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社会科学方法论

社会科学方法论

作者:(德)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著;李秋零,田薇译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01-01

ISBN:9787300029009

定价:¥2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片断:不过——我们不愿自欺欺人——遗憾的是,上文最后一句话在目前比初看起来实际上具有更多的含义。首先,如已经指出的那样,无偏见地与政治上的敌对者同处在一个中立的场所——无论是社交的还是思想上的——,这种可能性根据经验令人遗憾地,尤其是在德国的状况下,到处都有心理障碍。这种因素本来作为党派狂热的局限性和不发达的政治文化的标志,应予以无条件的反对。但对于像我们的这样一份杂志来说,这种因素将会得到根本性的强化,因为在社会科学领域,讨论科学问题的动因根据经验常常是由实际“问题”提供的,以致单是承认一个科学问题的存在,就与活生生的人的特殊希求发生了个人关联。对于一份在对某个具体问题的普遍兴趣影响下创办的杂志来说,常常会有一些人作为作者同处在它的栏目中;这些人之所以对该问题发生个人兴趣,乃是因为某些具体的情况在他们看来与他们所信奉的理想价值水火不容,会危及那些价值。在这种情况下,类似理想的亲和性将使这个作者圈子产生凝聚力,并且扩充新人,而这至少在讨论实际社会政策问题时又会赋予杂志某种“特性”,这种特性是极其敏感的人们的任何合作都会产生的伴随现象;这些人对问题的评价性表态即在纯理论的工作中也并不总是完全克制的,并在对实际建议和措施的批判中也——在上述前提条件下——完全合法地得到了表述。《文库》是在(传统意义上的)“劳动问题”的某些实际方面出现在社会科学讨论的前沿时创办的。那些认为《文库》要探讨的问题与最高的、起决定作用的价值观念密切相关,因而成为它的最稳定的作者的人,恰恰因此又成为一种受到那些价值观念相同的或者类似的影响的文化观的代表。众所周知,虽然杂志通过明确地局限于“科学的”讨论、明确地邀请“所有政治阵营的成员”而坚决地拒斥了遵循一种“倾向”的思想,但尽管如此,它肯定还有上述意义上的“特性”。这种特性是由其稳定的作者圈子造成的。一般来说,无论这些作者的观点如何不同,他们都把保护劳动群众的身体健康以及尽可能增加劳动群众对我们文化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分享作为目标,但把国家对物质利益领域的干预与现存政治秩序和法律秩序的自由发展相结合作为手段。他们——无论他们对更为遥远的未来的社会秩序构造持什么样的观点——之所以就当代而言肯定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它与更早的社会组织形式相比是更好的形式,而是因为它在实践上是不可避免的;从根本上反对它,并不是促进而是阻碍工人阶级在文化上的提高。在德国现今的条件——这里无须对它作出更进一步的说明——下,这在过去和现在都是不可避免的。的确,这种状况事实上成功地直接促进了对科学讨论的全面参与,对杂志来说宁可说是力量的一个要素,甚至——在既定的条件下——也许是其得以存在的理由之一。毫无疑问,如果对作者的选择成为一种有计划的单方面选择的话,那么,这种意义上的“特性”的发展对于一份科学杂志来说就可能并且实际上必然意味着对其科学工作的不偏不倚性构成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对那种“特性”的平抑实际上就无非意味着一种“倾向”的存在。编者们完全意识到了这种情况赋予他们的责任。他们既不打算有计划地改变《文库》的特性,也不打算通过有意识地把作者圈子限制在持某种党派意见的学者身上来人为地保护这种特性。他们把这种特性作为既定的东西接受下来,观望着它的进一步“发展”。它将来采取什么样的形式,也许会由于我们的作者圈子的必然扩大而有所改变,这首先取决于那些怀着为科学工作效力的意愿进入作者圈,并在杂志的栏目中成为或者保持为经常作者的人物的特点。这种情况必将随着问题的拓宽而进一步发展,而促进这种拓宽则是我们杂志为自己设定的目标。通过这种说明,我们就接触到了我们的工作领域的实际界定这个迄今尚未讨论的问题。但如果不在这里同时讨论一般社会科学认识的目标的本性这一问题,就无法对上述问题作出回答。