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R & D”与企业原动力:中外著名企业科技研发及案例剖析
作者:阎康年,吴乐斌,马诚著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6-01
ISBN:9787501763825
定价:¥32.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分为四大部分:科技研发与企业振兴的关系;欧美国家企业研发情况与分析;我国企业研发情况与分析;关于我国科技研发与产业、企业振兴的几点建议。第一部分是根据我们对国内外特别是美、德等国依靠科技研发振兴企业的发展历史和成功经验,探讨了研发(R及D)的来源和真正含义,通过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品生产、市场反馈到科研选题形成的因果链关系,以及模拟基因结构,提出了基础研究原创基因、技术创新基因、企业创业基因三者的结构和重组链,形成由人才链和成果链两条互补链组成的结构,从而以“基因重组”的模拟图像表示科技研发及其成果转化的复杂系统。第二部分是介绍和分析国外(主要是美、德两国的)信息和制药企业的研发机构和研发情况,特别说明了它们是怎样靠搞好研发机构而发家的,以美国产业界科技研发及其向产品转化方针的发展历史阶段为模板,将研发方针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第三部分是国内研发情况与分析部分,在对国内的大、中、小型企业、高等院校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做了部分调查和分析。第四部分是在前三部分介绍国内外科技研发情况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我国企业研发的情况和问题,提出了我们认为值得注意和加强的八点想法或雏见,供读者参考。
作者简介
阎康年,1933年生于山东蓬莱,1956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现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北京航空学院教师和北京工程机械研究所工程师。多年来他一直从事近代物理史、科技史和科技革命的研究,获得过中国科学院的自然科学二、三等奖,中国科协科技史图书一等奖、中国图书奖、香港文汇报等联合举办的世界华人重大科技成就奖,并获得国际传记学会20世纪重大成就奖和奖章。他在1988-1989年以英国科学院研究员的身份在剑桥大学、1994年先后以研究员与访问研究员身份在美国的史密森研究院和美国物理研究所访问研究。1994和1998年两次到美国的贝尔实验室访问和调研。他的主要著作有《卢瑟福与现代科学发展》、《牛顿的科学发现与科学思想》、《热力学史》、《原子论与近现代科学》等专著,发表文章约200余篇。吴乐斌,出生年月:1962年5月12学历:1969年-1978年在江西省上中小学;1978年-1983年在江西医学院上大学,获医学学士;1985年-1988年,在中科院研究生院上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95年4月-1995年8月中央党校国家机关分校结业;1996年2月-1996年5月赴美国学习管理;工作简历:1983年-1985年在江西省资溪县医院外科,任住院医师;1988年-1990年中科院科技政策局;1990年-1992年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副处长;1993年-1998年中科院办公厅公关协调处处长;1998年4月至今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所长;2003年4月至今,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党委副书记、中生公司总裁。兼任: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会北京分会副会长,新华社《半月谈》特约记者,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节目策划人,秦皇岛技术经济开发区顾问,山东省济南市科技顾问,主要工作:曾参与研究和制订国家基础研究攀登计划,并因此获得中国科学科技进步二等奖。曾参与组织制订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曾参与研究和组织国家海洋高科技发展计划。曾参与组织中科学院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曾参与完成未来生物学预测研究工作。曾参与中央办公厅和中国科学院联合调研组关于中科院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的调研及其组织工作。在周光召同志指导下组建了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联合会(中国科技创新联合会(筹)),在中科院有关领导的支持下具体负责该联合会的日常工作。扶持了一批青年科学家走出研究所创办高科技企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联合会涌现了一大批杰出青年科学家。联合会在国内外青年学者中有一定的影响,也获得了中央有关部委领导的好评。中组部知工办曾于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五日的《知识分子工作简讯》上介绍了创新联合会的经验。组建了中科院办公厅公关协调处,重建了中科院声像中心,组织或策划了我国科技界若干次重大活动,开拓了中科院对外联络、对外宣传的新局面。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主要负责高科技术和产业化。马诚,1939年生,1967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生理专业研究生毕业。曾在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所、植物所、发育生物学所等从事科学研究多年,后来在中科院机关从事科研和科研管理工作,主持过中科院重大科研项目。他曾任研究所党委书记、常务副所长、中科院高技术局副局长、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部副主任、中科院生物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他共发表著作多本、论文和文章数十篇。
