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宽带IP网络技术
作者:陈锦章主编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10-01
ISBN:9787302072041
定价:¥3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宽带IP网络技术的各个方面及发展趋势。前三章介绍宽IP网络总体技术,包括在ATM、SDH、WDM上传达室送IP的方法与协议、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GMPLS)技术及下一代网络(NGN)概念、波分复用(WDM)与光联网技术、全光网络、第三代移动通信、宽带无线接入网等。后六章介绍宽带IP网络组网热点技术与新技术,包括组建城域网的各种技术、VPN的各种类型与应用、实现IP网安全通信的IPSec协议、下一代协议IPv6的主要特点、由IPv4向IPv6过渡的技术、解决IP QoS问题的InterServ和DiffServ两种基本模型及QoS参数、高性能路由器技术及其发展趋势等内容。本书可作为网络工程师实用技术培训教材,也可作为高等院学计算机专业、通信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学习网络技术和进行网络设计的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暂缺《宽带IP网络技术》作者简介
目录
第1章 宽带IP网络导论
1.1 概述
1.2 IP overATM
1.2.1 概述
1.2.2 集成模型IPoverATM的主要特点
1.2.3 数据驱动与控制驱动
1.2.4 IP Switching
1.2.5 MPLS
1.3 IPoverSDH/SONET
1.3.1 概述
1.3.2 链路层协议LAPS简介
1.4 IP over Optical
1.4.1 IPoverOptical网络概述
1.4.2 IPoverOptical网络模型
1.4.3 IP在光网络上传送
1.4.4 有关控制平面的问题
1.5 GMPLS与ASON/ASTN
1.5.1 概述
1.5.2 GMPLS的主要特点
1.5.3 GMPLS的路由与编址
1.5.4 GMPLS信令
1.5.5 标记
1.5.6 链路管理
1.5.7 支持GMPIS控制平面的数据通信网络
1.5.8 ASON/ASTN与GMPLS标准化的进展
1.6 接入网
1.6.1 接入网的定义与功能结构
1.6.2 利用双绞线的传输系统
1.6.3 光纤接入网
1.6.4 混合光纤同轴网
1.6.5 固定无线接人
1.7 IP网络性能要求
1.7.1 衡量IP网络性能的指标
1.7.2 假设参考路径(HRP)
1.8 下一代网络(NGN)
1.8.1 下一代网络概述
1.8.2 软交换设备
1.9 思考题
1.10 参考文献
第2章 光联网
2.1 光通信概述
2.1.1 光纤通信系统的中继距离
2.1.2 通信网光纤化
2.1.3 几种典型光纤
2.1.4 光纤的传输性能
2.1.5 新一代光纤
2.2 波分复用技术与波分复用网络
2.2.1 波分复用技术(WDM)
2.2.2 密集波分复用技术(DWDM)
2.2.3 光时分复用技术(OTDM)
2.2.4 光码分多址技术(OCDMA)
2.2.5 几种光传送网技术的比较
2.3 全光网络
2.3.1 全光网的概念
2.3.2 现状和发展趋势
2.3.3 全光网的优点
2.3.4 全光网的体系结构
2.3.5 全光网络中的关键技术
2.3.6 全光网的管理.控制和运作问题
2.4 光交换路由技术
2.4.1 光交换/光路由的作用
2.4.2 光交换/光路由的技术原理
2.4.3 光交换/光路由的典型应用
