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钢琴教师
作者:(奥)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Elfriede Jelinek)著;宁瑛,郑华汉译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1-01
ISBN:9787530207758
定价:¥20.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钢琴教师》是耶利内克的代表作,发表于1983年,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后来又被法国拍成电影,荣获了戛纳电影节的多个奖项。小说叙述的是一个叫埃里卡的女子在母亲极端变态的钳制下心灵如何扭曲和情爱如何被变异的痛苦历程。书中描写了如共生体一样不正常的母女关系。埃里卡虽年龄上已届而立之年,仍然时刻处于母亲的监视之下,不能越雷池一步,甚至睡觉也必须与母亲在同一床上。青春期变成了“禁猎期”,埃里卡被禁止和外人随便交往,不能穿时装,想要一双高跟鞋都不行。她的内心因长期的压抑经受了极大的扭曲。埃时卡的学生克雷默尔的出现打破了母女之间死一般沉寂刻板的幽闭生活。克雷默尔热烈地追求自己的女钢琴教师,但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可怕的情爱陷阱;母亲固执而变态地从他手中抢夺埃里卡,埃里卡在对待情欲上表现出受虐狂的疯狂举动。最终克雷默尔选择了逃离。而埃里卡也开始走出发霉的生活,试着走向远方的一缕阳光……小说的心理描写非常成功,常有十分令人惊奇的描绘,对人性的观察可谓洞烛幽微。女作家天才另类的笔触,产生了惊才绝艳的美学效果。作者简介: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1946年10月20日生于奥地利的米尔茨楚施拉格一个有捷克犹太血统的家庭。自幼开始学习钢琴、管风琴和长笛,后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就读。1964年毕业后,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戏剧和艺术史。1971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管风琴硕士学位。70年代初,她辗转柏林、罗马等地。1974年与戈特弗里德·许恩斯贝格结婚,居住在慕尼黑和维也纳。耶利内克很早就开始写诗,1967年出版诗集《丽莎的影子》。1970年发表讽刺小说《宝贝,我们是诱饵》。此后写下了大量的小说、戏剧、散文和诗歌作品。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成分的《钢琴教师》。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女情人们》(1975)、《钢琴教师》(1983)、《欲》(1989)、《死者的孩子们》(1995)、《贪婪》(2000),戏剧《克拉拉S》(1981)、《城堡戏剧》(1985)、《在阿尔卑斯山上》(2002)、《死亡与少女I—V》(2002)等。她先后获得过海因利希·伯尔奖、施蒂利亚州文学奖、格奥尔格·毕希纳奖等许多奖项,2004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编辑评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代表作《钢琴教师》《钢琴教师》是耶利内克在1983年创作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小说描写了一位知名的钢琴女教师,与爱上她的漂亮年轻的男学生之间一场畸形的爱情旅程。这部小说虽然此前未在内地出版,但由于它曾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在2002年的戛纳电影节获得多项大奖。书中描写了如共生体一样不正常的母女关系。有着典型的小市民心理的母亲把女儿当成实现进入上流社会的愿望的工具,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时刻从经济学的角度计算自己的投资,计算女儿的使用价值和能带来的收益。这是作者应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尝试。埃里卡从小生活在母亲的卵翼下,虽年龄上已经进入而立之年,仍然时刻处于母亲的监视之下,不能越雷池一步。青春期变成了“禁猎期”,不允许和外人随便交往,不能穿母亲不允许穿的衣服,她想要一双高跟鞋都不行。小市民一心想往上爬、挤入上流社会的卑琐心理,与外界隔绝、令人窒息的狭小空间严重摧残了人的个性成长和发展。作者从女主人公在青春期受到压抑、缺乏性经验导致性变态这个独特角度,把人性的毁灭推到极致,产生了令人震撼、恐怖的感觉。这样异化了的母女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也许并不多见,但是由表及里而引发的关于教育问题的思考却是发人深省的。此外,书中还写到对外籍工人的歧视,铺天盖地的广告和庸俗无聊的电视节目操纵、控制了普通人的思想与语言,使人们患上了失语症等社会现象,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的深刻批判。有的评论认为她继承了福楼拜用解剖刀解剖女性心理的传统,不过更带有20世纪文学的特色。读者看到,在她的笔下,性爱变成了暴力,拯救变成了屈辱,埃里卡企图挣脱枷锁、寻求自由的努力最后只导致更悲惨的结局。