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北宋诗文革新研究
作者:程杰著
出版社: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0-01-01
ISBN:9787531134428
定价:¥30.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北宋诗文革新研究》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从文学发展的历时性角度,论述北宋各文学流派、文人群体对文学革新的推动作用,主要篇章有《宋初三朝的崇文风气与文风的演进》、《从“西昆体”到“后西昆体”》、《北宋京东士人群体及其诗文革新实践》、《欧阳修文人集团与宋代诗文新貌的形成》、《蜀中来风与诗文革新的新阶段》等。中编包括《北宋诗文革新的地域性因素》、《北宋诗文革新中文学价值观的嬗变》、《北宋诗文革新中“乐”主题的发展》、《北宋诗文革新中观物体物心理的变化》、《北宋诗文革新中艺术形式的拓变》五章,是对诗文革新中地域因素、文学观念、文学内容、文学形式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集中深入的专题阐发。下编则是对宋诗审美意识内涵及其生成发展过程的探讨,有《宋诗“气格”美的理论和实践》、《宋诗“平淡”美的理论和实践》、《宋诗“活法”美的理论和实践》、《宋诗创作意识中的三大矛盾关系》、《陶、杜典范意义的发现与宋诗审美意识的形成》等专题论述。这其中相当部分先前陆续发表过,现在整合一体,洋洋四十万言,体现出完整、系统的规模与构架。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宋代文学研究的传统课题,有关研讨论述已是不少。《北宋诗文革新研究》的一大特点,就在于以阔大的视野,透过北宋诗文革新的发生、发展,对北宋文学起衰复兴与变化转型的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观照和阐发。用该书《导论》中的话说,其主要着眼点不在于“运动”的概念,而在于文学嬗变和发展的“过程”,因而讨论的重点就不是文学运动如欧阳修“古文运动”的具体细节,而是创作风气、文学观念、文学内容、文学形式等各方面革故鼎新、建设发展的目标和步骤。《北宋诗文革新研究》的第二个特点是史论并重、相辅相成。上编从历史发展的纵向方面,论述北宋诗文各流派、各群体对文学革新的贡献,构建文学革新发展的历史进程。后两编则就诗文革新中的创作意识、创作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横向展开,进行专题探讨,充分揭示文学嬗变发展的规律和意义。这样的结构和安排,典型地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作者简介
暂缺《北宋诗文革新研究》作者简介
目录
序
导论
一、北宋诗文革新的历史背景
二、北宋诗文革新的精神方向
三、北宋诗文革新的发展特点
上编
第一章 宋初三朝的崇文风气与文风的演进
一、太祖太宗朝的崇文之风与“敏赡”文风
二、真宗朝崇文风气的新变
三、崇德归儒思想的确立及其对文风的影响
第二章 从“西昆体”到“后西昆体”
一、“西昆体”之受裁阻
二、晏殊的闲雅娱适诗风
三、“二宋”诗风内涵的拓展
第三章 柳、田、张、王与诗文革新意识的发生
一、柳开:儒学之士的学古与开道
二、田锡:从“文藻”到“名节”的自觉
三、张咏:豪士的忧济之心与气节自饬
四、王禹偁:讽谕之义与古文传统的全面倡导
第四章 北宋京东士人群体及其诗文革新实践
一、京东士人的活跃状况
二、石介:道德之士的文化传统和实践风采
三、“东州逸党”与宋诗“慷慨悲歌”之音的昙花一现
第五章 范仲淹:儒者道德情操与传统文士情趣的融摄
一、圣贤开济之志与仁者忧乐之情
二、道德清味与山水之乐
第六章 欧阳修文人集团与宋代诗文新貌的形成(上)
——苏舜钦的人格与诗文风格
一、欧阳修文人集团的特征
二、苏舜钦的人格与诗文风格
第七章 欧阳修文人集团与宋代诗文新貌的形成(中)
——梅尧臣的诗歌创作
一、梅尧臣的生平特征与诗学主张
二、梅诗内容和艺术的基本特征
三、悔诗风格的“平淡
第八章 欧阳修文人集团与宋代诗文新貌的形成(下)
——欧阳修的文化人格与文学实践
一、“履之以身”、“施之于事”与“见于文章”
二、“达老”、“醉翁’’与“六一居士”
三、“感慨”、“豪宕”与“悦愉”
第九章 王安石、曾巩等淮南、江西文人与诗文革新的深化
一、江淮以南士风的新变
二、王安石、曾巩的文学思想与古文创作
三、王安石的诗歌理论与创作
第十章 蜀中来风与诗文革新的新阶段
一、蜀中来风
二、“三苏”的社会化过程
三、苏轼思想性格的意义与魅力
四、“三苏”的文学思想
五、通脱透彻、有容乃大——苏轼“集大成”说
中编
第十一章 北宋诗文革新的地域性因素
一、宋初南方士人与晚唐五代文风的继承
二、文学复古意识兴起于京东、河北
三、南北士风的交流与政治改革高潮后文学重心的南移
四、蜀中来风与诗文革新的新阶段
第十二章 北宋诗文革新中文学价值观的嬗变