2.4.4 光交换/光路由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2.4.5 光交换/光路由关键器件技术
2.5 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
2.6 光联网技术(IP over WDM)
2.7 思考题
2.8 参考文献
第3章 宽带无线网
3.1 概述
3.2 蜂窝移动通信
3.2.1 概述
3.2.2 2.5G系统
3.2.3 3G系统
3.2.4 后3G系统
3.3 宽带卫星通信
3.3.1 概述
3.3.2 多媒体VSAT系统
3.3.3 直播卫星(DBS)系统
3.3.4 全球宽带卫星系统
3.4 宽带固定无线接入
3.4.1 概述
3.4.2 本地多点分配业务(LMDS)
3.4.3 3.5GHz频段上的点到多点系统
3.5 无线局域网(WLAN)
3.5.1 概述
3.5.2 WLAN的优劣势
3.5.3 802.11标准系列
3.5.4 WLAN的漫游服务
3.6 无线个人域网(WPAN)
3.6.1 概述
3.6.2 IEEE 803.15.3高速率WPAN标准
3.6.3 高速率WPAN的应用
3.7 自由空间光通信(FSO)系统
3.7.1 概述
3.7.2 FSO网络拓扑
3.7.3 FSO的主要优势
3.7.4 FSO的主要问题
3.7.5 FSO市场分析
3.8 平流层通信系统
3.8.1 概述
3.8.2 平流层通信系统的基本思路
3.8.3 平流层通信系统的使用频段
3.8.4 典型系统SkyStation和SkyTower
3.9 移动互联网
3.9.1 概述
3.9.2 高速接人
3.9.3 手机上网
3.9.4 移动性
3.10 宽带无线网的应用
3.10.1 概述
3.10.2 GPRS
3.10.3 WAP
3.10.4 i-Mode
3.10.5 3G
3.10.6 WLAN
3.10.7 多媒体短消息服务(MMS)
3.10.8 未来展望
3.11 思考题
3.12 参考文献
第4章 城域网MAN
4.1 城域网的发展与业务技术要求
4.1.1 城域网的特色
4.1.2 城域网的中国特色
4.2 城域网的解决方案
4.2.1 交换设备的选择
4.2.2 城域骨干网传输网
4.3 城域网中的SDH技术
4.3.1 纯IP城域网中的POS技术
4.3.2 多业务节点SDH技术
4.4 城域网中的以太网技术
4.4.1 千兆以太网GbE
4.4.2 10Gb以太网技术
4.5 城域网中的WDM技术
4.5.1 城域光骨干网需要解决的问题
4.5.2 传统波分复用技术的改造
4.5.3 新型放大器
4.6 动态分组传输技术DPT
4.6.1 DPT体系结构和特性
4.6.2 DPT环上空间再使用协议(SBP)
4.6.3 IP业务的实现因素
4.6.4 DPT技术的应用
4.7 城域网中的宽带接入
4.7.1 铜变金的数字用户环路技术ADSL
4.7.2 天然宽带特性的HFC
4.7.3 ADSL与CableModem的比较
4.7.4 LMDS无线接入
4.7.5 以太网接人方式
4.8 城域网拓扑结构的比较
4.9 光城域网络
4.9.1 光城域网络的产生背景
4.9.2 光城域网络的结构
4.9.3 光城域网络的主要特点
4.9.4 光城域网络的设备
4.9.5 光城域网络的建设案例
4.10 思考题
4.11 参考文献
第5章 虚拟专用网(VPN)
5.1 VPN概述
5.2 VPN的一般要求
5.3 隧道技术
5.3.1 VPN的隧道协议需求
5.3.2 隧道实现技术
5.3.3 L2TP协议
5.3.4 GRE隧道
5.4 VPN类型
5.4.1 基于网络的VPN和基于CE的VPN
5.4.2 按应用分类的VPN类型
5.5 按构形分类的VPN类型
5.5.1 虚拟租用线路(VLL)
5.5.2 虚拟专用拨号网络(VPDN)
5.5.3 虚拟专用LAN服务(VPLS)
5.6 虚拟专用路由网络(VPRN)
5.6.1 VPRN的基本结构
5.6.2 VPRN应用的主要特性
