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现代网络技术教程(第2版)
作者:张公忠主编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1-01
ISBN:9787505393516
定价:¥34.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适合作为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网络课的教材或主要参考资料。又可作为智能建筑领域或者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网络技术的一本很好的参考书。一方面,可比较精炼地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系统概念;再则;由于书中丰富的当代网络集成的核心技术对于组网的理论指导和工程初中均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张公忠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从事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技术的教学、研发和工程工作。多年来,一直承担本校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工作,编写有关网络技术的著作十余本;科研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并多次获得部委级奖励。本书内容分为三部分:网络基础知识和网络体系结构、当代网络核心技术以及Intranet系统和组网技术。主要包括高速以太网、交换以太网、10Gbps以太网、以太网无源光网、环网、路由器、L3与L4交换、VLAN、ATM、无线局域网以及Intranet系统和组网等技术。本书的特点是精炼,但不失基础和系统性,突出当代网络技术重点并结合组网工程实践。本书适合于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或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或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或在组网工程实践时参考。
作者简介
张公忠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从事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技术的教学、研发和工程工作。多年来,一直承担本校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工作,编写有关网络技术的著作十余本;科研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并多次获得部委级奖励。
目录
第1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
1.1 计算机网络概述
1.1.1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1.1.2 计算机网络分类
1.2 数据通信基础
1.2.1 数据通信模型
1.2.2 数据传输
1.2.3 数据编码
1.2.4 数字数据通信技术
1.2.5 多路复用技术
1.2.6 数据交换技术
1.2.7 传输媒体
1.3 网络协议
1.3.1 概述
1.3.2 ISO/OSI参考模型
1.3.3 TCP/IP协议集
1.4 网络标准化组织
1.4.1 标准的重要性
1.4.2 标准化组织
第2章 局域网的体系结构
2.1 局域网概论
2.2 局域网协议
2.2.1 局域网参考模型
2.2.2 局域网媒体访问控制
2.2.3 局域网数据链路控制
2.2.4 寻址
2.3 局域网标准
2.3.1 IEEE802标准系列
2.3.2 FDDI标准
2.4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
2.4.1 星型拓扑结构
2.4.2 环型拓扑结构
2.4.3 总线和树型拓扑结构
2.5 总线/树型拓扑结构的局域网
2.5.1 总线/树型局域网的特性
2.5.2 基带系统
2.5.3 宽带系统
2.6 环型拓扑结构的局域网
2.6.1 环型局域网的特性
2.6.2 环型拓扑结构的益处
2.6.3 环型拓扑结构的潜在问题
2.6.4 星环体系结构
2.7 星型拓扑结构的局域网
2.8 传输媒体
2.8.1 双绞线
2.8.2 同轴电缆
2.8.3 光缆
2.9 局域网互连
2.9.1 中继器
2.9.2 集线器
2.9.3 网桥
2.9.4 路由器
2.9.5 网关
第3章 逻辑链路控制协议(802.2)
3.1 LLC服务的诸形式
