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李岚清教育访谈录
作者:李岚清著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01-01
ISBN:9787107171369
定价:¥6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此书正在热销之中,量大从优。具体事宜请与以下各大书城联系。西南书城028-86605068 购书中心028-85594800 天府书城028-86203701 自序 李岚清2003年春,我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为了支持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和新一届政府的工作,我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涉政务”自律,但也并非无所事事。我爱好广泛,现在可以重拾旧趣,对过去有兴趣而无时间学习的东西,亦可有机会补习充实,健身健脑,保持身心健康。我认为,就个人而言,多活几岁少活几岁并无所谓,但一定要生活得身心健康,于组织、于社会、于家庭、于个人都是一件益事。 有的同志建议我写些东西。一些记者朋友亦多次提出,希望就教育问题对我进行采访。我想,如要出文集之类并非难事。国务院办公厅已将我的报告、文章、讲话、批件、会议纪录等整理成册,洋洋数百万言,而这些大多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方针、政策所做的工作部署,这在当时无疑是重要的,有些甚至带有开创性或前瞻性。但时过境迁,对时代背景不太清楚的同志未必能看得明白,再过若干年甚至可能变成“古董”。不过,受党和人民之重托,在国务院领导岗位上工作十载,也确实需要向人民作个汇报。考虑再三,倒不如面对记者以访谈的形式,针对某些问题,谈谈我在国务院工作的一些经历和体会,让读者了解国家公共政策和重要决策的形成过程,当时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等等。这样,也许会与人民群众贴得更近一些,也会更具有可读性。 回顾在国务院工作的十年,我作为副总理,协助李鹏同志和朱镕基同志分管过外经外贸、商业流通、海关工商、机械轻纺、财政税务、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新闻出版、体育以及其他方面的工作。教育事业关乎国家民族的根本,地位之重,战线之长,困难之大,尤为甚也。而教育工作对我来说,原来最为陌生,边学边干,所耗精力亦属最多,其中酸甜苦辣体会最深。十年历程,上上下下共同努力,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国务院两届分工,我从心系教育到情系教育,感受颇多,感情弥深。要写,还是教育为先,并可借此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关心、支持教育工作的同志们谨表敬谢之意。 教育和其他各项工作一样,十年的巨大变化是有目共睹的。这来自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的一系列重大的正确决策,来自于国务院两届总理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的密切合作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来自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我的定位就是当好全国教育工作的“后勤处长”,牢牢抓住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尚方宝剑”,把握好推动工作的机遇,着眼未来、继承发展,力戒空谈、多干实事,锲而不舍、一抓到底,努力把党和国家有关教育的一系列重大决策落到实处。教育是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源远流长,这十年只是历史长河的一瞬间。这一段工作有成绩,也有缺点,有不少事情没有做完,还有一些事情没有做好。我相信以后的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好。 春夏之交,闭门谢客,执笔疾书,拟就素材。盛夏时节,经与几位从事教育工作和新闻工作多年的同志交谈,形成初稿。又征求了有关领导同志和教育部、科技部及其他部门同志的意见,遂成此书。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所述乃一孔之见,一家之言。好在当今家家都有孩子受教育,人人均可做教育评论家。如有不妥之处,恭请指正。(2003年10月30日)
作者简介
暂缺《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作者简介
目录
第一部分 我愿意当好全国教育工作的“后勤处长”
题记
1.1 分管全国教育工作
l.2 当“后勤处长”就是要办实事
1.3 迫切需要解决三大问题:教师工资、教师住房、教育投入
1.4 对上层多讲增加投人,对基层多讲改革
1.5 改革在我的脑海里已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6 科教兴国,一字千金
1.7 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加快依法治教进程
1.8 继承发展,与时俱进
1.9 从心系教育到情系教育
第二部分 使教师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题记
2.1 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的希望所在
2.2 解决不了教师的工资待遇问题,教师队伍就稳定不了
2.3 《教师法》为解决教师的待遇问题奠定了法律基础
2.4 民办教师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2.5 少建一些楼堂馆所,多建一些教师住房
2.6 决不把“筒子楼”带人21世纪
2.7 不管多大的官,对老师都应当心怀敬意
第三部分 落实政府责任 加大教育投入
题记
3.1 提高办学效益,办好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
3.2 努力做到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
3.3 发展教育主要是政府的责任
3.4 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保证教育投入
3.5 政府不能以“教育产业化”思想来指导教育发展
3.6 各级政府要建立教育经费的保障和监督机制
3.7 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
3.8 积极鼓励社会和个人捐资助学
3.9 港澳台同胞、华侨华人爱国重教的义举令人敬佩
第四部分 把一个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
题记
(一)改革管理体制,调整宏观结构
4.1 又一次高校院系大调整
4.2 高等教育体制和结构存在的问题
4.3 “共建、调整、合作、合并”
4.4 万事开头难
4.5 拆除森严的壁垒
4.6 “尚方宝剑”和“借东风”
4.7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任重道远
4.8 高等学校不能千校一面
4.9 师范院校的“帽子”不能随便摘
4.10 农林院校都要“农转非”不足取
4.11 促进多学科融合,提高我国医学教育水平
(二)高校招生、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和高校扩招
4.12 改革高校招生收费的“双轨制”
4.13 决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上不了大学或辍学
4.14 要把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做得更好
4.15 高校扩招是民心所向,势在必行
4.16 高校扩招与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
4.17 为西部大开发培养更多人才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4.18 我国高校办学模式的重大转变
4.19 后勤社会化改革,政府要主导,高校要主动
4.20 学生公寓要安全适用,不要追求豪华
4.21 高校后勤服务工作一点也不能松懈
4.22 高校后勤供应要实行集中配送、连锁经营
4.23 高校应为发展我国的现代流通产业作贡献
