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社会行动的意义效应:社会转型加速期现代性特征研究
作者:杨敏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4-01
ISBN:9787300063782
定价:¥22.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作者对社会行动与社会秩序和社会结构的关系这一艰深的社会学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对我国社会转型加速期社会主体的社会行动、社会结构、社会秩序之间的同构互生关系进行了描述、分析和解释。该书文献回顾全面透彻、理论创新启迪心智、现实关注情理相宜,显示了作者在社会学理论方面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是目前国内理论社会学研究领域中很有特色的一部著作。本书前言本书的主题内容——行动与秩序和结构的关系,是作者在参与我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重点课题“社会转型过程中个人与社会关系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的探讨,所获得的一个研究方向。从当代世界社会学的研究和发展动态来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理论研究和经验实证研究中的一个前沿问题,也是一个热点问题。所以,本书的主题内容和讨论,不能不较为集中地涉及当代国外和国内社会学理论研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发展趋向。总体上看,世界范围的社会学理论现今处于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和交替阶段。20世纪下半期以来的反思、批判和论战的持续,推动着西方社会学主流学派的进一步分化和多元化,多种差别殊异甚至相互悖谬的趋势并立齐驱。至八九十年代,欧美社会学重建的潮峰迭起,新兴学派的巨擘人物如亚历山大、吉登斯、布迪厄、贝克等策动和引领了对社会学的传统理路、特别是对美国经验主义社会学的反思和批判,他们倡导的社会理论研究使社会学重获生机。几乎同一时期,一向处于正统地位的现代主义社会理论遭遇了后现代思潮的冲击。后现代主义者宣扬启蒙时代以来的宏大叙事的终结、指斥科学话语权和真理权的虚假基础,试图消解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范式,解构现行社会权力和权威制度、社会秩序体系、关系结构和组织模式。这些观点启迪人们重新评价个体、社群、局部社会的价值,同时也动摇了关于历史的进步性、合理性和可理解性的信念。此外,全球主义者也推波助澜,对民族国家及其主权、国家对于社会的契约权力和委托代理权力、现代民族国家的社会结构提出质疑,使社会学传统意义的个人、社会、国家等研究范式受到了严重冲击。应当着重指出的是,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探索已经显示出这一研究的活力和意义:它拓宽了我国社会学理论的研究论域,形成了社会学本土化和中国社会学的新理路,并进一步激起了探索、反思和创新的学术愿望。由这一题材形成并展开的对于人与自然、个体与集体、自由与秩序、权益自主与权力规范、行动与结构、互动与系统,以及个人化与社会化、个人结构与社会结构等论题的系列思考,使多种不同的观察维度运用于转型社会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学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经验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杨敏这部著作的主题内容是这一系列新探索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的理论思考可以视为社会学本土化、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构建的一种尝试。本书从社会学的一个独特视角——现代性的宏大过程,展示了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变的多重历史意涵。社会转型发生在人类社会“走向现代”的总体历史进程之中。因此,以现代性作为研究视角,将特定时空范域中的社会转型过程置入世界性的总体进程和格局中来观察和思考,可以更为充分地显现转型过程所具有的一般性、普遍性特征与本土性、个性特征,从而进一步深化对于转型社会的特定现象和问题的具体研究和解释。特别是在当代,现代性呈现出大量新的动向和趋势,从这一视角对我国转型加速期的重大社会现象进行认识和分析,显得尤其重要。本书从现代性视角对我国社会转型进行的较为系统的研究,也是非常独特的尝试。正是由于现代性的研究视角,本书发掘和揭示了理论社会学中经典题材具有的经久不衰的意义。社会学因现代性而兴起、为现代人和现代社会而思考。对与现代人和现代社会息息相关的各种重大问题进行探索和解释是社会学的根本学科责任和学术使命。可以说,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个体与集体、自由与秩序、权益自主与权力规范、互动与系统、行动与结构、个人化与社会化、个人结构与社会结构等等问题,是社会学对人类社会这一空前未有的历史进程作出独特刻画和阐发的一系列预设和范式。从这一方面看,本书“社会行动与社会秩序和结构的同构互生”的主题内容,可以说是把握住了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的学理维度,而用这个维度来解释和分析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加速期的经验现实,就不能不具有某种新意。