5.6.3 VPRN通用技术需求
5.6.4 基于网络的VPRN的建立
5.7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VPN
5.7.1 MPLS技术工作原理
5.7.2 MPLS工作基本流程
5.7.3 MPLS流量工程简介
5.7.4 MPLS VPN
5.7.5 用虚拟路由器组构VPN
5.8 网络接人与用户管理
5.8.1 网络接人
5.8.2 VPN的用户管理
5.9 VPN标准的进展
5.9.1 概述
5.9.2 提供商准备的VPN(PPVPN)
5.10 思考题
5.11 参考文献
第6章 基于IPSec的安全VPN
6.1 信息安全的一些基本概念
6.1.1 安全威胁
6.1.2 安全需求
6.1.3 安全服务
6.1.4 安全机制
6.1.5 密码技术
6.1.6 服务.机制和算法之间的关系
6.2 IPSec产生的背景
6.2.1 IP网络环境下的安全威胁
6.2.2 Internet上其他安全技术的局限
6.2.3 IP协议的弱点--无内建安全机制
6.2.4 网络层的重要性
6.2.5 使用lPSec解决IP层的安全
6.3 IPSec的体系结构
6.3.1 IPSec概述
6.3.2 IPSec协议族和体系结构
6.4 认证.完整性和机密性服务
6.4.1 安全载荷封装(ESP)
6.4.2 认证头(AH)
6.4.3 小结
6.5 协议协商和密钥管理
6.5.1 密钥管理的复杂性
6.5.2 密钥管理和交换
6.5.3 安全联盟SA
6.5.4 IKE--Internet密钥交换协议
6.5.5 协商IPSecSA
6.5.6 可扩展的密钥交换
6.6 IPSec的发展
6.6.1 IPSec对IP网络适应性的局限
6.6.2 分层IPSec(LayeredIPSec)
6.6.3 子IKE
6.6.4 其他
6.7 基于IPSec的VPN解决方案
6.7.1 IPSec的实现
6.7.2 基于IPSec的安全VPN实例
6.8 思考题
6.9 参考文献
第7章 IPv6
7.1 IPv4的不足
7.2 IPv6的主要特点
7.3 IPv6与IPv4报头的比较
7.3.1 IPv6与IPv4报头
7.3.2 IPv6基本报头
7.3.3 IPv6扩展报头
7.4 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7.4.1 ICMP报文格式
7.4.2 邻居发现
7.4.3 地址自动配置
7.4.4 组成员
7.4.5 差错报告
7.4.6 网络诊断
7.5 IPv4向Ipv6的过渡
7.5.1 过渡是渐进的
7.5.2 IPv4向IPv6的过渡策略
7.5.3 IPv4向lPv6的过渡机制
7.5.4 过渡的基本技术
7.6 IPv6对移动IP的支持
7.6.1 移动互联的基石IPv6
7.6.2 移动IPv6的工作过程
7.6.3 路由优化问题
7.7 思考题
7.8 参考文献
第8章 IP网络服务质量技术
8.1 IP网为何需要Qos
8.2 分层模型
8.2.1 垂直模型
8.2.2 水平模型
8.3 QoS参数定义
8.4 InterServ模型
8.4.1 InterServ的基本原理
8.4.2 InterServ的特点与问题
8.4.3 RSVP-TE
8.5 DiffServ模型
8.5.1 DiftServ的基本原理
8.5.2 DS字段的定义
8.5.3 DittServ的特点与问题
8.5.4 MPLS支持的DiffServ
8.6 QoS策略控制
8.7 局域网(LAN)的QoS技术
8.7.1 IEEE 802.1D
8.7.2子带宽管理(SBM)协议
8.8 约束路由
8.9 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
8.9.1 流量参数和描述符的定义
8.9.2 IP传送能力
8.9.3 流量控制.拥塞控制和过载处理功能
8.10 端到端IP网络性能测量方法