3.1.1 LLC三种服务概述
3.1.2 LLC三种服务形式的比较
3.2 不确认的无连接服务
3.3 连接方式服务
3.3.1 连接建立1
3.3.2 数据传送2
3.3.3 断开阶段3
3.4 确认的无连接服务4
3.4.1 DLDATAACK服务4
3.4.2 DLREPLY服务4
3.5 MAC服务规范5
3.6 流量控制6
3.7 差错控制8
3.7.1 停止等待式ARQ8
3.7.2 往返式NARQ9
3.8 LLC型式和类别1
3.8.1 LLC协议数据单元1
3.8.2 1型操作3
3.8.3 2型操作3
3.8.4 3型操作6
第4章 10Mbps以太网7
4.1 以太网发展概述7
4.2 媒体访问控制方式8
4.2.1 帧结构8
4.2.2 以太网与IEEE802.3帧结构比较9
4.2.3 CSMA/CD机理0
4.3 物理层结构与功能3
4.3.1 编码技术3
4.3.2 收发器4
4.3.3 四种10Base以太网物理性能比较5
4.4 10BaseT技术特点6
4.4.1 10BaseT以太网系统组成6
4.4.2 10BaseT集线器功能8
4.5 基于10BaseT发展的现代网络技术01
4.5.1 光纤以太网10BaseF的出现01
4.5.2 高速以太网的发展02
4.5.3 从共享型以太网走向交换型以太网02
4.5.4 综合布线技术的发展03
第5章 高速以太网04
5.1 100Mbps快速以太网04
5.1.1 快速以太网体系结构04
5.1.2 快速以太网系统组成05
5.1.3 快速以太网系统的跨距08
5.1.4 自动协商与10/100Mbps自适应功能10
5.1.5 快速以太网与10BaseT/FL性能比较12
5.2 1Gbps以太网技术13
5.2.1 1Gbps以太网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14
5.2.2 1Gbps以太网按PHY层分类15
5.2.3 1000BaseX16
5.2.4 1000BaseT17
5.2.5 1Gbps以太网组网跨距17
5.2.6 帧扩展技术18
5.2.7 帧突发技术19
第6章 以太网交换技术20
6.1 以太网从共享型到交换型的变迁20
6.1.1 共享型以太网系统存在的问题20
6.1.2 交换型以太网系统的特点22
6.2 以太网交换器工作原理23
6.2.1 以太网交换器工作的逻辑机理23
6.2.2 以太网上网桥的作用与功能24
63 以太网交换器的交换方式31
631 静态交换与动态交换31
632 存储转发交换方式32
633 穿通交换方式32
634 碎片丢弃交换方式33
64 以太网交换器产品的架构分类33
65 以太网交换器结构35
651 软件执行交换结构35
652 矩阵交换结构35
653 总线交换结构36
654 共享型存储器交换结构37
66 以太网交换器的典型组成37
67 以太网交换器基本特性39
68 以太网交换器的组网应用45
681 以太网交换器的运行45
682 多层次网络结构45
683 组网技术46
69 交换型以太网全双工技术49
691 全双工以太网技术的重要性49
692 全双工以太网技术特点49
693 全双工以太网技术的应用51
6. 10 以太网链路聚合技术52
6. 10. 1 以太网链路聚合技术的重要性52
6. 10. 2 链路聚合的工作机理52
6. 10. 3 实现中的一些问题53
6.11 以太网环路技术53
6. 11. 1 背景和技术特点53
6. 11. 2 以太网环路结构及应用54
第7章 以太网重要新技术56
7. 1 10Gbps以太网技术56
7. 1. 1 背景与技术特点56
7. 1. 2 10Gbps以太网体系结构56
7. 1. 3 10Gbps以太网组网距离58
7. 1. 4 10Gbps以太网的应用59
7. 2 以太网无源光网EPON技术62
7. 2. 1 IEEE802.3ah标准与EPON产生的背景62
7. 2. 2 IEEE802.3ah体系结构63
7. 2. 3 EPON组成与工作机理64
7. 2. 4 EPON组网结构与应用66
第8章 令牌环网和FDDI69
8.1 令牌环网69
8.1.1 令牌环69
8.1.2 MAC帧70
8.1.3 MAC基本操作73
8.1.4 优先级机制73
8.1.5 物理层编码74
8.2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75
8.2.1 FDDI标准的范围75
8.2.2 令牌环76
8.2.3 MAC帧77
8.2.4 基本操作80
8.2.5 容量分配80
8.2.6 数据编码83
8.2.7 物理层中与媒体相关的部分85
8.3 令牌环网组网技术87
8.3.1 令牌环网基本组成87
8.3.2 星环型组网结构88
8.3.3 交换型令牌环网88
8.4 FDDI应用领域与组网技术要点89
8.4.1 应用领域89
8.4.2 FDDI组网技术要点90
第9章 路由器技术92
9.1 路由器的工作原理92
9.1.1 路由器组网体系结构93
9.1.2 路由器工作流程93
9.1.3 路由器组网特点96
9.2 两种常用的内部网关协议(IGP)97
