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后工业社会中的阶级:阶级分析的比较研究
作者:(美)埃里克·奥林·赖特著;陈心想[等]译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6-01
ISBN:9787538267372
定价:¥45.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当代社会的阶级、阶层及其变化,是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问题。这本书系作者和众多研究人员历时20年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的成果,它把阶级概念的理论讨论与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及其衍生物的经验性调查、比较结合起来,主要探讨了阶级结构及其变化、阶级边界的渗透性、阶级与性别和阶级意识4个问题,并对它们作了经验性研究。《后工业社会中的阶级》是关于阶级概念的理论讨论和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及其分支进行的系列广泛的比较经验调查相结合的范例,把有关论题贯穿在一起的不是某个带有普遍解释对象的令人关注的事物,而是一个普遍的解释性因素,这本著作探讨了四个宽泛的主题,阶级结构及其变迁,阶级边界的渗透性,阶级与性别以及阶级意识,具体经验研究包括诸如家务劳动的性别分工,管理权力中的性别差异,阶级结构中的友谊网络,过去20年中美国自我雇佣阶级的扩大,以及国有部门与私有部门雇佣的阶级意识等不同类型的论题。最后,本书对研究结果在证实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传统的某些预期和形成挑战性的意外发现两个方面进行了评估。目录:图表目录序言鸣谢第一章阶段分析1.1西木的故事1.2剥削的概念1.3对把剥削作为剩余占有的注释1.4阶级和剥削1.5雇员中的‘中产阶段‘1.6不属于有酬劳动力的人1.7马克思主义和韦伯主义的阶级分析比较1.8本书经验研究的议程第一编资本主义的阶段结构及其改变第二章阶级结构的比较分析2.1阶级结构的基本轮廓2.2阶级和性别2.3阶级和种族2.4就业组织的类型2.5总结方法附录第三章1960-1990年美国阶级结构的转变3.1后工业社会理论的预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预测之比较3.2方法策略3.3结果3.4解释和意义方法附录第四章美国小资产阶级的下降和上升4.1自我雇佣的理论地位4.2对美国自我雇佣的时间序列分析4.3自我雇佣变化的部门分解4.4结论及尚未解决的问题方法附录第二编阶级边界的渗透性第五章阶级边界的渗透性:概念和方法问题第六章阶级边界代际流动的渗透性第七章跨阶级友谊方法附录第八章跨阶级家庭方法附录第三编阶级和性别第九章阶级和性别第十章个人、家庭和阶级分析第十一章阶级对家务劳动性别化分工的有限影响第十二章工作场所权力方面的性别差距方法附录第四编阶级结构和阶级意识第十三章阶级意识和阶级形成的一般研究框架第十四章瑞典、美国和日本的阶级意识和阶级形成第十五章阶级、国家雇佣和意识第十六章时间性、阶级结构和阶级意识第五编结论第十七章验证:意外的发现和理论重建注释参考文献人名对照表主题对照表
作者简介
董国炎,男,汉族,1948年8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等。出版合著《章太炎学术年谱》,主编《辽金元文学研究》、《文献研究》等。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学术刊物发表了数十篇论文。获山西省政府颁发的“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次。目前主持山西省委宣传部、社科规划重点项目1项。
目录
图表目录
序言
鸣谢
第一章 阶段分析
1.1 西木的故事
1.2 剥削的概念
1.3 对把剥削作为剩余占有的注释
1.4 阶级和剥削
1.5 雇员中的"中产阶段"
1.6 不属于有酬劳动力的人
1.7 马克思主义和韦伯主义的阶级分析比较
1.8 本书经验研究的议程
第一编 资本主义的阶段结构及其改变
第二章 阶级结构的比较分析
2.1 阶级结构的基本轮廓
2.2 阶级和性别
2.3 阶级和种族
2.4 就业组织的类型
2.5 总结
方法附录
第三章 1960-1990年美国阶级结构的转变
3.1 后工业社会理论的预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预测之比较
3.2 方法策略
3.3 结果
3.4 解释和意义
方法附录
第四章 美国小资产阶级的下降和上升
4.1 自我雇佣的理论地位
4.2 对美国自我雇佣的时间序列分析
4.3 自我雇佣变化的部门分解
4.4 结论及尚未解决的问题
方法附录
第二编 阶级边界的渗透性
第五章 阶级边界的渗透性:概念和方法问题
第六章 阶级边界代际流动的渗透性
第七章 跨阶级友谊
方法附录
第八章 跨阶级家庭
方法附录
第三编 阶级和性别
第九章 阶级和性别
第十章 个人、家庭和阶级分析
第十一章 阶级对家务劳动性别化分工的有限影响
第十二章 工作场所权力方面的性别差距
方法附录
第四编 阶级结构和阶级意识
第十三章 阶级意识和阶级形成的一般研究框架
第十四章 瑞典、美国和日本的阶级意识和阶级形成
第十五章 阶级、国家雇佣和意识
第十六章 时间性、阶级结构和阶级意识
第五编 结论
第十七章 验证:意外的发现和理论重建
注释
参考文献
人名对照表
主题对照表
序言
鸣谢
第一章 阶段分析
1.1 西木的故事
1.2 剥削的概念
1.3 对把剥削作为剩余占有的注释
1.4 阶级和剥削
1.5 雇员中的"中产阶段"
1.6 不属于有酬劳动力的人
1.7 马克思主义和韦伯主义的阶级分析比较
1.8 本书经验研究的议程
第一编 资本主义的阶段结构及其改变
第二章 阶级结构的比较分析
2.1 阶级结构的基本轮廓
2.2 阶级和性别
2.3 阶级和种族
2.4 就业组织的类型
2.5 总结
方法附录
第三章 1960-1990年美国阶级结构的转变
3.1 后工业社会理论的预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预测之比较
3.2 方法策略
3.3 结果
3.4 解释和意义
方法附录
第四章 美国小资产阶级的下降和上升
4.1 自我雇佣的理论地位
4.2 对美国自我雇佣的时间序列分析
4.3 自我雇佣变化的部门分解
4.4 结论及尚未解决的问题
方法附录
第二编 阶级边界的渗透性
第五章 阶级边界的渗透性:概念和方法问题
第六章 阶级边界代际流动的渗透性
第七章 跨阶级友谊
方法附录
第八章 跨阶级家庭
方法附录
第三编 阶级和性别
第九章 阶级和性别
第十章 个人、家庭和阶级分析
第十一章 阶级对家务劳动性别化分工的有限影响
第十二章 工作场所权力方面的性别差距
方法附录
第四编 阶级结构和阶级意识
第十三章 阶级意识和阶级形成的一般研究框架
第十四章 瑞典、美国和日本的阶级意识和阶级形成
第十五章 阶级、国家雇佣和意识
第十六章 时间性、阶级结构和阶级意识
第五编 结论
第十七章 验证:意外的发现和理论重建
注释
参考文献
人名对照表
主题对照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