事实上,一切社会现象和过程都离不开社会主体的行动,离不开社会主体间的行动关联,也离不开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行动框架与行动关联方式的模式化系统。这一组问题也即“行动与秩序和结构的关系”问题。由此也可以看出,社会行动与社会秩序和社会结构,是我国社会转型加速期面对的一个理论前沿问题和现实热点问题。作者通过这一主题内容,对我国社会转型加速期社会行动的转变与社会秩序和结构的变迁进行了研究,分析和解释了现实社会过程中这两个侧面的相互融渗、彼此建塑和同构互生。作者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一方面,与当今我国社会学界的许多热点问题,如社会财富分享和资源配置、户籍制度、收容与救助制度、社会福利、市民资格、就业权利、社会分层和阶层划分、城乡社会隔离、区域差距,以及社会的稳定、社会的和谐与创新能力等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把这些研究提升到社会学基本理论的高度,在更高的层面上推进社会学的思考和分析。“建构本土特色”与“超越本土特色”是中国社会学应走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建构是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过程的主题,本土化-国际化-全球化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大趋势。中国特色社会学要发展、要走出本土、迈进国际学术空间,首先必须在眼界上超越本土,着眼于国际社会发展的实践与趋势,锤炼自身的理论与方法资质,以加快走向国际化、全球化的步伐。
作者简介
杨敏社会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教师,社会学副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在各种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专著有《生命的潜流:心理的调试与超越》(1991)、《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评介》(合作,1987)等,参与撰写《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5·走向更加和谐的社会》。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社会学及其应用,社会政策理论与应用,社会结构与制度变迁研究。
目录
中国社会学理论构建的有益尝试——序 杨敏《社会行动的意义效应:社会转型加速期现代性特征研究》
第一章 导论:主题、视角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一个社会学的传统和经典题材
二、一个来自社会转型的经验题材
第二节 本书的研究视角
第三节 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及展开
一、理论的基本构架
二、研究预设
三、理论分析的展开
第四节 内容的结构安排
第五节 研究方法、实证调查与资料
一、研究方法
二、社会调查
三、关于其他数据和资料
第二章 社会转型研究的现代性视角
第一节 社会转型的研究视角
一、社会转型研究的多种视角
二、社会转型研究的现代性视角
第二节 社会学视野中的现代性
一、对现代性的不同理解
二、作为社会学的现代性
第三节 现代性的两大基本目标
一、现代性--“走向现代”
二、价值性与人为性:现代性的两大基本点
三、现代性的三个重要观察和研究维度
四、失衡的现代性
五、现代性的失衡与社会学的“社会情结”
第四节 现代性的现时阶段与社会转型研究
一、社会学的现代性批判
二、现代性现时阶段的总体性特征
三、转型加速期的现代性基本表征
第五节 关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经验现实的分析
一、“主体化”:转型加速期“人”的现代性转变
二、行动的“意义化”:转型加速期社会行动的现代性转变
三、共有意义的行动规范框架:转型加速期社会秩序的现代性转变
四、行动关联的模式化系统:转型加速期社会结构的现代性变迁
第三章 社会行动的秩序与结构:概述
第一节 讨论的学理起点: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一、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二、问题的起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社会学的知识理路和研究策略
第二节 行动、秩序与结构的同构互生
一、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经典论题
二、同构互生:行动、秩序、结构的关系
第三节 社会行动的意义效应
一、社会行动的主体
二、现代性的现时阶段与社会行动的意义
三、关于“社会行动的意义效应”
第四节 社会行动的秩序和结构与社会转型研究
一、转型加速期的社会行动与秩序和结构
二、社会转型研究的重要内容和现代性标识
三、转型加速期社会秩序和结构的创新与限制
第四章 社会行动的意义效应
第一节 社会行动分析在社会学理论中的地位
一、社会行动及其关联方式:现代性划定的重大题域
二、社会学的理论起点与主题性内容
三、社会学理论基本题材中的深意
第二节 关于社会行动研究的检视
一、开创时期--现代社会激变的真实写照
二、体系化时代--帕森斯社会行动理论
三、当代社会学的综合与重建
四、后现代社会理论的反叛
五、社会行动理论的分析困境
第三节 社会主体的行动与意义
一、社会与社会主体
二、主体的行动与意义
三、行动意义的构成
第四节 社会行动的意义效应过程
一、意义效应过程的形式
二、意义效应过程的内涵与实质
三、意义效应过程的机制
第五节 社会行动意义效应过程小结
一、意义效应过程是两大意义形式的统一
二、意义效应过程是两大意义构成的统一
三、意义效应过程是两大意义形态的统一
