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金融学
作者:曹龙骐主编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01-01
ISBN:9787040122510
定价:¥39.2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属于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核心课程教材,也是金融学专业课主干课程教材。全书分7篇,包括货币篇、信用利率篇、金融市场篇、金融机构篇、货币供求篇、金融宏观调控篇和金融改革与发展篇,共19章。 本书以金融全球化以及加人WTO后中国的金融改革开放为背景,将国际金融作为国内金融助自然延伸,顺理成章地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本书力求全面、系统、有重点地介绍金融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着力阐释了近年来金融界出现的新理论、新观点和新现象。本书除可作为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和金融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外,亦可供管理学类专业教学使用及金融业内人士参阅。
作者简介
曹龙骐,教授,男,1942年生,上海金山人。1966年上海财经学院金融专业毕业,1978年考入本校攻读金融专业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曾任财政金融系主任、金融研究所所长等职。1991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3年12月为金融学博士生导师,并享受国家政府津贴待遇。1995年初,调入深圳大学,曾任深圳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现任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科技顾问委员会副主任、深圳市专家联谊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博士生导师(兼)、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深圳市金融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并兼任多家大型企业独立董事和多个中介机构的顾问。长期从事金融理论和实务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讲授过《货币银行学》、《银行业务经营与管理》、《金融理论和实务研究》等课程。出版专著、编著、教材、工具书等共计15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10多篇,参加过省市级以上重点课题15个。其中,《货币供应概论》(合著)一书是国内率先撰写的有关货币供应方面的专著。主编的《中央银行概论》为全国金融类统编教材,主编《货币银行学》、《金融学》被列为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核心课程、金融学专业主干课程教材。还著有《金融热点探索》、《金融问题前沿》等。共计获奖科研成果24项,其中1996年获“中国金融改革论文”征文优秀奖,1997年1月获深圳市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5月获深港合作征文竞赛一等奖,2001年获深圳市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从1982年开始参加过全国性学术活动计13次。曾赴日本、美国、朝鲜、越南、韩国、英国等国考察。1998年评为深圳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目录
货币篇
第1章货币概述
第一节货币“质”的规定性
一. 马克思科学地解开货币之“谜”
二.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三. 货币反映特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
四. 货币形态的不同类型
第二节货币“量”的规定性
一. 西方学者的观点
二. 马克思关于货币量范围的论述
三. 我国传统货币量范围规定的片面性及其纠正
四. 货币量的层次划分
第三节货币的职能
一. 价值尺度
二. 流通手段
三. 贮藏手段
四. 支付手段
五. 世界货币
第四节货币的作用
一. 对货币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评价
二. 我国货币的作用
第2章货币制度
第一节货币制度的形成和构成要素
一. 货币制度的形成
二.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货币制度的演变
一. 银本位制
二. 金银复本位制
三. 金本位制
四.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第三节我国的货币制度
一. 人民币是信用货币
二. 我国货币制度的内容
三. 一国两制下的香港货币制度
第四节国际货币制度
一. 国际货币制度的概念
二. 国际货币制度的类型
三. 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
四. 区域性货币一体化
第3章货币流通
第一节货币流通概述
一. 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
二. 货币需要量和货币流通量
三. 货币流通的形式
四. 货币流通的渠道
五. 衡量货币流通正常与否的标志
第二节货币流通及其规律
一. 金属货币流通及其规律
二. 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的关系
三. 纸币币值与货币数量
四. 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规律
第三节开放条件下的货币流通
一. 开放条件下货币流通的特征
二. 最适度货币区理论
三. 开放条件下我国的货币流通
信用利率篇
第4章信用
第一节信用概述
一. 信用的涵义
二. 信用存在的客观依据
三. 信用的特征
四. 信用的经济职能
第二节信用制度及其主要形式
一. 信用制度的一般描述
二. 信用的主要形式
第三节信用工具
一. 信用工具及其类型
二. 几种典型的信用工具
三. 信用工具的基本要求
四. 信用工具的价格
五. 金融衍生工具
第四节信贷资金运动
一. 信贷资金的涵义
二. 信贷资金的来源和运用
三. 信贷资金的运动
四. 信贷资金运动与信用风险防范
五. 个别部门货币资金的运动和整个经济的资金流量表
第5章利息与利率
第一节利息的本质和利息率
一. 利息的本质
二. 利息率及其分类
三. 利率体系
四. 现值. 利率与证券价格
第二节决定和影响利率变化的因素
一. 西方学者的利率决定理论
二. 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利率杠杆与运用
一. 利率杠杆的功能
二. 运用利率杠杆的客观经济条件
三. 我国的利率体制改革
金融市场篇
第6章金融市场
第一节金融市场概述
