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韬奋(韬奋画传经历患难余生记)

韬奋(韬奋画传经历患难余生记)

作者:三联书店编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04-06-01

ISBN:9787108021274

定价:¥39.5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邹韬奋(1895.11.5-1944.7.24),原名恩润。祖籍江西,生于福建。1926年起任《生活》周刊主编。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在他的努力下,《生活》周刊由默默无闻发展到行销超过15万份的极有影响的刊物,开创了中国“杂志界新纪元”。因介倡言抗日,参与领导救国会,卒以文字获罪,与李公朴、沈钧儒、章乃器等六人被捕,史称“七君子事件”。邹韬奋主编或创办的报刊还有《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星期刊》、《国民》周刊、《抗战》三日刊等。在他的主持下,生活书店发展到包括香港、新加坡在内的56处分支店,陆续出版杂志十余种,书籍千余种,成为抗战中一个坚强的文化堡垒。邹韬奋先生病逝后,中共中央发出唁电,称“其精神将长在人间,其著作将永垂不朽”。延安隆重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朱德等题写挽词。朱德的题词是:爱国志士,民主先锋。周恩来称邹韬奋为“出版事业模范”。1948年,生活书店与另外两家进步出版机构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合并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邹韬奋先生的优秀文化遗产为三联书店继承和发扬。1936年11月,邹韬奋先生因参与领导救国会而被捕入狱。在243天的牢狱生活中,他在坚持斗争之余,埋头著译,自传性质的《经历》便是其中成果之一。该书计61篇追述自己二十年来的生活经历和生命断片,其中从事文化事业的经验和思想变化的历程,堪称现代爱国、民主知识分子人生道路的缩影。除各篇单独发表外,并于1937年4月由生活书店结集出版。1944年春,缠绵病榻、为病魔折磨的韬奋先生,又援笔坚持写作《患难余生记》。这既是作者回顾数次流亡的颠沛生涯的自传,也是抗议当局文化统治举措的历史文献。惜乎只写了五万多字,即因病逝而成未完成的最后遗作。《韬奋画传》收录上海韬奋纪念馆珍藏的264幅图片资料,由曹辛之先生编著并设计完成,三联书店于1982年刊印,此次纳入本集重印。
作者简介
  邹韬奋(1895.11.5-1944.7.24),原名恩润。祖籍江西,生于福建。1926年起任《生活》周刊主编。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在他的努力下,《生活》周刊由默默无闻发展到行销超过15万份的极有影响的刊物,开创了中国“杂志界新纪元”。因倡言抗日,参与领导救国会,卒以文字获罪,与李公朴、沈钧儒、章乃器等六人被捕,史称“七君子事件”。邹韬奋主编或创办的报刊还有《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星期刊》、《国民》周刊、《抗战》三日刊等。在他的主持下,生活书店发展到包括香港、新加坡在内的56处分支店,陆续出版杂志十余种,书籍千余种,成为抗战中一个坚强的文化堡垒。邹韬奋先生病逝后,中共中央发出唁电,称“其精神将长在人间,其著作将永垂不朽。”延安隆重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朱德等题写挽词。朱德的题词是:爱国志士,民主先锋。周恩来称邹韬奋为“出版事业模范”。1948年,生活书店与另外两家进步出版机构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合并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邹韬奋先生的优秀文化遗产为三联书店继承和发扬。
目录
    韬奋画传
   
   经历
   
   开头的话
   二十年来的经历
   一 永不能忘的先生
   二 工程师的幻想
   三 大声疾呼的国文课
   四 课外阅读
   五 写作的尝试
   六 新闻记者的作品
   七 英文的学习
   八 修身科的试卷
   九 幻想的消失
   一○ 青年“老学究”
   一一 踏进了约翰
   一二 深挚的友谊
   一三 苦学时代的教书生涯
   一四 初出茅庐
   一五 三星期的练习
   一六 新饭碗问题
   一七 编译的教训
   一八 英文教员
   一九 外国文和外国教师
   二○ 一个基本原则
   二一 进一步的研究
   二二 写作中的“积蓄”
   二三 一种有趣味的工作
   二四 现实的教训
   二五 一幕悲喜剧
   二六 一年的练习
   二七 聚精会神的工作
   二八 一个小小的过街楼
   二九 转变
   三○ 几个原则
   三一 社会的信用
   三二 立场和主张
   三三 深夜被捕
   三四 到捕房
   三五 铁格子后面
   三六 高三分院
   三七 再被羁押
   三八 同情和厚意
   三九 地方法院
   四○ 押在公安局
   四一 高等法院
   四二 看守所
   四三 临时的组织
   四四 我们的“家长”
   四五 “难兄难弟”的一个
   四六 “难兄难弟”的又一个
   四七 “难兄难弟”的又一个
   四八 “难兄难弟”的又一个
   四九 一个“难妹”
   五○ “六个人是一个人”
   五一 前途
   
   在香港的经历
   五二 波动
   五三 贫民窟里的报馆
   五四 惨淡经营之后
   五五 一个难关
   五六 新闻检查
   五七 一个有利的特点
   五八 种种尴尬
   五九 一只大笨牛
   六○ 一封诚恳慰问的信
   
   附录
   六一 我的母亲
   
   患难余生记
   第一章 流亡
   第二章 离渝前的政治形势
   第三章 进步文化的遭难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