9.2.1 距离向量算法和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
col )98
9.2.2 OSPF路由协议02
9.3 路由器产品结构09
9.4 路由器的配置使用方法10
9.4.1 配置模式11
9. 4.2 配置举例11
第10章 异步传输模式(ATM)技术15
10.1 概述15
10.1.1 ATM的产生15
10.1.2 传统的交换和信息传递方式15
10.1.3 快速分组交换和异步传输模式ATM16
10.2 ATM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7
10.2.1 ATM分层结构18
10.2.2 ATM高层19
10.2.3 ATM适配层21
10.2.4 ATM层22
10.2.5 ATM物理层27
10.2.6 ATM交换机结构29
10.3 ATM上传统IP31
10.3.1 组网环境31
10.3.2 IPOA的协议和体系结构31
10.3.3 IPOA工作原理32
10.3.4 IPOA的缺点34
10.4 ATM局域网仿真34
10.4.1 局域网仿真概述34
10.4.2 LAN仿真的组成36
10.4.3 LAN仿真中的连接39
10.4.4 LAN仿真的操作过程40
10.4.5 LAN仿真和虚拟LAN(VLAN:Virtual LAN)42
10. 5 MPOA(ATM上的多协议:MultiProtocol Over AT
M)44
10.5.1 MPOA 协议44
10.5.2 MPOA的三个基本技术成分45
10.5.3 MPOA的逻辑部件46
10.5.4 MPOA的操作过程47
10.5.5 可移植性以及与MPOA系统共存49
第11章 L3与L4交换技术50
11.1 L3交换技术产生的背景50
11.2 L3交换的解决方案52
11.3 两种第三层交换实现策略53
11.4 局域网的L3交换技术53
11.4.1 3Com的FastIP技术53
11.4.2 Cisco的NetFlow交换55
11.5 广域网的L3交换技术57
11.5.1 广域网存在的问题57
11.5.2 Cisco的标记交换58
11.6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64
11. 6. 1 MPLS基本概念64
11. 6. 2 MPLS基本工作原理66
11. 7 L4交换技术67
11. 7. 1 L2/L3交换技术的实质67
11. 7. 2 L4交换机技术的基本概念67
11.7.3 L4交换机的分类68
第12章 虚拟局域网71
12.1 VLAN概述71
12.2 实现VLAN的关键问题72
12. 3 建立VLAN的交换方式73
12.3.1 端口交换73
12.3.2 帧交换73
12.3.3 信元交换74
12.4 VLAN划分方法74
12.4.1 按交换端口号74
12.4.2 按MAC地址75
12.4.3 按第三层协议75
12.4.4 IP组播VLAN76
12.4.5 基于策略的VLAN76
12.5 VLAN成员信息的传递77
12.6 VLAN配置方法78
12.7 VLAN间路由与通信80
12.7.1 边界路由81
12.7.2 “独臂”路由器81
12.7.3 路由服务器/路由客户机81
12.7.4 ATM上的多协议路由(MPOA)82
12.7.5 第三层交换技术82
12.8 VLAN的协议和标准83
12.9 VLAN的功能84
第13章 无线局域网技术89
13. 1 IEEE802.11标准系列与体系结构90
13. 1. 1 层次结构90
13. 1. 2 物理层规范91
13. 1. 3 MAC层规范92
13. 1. 4 IEEE802.11所涉及的其他标准94
13. 2 几种无线局域网标准的性能比较94
13. 3 无线局域网组网技术96
13. 3. 1 室内组网方式96
13.3.2 室外组网方式97
13. 4 无线局域网的应用98
13.4.1 无线局域网产品怎么选用98
13.4.2 关于802.11b组网的一些重要问题99
13.4.3 典型案例00
第14章 Intranet 信息服务与组成02
14.1 Internet/Intranet发展与信息服务02
14.1.1 Internet/Intranet的发展02
14.1.2 Internet信息服务02
14.1.3 Intranet特点03
14.2 B/S计算模式04
14.2.1 B/S计算模式的确定与特点05
14.2.2 B/S计算模式的发展06
14.2.3 基于新一代Web技术的B/S计算模式特征07
14.2.4 B/S计算模式的应用系统平台特点08
14.3 Intranet结构与组成09
14.3.1 Intranet体系结构09
14.3.2 Intranet总体结构10
14.3.3 Intranet网络组成11
第15章 Intranet主要功能及工作原理13
15.1 WWW与HTTP13
15.1.1 基本结构13
15.1.2 HTTP特点14
15.1.3 HTTP基本工作模式15
15.1.4 HTTP结构类型15
