年会学术秘书,并作大会报。2001年9月13-16与中国科协副主席胡启恒院士一起参加在菲律宾召开的“世界科学与技术大会”,并做大会发言。留学美国期间曾担任德克萨斯医学中心中国学者学生联谊会主席;中国文化学社社长;《北美行》留学生刊物主编。发表代表性论文近30篇。
目录
第1章 关于科学学科的发展史
 1.1 从社会学角度回顾
 1.2 通过传记进行研究
第2章 机构的设置
 2.1 化学在法国和德国
 2.2 研究所的出现
 2.3 生理化学与化学生理学
 2.4 国际格局
 2.5 美国和加拿大
 2.6 科学协会和出版物
第3章 哲学、化学和生物学
 3.1 科学具有统一性吗
 3.2 哲学与化学
 3.3 哲学与生物学
第4章 从酵素到酶
 4.1 1800年时对发酵问题的理解
 4.2 微生物作为发酵过程的作用物
 4.3 巴斯德与分子不对称性
 4.4 从巴斯德到纳格利
 4.5 从淀粉糖化酶到酒化酶
 4.6 酶作用的特异性和动力学
 4.7 生命的酶理论
第5章 蛋白质的本质和功能
 5.1 原生质的类蛋白本质
 5.2 蛋白质的有机化学(1830—1860)
 5.3 氨基酸和蛋白胨
 5.4 从蛋白胨到肽
 5.5 蛋白质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5.6 从胶体到大分子
 5.7 再论肽理论
 5.8 层析法
 5.9 蛋白质结构
 5.10 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5.11 用作抗体的蛋白质
 5.12 蛋白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第6章 生物系统中的化学能
 6.1 李比希和生物氧化
 6.2 血红蛋白的角色
 6.3 细胞内的生物氧化
 6.4 热化学与热力学
 6.5 氧的活化
 6.6 铁离子在细胞内呼吸作用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6.7 细胞色素和细胞色素氧化酶
 6.8 脱氢酶
 6.9 细胞内的电子载体
 6.10 作为氧化还原反应的乙醇发酵
 6.11 肌肉收缩的化学能量学
 6.12 无氧糖酵解的能量学
 6.13 巴斯德效应
 6.14 柠檬酸循环
 6.15 氧化磷酸化
 6.16 主动的跨膜转运
 6.17 光作为生物化学能量的源泉
第7章 生物化学变化的途径
 7.1 动物机体内的葡萄糖和糖原
 7.2 糖原的生物合成
 7.3 蛋白质代谢与尿素合成
 7.4 尿素的生物合成
 7.5 氨基酸代谢
 7.6 代谢过程的中间步骤
 7.7 脂肪酸代谢
 7.8 核素在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7.9 二氧化碳的固定
 7.10 类固醇的生物合成
 7.11 卟啉的生物合成
7.12 突变体在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7.13 生物固氮
第8章 遗传的化学基础
 8.1 受精、发育和遗传
 8.2 核素与遗传
 8.3 核酸及其附着蛋白的化学
 8.4 基因理论
 8.5 细菌和病毒的生化遗传学
 8.6 DNA的复制和重组
 8.7 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RNA所扮演的角色
 8.8 从酶适应到操纵子
 8.9 遗传密码
 8.10 RNA的多重角色
 8.11 肽链的延伸
 8.12 定点体外突变
第9章 整体与局部
 9.1 化学信使
 9.2 动态平衡
 9.3 别构效应
 9.4 第二信使
 9.5 蛋白激酶和磷蛋白磷酸酶
 9.6 激素受体和神经递质受体
附录 生物化学领域出版刊物一览表
参考文献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