8.10.1 主动测量与被动测量
8.10.2 可选择的测量方法
8.10.3 测量的不确定性和误差
8.10.4 其他测量要求
8.10.5 抽样与统计方法
8.11 有待研究的问题
8.12 思考题
8.13 参考文献
第9章 高性能路由器技术
9.1 下一代网络的发展需要
9.2 主要特征
9.2.1 高性能交换背板
9.2.2 低时延和低时延抖动
9.2.3 高速接口板
9.2.4 光网络.光交换和光接口
9.2.5 服务质量QoS
9.2.6 基于硬件交换的快速处理能力
9.2.7 网络和信息安全维护
9.3 路由器新技术
9.3.1 多协议(IPv4和IPv6兼容)网络处理芯片的设计
9.3.2 传统时分复用技术与分组技术的结合--TDMoIP
1.1 概述
1.2 IP overATM
1.2.1 概述
1.2.2 集成模型IPoverATM的主要特点
1.2.3 数据驱动与控制驱动
1.2.4 IP Switching
1.2.5 MPLS
1.3 IPoverSDH/SONET
1.3.1 概述
1.3.2 链路层协议LAPS简介
1.4 IP over Optical
1.4.1 IPoverOptical网络概述
1.4.2 IPoverOptical网络模型
1.4.3 IP在光网络上传送
1.4.4 有关控制平面的问题
1.5 GMPLS与ASON/ASTN
1.5.1 概述
1.5.2 GMPLS的主要特点
1.5.3 GMPLS的路由与编址
1.5.4 GMPLS信令
1.5.5 标记
1.5.6 链路管理
1.5.7 支持GMPIS控制平面的数据通信网络
1.5.8 ASON/ASTN与GMPLS标准化的进展
1.6 接入网
1.6.1 接入网的定义与功能结构
1.6.2 利用双绞线的传输系统
1.6.3 光纤接入网
1.6.4 混合光纤同轴网
1.6.5 固定无线接人
1.7 IP网络性能要求
1.7.1 衡量IP网络性能的指标
1.7.2 假设参考路径(HRP)
1.8 下一代网络(NGN)
1.8.1 下一代网络概述
1.8.2 软交换设备
1.9 思考题
1.10 参考文献
第2章 光联网
2.1 光通信概述
2.1.1 光纤通信系统的中继距离
2.1.2 通信网光纤化
2.1.3 几种典型光纤
2.1.4 光纤的传输性能
2.1.5 新一代光纤
2.2 波分复用技术与波分复用网络
2.2.1 波分复用技术(WDM)
2.2.2 密集波分复用技术(DWDM)
2.2.3 光时分复用技术(OTDM)
2.2.4 光码分多址技术(OCDMA)
2.2.5 几种光传送网技术的比较
2.3 全光网络
2.3.1 全光网的概念
2.3.2 现状和发展趋势
2.3.3 全光网的优点
2.3.4 全光网的体系结构
2.3.5 全光网络中的关键技术
2.3.6 全光网的管理.控制和运作问题
2.4 光交换路由技术
2.4.1 光交换/光路由的作用
2.4.2 光交换/光路由的技术原理
2.4.3 光交换/光路由的典型应用
2.4.4 光交换/光路由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2.4.5 光交换/光路由关键器件技术
2.5 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
2.6 光联网技术(IP over WDM)
2.7 思考题
2.8 参考文献
第3章 宽带无线网
3.1 概述
3.2 蜂窝移动通信
3.2.1 概述
3.2.2 2.5G系统
3.2.3 3G系统
3.2.4 后3G系统
3.3 宽带卫星通信
3.3.1 概述
3.3.2 多媒体VSAT系统
3.3.3 直播卫星(DBS)系统
3.3.4 全球宽带卫星系统
3.4 宽带固定无线接入
3.4.1 概述
3.4.2 本地多点分配业务(LMDS)
3.4.3 3.5GHz频段上的点到多点系统
3.5 无线局域网(WLAN)
3.5.1 概述
3.5.2 WLAN的优劣势