一. 金融市场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二. 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与分类
三. 金融市场的要素
四. 金融市场的功能
五. 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货币市场
一. 货币市场的特征. 交易主体和形式
二. 货币市场金融产品的开发. 定价和营销
三. 货币市场的几种子市场
第三节资本市场
一. 股票市场
二. 债券市场
三. 投资基金
四. 风险投资
第四节现代金融市场理论
一. 资本资产定价理论
二. 有效市场理论
三. 资本结构理论
四. 行为金融理论
第7章国际金融市场
第一节国际金融市场概述
一. 国际金融市场的定义
二. 国际金融市场的产生和形成
三.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四. 现阶段国际金融市场的特点
第二节国际金融市场的构成
一. 国际金融市场的类型和结构
二. 国际外汇市场
三. 国际货币市场
四. 国际资本市场
第三节离岸金融市场
一. 离岸金融市场概述
二. 离岸金融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三. 离岸金融市场的主要业务和资金供求
四. 离岸金融市场的作用
金融机构篇
第8章金融机构及其类型
第一节金融机构的形成
一. 金融机构及其功能
二. 金融机构的基本类型
三. 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
第二节中国的金融机构
一. 旧中国的金融机构
二. 新中国金融机构的建立与演变
三.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现状
四. 现阶段中国与西方国家金融机构体系的比较
第三节国际金融机构
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二. 世界银行集团
三. 国际清算银行
四. 区域性金融机构
第9章商业银行
第一节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一. 商业银行的产生
二. 商业银行的发展
三. 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商业银行的性质. 职能和组织制度
一. 商业银行的性质
二. 商业银行的职能
三. 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
第三节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
一.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二.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三.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四. 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
第四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一.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二.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及其变迁
三. 《巴塞尔协议》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第10章中央银行
第一节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一. 中央银行产生的经济背景
二. 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要求
三. 中央银行的发展
四. 中国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中央银行的性质. 职能和结构
一. 中央银行的性质
二. 中央银行的职能
三. 中央银行的结构
四. 中国的中央银行
第三节中央银行的监管
一. 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
二. 金融监管的目的
三. 金融监管的程序和内容
四. 中国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
第四节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
一. 中央银行在支付体系中的作用
二. 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的内容
三. 美国的支付清算体系
四. 中国的支付清算体系
第11章其他金融机构
第一节政策性金融机构
一.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概念
二.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
三.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
四.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类别
第二节投资银行
一. 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
二. 投资银行的结构
三. 中国的证券经营机构
第三节保险公司
一. 财产保险
二. 人身保险
三. 保险公司的运作流程
第四节投资基金
一. 投资基金的形式
二. 投资基金的结构和收支
三. 基金的投资策略
四. 中国的投资基金
货币供求篇
第12章货币需求
第一节货币需求概述
一. 货币需求和货币需求理论
二. 微观货币需求和宏观货币需求
三. 名义货币需求和真实货币需求
四. 货币需求和资金需求
第二节货币需求理论
一. 中国古代的货币需求思想
二. 古典经济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三.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四. 交易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
五. 凯恩斯和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六. 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七. 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综合评析
第三节货币需要量的测算
一. 权变法和规则法
二. 中国传统的货币需要量确定方法
三. 多项挂钩法和单项挂钩法
第13章货币供给
第一节货币供给及其理论
一. 货币供给和货币供给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 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三. 货币供给理论在中国
第二节货币供给的形成
一. 货币出白银行
二. 出自银行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三. 流通中的货币主要是由银行贷款渠道注入的
