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安全科学与工程导论
作者:徐德蜀编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4-01
ISBN:9787502553616
定价:¥3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安全科学与工程导论》用科学哲学、学科建设及科学学的观点,回顾了从劳动保护到安全科学的艰辛历程;首次编入了两次全国劳动保护科学体系学术讨论会上提出建立劳动保护科学的种种论点,再现了20世纪80年代探索安全科学的珍贵纪实;分析了劳动保护科学(安全科学)创建的时代背景;评价了钱学森教授及老一辈劳保科技专家、学者对安全科学创建的功绩,介绍了我国安全工程教育和安全科研的发展和现状。《安全科学与工程导论》重点研讨了安全科学学科建设的理论、构架和学科体系,对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及其5个二级学科、27个三级学科进行了系统的解释和描述。以理论、技术、方法创新的思路,提出了安全科学及工程拓展的领域;给出了安全、减灾、环保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构想;预示了未来可能诞生的新学科。《安全科学与工程导论》强调了安全科学与工程是解决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重要技术支持和实用手段,是与人类文明、社会可持续发展永远同步发展的一门常青科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导论》适合安全科技工作者、现代安全管理人员、大专院校师生阅读,也可作为安全科学相关学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徐德蜀,男,1939年出生,研究员,国家首批注册安全工程师,《中国安全科学学报》主编。从事国防科研工作20余年,获部级科技二等奖两项。1985年步入劳动保护、安全科技界,历任中国电子工业劳保科技学会副秘书长,电子部劳保教育中心副主任,机电工业部级安全评价师,中国劳保科技学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副主编、主编,国家经贸委安全工程专业教指委委员等职,兼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首都经贸大学等四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是中国香港职业安全工程学会顾问、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主要著作有《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研究与探索》、《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概论》、《安全科学与安全生产》、《现代安全卫生工程系列丛书》、《安全文化通论》等十余部;《中国21世纪安全减灾战略》、《防范来自技术的风险》等合著五部;发表论文近200篇。主要研究方向:安全科学理论及学科建设,安全工程专业教育,安全文化,安全科学及工程应用,安全、减灾与环保,非传统安全等。
目录
第一章 科学技术体系浅说
第一节 现代科学及其发展趋势
一、关于科学的理解
二、关于科学的内涵
三、关于科学的定义
四、关于科学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关于技术的内涵和作用
第三节 科学与技术的特征与特性
一、科学的特征与特性
二、技术的特征与特性
第四节 关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一、生产-技术-科学
二、科学-技术-生产
三、科学与技术密不可分
四、市场经济竞争推动科学技术进步
第五节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向
一、科学研究向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发展
二、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
三、数学将成为科学的基础
四、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紧密结合
五、学科间的渗透和交叉已成潮流
六、安全、减灾、环保科技文化影响深远
七、系统科学成为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
八、科技知识创新、传播、转化、应用更加快捷和广泛
九、科学技术活动竞争与合作并存
十、当代科技进步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第六节 科学技术学科体系结构
一、16世纪以前未形成科学技术体系
二、18世纪80年代仅有自然科学
三、19世纪50年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新发展
四、19世纪末工程技术才被确认
五、20世纪70年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框架
六、现代科学技术的层次及体系结构
第二章 从劳动保护到安全科学
第一节 劳动保护概述
一、劳动保护的来由及内涵
二、劳动保护工作及劳动保护法规
三、劳动保护政策及劳动保护事业
第二节 劳动保护科学体系探索的先行者
一、关于“劳动保护学”的范畴与任务
二、劳动保护是一门综合性科学
三、关于“劳动保护科学技术的学科建设”的构想
四、关于“劳动保护的学科、专业体系的建立”的探讨