目录
前言
内容提要
第一部分 科技研发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一、 “R&D”的来源和含义
二、科技研发与企业振兴
(一)企业振兴为什么需要科技研发
(二)成果转化最经济原则
三、研发机构是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
(一)研发机构是科技人员有机结合的纽带
(二)研发机构是培育激发性环境的温床
(三)研发机构是企业进行基础性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基地
第二部分 欧美企业科技研发情况分析
一、跨国企业R&D掠影
(一)公司个例介绍
1.强生公司
2.辉瑞公司
3.杜邦公司
4.美国家庭用品公司
5.国际商用机器公司
6.朗讯科技公司和贝尔实验室
7.法玛西亚公司
8.默克公司
9.阿斯特拉泽尼卡公司
10.安万特公司
11.葛兰素公司
12.免疫公司
13.阿博特实验室
14.礼来公司
15.宝洁公司
16.百时美施贵宝公司
17.诺华公司
(二)分析与讨论
(1)研发最活跃的地区与行业
(2)研发领域与投入情况
(3)研发战略
(4)资金
二、美国企业科技研发的经验
(一)缘起
(二)什么是企业的研发机构
(三)研发机构的宗旨和方针的演变
(四)美国企业研发的历史分期与案例
案例1:爱迪生的门罗公园和西奥兰治实验室
案例2:A.G.贝尔的电话实验室
案例3:杜邦公司的研究实验室
案例4:通用电气公司的研究实验室
案例5:通用汽车公司的研究实验室
案例6:AT&T和朗讯科技公司的贝尔实验室
案例7: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研究中心
案例8:英特尔公司的研究实验室
(五)人才的选择与培养和研发管理及案例
1.工业研究实验室负责人的选择案例
案例1:爱迪生与他的门罗公园实验室
案例2:H.V.海斯与贝尔系统早年的工业研究实验室
案例3:WR惠特尼与前期的通用电气公司研究实验室
案例4:卡洛瑟斯与杜邦研究实验室
案例5:S.M.金特纳与西屋电气公司研究实验室
案例6:小沃森和皮奥尔与IBM公司的工业研究实验室
案例7:尤厄特与AT&T公司贝尔电话实验室
案例8:W.B.肖克利与晶体管的发明
2.怎样选择工业研究实验室的负责人
3.应具备的条件
三、德国的成功模式:弗劳恩霍夫协会——为中小企业而建立的综合研发机构
第三部分 我国企业科技研发状况与分析
一、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与企业合作的状况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二)结果分析
(三)存在问题
(四)几点建议
二、高校基础研究与企业合作情况调查与分析
(一)合作情况
(二)逐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
(三) 加入WTO后企业对基础原创和自主知识产权重要性的认识
(四) 高校中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企业合作的概况
(五)几点建议
三、我国大中型企业科技研发状况与分析
(一)现代工业企业宝塔模型
(二)近年来我国企业研发倒宝塔模型
(三)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投入与成果转化
(四)目前我国大型企业的特点
(五)重点大型企业技术创新的状况与分析
(六)初步看法和启示及案例剖析
案例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集团公司
案例2:中国华源集团有限公司
案例3: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
(七)以R&D费/Rev.指标探讨企业研发成果及其转化
(1)R&D费/Rev.≥9%的企业
案例1:深圳华为公司
案例2:上海杰事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2)R&D费/Rev.≥7-9%的企业
案例:海尔集团
(3)R&D费/Rev.≥5-7%的企业
案例1:华建电子有限公司
案例2:东软集团有限公司
案例3:清华紫光集团和同方集团
(4)R&D费/Rev.≥3-5%的企业
案例1:北大方正集团
案例2: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案例3:鲁抗医药集团
案例4:哈药集团
案例5:华北制药集团
(5)R&D费/Rev.≥1-3%的企业
案例1:联想集团
案例2:TCL集团
案例3:春兰集团
案例4:宝钢和鞍钢公司
(6)几点启示
(八)我国企业研发与专利的发展情况
(1)专利与企业的发展
(2)我国企业申请和授权专利的发展情况
(3)部分企业专利情况与分析
(4)外企“专利陷阱”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影响
(九)我国若干基础性研究成果产业化的案例
1.医药类
案例1:青蒿素
案例2:干扰素α--1b(赛若金)
案例3:中华灵芝宝
案例4:地奥心血康
2.新材料类
案例1:第三次采油用丙烯酰胺技术
案例2:纳米材料超重力法工业制备新技术
3.信息类
案例1:龙芯及其产业化
案例2:CAD/CAM金银花软件
4.新能源类
案例:多晶硅太阳能电池
第四部分 关于我国R&D建设的几点看法
一、建设新型基础研究基地的设想
(一)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成功经验的启示
(二)我国现行科技格局存在的若干问题
二、建立统一的研发评价指标体系
三、大力提高科技研究在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加强和加快新企业在研发机构中的孵化和分离过程
五、努力推进科研成果的顺利转化
六、建立和宏观调控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七、将对研发投入和专利的认识提到高战略高度
八、正确应对国外企业的专利挤压
附录:跨国公司在我国的研发活动
(一)跨国公司在我国独资设立研发机构的简要情况
(二)跨国公司与我国科研机构和大学共建研发权构的情况