3.5.3 802.11标准系列
3.5.4 WLAN的漫游服务
3.6 无线个人域网(WPAN)
3.6.1 概述
3.6.2 IEEE 803.15.3高速率WPAN标准
3.6.3 高速率WPAN的应用
3.7 自由空间光通信(FSO)系统
3.7.1 概述
3.7.2 FSO网络拓扑
3.7.3 FSO的主要优势
3.7.4 FSO的主要问题
3.7.5 FSO市场分析
3.8 平流层通信系统
3.8.1 概述
3.8.2 平流层通信系统的基本思路
3.8.3 平流层通信系统的使用频段
3.8.4 典型系统SkyStation和SkyTower
3.9 移动互联网
3.9.1 概述
3.9.2 高速接人
3.9.3 手机上网
3.9.4 移动性
3.10 宽带无线网的应用
3.10.1 概述
3.10.2 GPRS
3.10.3 WAP
3.10.4 i-Mode
3.10.5 3G
3.10.6 WLAN
3.10.7 多媒体短消息服务(MMS)
3.10.8 未来展望
3.11 思考题
3.12 参考文献
第4章 城域网MAN
4.1 城域网的发展与业务技术要求
4.1.1 城域网的特色
4.1.2 城域网的中国特色
4.2 城域网的解决方案
4.2.1 交换设备的选择
4.2.2 城域骨干网传输网
4.3 城域网中的SDH技术
4.3.1 纯IP城域网中的POS技术
4.3.2 多业务节点SDH技术
4.4 城域网中的以太网技术
4.4.1 千兆以太网GbE
4.4.2 10Gb以太网技术
4.5 城域网中的WDM技术
4.5.1 城域光骨干网需要解决的问题
4.5.2 传统波分复用技术的改造
4.5.3 新型放大器
4.6 动态分组传输技术DPT
4.6.1 DPT体系结构和特性
4.6.2 DPT环上空间再使用协议(SBP)
4.6.3 IP业务的实现因素
4.6.4 DPT技术的应用
4.7 城域网中的宽带接入
4.7.1 铜变金的数字用户环路技术ADSL
4.7.2 天然宽带特性的HFC
4.7.3 ADSL与CableModem的比较
4.7.4 LMDS无线接入
4.7.5 以太网接人方式
4.8 城域网拓扑结构的比较
4.9 光城域网络
4.9.1 光城域网络的产生背景
4.9.2 光城域网络的结构
4.9.3 光城域网络的主要特点
4.9.4 光城域网络的设备
4.9.5 光城域网络的建设案例
4.10 思考题
4.11 参考文献
第5章 虚拟专用网(VPN)
5.1 VPN概述
5.2 VPN的一般要求
5.3 隧道技术
5.3.1 VPN的隧道协议需求
5.3.2 隧道实现技术
5.3.3 L2TP协议
5.3.4 GRE隧道
5.4 VPN类型
5.4.1 基于网络的VPN和基于CE的VPN
5.4.2 按应用分类的VPN类型
5.5 按构形分类的VPN类型
5.5.1 虚拟租用线路(VLL)
5.5.2 虚拟专用拨号网络(VPDN)
5.5.3 虚拟专用LAN服务(VPLS)
5.6 虚拟专用路由网络(VPRN)
5.6.1 VPRN的基本结构
5.6.2 VPRN应用的主要特性
5.6.3 VPRN通用技术需求
5.6.4 基于网络的VPRN的建立
5.7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VPN
5.7.1 MPLS技术工作原理
5.7.2 MPLS工作基本流程
5.7.3 MPLS流量工程简介
5.7.4 MPLS VPN
5.7.5 用虚拟路由器组构VPN
5.8 网络接人与用户管理
5.8.1 网络接人
5.8.2 VPN的用户管理
5.9 VPN标准的进展
5.9.1 概述
5.9.2 提供商准备的VPN(PPVPN)
5.10 思考题
5.11 参考文献
第6章 基于IPSec的安全VPN
6.1 信息安全的一些基本概念
6.1.1 安全威胁
6.1.2 安全需求
6.1.3 安全服务
6.1.4 安全机制
6.1.5 密码技术
6.1.6 服务.机制和算法之间的关系