第三节 全国劳动保护科学体系首次学术讨论会
一、首次学术讨论会的重要意义
二、对劳动保护科学的属性——综合性科学取得共识
三、对劳动保护科学的内容、体系及理论问题的研讨
四、劳动保护管理学-安全技术-劳动卫生学体系
五、劳动保护学学科体系四层次结构
六、劳动保护科学技术体系三层次结构
七、劳动保护学三大科学技术体系
八、人类群体保护的学科联合体系——人类保护学
九、劳动保护科学的学科、专业三级体系结构
十、其他形式的劳动保护学科体系
十一、对劳动保护科学体系学术研讨的期望
第四节 全国劳动保护科学体系第二次学术讨论会
一、第二次学术讨论的四大议题
二、关于劳动保护科学研究的对象、目的、任务及学科内容
三、关于工业安全工程(学)或安全工程学的体系
四、劳动保护科学的三层次学科体系
五、劳动保护科学四层次结构
六、人类安全健康保护“三足鼎立”模式及劳动保护科学体系结构
七、安全人机-安全人体-安全系统的学科体系
八、劳动保护工程学的学科体系
九、安全人机工程学的体系结构
十、劳动科学与劳动保护科学
第五节 钱学森与劳动保护科学体系
一、钱学森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
二、钱学森的交叉科学思想与劳动保护科学体系
三、钱学森的教诲和指导与劳动保护科学体系
第六节 劳动保护科学体系——安全科学技术体系雏形
第三章 劳动保护(安全)科学在我国诞生的背景
第一节 我国劳动保护法规不断强化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一、1949-1980年:劳动保护、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的普及和奠基阶段
二、1980-1992年:劳动保护、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的提高阶段
三、劳动保护、安全生产的教育与培训为安全科普教育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 劳动保护与安全工程专业教育
一、我国劳动保护专业与安全工程类专业的形成与发展
二、劳动保护及安全工程专业教育及其三级学位学科、专业教育
第三节 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机构及其专业队伍建设
一、劳动保护、安全科研机构状况
二、劳动部及其劳动有关部门的科研机构状况
三、有关产业部所属的劳动保护科研机构状况
四、公安部、交通部门及省市地方交通部门所属的交通科研机构
五、公安部直属的消防科研机构及北京市消防研究所
第四节 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对劳动保护(安全)科学创建的作用
一、中国劳保学会是大联合的安全科技社团
二、中国劳保学会成为全国性一级学会,使安全科学登上科技殿堂
三、中国劳保学会始终背负着学科、专业学位教育的重担
四、召开两次全国劳动保护科学体系学术讨论会,为安全科学的创建奠基
五、中国劳保学会是学科建设的主力军
六、使劳动保护(安全)科学在“中图法”、“主题词表”、“国家叙词库”中确立了合法地位
七、使“安全科学”扩展为“安全与环境科学”,纳入《环境科学与安全科学》之列
八、为安全(劳动保护)科学创建奋斗十余载,终成现实
九、中国劳保学会创办的《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属国内外首创
十、中国劳保学会是安全科学理论及应用技术宣传教育的基地
第五节 第一届世界安全科学大会研讨的问题
一、世界各国专家、学者所关注的安全课题
二、关于能量安全利用及其风险控制
三、关于物质危害、风险及其控制
四、关于交通运输安全
五、关于生产安全及风险评价
六、关于安全管理科学及风险管理
七、世界安全科学大会带来的思索
第六节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创刊及其影响
一、《中国安全科学学报》从试刊到国内外公开发行
二、《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的宗旨及其涉及的范围
……
第四章 安全科学技术体系结构
第五章 学科分类及其代码与安全科学技术学科
第六章 安全科学技术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及现状
第七章 安全科学技术学科建设及其拓展
第八章 安全、减灾、环保——大安全观
第九章 安全、减灾、环保新兴学科的构想
第十章 安全、减灾、环保科学相关的学科及其展望
第十一章 非传统安全与安全科学技术
后记
参考文献
第一节 现代科学及其发展趋势
一、关于科学的理解
二、关于科学的内涵
三、关于科学的定义
四、关于科学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关于技术的内涵和作用
第三节 科学与技术的特征与特性
一、科学的特征与特性
二、技术的特征与特性
第四节 关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一、生产-技术-科学
二、科学-技术-生产
三、科学与技术密不可分
四、市场经济竞争推动科学技术进步
第五节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向
一、科学研究向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发展
二、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
三、数学将成为科学的基础
四、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紧密结合
五、学科间的渗透和交叉已成潮流
六、安全、减灾、环保科技文化影响深远