四. 对“贷款引出存款”质疑的解析
第三节货币供给的运行机制
一. 现金运行机制
二. 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三. 存款货币的创造与消减过程
四. 存款货币创造在量上的限制因素
第四节货币供给的决定
一. 由存款派生引出的货币供给模型
二. 基础货币“质”和“量”的规定性
三. 基础货币变动与中央银行控制
四. 货币乘数
第五节货币供给的调控机制
一. 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的转换
二. 货币供给调控机制的组成
三. 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量的困难性和复杂性
第14章货币供求均衡
第一节货币供求均衡及其理论模型
一. 货币供求均衡的涵义
二. 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
三. 货币供求均衡的理论模型
第二节货币失衡及其调整途径
一. 货币失衡及其原因
二. 从货币失衡到货币均衡的调整
第三节国际收支均衡
一. 国际收支的涵义
二. 国际收支平衡表
三. 国际收支均衡与失衡
四. 国际收支调节与内外经济均衡
五. 中国的国际收支调节
金融宏观调控篇
第15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第一节通货膨胀的一般理论
一. 通货膨胀的涵义
二. 通货膨胀的类型
三. 通货膨胀的度量
四. 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五. 对通货膨胀效应的不同评价
第二节通货膨胀的成因与治理
一. 通货膨胀的成因
二. 通货膨胀的治理
第三节通货紧缩的一般理论
一. 通货紧缩的涵义
二. 通货紧缩的分类
三. 西方通货紧缩理论
第四节通货紧缩的成因和治理
一. 通货紧缩的成因
二. 对中国目前是否存在通货紧缩的分析
三. 通货紧缩的治理
第16章货币政策调控
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一. 货币政策的涵义及其构成要素
二.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三.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
一.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二.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三.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第三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时滞
一.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二. 货币政策时滞
第四节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及其理论
一.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涵义
二. 新古典学派的“面纱论”
三. 哈耶克的货币中性理论
四.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
第五节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
一. 中国古代的宏观经济政策思想
二. 计划经济体制下货币制度和货币政策的实践
三. 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政策的实践
金融改革与发展篇
第17章金融发展与金融改革
第一节金融压抑与金融深化
一. 发展中国家金融的特征
二. 金融压抑的理论模型
三. 金融深化的效应
第二节金融发展理论
一.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
二. 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
三. 金融发展理论的完善与发展
第三节中国的金融改革与金融发展
一. 中国金融改革的历程和成效
二. 中国金融改革存在的问题
三. 中国金融改革趋势
第18章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第一节金融创新
一. 金融创新及其理论
二. 金融创新的内容
三. 中国的金融创新
第二节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一. 金融监管是金融创新的诱因之一
二. 金融创新对金融体系的冲击
三. 面对金融创新的金融监管
第19章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
第一节金融全球化条件下的金融开放
一.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
二. 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进程
三. 中国加入WTO与国内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承诺
四. 中国加入WTO后对金融业的影响
第二节中国开放政策下的金融安全
一. 金融开放与金融风险
二.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风险
三. 中国金融开放下的风险防范与金融安全
参考文献
第1章货币概述
第一节货币“质”的规定性
一. 马克思科学地解开货币之“谜”
二.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三. 货币反映特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
四. 货币形态的不同类型
第二节货币“量”的规定性
一. 西方学者的观点
二. 马克思关于货币量范围的论述
三. 我国传统货币量范围规定的片面性及其纠正
四. 货币量的层次划分
第三节货币的职能
一. 价值尺度
二. 流通手段
三. 贮藏手段
四. 支付手段
五. 世界货币
第四节货币的作用
一. 对货币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评价
二. 我国货币的作用
第2章货币制度
第一节货币制度的形成和构成要素
一. 货币制度的形成
二.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货币制度的演变
一. 银本位制
二. 金银复本位制
三. 金本位制
四.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第三节我国的货币制度
一. 人民币是信用货币
二. 我国货币制度的内容
三. 一国两制下的香港货币制度
第四节国际货币制度
一. 国际货币制度的概念
二. 国际货币制度的类型
三. 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
四. 区域性货币一体化
第3章货币流通
第一节货币流通概述
一. 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
二. 货币需要量和货币流通量