4.24 高校图书馆不仅要藏书,更要用好书
4.25 读书、育人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4.26 高校体制改革和后勤社会化要与高校区域布局调整相结合
4.27 不能盲目建“大学城”
(四) 高校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
4.28 21世纪中国大学的基本功能
4. 29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4.30 实施“211工程”,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
4.31 应当提高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的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
4.32 破除“近亲繁殖”和“论资排辈”
4.33 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4.34 积极推动高校教学改革
4.35 以信息化带动高校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4.36 引进国外最新的优秀原版教材
4.37 要改变“重理轻文”现象
4.38 要特别注意农村经济和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
4.39 加强公共卫生和医政管理人才的培养
4.40 中医药教育要有新的突破
4.41 对艺术教育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4.42 研究生教育既要重数量,更要重质量
4.43 继续坚持留学工作的“十二字方针”
4.44 从“走出去”到“引进来”
(五)高校科技工作与产学研结合
4.45 改革科技体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4.46 下决心解决高校科研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
4.47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
4.48 高校高科技企业要真正“下海”学会游泳
4.49 初现“知识经济”曙光的大学科技园
4.50 杨凌——新型农业科技城
4.51 高校科技创新的三个比较紧迫的问题
4.52 高校应在前沿科技的研究与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六)回顾与展望
4.53 高等教育十年改革与发展回顾
4.54 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展望
第五部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工作
题记
5.1 切实把基础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5.2 优先发展基础教育要认识到位、工作落实
5.3 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5.4 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非改不可了
5.5 从“农村教育农民办”转变到“义务教育政府办”
5.6 县级政府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要承担主要责任
5.7 乡政府并非无所作为
5.8 地方各级政府各负其责,中央政府也责无旁贷
5.9 积极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
5.10 决心解决农村中小学危房问题
5.11 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
5.12 确保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5.13 靠没有文化的农民搞农业现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
5.14 开展对口支援,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
5.15 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
5.16 必须规范义务教育学制
5.17加快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
5.18 城市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5.19 治理择校高收费的根本出路
5.20 努力办好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所学校
5.21 加快高中的发展
5.22 坚决治理中小学乱收费
5.23 义务教育不能有“被遗忘的角落”
5.24 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
5.25 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残疾少年儿童接受教育
5.26 我经常担当“国家总督学”的角色
第六部分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题记
(一)素质教育的理念
6.1 素质教育是怎样提出来的
6.2 为什么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6.3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6.4 克服“应试教育”的倾向
6.5 素质教育与全脑开发
6.6 实施素质教育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二)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6.7 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6.8 让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6.9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6.10 注意学习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6.11 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是健康积极向上的
6.12 政治课要联系实际与时俱进
6.13 国情教育要常抓不懈
6.14 提倡“团队精神”和“文人相亲”
(三)课程、教材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6.15 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6.16 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本出路
6.17 消除教材的“繁难偏旧错”
6.18 课程改革,时不我待
6.19 推动外语教学改革
6.20 学外语要注意的六个要点
6.21不能丢掉汉字这个国宝
6.22 现行简体字应保持稳定,再学一点繁体字有益无害
6.23 加快推广普通话的步伐
6.24 改革考试与评价制度
(四)提高学生身心素质
6.25 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6.26 凡是涉及学校安全的问题,我必问必管
(五)美育和艺术教育
6.27 为什么党的教育方针要加上美育
6.28 艺术和科学是相通的
6.29 恢复和加强中小学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
6.30 要让青少年了解艺术歌曲
6.31 不要让艺术歌曲成为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
6.32 发展民族音乐教育,提高民族音乐素养
6.33 《一曲难忘》轰动校园
6.34 怎样补上交响乐这一课
(六)营造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社会环境
6.35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校长、教师的素质