6.2 IPSec产生的背景
6.2.1 IP网络环境下的安全威胁
6.2.2 Internet上其他安全技术的局限
6.2.3 IP协议的弱点--无内建安全机制
6.2.4 网络层的重要性
6.2.5 使用lPSec解决IP层的安全
6.3 IPSec的体系结构
6.3.1 IPSec概述
6.3.2 IPSec协议族和体系结构
6.4 认证.完整性和机密性服务
6.4.1 安全载荷封装(ESP)
6.4.2 认证头(AH)
6.4.3 小结
6.5 协议协商和密钥管理
6.5.1 密钥管理的复杂性
6.5.2 密钥管理和交换
6.5.3 安全联盟SA
6.5.4 IKE--Internet密钥交换协议
6.5.5 协商IPSecSA
6.5.6 可扩展的密钥交换
6.6 IPSec的发展
6.6.1 IPSec对IP网络适应性的局限
6.6.2 分层IPSec(LayeredIPSec)
6.6.3 子IKE
6.6.4 其他
6.7 基于IPSec的VPN解决方案
6.7.1 IPSec的实现
6.7.2 基于IPSec的安全VPN实例
6.8 思考题
6.9 参考文献
第7章 IPv6
7.1 IPv4的不足
7.2 IPv6的主要特点
7.3 IPv6与IPv4报头的比较
7.3.1 IPv6与IPv4报头
7.3.2 IPv6基本报头
7.3.3 IPv6扩展报头
7.4 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7.4.1 ICMP报文格式
7.4.2 邻居发现
7.4.3 地址自动配置
7.4.4 组成员
7.4.5 差错报告
7.4.6 网络诊断
7.5 IPv4向Ipv6的过渡
7.5.1 过渡是渐进的
7.5.2 IPv4向IPv6的过渡策略
7.5.3 IPv4向lPv6的过渡机制
7.5.4 过渡的基本技术
7.6 IPv6对移动IP的支持
7.6.1 移动互联的基石IPv6
7.6.2 移动IPv6的工作过程
7.6.3 路由优化问题
7.7 思考题
7.8 参考文献
第8章 IP网络服务质量技术
8.1 IP网为何需要Qos
8.2 分层模型
8.2.1 垂直模型
8.2.2 水平模型
8.3 QoS参数定义
8.4 InterServ模型
8.4.1 InterServ的基本原理
8.4.2 InterServ的特点与问题
8.4.3 RSVP-TE
8.5 DiffServ模型
8.5.1 DiftServ的基本原理
8.5.2 DS字段的定义
8.5.3 DittServ的特点与问题
8.5.4 MPLS支持的DiffServ
8.6 QoS策略控制
8.7 局域网(LAN)的QoS技术
8.7.1 IEEE 802.1D
8.7.2子带宽管理(SBM)协议
8.8 约束路由
8.9 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
8.9.1 流量参数和描述符的定义
8.9.2 IP传送能力
8.9.3 流量控制.拥塞控制和过载处理功能
8.10 端到端IP网络性能测量方法
8.10.1 主动测量与被动测量
8.10.2 可选择的测量方法
8.10.3 测量的不确定性和误差
8.10.4 其他测量要求
8.10.5 抽样与统计方法
8.11 有待研究的问题
8.12 思考题
8.13 参考文献
第9章 高性能路由器技术
9.1 下一代网络的发展需要
9.2 主要特征
9.2.1 高性能交换背板
9.2.2 低时延和低时延抖动
9.2.3 高速接口板
9.2.4 光网络.光交换和光接口
9.2.5 服务质量QoS
9.2.6 基于硬件交换的快速处理能力
9.2.7 网络和信息安全维护
9.3 路由器新技术
9.3.1 多协议(IPv4和IPv6兼容)网络处理芯片的设计
9.3.2 传统时分复用技术与分组技术的结合--TDMoIP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