七、系统科学成为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
八、科技知识创新、传播、转化、应用更加快捷和广泛
九、科学技术活动竞争与合作并存
十、当代科技进步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第六节 科学技术学科体系结构
一、16世纪以前未形成科学技术体系
二、18世纪80年代仅有自然科学
三、19世纪50年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新发展
四、19世纪末工程技术才被确认
五、20世纪70年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框架
六、现代科学技术的层次及体系结构
第二章 从劳动保护到安全科学
第一节 劳动保护概述
一、劳动保护的来由及内涵
二、劳动保护工作及劳动保护法规
三、劳动保护政策及劳动保护事业
第二节 劳动保护科学体系探索的先行者
一、关于“劳动保护学”的范畴与任务
二、劳动保护是一门综合性科学
三、关于“劳动保护科学技术的学科建设”的构想
四、关于“劳动保护的学科、专业体系的建立”的探讨
第三节 全国劳动保护科学体系首次学术讨论会
一、首次学术讨论会的重要意义
二、对劳动保护科学的属性——综合性科学取得共识
三、对劳动保护科学的内容、体系及理论问题的研讨
四、劳动保护管理学-安全技术-劳动卫生学体系
五、劳动保护学学科体系四层次结构
六、劳动保护科学技术体系三层次结构
七、劳动保护学三大科学技术体系
八、人类群体保护的学科联合体系——人类保护学
九、劳动保护科学的学科、专业三级体系结构
十、其他形式的劳动保护学科体系
十一、对劳动保护科学体系学术研讨的期望
第四节 全国劳动保护科学体系第二次学术讨论会
一、第二次学术讨论的四大议题
二、关于劳动保护科学研究的对象、目的、任务及学科内容
三、关于工业安全工程(学)或安全工程学的体系
四、劳动保护科学的三层次学科体系
五、劳动保护科学四层次结构
六、人类安全健康保护“三足鼎立”模式及劳动保护科学体系结构
七、安全人机-安全人体-安全系统的学科体系
八、劳动保护工程学的学科体系
九、安全人机工程学的体系结构
十、劳动科学与劳动保护科学
第五节 钱学森与劳动保护科学体系
一、钱学森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
二、钱学森的交叉科学思想与劳动保护科学体系
三、钱学森的教诲和指导与劳动保护科学体系
第六节 劳动保护科学体系——安全科学技术体系雏形
第三章 劳动保护(安全)科学在我国诞生的背景
第一节 我国劳动保护法规不断强化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一、1949-1980年:劳动保护、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的普及和奠基阶段
二、1980-1992年:劳动保护、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的提高阶段
三、劳动保护、安全生产的教育与培训为安全科普教育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 劳动保护与安全工程专业教育
一、我国劳动保护专业与安全工程类专业的形成与发展
二、劳动保护及安全工程专业教育及其三级学位学科、专业教育
第三节 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机构及其专业队伍建设
一、劳动保护、安全科研机构状况
二、劳动部及其劳动有关部门的科研机构状况
三、有关产业部所属的劳动保护科研机构状况
四、公安部、交通部门及省市地方交通部门所属的交通科研机构
五、公安部直属的消防科研机构及北京市消防研究所
第四节 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对劳动保护(安全)科学创建的作用
一、中国劳保学会是大联合的安全科技社团
二、中国劳保学会成为全国性一级学会,使安全科学登上科技殿堂
三、中国劳保学会始终背负着学科、专业学位教育的重担
四、召开两次全国劳动保护科学体系学术讨论会,为安全科学的创建奠基
五、中国劳保学会是学科建设的主力军
六、使劳动保护(安全)科学在“中图法”、“主题词表”、“国家叙词库”中确立了合法地位
七、使“安全科学”扩展为“安全与环境科学”,纳入《环境科学与安全科学》之列
八、为安全(劳动保护)科学创建奋斗十余载,终成现实
九、中国劳保学会创办的《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属国内外首创
十、中国劳保学会是安全科学理论及应用技术宣传教育的基地
第五节 第一届世界安全科学大会研讨的问题
一、世界各国专家、学者所关注的安全课题
二、关于能量安全利用及其风险控制
三、关于物质危害、风险及其控制
四、关于交通运输安全
五、关于生产安全及风险评价
六、关于安全管理科学及风险管理
七、世界安全科学大会带来的思索
第六节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创刊及其影响
一、《中国安全科学学报》从试刊到国内外公开发行
二、《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的宗旨及其涉及的范围
……
第四章 安全科学技术体系结构
第五章 学科分类及其代码与安全科学技术学科
第六章 安全科学技术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及现状
第七章 安全科学技术学科建设及其拓展
第八章 安全、减灾、环保——大安全观
第九章 安全、减灾、环保新兴学科的构想
第十章 安全、减灾、环保科学相关的学科及其展望
第十一章 非传统安全与安全科学技术
后记
参考文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