15.1.5 HTTP的演进17
15.2 标记语言与WWW应用18
15.2.1 标准通用标记语言——SGML19
15.2.2 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22
15.2.3 扩展标记语言——XML27
1524 虚拟现实造型语言——VRML34
15.3 Web访问数据库基本方法39
15.3.1 公共网关接口CGI方法40
15.3.2 专用服务器API方法42
15.3.3 JDBC API方法44
15.3.4 PlugIn方法46
15.3.5 几种Web访问数据库方法的比较47
15.4 域名服务(DNS)系统48
15.4.1 名字解析过程48
15.4.2 名字空间与命名规则48
15.4.3 资源记录51
15.4.4 名字服务器52
15.4.5 域名解析过程举例52
15.4.6 Intranet域名体系规划举例53
15.5 电子邮件系统56
15.5.1 电子邮件的功能56
15.5.2 Internet电子邮件系统工作过程57
15.5.3 电子邮件访问模式59
15.5.4 多目的Internet邮件扩展协议(MIME)62
15.5.5 两类电子邮件系统产品比较64
15.6 目录服务技术67
15.6.1 目录服务的提出67
15.6.2 目录服务发展过程69
15.6.3 Internet目录服务技术70
15.7 代理服务器技术 71
15.7.1 代理服务器的硬. 软件结构72
15.7.2 代理服务器的工作流程73
15.7.3 代理服务器的主要功能74
附录A 练习与思考题76
1.1 计算机网络概述
1.1.1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1.1.2 计算机网络分类
1.2 数据通信基础
1.2.1 数据通信模型
1.2.2 数据传输
1.2.3 数据编码
1.2.4 数字数据通信技术
1.2.5 多路复用技术
1.2.6 数据交换技术
1.2.7 传输媒体
1.3 网络协议
1.3.1 概述
1.3.2 ISO/OSI参考模型
1.3.3 TCP/IP协议集
1.4 网络标准化组织
1.4.1 标准的重要性
1.4.2 标准化组织
第2章 局域网的体系结构
2.1 局域网概论
2.2 局域网协议
2.2.1 局域网参考模型
2.2.2 局域网媒体访问控制
2.2.3 局域网数据链路控制
2.2.4 寻址
2.3 局域网标准
2.3.1 IEEE802标准系列
2.3.2 FDDI标准
2.4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
2.4.1 星型拓扑结构
2.4.2 环型拓扑结构
2.4.3 总线和树型拓扑结构
2.5 总线/树型拓扑结构的局域网
2.5.1 总线/树型局域网的特性
2.5.2 基带系统
2.5.3 宽带系统
2.6 环型拓扑结构的局域网
2.6.1 环型局域网的特性
2.6.2 环型拓扑结构的益处
2.6.3 环型拓扑结构的潜在问题
2.6.4 星环体系结构
2.7 星型拓扑结构的局域网
2.8 传输媒体
2.8.1 双绞线
2.8.2 同轴电缆
2.8.3 光缆
2.9 局域网互连
2.9.1 中继器
2.9.2 集线器
2.9.3 网桥
2.9.4 路由器
2.9.5 网关
第3章 逻辑链路控制协议(802.2)
3.1 LLC服务的诸形式
3.1.1 LLC三种服务概述
3.1.2 LLC三种服务形式的比较
3.2 不确认的无连接服务
3.3 连接方式服务
3.3.1 连接建立1
3.3.2 数据传送2
3.3.3 断开阶段3
3.4 确认的无连接服务4
3.4.1 DLDATAACK服务4
3.4.2 DLREPLY服务4
3.5 MAC服务规范5
3.6 流量控制6
3.7 差错控制8
3.7.1 停止等待式ARQ8
3.7.2 往返式NARQ9
3.8 LLC型式和类别1
3.8.1 LLC协议数据单元1
3.8.2 1型操作3
3.8.3 2型操作3
3.8.4 3型操作6
第4章 10Mbps以太网7
4.1 以太网发展概述7
4.2 媒体访问控制方式8
4.2.1 帧结构8
4.2.2 以太网与IEEE802.3帧结构比较9
4.2.3 CSMA/CD机理0
4.3 物理层结构与功能3
4.3.1 编码技术3
4.3.2 收发器4
4.3.3 四种10Base以太网物理性能比较5
4.4 10BaseT技术特点6
4.4.1 10BaseT以太网系统组成6
4.4.2 10BaseT集线器功能8
4.5 基于10BaseT发展的现代网络技术01
4.5.1 光纤以太网10BaseF的出现01
4.5.2 高速以太网的发展02
4.5.3 从共享型以太网走向交换型以太网02
4.5.4 综合布线技术的发展03
第5章 高速以太网04
5.1 100Mbps快速以太网04
5.1.1 快速以太网体系结构04
5.1.2 快速以太网系统组成05
5.1.3 快速以太网系统的跨距08
5.1.4 自动协商与10/100Mbps自适应功能10
5.1.5 快速以太网与10BaseT/FL性能比较12
5.2 1Gbps以太网技术13