四、意义效应过程是意义实践性的两大特征的推进
五、社会行动意义效应全过程与行动意义效应机制
第五章 转型加速期社会秩序的再调整
第一节 社会秩序与社会学
一、霍布斯留下的疑团
二、社会秩序问题与社会学
三、秩序问题的社会学蕴义
第二节 社会秩序与社会主体的能动性
一、秩序与主体
二、关于现代社会秩序的生成与本质的一种理解
第三节 转型加速期社会秩序的抉择与重建
一、转型加速期社会秩序的抉择
二、关于转型加速期社会秩序重构的思考
第四节 秩序的护持、监控和再调适
一、社会秩序的护持
二、秩序护持中的权力国家与民众社会
三、社会秩序的监控
四、秩序护持:人为工程与社会主体、政党与权益统筹
第六章 转型加速期社会结构的再建构
第一节 关于社会结构研究的综述
一、社会结构:展示社会限制和社会学重建的论题
二、社会结构的“隐喻”:社会学的现代性创痛
第二节 社会行动的意义效应:转型期社会结构的一种理解
一、“社会”及其“结构”
二、社会行动的意义效应:行动与结构的同构互生
第三节 转型加速期社会结构的再建构
一、现代性的失察:自然系统的行动意义
二、社会结构的重塑:类别化与结构化
三、类别化:行动主体的资格与利益结构的转变
四、结构化:行动关联的模式化与利益结构的转变
五、结构化与社会结构的冲突与整合
结论
附录农户家庭生活情况综合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导论:主题、视角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一个社会学的传统和经典题材
二、一个来自社会转型的经验题材
第二节 本书的研究视角
第三节 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及展开
一、理论的基本构架
二、研究预设
三、理论分析的展开
第四节 内容的结构安排
第五节 研究方法、实证调查与资料
一、研究方法
二、社会调查
三、关于其他数据和资料
第二章 社会转型研究的现代性视角
第一节 社会转型的研究视角
一、社会转型研究的多种视角
二、社会转型研究的现代性视角
第二节 社会学视野中的现代性
一、对现代性的不同理解
二、作为社会学的现代性
第三节 现代性的两大基本目标
一、现代性--“走向现代”
二、价值性与人为性:现代性的两大基本点
三、现代性的三个重要观察和研究维度
四、失衡的现代性
五、现代性的失衡与社会学的“社会情结”
第四节 现代性的现时阶段与社会转型研究
一、社会学的现代性批判
二、现代性现时阶段的总体性特征
三、转型加速期的现代性基本表征
第五节 关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经验现实的分析
一、“主体化”:转型加速期“人”的现代性转变
二、行动的“意义化”:转型加速期社会行动的现代性转变
三、共有意义的行动规范框架:转型加速期社会秩序的现代性转变
四、行动关联的模式化系统:转型加速期社会结构的现代性变迁
第三章 社会行动的秩序与结构:概述
第一节 讨论的学理起点: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一、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二、问题的起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社会学的知识理路和研究策略
第二节 行动、秩序与结构的同构互生
一、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经典论题
二、同构互生:行动、秩序、结构的关系
第三节 社会行动的意义效应
一、社会行动的主体
二、现代性的现时阶段与社会行动的意义
三、关于“社会行动的意义效应”
第四节 社会行动的秩序和结构与社会转型研究
一、转型加速期的社会行动与秩序和结构
二、社会转型研究的重要内容和现代性标识
三、转型加速期社会秩序和结构的创新与限制
第四章 社会行动的意义效应
第一节 社会行动分析在社会学理论中的地位
一、社会行动及其关联方式:现代性划定的重大题域
二、社会学的理论起点与主题性内容
三、社会学理论基本题材中的深意
第二节 关于社会行动研究的检视
一、开创时期--现代社会激变的真实写照
二、体系化时代--帕森斯社会行动理论
三、当代社会学的综合与重建
四、后现代社会理论的反叛
五、社会行动理论的分析困境
第三节 社会主体的行动与意义
一、社会与社会主体
二、主体的行动与意义
三、行动意义的构成
第四节 社会行动的意义效应过程
一、意义效应过程的形式
二、意义效应过程的内涵与实质
三、意义效应过程的机制
第五节 社会行动意义效应过程小结
一、意义效应过程是两大意义形式的统一
二、意义效应过程是两大意义构成的统一
三、意义效应过程是两大意义形态的统一
四、意义效应过程是意义实践性的两大特征的推进
五、社会行动意义效应全过程与行动意义效应机制
第五章 转型加速期社会秩序的再调整
第一节 社会秩序与社会学
一、霍布斯留下的疑团
二、社会秩序问题与社会学
三、秩序问题的社会学蕴义
第二节 社会秩序与社会主体的能动性
一、秩序与主体
二、关于现代社会秩序的生成与本质的一种理解
第三节 转型加速期社会秩序的抉择与重建
一、转型加速期社会秩序的抉择
二、关于转型加速期社会秩序重构的思考
第四节 秩序的护持、监控和再调适
一、社会秩序的护持
二、秩序护持中的权力国家与民众社会
三、社会秩序的监控
四、秩序护持:人为工程与社会主体、政党与权益统筹
第六章 转型加速期社会结构的再建构
第一节 关于社会结构研究的综述
一、社会结构:展示社会限制和社会学重建的论题
二、社会结构的“隐喻”:社会学的现代性创痛
第二节 社会行动的意义效应:转型期社会结构的一种理解
一、“社会”及其“结构”
二、社会行动的意义效应:行动与结构的同构互生
第三节 转型加速期社会结构的再建构
一、现代性的失察:自然系统的行动意义
二、社会结构的重塑:类别化与结构化
三、类别化:行动主体的资格与利益结构的转变
四、结构化:行动关联的模式化与利益结构的转变
五、结构化与社会结构的冲突与整合
结论
附录农户家庭生活情况综合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