(三)跨国公司与我国科研机构和大学项目合作的情况
(四)分析及建议
参考文献
内容提要
第一部分 科技研发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一、 “R&D”的来源和含义
二、科技研发与企业振兴
(一)企业振兴为什么需要科技研发
(二)成果转化最经济原则
三、研发机构是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
(一)研发机构是科技人员有机结合的纽带
(二)研发机构是培育激发性环境的温床
(三)研发机构是企业进行基础性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基地
第二部分 欧美企业科技研发情况分析
一、跨国企业R&D掠影
(一)公司个例介绍
1.强生公司
2.辉瑞公司
3.杜邦公司
4.美国家庭用品公司
5.国际商用机器公司
6.朗讯科技公司和贝尔实验室
7.法玛西亚公司
8.默克公司
9.阿斯特拉泽尼卡公司
10.安万特公司
11.葛兰素公司
12.免疫公司
13.阿博特实验室
14.礼来公司
15.宝洁公司
16.百时美施贵宝公司
17.诺华公司
(二)分析与讨论
(1)研发最活跃的地区与行业
(2)研发领域与投入情况
(3)研发战略
(4)资金
二、美国企业科技研发的经验
(一)缘起
(二)什么是企业的研发机构
(三)研发机构的宗旨和方针的演变
(四)美国企业研发的历史分期与案例
案例1:爱迪生的门罗公园和西奥兰治实验室
案例2:A.G.贝尔的电话实验室
案例3:杜邦公司的研究实验室
案例4:通用电气公司的研究实验室
案例5:通用汽车公司的研究实验室
案例6:AT&T和朗讯科技公司的贝尔实验室
案例7: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研究中心
案例8:英特尔公司的研究实验室
(五)人才的选择与培养和研发管理及案例
1.工业研究实验室负责人的选择案例
案例1:爱迪生与他的门罗公园实验室
案例2:H.V.海斯与贝尔系统早年的工业研究实验室
案例3:WR惠特尼与前期的通用电气公司研究实验室
案例4:卡洛瑟斯与杜邦研究实验室
案例5:S.M.金特纳与西屋电气公司研究实验室
案例6:小沃森和皮奥尔与IBM公司的工业研究实验室
案例7:尤厄特与AT&T公司贝尔电话实验室
案例8:W.B.肖克利与晶体管的发明
2.怎样选择工业研究实验室的负责人
3.应具备的条件
三、德国的成功模式:弗劳恩霍夫协会——为中小企业而建立的综合研发机构
第三部分 我国企业科技研发状况与分析
一、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与企业合作的状况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二)结果分析
(三)存在问题
(四)几点建议
二、高校基础研究与企业合作情况调查与分析
(一)合作情况
(二)逐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
(三) 加入WTO后企业对基础原创和自主知识产权重要性的认识
(四) 高校中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企业合作的概况
(五)几点建议
三、我国大中型企业科技研发状况与分析
(一)现代工业企业宝塔模型
(二)近年来我国企业研发倒宝塔模型
(三)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投入与成果转化
(四)目前我国大型企业的特点
(五)重点大型企业技术创新的状况与分析
(六)初步看法和启示及案例剖析
案例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集团公司
案例2:中国华源集团有限公司
案例3: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
(七)以R&D费/Rev.指标探讨企业研发成果及其转化
(1)R&D费/Rev.≥9%的企业
案例1:深圳华为公司
案例2:上海杰事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2)R&D费/Rev.≥7-9%的企业
案例:海尔集团
(3)R&D费/Rev.≥5-7%的企业
案例1:华建电子有限公司
案例2:东软集团有限公司
案例3:清华紫光集团和同方集团
(4)R&D费/Rev.≥3-5%的企业
案例1:北大方正集团
案例2: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案例3:鲁抗医药集团
案例4:哈药集团
案例5:华北制药集团
(5)R&D费/Rev.≥1-3%的企业
案例1:联想集团
案例2:TCL集团
案例3:春兰集团
案例4:宝钢和鞍钢公司
(6)几点启示
(八)我国企业研发与专利的发展情况
(1)专利与企业的发展
(2)我国企业申请和授权专利的发展情况
(3)部分企业专利情况与分析
(4)外企“专利陷阱”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影响
(九)我国若干基础性研究成果产业化的案例
1.医药类
案例1:青蒿素
案例2:干扰素α--1b(赛若金)
案例3:中华灵芝宝
案例4:地奥心血康
2.新材料类
案例1:第三次采油用丙烯酰胺技术
案例2:纳米材料超重力法工业制备新技术
3.信息类
案例1:龙芯及其产业化
案例2:CAD/CAM金银花软件
4.新能源类
案例:多晶硅太阳能电池
第四部分 关于我国R&D建设的几点看法
一、建设新型基础研究基地的设想
(一)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成功经验的启示
(二)我国现行科技格局存在的若干问题
二、建立统一的研发评价指标体系
三、大力提高科技研究在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加强和加快新企业在研发机构中的孵化和分离过程
五、努力推进科研成果的顺利转化
六、建立和宏观调控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七、将对研发投入和专利的认识提到高战略高度
八、正确应对国外企业的专利挤压
附录:跨国公司在我国的研发活动
(一)跨国公司在我国独资设立研发机构的简要情况
(二)跨国公司与我国科研机构和大学共建研发权构的情况
(三)跨国公司与我国科研机构和大学项目合作的情况
(四)分析及建议
参考文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