5.2.1 1Gbps以太网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14
5.2.2 1Gbps以太网按PHY层分类15
5.2.3 1000BaseX16
5.2.4 1000BaseT17
5.2.5 1Gbps以太网组网跨距17
5.2.6 帧扩展技术18
5.2.7 帧突发技术19
第6章 以太网交换技术20
6.1 以太网从共享型到交换型的变迁20
6.1.1 共享型以太网系统存在的问题20
6.1.2 交换型以太网系统的特点22
6.2 以太网交换器工作原理23
6.2.1 以太网交换器工作的逻辑机理23
6.2.2 以太网上网桥的作用与功能24
63 以太网交换器的交换方式31
631 静态交换与动态交换31
632 存储转发交换方式32
633 穿通交换方式32
634 碎片丢弃交换方式33
64 以太网交换器产品的架构分类33
65 以太网交换器结构35
651 软件执行交换结构35
652 矩阵交换结构35
653 总线交换结构36
654 共享型存储器交换结构37
66 以太网交换器的典型组成37
67 以太网交换器基本特性39
68 以太网交换器的组网应用45
681 以太网交换器的运行45
682 多层次网络结构45
683 组网技术46
69 交换型以太网全双工技术49
691 全双工以太网技术的重要性49
692 全双工以太网技术特点49
693 全双工以太网技术的应用51
6. 10 以太网链路聚合技术52
6. 10. 1 以太网链路聚合技术的重要性52
6. 10. 2 链路聚合的工作机理52
6. 10. 3 实现中的一些问题53
6.11 以太网环路技术53
6. 11. 1 背景和技术特点53
6. 11. 2 以太网环路结构及应用54
第7章 以太网重要新技术56
7. 1 10Gbps以太网技术56
7. 1. 1 背景与技术特点56
7. 1. 2 10Gbps以太网体系结构56
7. 1. 3 10Gbps以太网组网距离58
7. 1. 4 10Gbps以太网的应用59
7. 2 以太网无源光网EPON技术62
7. 2. 1 IEEE802.3ah标准与EPON产生的背景62
7. 2. 2 IEEE802.3ah体系结构63
7. 2. 3 EPON组成与工作机理64
7. 2. 4 EPON组网结构与应用66
第8章 令牌环网和FDDI69
8.1 令牌环网69
8.1.1 令牌环69
8.1.2 MAC帧70
8.1.3 MAC基本操作73
8.1.4 优先级机制73
8.1.5 物理层编码74
8.2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75
8.2.1 FDDI标准的范围75
8.2.2 令牌环76
8.2.3 MAC帧77
8.2.4 基本操作80
8.2.5 容量分配80
8.2.6 数据编码83
8.2.7 物理层中与媒体相关的部分85
8.3 令牌环网组网技术87
8.3.1 令牌环网基本组成87
8.3.2 星环型组网结构88
8.3.3 交换型令牌环网88
8.4 FDDI应用领域与组网技术要点89
8.4.1 应用领域89
8.4.2 FDDI组网技术要点90
第9章 路由器技术92
9.1 路由器的工作原理92
9.1.1 路由器组网体系结构93
9.1.2 路由器工作流程93
9.1.3 路由器组网特点96
9.2 两种常用的内部网关协议(IGP)97
9.2.1 距离向量算法和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
col )98
9.2.2 OSPF路由协议02
9.3 路由器产品结构09
9.4 路由器的配置使用方法10
9.4.1 配置模式11
9. 4.2 配置举例11
第10章 异步传输模式(ATM)技术15
10.1 概述15
10.1.1 ATM的产生15
10.1.2 传统的交换和信息传递方式15
10.1.3 快速分组交换和异步传输模式ATM16
10.2 ATM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7
10.2.1 ATM分层结构18
10.2.2 ATM高层19
10.2.3 ATM适配层21
10.2.4 ATM层22
10.2.5 ATM物理层27
10.2.6 ATM交换机结构29
10.3 ATM上传统IP31
10.3.1 组网环境31
10.3.2 IPOA的协议和体系结构31
10.3.3 IPOA工作原理32
10.3.4 IPOA的缺点34
10.4 ATM局域网仿真34
10.4.1 局域网仿真概述34
10.4.2 LAN仿真的组成36
10.4.3 LAN仿真中的连接39
10.4.4 LAN仿真的操作过程40
10.4.5 LAN仿真和虚拟LAN(VLAN:Virtual LAN)42
10. 5 MPOA(ATM上的多协议:MultiProtocol Over AT
M)44
10.5.1 MPOA 协议44
10.5.2 MPOA的三个基本技术成分45
10.5.3 MPOA的逻辑部件46
10.5.4 MPOA的操作过程47