一、文学与道学
二、文学与政治
三、文学价值观的新意
第十三章 北宋诗文革新中“乐”主题的发展
一、“文藻相乐于升平”
二、“悲”的超越与“乐”的规范
三、“乐”主题的人格本体深化
四、“乐”主题的艺术表现形态
五、“乐”主题发展的历史基础和价值
第四章 北宋诗文革新中观物体物心理的变化与发展
一、即物究理
二、寓物为乐
三、离形得似
第十五章 北宋诗文革新中艺术形式的拓变
一、平易自然——一个风格的基本原则
二、突破——体式创新之
三、融合——体式创新之二
四、泛化——体式创新之三
下编
第十六章 宋诗“气格”美的理论和实践
一、欧、苏、梅的“气格”之求
二、“气格”的推扩与趋变
三、“气格”内敛而为“意格”
四、“气格”美的内涵特征
第十七章 宋诗“平淡”美的理论和实践
一、欧、梅的“古淡”论
二、“平淡”诗论的深化
三、“平淡”美意识的普遍性
四、“平淡”美的内涵规定
第十八章 宋诗“活法”美的理论和实践
一、诗禅新关系
二、苏、黄诗风与禅门宗风
三、诗歌“活法”的正式提出
四、南宋诗歌“活法”流行的基础
.五、诗学“活法”与理学“活法”
六、“活法”诗的典范
七、诗歌“活法”的价值意义
第十九章 宋诗创作意识中的三大矛盾关系
一、“情”与“理”的关系
二、“意”与“法”的关系
三、“雅”与“俗”的关系
第二十章 陶、杜典范意义的发现与宋诗审美意识的形成
一、对杜甫的发现
二、对陶渊明的发现
三、陶、杜典范的确立与宋诗审美意识的完成
征引书目
后记
导论
一、北宋诗文革新的历史背景
二、北宋诗文革新的精神方向
三、北宋诗文革新的发展特点
上编
第一章 宋初三朝的崇文风气与文风的演进
一、太祖太宗朝的崇文之风与“敏赡”文风
二、真宗朝崇文风气的新变
三、崇德归儒思想的确立及其对文风的影响
第二章 从“西昆体”到“后西昆体”
一、“西昆体”之受裁阻
二、晏殊的闲雅娱适诗风
三、“二宋”诗风内涵的拓展
第三章 柳、田、张、王与诗文革新意识的发生
一、柳开:儒学之士的学古与开道
二、田锡:从“文藻”到“名节”的自觉
三、张咏:豪士的忧济之心与气节自饬
四、王禹偁:讽谕之义与古文传统的全面倡导
第四章 北宋京东士人群体及其诗文革新实践
一、京东士人的活跃状况
二、石介:道德之士的文化传统和实践风采
三、“东州逸党”与宋诗“慷慨悲歌”之音的昙花一现
第五章 范仲淹:儒者道德情操与传统文士情趣的融摄
一、圣贤开济之志与仁者忧乐之情
二、道德清味与山水之乐
第六章 欧阳修文人集团与宋代诗文新貌的形成(上)
——苏舜钦的人格与诗文风格
一、欧阳修文人集团的特征
二、苏舜钦的人格与诗文风格
第七章 欧阳修文人集团与宋代诗文新貌的形成(中)
——梅尧臣的诗歌创作
一、梅尧臣的生平特征与诗学主张
二、梅诗内容和艺术的基本特征
三、悔诗风格的“平淡
第八章 欧阳修文人集团与宋代诗文新貌的形成(下)
——欧阳修的文化人格与文学实践
一、“履之以身”、“施之于事”与“见于文章”
二、“达老”、“醉翁’’与“六一居士”
三、“感慨”、“豪宕”与“悦愉”
第九章 王安石、曾巩等淮南、江西文人与诗文革新的深化
一、江淮以南士风的新变
二、王安石、曾巩的文学思想与古文创作
三、王安石的诗歌理论与创作
第十章 蜀中来风与诗文革新的新阶段
一、蜀中来风
二、“三苏”的社会化过程
三、苏轼思想性格的意义与魅力
四、“三苏”的文学思想
五、通脱透彻、有容乃大——苏轼“集大成”说
中编
第十一章 北宋诗文革新的地域性因素
一、宋初南方士人与晚唐五代文风的继承
二、文学复古意识兴起于京东、河北
三、南北士风的交流与政治改革高潮后文学重心的南移
四、蜀中来风与诗文革新的新阶段
第十二章 北宋诗文革新中文学价值观的嬗变
一、文学与道学
二、文学与政治
三、文学价值观的新意
第十三章 北宋诗文革新中“乐”主题的发展
一、“文藻相乐于升平”
二、“悲”的超越与“乐”的规范
三、“乐”主题的人格本体深化
四、“乐”主题的艺术表现形态
五、“乐”主题发展的历史基础和价值
第四章 北宋诗文革新中观物体物心理的变化与发展
一、即物究理
二、寓物为乐
三、离形得似
第十五章 北宋诗文革新中艺术形式的拓变
一、平易自然——一个风格的基本原则
二、突破——体式创新之
三、融合——体式创新之二
四、泛化——体式创新之三
下编
第十六章 宋诗“气格”美的理论和实践
一、欧、苏、梅的“气格”之求
二、“气格”的推扩与趋变
三、“气格”内敛而为“意格”
四、“气格”美的内涵特征
第十七章 宋诗“平淡”美的理论和实践
一、欧、梅的“古淡”论
二、“平淡”诗论的深化
三、“平淡”美意识的普遍性
四、“平淡”美的内涵规定
第十八章 宋诗“活法”美的理论和实践
一、诗禅新关系
二、苏、黄诗风与禅门宗风
三、诗歌“活法”的正式提出
四、南宋诗歌“活法”流行的基础
.五、诗学“活法”与理学“活法”
六、“活法”诗的典范
七、诗歌“活法”的价值意义
第十九章 宋诗创作意识中的三大矛盾关系
一、“情”与“理”的关系
二、“意”与“法”的关系
三、“雅”与“俗”的关系
第二十章 陶、杜典范意义的发现与宋诗审美意识的形成
一、对杜甫的发现
二、对陶渊明的发现
三、陶、杜典范的确立与宋诗审美意识的完成
征引书目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