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创造创新方略
作者:张武城主编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2-01
ISBN:9787111161134
定价:¥26.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从创造学基础、创新体系、创造技能、创造创新技法、创新战略等几个方面,对创造创新方略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并从创新管理和系统集成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企业创新系统框架,可用以指导企业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创新战略选择和技术路径设计,为企业获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开道。本书还分析了环境因素对创造创新过程的深远影响等。本书适用于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科技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教师和机关干部,也适合大学生进行课外参考。
作者简介
张武城,195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现任北京市机电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科技论坛副理事长、北京市科协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兼职教授,长期从事科研、教学和创新管理实践、曾获国家发明奖。在开展突破创新(开发燃料电池汽车、人工心脏等项目)、集成创新(研发开放式数控系统)、模仿创新(引进立式加工中心并进行二次创新),连续创新以及高技术企业孵化方面进行了长期实践。1987-1989年在日本工作期间,对日本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曾发表多篇技术创新方面的论文,并经常深入到机关、企业、矿山、院校等开展创造学培训活动。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创造学基础
第一节概述
一. 创造学的基本术语
二. 创造学的形成与发展
三. 创新与创造学
第二节创造力
一. 脑科学理论
二. 提高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第三节创造发明
一. 发明的源泉
二. 发明的规律
三. 发明的作用
四. 发明的战略和策略
五. 发明课题水平等级
第四节创造性思维
一. 思维概述
二.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性
三. 创造性思维的阶段
四. 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第五节创造性人才
一. 创造性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 创造性人才的个性品质
第二章创新体系
第一节国家创新体系
一. 国家创新体系的产生
二. 国家创新体系的特征及系统框架
三.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第二节区域创新体系
一. 区域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关系
二.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因素
三. 国际技术创新中心城市
第三节企业 公司 创新系统
一. 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要素
二. 创新要素间的主要逻辑关系
第四节科学技术传播
一. 早期的科技传播
二. 现代教育加速科技传播
三. 英特网带来质的飞跃
四. 私技传播机制
第三章创造技能
第一节观察力
一. 观察的三大要素
二. 观察过程
三. 观察分类
四. 创造性观察机制
五. 观察技巧
六. 观察能力的培训
第二节注意力
一. 注意力在创造过程中的作用
二. 注意力的品质
三. 注意力的培养
第三节记忆力
一. 记忆力的能动作用
二. 记忆力的培训
第四节理解力
一. 理解力的涵义
二. 提高理解力的培训
第五节发现问题能力
一. 提高发现问题能力的途径
二. 发现问题能力的培训
第六节开发选题能力
一. 开发选题的原则
二. 选题创新的途径
第七节抓住机遇的能力
一. 机遇的类型
二. 机遇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三. 捕捉发明创新机遇的途径
第八节操作能力
一. 操作能力和创造创新的关系
二. 操作能力的表现
三. 操作能力的培训