三. 货币流通的形式
四. 货币流通的渠道
五. 衡量货币流通正常与否的标志
第二节货币流通及其规律
一. 金属货币流通及其规律
二. 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的关系
三. 纸币币值与货币数量
四. 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规律
第三节开放条件下的货币流通
一. 开放条件下货币流通的特征
二. 最适度货币区理论
三. 开放条件下我国的货币流通
信用利率篇
第4章信用
第一节信用概述
一. 信用的涵义
二. 信用存在的客观依据
三. 信用的特征
四. 信用的经济职能
第二节信用制度及其主要形式
一. 信用制度的一般描述
二. 信用的主要形式
第三节信用工具
一. 信用工具及其类型
二. 几种典型的信用工具
三. 信用工具的基本要求
四. 信用工具的价格
五. 金融衍生工具
第四节信贷资金运动
一. 信贷资金的涵义
二. 信贷资金的来源和运用
三. 信贷资金的运动
四. 信贷资金运动与信用风险防范
五. 个别部门货币资金的运动和整个经济的资金流量表
第5章利息与利率
第一节利息的本质和利息率
一. 利息的本质
二. 利息率及其分类
三. 利率体系
四. 现值. 利率与证券价格
第二节决定和影响利率变化的因素
一. 西方学者的利率决定理论
二. 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利率杠杆与运用
一. 利率杠杆的功能
二. 运用利率杠杆的客观经济条件
三. 我国的利率体制改革
金融市场篇
第6章金融市场
第一节金融市场概述
一. 金融市场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二. 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与分类
三. 金融市场的要素
四. 金融市场的功能
五. 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货币市场
一. 货币市场的特征. 交易主体和形式
二. 货币市场金融产品的开发. 定价和营销
三. 货币市场的几种子市场
第三节资本市场
一. 股票市场
二. 债券市场
三. 投资基金
四. 风险投资
第四节现代金融市场理论
一. 资本资产定价理论
二. 有效市场理论
三. 资本结构理论
四. 行为金融理论
第7章国际金融市场
第一节国际金融市场概述
一. 国际金融市场的定义
二. 国际金融市场的产生和形成
三.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四. 现阶段国际金融市场的特点
第二节国际金融市场的构成
一. 国际金融市场的类型和结构
二. 国际外汇市场
三. 国际货币市场
四. 国际资本市场
第三节离岸金融市场
一. 离岸金融市场概述
二. 离岸金融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三. 离岸金融市场的主要业务和资金供求
四. 离岸金融市场的作用
金融机构篇
第8章金融机构及其类型
第一节金融机构的形成
一. 金融机构及其功能
二. 金融机构的基本类型
三. 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
第二节中国的金融机构
一. 旧中国的金融机构
二. 新中国金融机构的建立与演变
三.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现状
四. 现阶段中国与西方国家金融机构体系的比较
第三节国际金融机构
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二. 世界银行集团
三. 国际清算银行
四. 区域性金融机构
第9章商业银行
第一节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一. 商业银行的产生
二. 商业银行的发展
三. 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商业银行的性质. 职能和组织制度
一. 商业银行的性质
二. 商业银行的职能
三. 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
第三节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
一.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二.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三.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四. 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
第四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一.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二.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及其变迁
三. 《巴塞尔协议》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第10章中央银行
第一节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一. 中央银行产生的经济背景
二. 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要求
三. 中央银行的发展
四. 中国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中央银行的性质. 职能和结构
一. 中央银行的性质
二. 中央银行的职能
三. 中央银行的结构
四. 中国的中央银行
第三节中央银行的监管
一. 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
二. 金融监管的目的
三. 金融监管的程序和内容
四. 中国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
第四节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
一. 中央银行在支付体系中的作用
二. 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的内容
三. 美国的支付清算体系
四. 中国的支付清算体系
第11章其他金融机构
第一节政策性金融机构
一.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概念
二.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
三.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
四.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类别
第二节投资银行
一. 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
二. 投资银行的结构
三. 中国的证券经营机构
第三节保险公司
一. 财产保险
二. 人身保险
三. 保险公司的运作流程
第四节投资基金
一. 投资基金的形式
二. 投资基金的结构和收支
三. 基金的投资策略