6.36 采取多种措施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6.37 引导中小学生开展积极健康的校外活动
6.38 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
第七部分 开创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新局面
题记
7.1 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7.2 发展职业教育就是发展现实的先进生产力
7.3 把职业教育纳人依法治教的轨道
7.4 建立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相互连接的“立交桥”
7.5 中等职业学校亟须深化改革、规范名称
7.6 可以把大专和成人高校转制成高等职业学校
7.7 要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7.8 要特别关注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7.9 借鉴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
7.10 重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7.11 把学校办到农民的家门口
7.12 职业教育重点推进五项改革
7.13适应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大力开展继续教育
7.14 成人教育推动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
7.15 我建立了一个“小课堂”
7.16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
访谈散记
引子
“洋学堂”与私塾
十五岁考人医学院
临时主编《新江苏报》
求学复旦
与汽车工业结下不解之缘
客串翻译
党委书记练“基本功”
学而不倦
兴趣广泛
带队申奥
健身健脑
力戒空谈,多干实事
牢牢抓住“尚方宝剑”
“借东风”,抓机遇
向前看,不争论,少宣扬,多实干
只抓政策,不批条子
既然看到了,就不能视若无睹
楔而不舍,一抓到底
让每一个愿意学习的人都有机会学习
十年教育大记事(1993年1月到2003年3月)
后记
题记
1.1 分管全国教育工作
l.2 当“后勤处长”就是要办实事
1.3 迫切需要解决三大问题:教师工资、教师住房、教育投入
1.4 对上层多讲增加投人,对基层多讲改革
1.5 改革在我的脑海里已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6 科教兴国,一字千金
1.7 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加快依法治教进程
1.8 继承发展,与时俱进
1.9 从心系教育到情系教育
第二部分 使教师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题记
2.1 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的希望所在
2.2 解决不了教师的工资待遇问题,教师队伍就稳定不了
2.3 《教师法》为解决教师的待遇问题奠定了法律基础
2.4 民办教师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2.5 少建一些楼堂馆所,多建一些教师住房
2.6 决不把“筒子楼”带人21世纪
2.7 不管多大的官,对老师都应当心怀敬意
第三部分 落实政府责任 加大教育投入
题记
3.1 提高办学效益,办好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
3.2 努力做到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
3.3 发展教育主要是政府的责任
3.4 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保证教育投入
3.5 政府不能以“教育产业化”思想来指导教育发展
3.6 各级政府要建立教育经费的保障和监督机制
3.7 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
3.8 积极鼓励社会和个人捐资助学
3.9 港澳台同胞、华侨华人爱国重教的义举令人敬佩
第四部分 把一个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
题记
(一)改革管理体制,调整宏观结构
4.1 又一次高校院系大调整
4.2 高等教育体制和结构存在的问题
4.3 “共建、调整、合作、合并”
4.4 万事开头难
4.5 拆除森严的壁垒
4.6 “尚方宝剑”和“借东风”
4.7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任重道远
4.8 高等学校不能千校一面
4.9 师范院校的“帽子”不能随便摘
4.10 农林院校都要“农转非”不足取
4.11 促进多学科融合,提高我国医学教育水平
(二)高校招生、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和高校扩招
4.12 改革高校招生收费的“双轨制”
4.13 决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上不了大学或辍学
4.14 要把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做得更好
4.15 高校扩招是民心所向,势在必行
4.16 高校扩招与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
4.17 为西部大开发培养更多人才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4.18 我国高校办学模式的重大转变
4.19 后勤社会化改革,政府要主导,高校要主动
4.20 学生公寓要安全适用,不要追求豪华
4.21 高校后勤服务工作一点也不能松懈
4.22 高校后勤供应要实行集中配送、连锁经营
4.23 高校应为发展我国的现代流通产业作贡献
4.24 高校图书馆不仅要藏书,更要用好书
4.25 读书、育人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4.26 高校体制改革和后勤社会化要与高校区域布局调整相结合
4.27 不能盲目建“大学城”
(四) 高校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
4.28 21世纪中国大学的基本功能
4. 29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4.30 实施“211工程”,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
4.31 应当提高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的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
4.32 破除“近亲繁殖”和“论资排辈”
4.33 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4.34 积极推动高校教学改革
4.35 以信息化带动高校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4.36 引进国外最新的优秀原版教材
4.37 要改变“重理轻文”现象
4.38 要特别注意农村经济和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
4.39 加强公共卫生和医政管理人才的培养
4.40 中医药教育要有新的突破
4.41 对艺术教育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4.42 研究生教育既要重数量,更要重质量
4.43 继续坚持留学工作的“十二字方针”
4.44 从“走出去”到“引进来”
(五)高校科技工作与产学研结合
4.45 改革科技体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4.46 下决心解决高校科研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
4.47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
4.48 高校高科技企业要真正“下海”学会游泳
4.49 初现“知识经济”曙光的大学科技园
4.50 杨凌——新型农业科技城