第九节工程能力
一. 工程能力的体现
二. 工程技术研究开发的基本程序
第十节智能技术运用能力
一. 智能技术的定义及研究范围
二. 开发智能技术的途径
第十一节破译黑箱的能力
一. 黑箱及破译黑箱的定义
二. 破译黑箱的作用与意义
三. 破译黑箱的理论依据
四. 破译黑箱能力的培训
第十二节系统分析和系统决策能力
一. 系统分析能力的定义
二. 系统分析能力的特点
三. 系统分析能力的培训
四. 系统决策能力的培训
第十三节信息能力
一. 信息与创造创新的关系
二. 信息源
三. 信息检索
四. 计算机检索
五. 专利文献的检索与利用
六. 科技会议文献检索
七. 科技报告检索
八. 创造创新者应具备的信息能力
第四章创造创新技法
第一节创造创新技法的分类
第二节智力激励法
一. 技法原理
二. 运用程序
三. 改进型智力激励法
第三节类比创造法
一. 直接类比法
二. 拟人类比法
三. 象征类比法
四. 幻想类比法
五. 综摄类比法
六. 仿生类比法
七. 对称类比法
八. 综合类比法
第四节列举法
一. 特性列举法
二. 缺点列举法
三. 希望点列举法
第五节逆向构思法
一. 技法原理
二. 运用要点
第六节联想技法
一. 技法原理
二. 联想法的类型
第七节TRIZ法
一. TRIZ法的发展阶段
二. TRIZ法的主要理论
三. TRIZ法的运用
四. TRIZ法的应用及未来发展
第八节形态分析法
一. 技法原理
二. 形态分析法的要求及运用程序
第九节演绎发明法
一. 技法原理
二. 演绎推理的基本方式
第十节信息交合法
一. 技法原理
二. 信息交合法的运用
第十一节移植法
一. 技法原理
二. 移植法的分类
第十二节创造技法的综合应用
一. 创造技法应用的适宜性
二. 创造技法应用的协同性
三. 创造技法应用的依存性
四. 创造技法应用的实践性
第五章创新战略
第一节企业面临的新形势
一. 技术创新模式的演变历史
二. 当前技术创新的特点
第二节连续创新和突破创新
一. 连续创新
二. 突破创新
三. 创新流
第三节集成创新
一. 关于“集成”和“集成创新”
二. 集成创新的重要意义
三. 企业集成创新系统
四. 技术集成的方式
第四节模仿创新
一. 模仿创新的类型
二. 模仿创新的特征
三. 原始创新和模仿创新的比较
四. 知识产权与模仿创新
五. 模仿创新与后发优势
六. 历史的启示
第五节创新战略选择
一. 我国的资源状况
二. 技术创新战略选择
三. 创新影响因素及对策
四. 树立正确的创新理念
第六章创新环境
第一节环境对创新的影响和作用
一. 环境和创新环境
二. 社会环境和创造创新
第二节文化环境和企业文化创新
一. 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二. 建立创新的企业文化
第三节学习环境和创造教育
一. 创造教育的历程
二. 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
三. 创造教育的主要内容
四. 发展企业培训教育
五. 国外企业培训教育的典型事例
六. 创造创新教育从娃娃抓起
第四节人力资源
一. 存在问题
二. 开拓人力资源
第五节基础设施
一. 基础设施的涵义
二. 技术基础设施的评价指标
第六节市场环境
一. 市场和技术创新的互动
二. 市场环境的主要方面
第七节政策制度环境
一. 继续加大R&D投入
二. 重视技术引进中的问题
三. 制定政府采购政策
四. 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创新
五. 鼓励金融创新
第八节法制环境
一. 创新与法制
二. 创新需要健全的法制保护
三. 创造公平竞争. 宽松进取的环境
附录
附录A常用国外检索工具
附录B常用搜索引擎
附录C常用信息检索网站与数据库
附录D国内有关创新网站
附录E国外有关创新网站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创造学基础
第一节概述
一. 创造学的基本术语
二. 创造学的形成与发展
三. 创新与创造学
第二节创造力
一. 脑科学理论
二. 提高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第三节创造发明
一. 发明的源泉
二. 发明的规律
三. 发明的作用
四. 发明的战略和策略
五. 发明课题水平等级
第四节创造性思维
一. 思维概述
二.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性
三. 创造性思维的阶段
四. 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第五节创造性人才
一. 创造性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 创造性人才的个性品质
第二章创新体系
第一节国家创新体系
一. 国家创新体系的产生
二. 国家创新体系的特征及系统框架
三.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第二节区域创新体系
一. 区域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关系
