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戏剧史长编

中国戏剧史长编

作者:周贻白著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3-01

ISBN:9787806229071

定价:¥50.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编著史书,不在记述往迹,而在穷其流变,本书宗旨,即循此意。故于每一事物,必究来源,设为前人意见,亦必疏明出处,不敢即谓为创获。 中国戏曲史之作,不一其书,但皆注重剧本之编撰,或臧否文辞,或陈述梗概。本书则于文辞声律之外,兼及各代戏剧扮演情形。盖戏剧本为登场而设,若徒纪其剧本,则为案头之剧,而非场上之剧矣。 中国戏剧,作品浩如烟海,欲作全体叙述,势不可能。本书仅于每一朝代纪其最重要之作者数人,其余则较为简略。至于引证之剧本,概取今存之常见而易得者,间及稀见之本而为私人所珍秘者,亦必记明藏处,弹识来源。 杂剧传奇所用曲调,素有南北之分,彼此递植,其间颇寓变迁之迹。本书初稿,曾以之全部列人,嗣因过于繁冗,有妨篇幅,故仅汇其总数,计明出处,非疏漏也。 史书自具体裁,现代一切,例不搀入。本书所纪,断至“五四”运动以前为止,以后则概从省略,留待将来。 图表之插刊,固有助于读者之了解,本书凡可以插图列表之处,皆尽量利用之。至于近代名伶的照片,虽有所取资,亦不附入。盖戏剧为一整个艺术部门,服装砌末,既各有插图,固不必另肖个人丰神也。 话剧为另一系统,近年虽颇呈兴盛,但别具渊源。本书不以列入,庶免另出线索,自乱其例。 皮黄剧以风行之故,推为乱弹代表,得操中国剧坛之霸权。但其他地方戏剧,仍各具其源流。本书虽另作一节,实未能详尽,俟有余时,当别为一书阐述之。
作者简介
  周贻白(1900-1977),中国戏曲史家、戏剧电影作家、戏剧理论家。一作夷白。原名炳垣(一作炳然),曾名一介、慕颐,笔名六郎、剑庐、云谷,一度化名杨其敏。湖南长沙人。童年丧父,少年辍学,流浪江湖,在文明戏班、京剧班、马戏班搭班学艺,同时刻苦攻读文史群籍。曾为湖南《自治新报》撰写小说、杂文。1927年参加田汉主办的南国剧社。1929年至1934年在福建泉州、厦门等地教授国文。1935年与阿英同组新艺话剧团,嗣后又在中国旅行剧团及新华、金星影业公司等处从事话剧、电影剧本创作,并在上海美专、复旦大学等校讲授国文。演出并出版的话剧作品有《北地王》、《李香君》、《绿窗红泪》、《花木兰》、《金丝雀》、《阳关三叠》、《连环计》、《天之骄子》等;摄为电影故事片的作品有《苏武牧羊》、《雁门关》、《相思寨》、《李师师》(后改《乱世佳人》)、《卓文君》、《聂隐娘》、《红楼梦》、《李香君》、《家》、《野玫瑰》、《白兰花》、《风流世家》、《逃婚》、《标准夫人》等;发表有京剧剧本《朱仙镇》等。1947年,应欧阳予倩之约,赴香港永华影片公司任编剧。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应田汉、欧阳予倩函召,于1950年1月至北京,执教于中央戏剧学院。历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委员会委员;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剧史”教授、院务委员会委员、《戏剧学习》、《戏剧论丛》编委;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北京市第三届政协委员。自30年代起,周贻白在从事戏剧电影创作和国文教学的同时,即致力于中国戏剧史及戏剧理论研究,共完成中国戏剧史专著7种:《中国戏剧史略》(1936,商务印书馆)、《中国剧场史》(1936,商务印书馆)、《中国戏剧小史》(40年代,永祥书局)、《中国戏剧史》(1953,中华书局)、《中国戏剧史讲座》(1958,中国戏剧出版社)、《中国戏剧史长编》(1960,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遗著,1979,上海古籍出版社)。此外,又有戏剧理论著述、史籍考证及释义著作如《中国戏曲论丛》(1952,中华书局)、《曲海燃藜》(1958,中华书局)、《明人杂剧选》(1958,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戏曲论集》(1960,中国戏剧出版社)、《戏曲演唱论著辑释》(1962,中国戏剧出版社)、《周贻白戏剧论文选》(遗著,1982,湖南人民出版社)、《周贻白小说戏曲论集》(遗著,1986,齐鲁书社)等,计约400万字。
目录
    自序
   再版序
   凡例
   第一章 中国戏剧的胚胎
   第一节 周秦的乐舞
   第二节 汉魏六朝的散乐
   第三节 隋唐歌舞与俳优
   第二章 中国戏剧的形成
   第四节 宋代大曲与词
   第五节 宋元俳优与戏剧
   第六节 傀儡与影戏
   第七节 诸宫调与唱赚
   第三章 宋元南戏
   第八节 南戏的渊源
   第九节 曲调与排场
   第十节 作品与文辞
   第四章 元代杂剧
   第十一节 杂剧的体例
   第十二节 作品思想性及其文词结构
   第十三节 排场及其演出
   第五章 明代传奇
   第十四节 南戏复兴与琵琶记
   第十五节 从荆刘拜杀到香囊记
   第十六节 传奇的格律与声腔
   第六章 明代戏剧的演进
   第十七节 浣钞记与昆山腔
   第十八节 沈璟与汤显祖
   第十九节 杂剧的南曲化
   第二十节 明代戏剧的扮演
   第七章 清初的戏剧
   
   第二十一节 昆弋两腔的争胜
   第二十二节 桃花扇与长生殿
   第二十三节 昆曲衰落的前后
   第八章 清代戏剧的转变
   第二十四节 花部的勃兴
   第二十五节 京腔与秦腔
   第二十六节 四大徽班与皮黄
   第九章 皮黄班
   第二十七节 皮黄剧的初期
   第二十八节 升平署与内廷演剧
   第二十九节 各地乱弹与皮黄剧本
   第三十节 剧场的沿革与扮演
   第三十一节 各地方戏剧的发展
   附录 中国戏剧本事取材之沿袭
   周贻白传略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