10.5.5 可移植性以及与MPOA系统共存49
第11章 L3与L4交换技术50
11.1 L3交换技术产生的背景50
11.2 L3交换的解决方案52
11.3 两种第三层交换实现策略53
11.4 局域网的L3交换技术53
11.4.1 3Com的FastIP技术53
11.4.2 Cisco的NetFlow交换55
11.5 广域网的L3交换技术57
11.5.1 广域网存在的问题57
11.5.2 Cisco的标记交换58
11.6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64
11. 6. 1 MPLS基本概念64
11. 6. 2 MPLS基本工作原理66
11. 7 L4交换技术67
11. 7. 1 L2/L3交换技术的实质67
11. 7. 2 L4交换机技术的基本概念67
11.7.3 L4交换机的分类68
第12章 虚拟局域网71
12.1 VLAN概述71
12.2 实现VLAN的关键问题72
12. 3 建立VLAN的交换方式73
12.3.1 端口交换73
12.3.2 帧交换73
12.3.3 信元交换74
12.4 VLAN划分方法74
12.4.1 按交换端口号74
12.4.2 按MAC地址75
12.4.3 按第三层协议75
12.4.4 IP组播VLAN76
12.4.5 基于策略的VLAN76
12.5 VLAN成员信息的传递77
12.6 VLAN配置方法78
12.7 VLAN间路由与通信80
12.7.1 边界路由81
12.7.2 “独臂”路由器81
12.7.3 路由服务器/路由客户机81
12.7.4 ATM上的多协议路由(MPOA)82
12.7.5 第三层交换技术82
12.8 VLAN的协议和标准83
12.9 VLAN的功能84
第13章 无线局域网技术89
13. 1 IEEE802.11标准系列与体系结构90
13. 1. 1 层次结构90
13. 1. 2 物理层规范91
13. 1. 3 MAC层规范92
13. 1. 4 IEEE802.11所涉及的其他标准94
13. 2 几种无线局域网标准的性能比较94
13. 3 无线局域网组网技术96
13. 3. 1 室内组网方式96
13.3.2 室外组网方式97
13. 4 无线局域网的应用98
13.4.1 无线局域网产品怎么选用98
13.4.2 关于802.11b组网的一些重要问题99
13.4.3 典型案例00
第14章 Intranet 信息服务与组成02
14.1 Internet/Intranet发展与信息服务02
14.1.1 Internet/Intranet的发展02
14.1.2 Internet信息服务02
14.1.3 Intranet特点03
14.2 B/S计算模式04
14.2.1 B/S计算模式的确定与特点05
14.2.2 B/S计算模式的发展06
14.2.3 基于新一代Web技术的B/S计算模式特征07
14.2.4 B/S计算模式的应用系统平台特点08
14.3 Intranet结构与组成09
14.3.1 Intranet体系结构09
14.3.2 Intranet总体结构10
14.3.3 Intranet网络组成11
第15章 Intranet主要功能及工作原理13
15.1 WWW与HTTP13
15.1.1 基本结构13
15.1.2 HTTP特点14
15.1.3 HTTP基本工作模式15
15.1.4 HTTP结构类型15
15.1.5 HTTP的演进17
15.2 标记语言与WWW应用18
15.2.1 标准通用标记语言——SGML19
15.2.2 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22
15.2.3 扩展标记语言——XML27
1524 虚拟现实造型语言——VRML34
15.3 Web访问数据库基本方法39
15.3.1 公共网关接口CGI方法40
15.3.2 专用服务器API方法42
15.3.3 JDBC API方法44
15.3.4 PlugIn方法46
15.3.5 几种Web访问数据库方法的比较47
15.4 域名服务(DNS)系统48
15.4.1 名字解析过程48
15.4.2 名字空间与命名规则48
15.4.3 资源记录51
15.4.4 名字服务器52
15.4.5 域名解析过程举例52
15.4.6 Intranet域名体系规划举例53
15.5 电子邮件系统56
15.5.1 电子邮件的功能56
15.5.2 Internet电子邮件系统工作过程57
15.5.3 电子邮件访问模式59
15.5.4 多目的Internet邮件扩展协议(MIME)62
15.5.5 两类电子邮件系统产品比较64
15.6 目录服务技术67
15.6.1 目录服务的提出67
15.6.2 目录服务发展过程69
15.6.3 Internet目录服务技术70
15.7 代理服务器技术 71
15.7.1 代理服务器的硬. 软件结构72
15.7.2 代理服务器的工作流程73
15.7.3 代理服务器的主要功能74
附录A 练习与思考题76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