4.51 高校科技创新的三个比较紧迫的问题
4.52 高校应在前沿科技的研究与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六)回顾与展望
4.53 高等教育十年改革与发展回顾
4.54 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展望
第五部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工作
题记
5.1 切实把基础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5.2 优先发展基础教育要认识到位、工作落实
5.3 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5.4 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非改不可了
5.5 从“农村教育农民办”转变到“义务教育政府办”
5.6 县级政府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要承担主要责任
5.7 乡政府并非无所作为
5.8 地方各级政府各负其责,中央政府也责无旁贷
5.9 积极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
5.10 决心解决农村中小学危房问题
5.11 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
5.12 确保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5.13 靠没有文化的农民搞农业现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
5.14 开展对口支援,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
5.15 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
5.16 必须规范义务教育学制
5.17加快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
5.18 城市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5.19 治理择校高收费的根本出路
5.20 努力办好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所学校
5.21 加快高中的发展
5.22 坚决治理中小学乱收费
5.23 义务教育不能有“被遗忘的角落”
5.24 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
5.25 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残疾少年儿童接受教育
5.26 我经常担当“国家总督学”的角色
第六部分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题记
(一)素质教育的理念
6.1 素质教育是怎样提出来的
6.2 为什么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6.3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6.4 克服“应试教育”的倾向
6.5 素质教育与全脑开发
6.6 实施素质教育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二)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6.7 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6.8 让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6.9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6.10 注意学习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6.11 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是健康积极向上的
6.12 政治课要联系实际与时俱进
6.13 国情教育要常抓不懈
6.14 提倡“团队精神”和“文人相亲”
(三)课程、教材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6.15 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6.16 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本出路
6.17 消除教材的“繁难偏旧错”
6.18 课程改革,时不我待
6.19 推动外语教学改革
6.20 学外语要注意的六个要点
6.21不能丢掉汉字这个国宝
6.22 现行简体字应保持稳定,再学一点繁体字有益无害
6.23 加快推广普通话的步伐
6.24 改革考试与评价制度
(四)提高学生身心素质
6.25 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6.26 凡是涉及学校安全的问题,我必问必管
(五)美育和艺术教育
6.27 为什么党的教育方针要加上美育
6.28 艺术和科学是相通的
6.29 恢复和加强中小学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
6.30 要让青少年了解艺术歌曲
6.31 不要让艺术歌曲成为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
6.32 发展民族音乐教育,提高民族音乐素养
6.33 《一曲难忘》轰动校园
6.34 怎样补上交响乐这一课
(六)营造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社会环境
6.35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校长、教师的素质
6.36 采取多种措施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6.37 引导中小学生开展积极健康的校外活动
6.38 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
第七部分 开创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新局面
题记
7.1 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7.2 发展职业教育就是发展现实的先进生产力
7.3 把职业教育纳人依法治教的轨道
7.4 建立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相互连接的“立交桥”
7.5 中等职业学校亟须深化改革、规范名称
7.6 可以把大专和成人高校转制成高等职业学校
7.7 要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7.8 要特别关注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7.9 借鉴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
7.10 重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7.11 把学校办到农民的家门口
7.12 职业教育重点推进五项改革
7.13适应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大力开展继续教育
7.14 成人教育推动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
7.15 我建立了一个“小课堂”
7.16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
访谈散记
引子
“洋学堂”与私塾
十五岁考人医学院
临时主编《新江苏报》
求学复旦
与汽车工业结下不解之缘
客串翻译
党委书记练“基本功”
学而不倦
兴趣广泛
带队申奥
健身健脑
力戒空谈,多干实事
牢牢抓住“尚方宝剑”
“借东风”,抓机遇
向前看,不争论,少宣扬,多实干
只抓政策,不批条子
既然看到了,就不能视若无睹
楔而不舍,一抓到底
让每一个愿意学习的人都有机会学习
十年教育大记事(1993年1月到2003年3月)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