二.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因素
三. 国际技术创新中心城市
第三节企业 公司 创新系统
一. 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要素
二. 创新要素间的主要逻辑关系
第四节科学技术传播
一. 早期的科技传播
二. 现代教育加速科技传播
三. 英特网带来质的飞跃
四. 私技传播机制
第三章创造技能
第一节观察力
一. 观察的三大要素
二. 观察过程
三. 观察分类
四. 创造性观察机制
五. 观察技巧
六. 观察能力的培训
第二节注意力
一. 注意力在创造过程中的作用
二. 注意力的品质
三. 注意力的培养
第三节记忆力
一. 记忆力的能动作用
二. 记忆力的培训
第四节理解力
一. 理解力的涵义
二. 提高理解力的培训
第五节发现问题能力
一. 提高发现问题能力的途径
二. 发现问题能力的培训
第六节开发选题能力
一. 开发选题的原则
二. 选题创新的途径
第七节抓住机遇的能力
一. 机遇的类型
二. 机遇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三. 捕捉发明创新机遇的途径
第八节操作能力
一. 操作能力和创造创新的关系
二. 操作能力的表现
三. 操作能力的培训
第九节工程能力
一. 工程能力的体现
二. 工程技术研究开发的基本程序
第十节智能技术运用能力
一. 智能技术的定义及研究范围
二. 开发智能技术的途径
第十一节破译黑箱的能力
一. 黑箱及破译黑箱的定义
二. 破译黑箱的作用与意义
三. 破译黑箱的理论依据
四. 破译黑箱能力的培训
第十二节系统分析和系统决策能力
一. 系统分析能力的定义
二. 系统分析能力的特点
三. 系统分析能力的培训
四. 系统决策能力的培训
第十三节信息能力
一. 信息与创造创新的关系
二. 信息源
三. 信息检索
四. 计算机检索
五. 专利文献的检索与利用
六. 科技会议文献检索
七. 科技报告检索
八. 创造创新者应具备的信息能力
第四章创造创新技法
第一节创造创新技法的分类
第二节智力激励法
一. 技法原理
二. 运用程序
三. 改进型智力激励法
第三节类比创造法
一. 直接类比法
二. 拟人类比法
三. 象征类比法
四. 幻想类比法
五. 综摄类比法
六. 仿生类比法
七. 对称类比法
八. 综合类比法
第四节列举法
一. 特性列举法
二. 缺点列举法
三. 希望点列举法
第五节逆向构思法
一. 技法原理
二. 运用要点
第六节联想技法
一. 技法原理
二. 联想法的类型
第七节TRIZ法
一. TRIZ法的发展阶段
二. TRIZ法的主要理论
三. TRIZ法的运用
四. TRIZ法的应用及未来发展
第八节形态分析法
一. 技法原理
二. 形态分析法的要求及运用程序
第九节演绎发明法
一. 技法原理
二. 演绎推理的基本方式
第十节信息交合法
一. 技法原理
二. 信息交合法的运用
第十一节移植法
一. 技法原理
二. 移植法的分类
第十二节创造技法的综合应用
一. 创造技法应用的适宜性
二. 创造技法应用的协同性
三. 创造技法应用的依存性
四. 创造技法应用的实践性
第五章创新战略
第一节企业面临的新形势
一. 技术创新模式的演变历史
二. 当前技术创新的特点
第二节连续创新和突破创新
一. 连续创新
二. 突破创新
三. 创新流
第三节集成创新
一. 关于“集成”和“集成创新”
二. 集成创新的重要意义
三. 企业集成创新系统
四. 技术集成的方式
第四节模仿创新
一. 模仿创新的类型
二. 模仿创新的特征
三. 原始创新和模仿创新的比较
四. 知识产权与模仿创新
五. 模仿创新与后发优势
六. 历史的启示
第五节创新战略选择
一. 我国的资源状况
二. 技术创新战略选择
三. 创新影响因素及对策
四. 树立正确的创新理念
第六章创新环境
第一节环境对创新的影响和作用
一. 环境和创新环境
二. 社会环境和创造创新
第二节文化环境和企业文化创新
一. 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二. 建立创新的企业文化
第三节学习环境和创造教育
一. 创造教育的历程
二. 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
三. 创造教育的主要内容
四. 发展企业培训教育
五. 国外企业培训教育的典型事例
六. 创造创新教育从娃娃抓起
第四节人力资源
一. 存在问题
二. 开拓人力资源
第五节基础设施
一. 基础设施的涵义
二. 技术基础设施的评价指标
第六节市场环境
一. 市场和技术创新的互动
二. 市场环境的主要方面
第七节政策制度环境
一. 继续加大R&D投入
二. 重视技术引进中的问题
三. 制定政府采购政策
四. 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创新
五. 鼓励金融创新
第八节法制环境
一. 创新与法制
二. 创新需要健全的法制保护
三. 创造公平竞争. 宽松进取的环境
附录
附录A常用国外检索工具
附录B常用搜索引擎
附录C常用信息检索网站与数据库
附录D国内有关创新网站
附录E国外有关创新网站
参考文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