四. 中国的投资基金
货币供求篇
第12章货币需求
第一节货币需求概述
一. 货币需求和货币需求理论
二. 微观货币需求和宏观货币需求
三. 名义货币需求和真实货币需求
四. 货币需求和资金需求
第二节货币需求理论
一. 中国古代的货币需求思想
二. 古典经济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三.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四. 交易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
五. 凯恩斯和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六. 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七. 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综合评析
第三节货币需要量的测算
一. 权变法和规则法
二. 中国传统的货币需要量确定方法
三. 多项挂钩法和单项挂钩法
第13章货币供给
第一节货币供给及其理论
一. 货币供给和货币供给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 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三. 货币供给理论在中国
第二节货币供给的形成
一. 货币出白银行
二. 出自银行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三. 流通中的货币主要是由银行贷款渠道注入的
四. 对“贷款引出存款”质疑的解析
第三节货币供给的运行机制
一. 现金运行机制
二. 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三. 存款货币的创造与消减过程
四. 存款货币创造在量上的限制因素
第四节货币供给的决定
一. 由存款派生引出的货币供给模型
二. 基础货币“质”和“量”的规定性
三. 基础货币变动与中央银行控制
四. 货币乘数
第五节货币供给的调控机制
一. 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的转换
二. 货币供给调控机制的组成
三. 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量的困难性和复杂性
第14章货币供求均衡
第一节货币供求均衡及其理论模型
一. 货币供求均衡的涵义
二. 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
三. 货币供求均衡的理论模型
第二节货币失衡及其调整途径
一. 货币失衡及其原因
二. 从货币失衡到货币均衡的调整
第三节国际收支均衡
一. 国际收支的涵义
二. 国际收支平衡表
三. 国际收支均衡与失衡
四. 国际收支调节与内外经济均衡
五. 中国的国际收支调节
金融宏观调控篇
第15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第一节通货膨胀的一般理论
一. 通货膨胀的涵义
二. 通货膨胀的类型
三. 通货膨胀的度量
四. 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五. 对通货膨胀效应的不同评价
第二节通货膨胀的成因与治理
一. 通货膨胀的成因
二. 通货膨胀的治理
第三节通货紧缩的一般理论
一. 通货紧缩的涵义
二. 通货紧缩的分类
三. 西方通货紧缩理论
第四节通货紧缩的成因和治理
一. 通货紧缩的成因
二. 对中国目前是否存在通货紧缩的分析
三. 通货紧缩的治理
第16章货币政策调控
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一. 货币政策的涵义及其构成要素
二.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三.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
一.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二.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三.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第三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时滞
一.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二. 货币政策时滞
第四节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及其理论
一.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涵义
二. 新古典学派的“面纱论”
三. 哈耶克的货币中性理论
四.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
第五节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
一. 中国古代的宏观经济政策思想
二. 计划经济体制下货币制度和货币政策的实践
三. 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政策的实践
金融改革与发展篇
第17章金融发展与金融改革
第一节金融压抑与金融深化
一. 发展中国家金融的特征
二. 金融压抑的理论模型
三. 金融深化的效应
第二节金融发展理论
一.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
二. 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
三. 金融发展理论的完善与发展
第三节中国的金融改革与金融发展
一. 中国金融改革的历程和成效
二. 中国金融改革存在的问题
三. 中国金融改革趋势
第18章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第一节金融创新
一. 金融创新及其理论
二. 金融创新的内容
三. 中国的金融创新
第二节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一. 金融监管是金融创新的诱因之一
二. 金融创新对金融体系的冲击
三. 面对金融创新的金融监管
第19章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
第一节金融全球化条件下的金融开放
一.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
二. 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进程
三. 中国加入WTO与国内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承诺
四. 中国加入WTO后对金融业的影响
第二节中国开放政策下的金融安全
一. 金融开放与金融风险
二.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风险
三. 中国金融开放下的风险防范与金融安全
参考文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