应该指出的是,作者没有只是自然主义地展示,而是经常使用象征、比喻等手法启发读者联想,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力,但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她使用了一种冷漠、玩世不恭、充满尖刻的讽刺和嘲弄的叙事方式,与她的人物保持距离,也阻止了读者简单的认同。对于经典作家的作品游戏诗文式的滑稽模仿、调侃,更是她的作品中体现出的当代文学新特征。例如她把歌德的《浮士德》中的名句“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搬到小说中。那本是浮士德和魔鬼订约的条件。只要浮士德满足了,说出了这句话,他的灵魂就归魔鬼所有。现在她把它用到埃里卡和表弟做欢快游戏的癫狂时刻。音乐本来在德国和奥地利一向被认为是十分神圣、高尚的事业,作曲家也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但是在这里也常常受到戏仿和揶揄。这种对经典的亵渎是现代作品常用的一种间离手法。她在书中还通过把一些说到埃里卡的地方用大一号的字母写,以此表示她的独一无二的优越感。在叙述埃里卡给克雷默尔的信时,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不断变换,以此表现她希望在受虐时得到臆想的快感但又惧怕真正的疼痛时的矛盾心理。耶利内克认为自己的作品属于以卡尔·克劳斯为代表的奥地利犹太讽刺文学的传统,辛辣的讽刺挖苦是她的语言特色。奥地利文学中特有的对语言的注重,如巧妙地利用拼写和词义的偶合、对应等文字游戏,在书中时有出现。书摘:突然,埃里卡冲向自己的衣柜。一种令人难以捉摸的猜疑涌上她的心头,而这种猜疑曾经多次得到过证实。比如,今天柜子里又缺了秋天穿的深灰色的套装。出了什么事情?瞬间,埃里卡就发现缺了什么衣服,并且已经知道是谁该对此负责。只有唯一的一个人会做这件事。你这个无耻的人,你这个无耻的人。埃里卡愤怒地对自己的顶头上司喊叫着,同时用手指紧紧抓住母亲染成了褐色的头发,她的头发根上已露出了灰白色。理一次发也挺贵的,最好不去理发店。埃里卡每月用刷子和染发剂给母亲染头发。现在,埃里卡用手扯着母亲的头发。她愤怒地撕扯着,母亲号叫着。当埃里卡停止撕扯时,她手里已握满了一绺头发。她一言不发,吃惊地打量着这一绺头发。染色剂反倒使这些头发易折断了。一时间埃里卡没了主意,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些头发了。后来她走进厨房,把外层染色欠佳的褐色发绺扔进了垃圾桶里。母亲头发零乱稀落,哭闹着站在起居室里。自己的埃里卡经常在起居室里举行私人音乐会,在这间起居室里除了她之外,还从未有别人演奏过钢琴,所以她便是这里的最佳演奏者。母亲哆哆嗦嗦的手上还一直拿着那件新连衣裙。假如她想把这件衣裳卖掉,那她必须尽快出手,因为这种画有甘蓝叶球大小的罂粟花的衣裳,人们只穿一年,过后便再也不穿了。母亲头上被揪掉头发的地方,现在感到疼得钻心。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耶利内克,1946年10月20日生于奥地刊的米尔茨楚施拉格一个有捷克犹太血统的家庭。自幼开始学习钢琴、管风琴和长笛,后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就读。1964年毕业后,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戏剧和艺术史。1971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管风琴硕士学位。70年代初,她辗转柏林、罗马等地。1974年与戈特弗里德·许恩斯贝格结婚,居住在慕尼黑和维也纳。耶利内克很早就开始写诗,1967年出版诗集《丽莎的影子》。1970年发表讽刺小说《宝贝,我们是诱饵》。此后写下了大量的小说、戏剧、散文和诗歌作品。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成分的《钢罕教师》。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女情人们》(1975)、《钢琴教师》(1983)、《欲》(1989)、《死者的孩子们》(1995)、《贪婪》(2000),戏剧《克拉拉S》(1981)、《城堡戏剧》(1985)、《在阿尔卑斯山上》(2002)、《死亡与少女l—V》(2002)等。她先后获得过海因利希·伯尔奖。施蒂利业州文学奖、格奥尔格·毕希纳奖等许多奖项,2004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译者简介:宁瑛,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1965年至今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穷员。主要学术成果有《20世纪德语文学史》、《托马斯·曼评传》,翻译作品有《斯大林格勒》、《安妮日记》等。郑华汉,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1965年至今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教授。主要科研成果有《德语修辞学教程》、《视听说写学德文》、《德语惯用语录双解词典》翻译作品《惊马奔腾》等。
目录
目录:
第一卷1
第一卷2
第一卷3
第二卷1
第二卷2
第二卷3
第三卷1
第三卷2
第三卷3
第四卷1
第四卷2
第四卷3
第一卷1
第一卷2
第一卷3
第二卷1
第二卷2
第二卷3
第三卷1
第三卷2
第三卷3
第四卷1
第四卷2
第四卷3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