我们迄今由于区分了“价值判断”和“经验知识”,从而也就假定了在社会科学领域事实上存在着一种绝对有效的认识,即对经验现实的思维整理。就我们必须讨论在我们的领域里我们所追求的真理的客观“有效性”能够意味着什么来说,这一假定如今已成为问题。只要认识到围绕着方法、“基本概念”、预设的冲突,“观点”的不断变更和所运用的“概念”的不断重新规定,只要认识到理论的考察形式和历史的考察形式还始终被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隔开,如绝望的维也纳考生在他那个时代悲伤地抱怨的那样,存在着“两种国民经济学”,那就没有人能够否认问题自身是存在的,而不是在这里苦思冥想杜撰出来的。在此,什么是客观性?以下的阐述只打算讨论这个问题。后记:后记90年代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根据英译本翻译出版了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时至今日,我们仍感到此书内容的生命力和市场需求。但是,马克斯·韦伯是德国一流的社会学家,从英文版本翻译此书,似有隔膜之感。所以,我们决定根据德文原著,直接翻译出版《科学学论文集》中的部分篇章。在这次翻译中,我们阅读了韦伯的原著《科学学论文集》,同时参考了英译本《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选目。在翻译时,我们也发现英文译本和德文原著已有很大差距。韦伯的原文比较晦涩拗口,为忠实于原著,我们基本保留德文原著的风格,以及作者的语言习惯。我们希望读者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能确切地感受到韦伯的思想实质和精神风貌。译者1998年12月
作者简介
  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被公认为西方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20世纪伟大的社会学大师。马克斯·韦伯早年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法律,获博士学位,后进入弗莱堡大学、海德堡大学、慕尼黑大学任教。韦伯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政治论文集》、《科学论文集》、《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社会学和社会政策论文集》等。韦伯的知识范围非常广泛,学术研究的视野也极为宽阔,从经济、政治、法律、宗教、音乐等社会生活领域到社会科学方法论都有非常重要的成果,他也因此成为享誉世界的著名思想家。
目录
     目录与内容提要
   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的“客观性”
    导论性的说明:1.理想与价值判断之科学批判的意义;经验知识与价值判
    断的原则区分。2.文化科学认识兴趣的根本意义;文化科学中理论考察方式与
    历史考察方式的关系;理想典型概念形成的逻辑结构;经验社会认识的“客观
    性”的意义;文化价值理念和文化科学兴趣的易变性。
   文化科学逻辑领域的批判研究
    1.与爱德华·迈尔的争论
    导论性的说明;巧合的概念;“自由”与“必然”;历史的对象
    2.历史因果考察中的客观可能性与恰当的因果关系
    现实的历史塑造;“客观可能性”的理论;客观“可能性判断”的“有效性’
    的样式;“恰如其分的”因果关系的范畴;作为思想抽象物的“恰如其分
    的”因果关系和“偶然的”因果关系。
   社会学与经济学的“价值阙如”的意义
    1.学院教学中的实际评价;专业培训与课堂评价。2.纯逻辑的或者经验的
    认识与作为异质问题域的评价性判断的原则区分;“价值判断”的概念;“目的”
    与“手段”之批判;实践律令和经验的事实确认之他律的有效性范围;伦理规范
    与文化理想;“伦理学”的界限;伦理学与其他价值领域的张力;价值顺序的冲
    突;经验真理、价值理论和个人决定;价值讨论和价值诠释;“发展趋势”与“适
    应”;“进步”的概念;理性的进步;规范性因素在经验学科中的地位;关于经济的
    科学学说的任务;国家的作用
   后记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