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南怀瑾选集(第九卷)

南怀瑾选集(第九卷)

作者:南怀瑾著述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12-01

ISBN:9787309035971

定价:¥40.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圆觉经》是唐代华严宗奉习的一部重要经典。它全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由唐代佛陀多罗译出。经中以佛应文殊师利等十二位菩萨之请,一一说法的方式,论述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的理论,以及“修止”、“修观”、“修禅”的修行方法。唐代华严宗五祖宗密说,他“禅遇南宗,教逢《圆觉》”,就是因读《圆觉经》而悟教理的。之后,他撰写了《圆觉经大疏》、《圆觉经大疏钞》、《圆觉经道场修证仪》等著作,以弘扬《圆觉经》,《圆觉经》因此而驰名佛教界。本书为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有关《圆觉经》的讲记,最初在佛教杂志上连载,以后汇集成书。作者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对《圆觉经》的原文进行了逐句、逐段的讲解,变艰涩为流畅,化深奥为通俗,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戒”(戒律)、“定”(禅定)、“慧”(智慧),是佛教全部学说的三大组成部分。戒,是用来防非止恶的;定,是用来息虑静缘的;慧,是用来断除烦恼的。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佛教人士修学的基本内容。本书收录了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所作的一组佛学讲演录。其中,前三篇是有关修习“戒、定、慧”三学的论述的摘要(首篇《修止观与参话头》为南怀瑾的老师袁焕仙先生所作),后六篇是作者对《观无量寿佛经》(净土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以及禅观、般若正观、观音法门、净土法门等所作的通俗的讲解。《楞伽经》是唯识宗的根本典据“六经十一论”之一,也是早期禅宗依奉的重要经典(早期禅宗代表人物因此而得名“楞伽师”),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它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由刘宋求那跋陀罗于元嘉二十年(443)译出。经中通过佛在南海之滨的楞伽山,答大慧菩萨一百零八问的方式,论述了“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四种禅”等义,而以“如来藏识”(即“阿赖耶识”)为归结点。本书为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著的《楞伽经》全本的大义今释。内容包括:原文、今译和串讲(用括号、另段的方式标出)。全书深入浅出,文句流畅,是一部将学术性和通俗性融为一体的别具特色的《楞伽经》读本。目录·圆觉经略说·出版说明前言缘起三十年前的一段往事大经之真伪佛陀多罗传佛经翻译在中国憨山大师注解《圆觉经》《圆觉经》的十二位菩萨第一章文殊师利菩萨什么是成佛的本起因地如何发起清净心发了清净心有什么好处如何不堕入邪见什么是无明什么是空无明妄想如何断第二章普贤菩萨初见本性如何起修如何以幻还修于幻一切皆幻谁来修行如何使妄想心得到解脱第三章普眼菩萨如何正思惟修如何住持修行的程序如何如何才能开悟第四章金刚藏菩萨众生本来是佛,为何生起无明无明众生本有,何故复说本来成佛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吗第五章弥勒菩萨轮回的根本是什么如何了脱生死,跳出轮回成佛有哪二障修佛菩提有几等差别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第六章清净慧菩萨一切众生和诸菩萨如来所悟得的道有无差别成佛是什么境界什么是般若什么是涅槃什么是成佛最好最快的方法第七章威德自在菩萨成佛渐修的法门如何修行人一共有几种如何修止如何修观如何定慧等持如何修禅那第八章辨音菩萨成佛之道有几种修行方法修止、修观、修禅那如何搭配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第九章净诸业障菩萨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什么是我相什么是人相什么是众生相什么是寿者相如何做到法解脱第十章普觉菩萨谁是善知识学佛应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如何发心第十一章圆觉菩萨如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三种净观以何为首可以随便闭关吗为何要忏悔罪业第十二章贤善首菩萨此经叫什么名字如何奉持修习此经有何功德谁来护持此经·定慧初修·出版说明修止观与参话头戒学定学慧学修定与参禅初修禅定人门方法定慧影像参禅指月禅净双修调和论观无量寿佛经大意净土三经的高下禅、唯识、净土观想和念佛大道废有仁义禅观略讲静坐姿势——七支坐法静坐的基本认识修证与方法六妙法门六妙法门止观的认识与实践念身法门的基本认识般苦正观略讲从普贤行入三摩地尽无尽法门汝等当学《心经》为般若法门精髓如何了苦?首重观想照见五蕴皆空小乘佛法如何禅修般若就是无上咒色与空的问题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教你一个咒子空里谈空都是空话五蕴一空依性起修无量法门誓愿学观与照是同是别事理一定圆融学佛从有寻有伺开始。境网吹识浪自有定盘心轻轻从心头起观讲个禅宗故事苦由我来四大并没有障碍你多消一分业不沾念生死本空见性解脱能所双泯自度自度快快自度观音法门略讲念佛如何得一心不乱净土法门几人得到了一心不乱与《药师经》合并参究全心全意的想念举一则笑话临终时的念佛自欺、欺人、被人欺心头只挂着这一念穷极呼天痛极呼父母“顽空定”的念伟法但持正念莫问黑烟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楞伽大义今释·出版说明序自叙凡例楞伽经大乘性宗顿教四十一法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卷一问题的开始大慧大士所提出问题里的问题什么是识识的现象现识与分别事识的互相因果关系如何恢复真识其他学派与宗教理论的批判一般哲学宗教思想的偏差离心意识、证取心物同体的如来实相心理状态为形成五法的根源心意识生起作用的境界现象离心意识的修行重实证如何才能觉悟自心成佛次第之道心物有无二见之辨虚空与形色的分析顿渐法门的指示法报化佛的三身内义两种声闻的境界常不思议与第一义的境界生死与涅唯一心量五乘种性的分类无佛种性的一阐提之说五法三自性人无我和法无我诽谤正法的原因空、无生、不二、离自性相等的涵义卷二如来藏有定相和实体吗大乘道的修行方法意生身的境界心理状态的分析言语理论的真实性关于哲学和逻辑学的几个问题:同异、真假、虚实、有无、存在和不存在的辨正禅的类别什么是涅的真义如来神力和正修菩萨道的关系缘起性空的理论实际理论言语是根据什么一切言语理论的原始万有现象就是唯心现量的境界三乘种性的基本原因种性的定义幻有的现象和定义自性无生的真谛自性的定义……卷三卷四八识规矩颂八识规矩颂贯珠解八识规矩颂法相表八识规矩颂总表附:楞伽大义今释问题系统表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作者简介
  南怀瑾南怀瑾(1918年——),国学大师,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其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乐清南宅殿后村,20世纪80年代末筹资兴建金温铁路,并于1998年建成通车。现居江苏。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国立艺术院第二期毕业;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肄业;1945年,前往四川、西康、西藏参访。期间在峨眉山中锋大坪闭关两年。(为了修学)离藏后赴昆明,讲学于云南大学,后又讲学于四川大学。1947年返回故乡乐清,不久,归隐于杭州三天竺之间。后又在江西庐山天池寺附近清修。1949年春前往台湾,相继受聘于中国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和国立政治大学讲学。1969年创立“东西精华协会”,后创立“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和“十方丛林书院”。1971年创办《人文世界》杂志1976年到1979年闭关于闹市三年1985年旅居美国,成立弗吉尼亚“东西学院”。1988年到香港居住。1993年应妙湛长老之邀到厦门南普陀寺主持“南禅七日——生命科学与禅修实践研究”。近年来居住在大陆上海等地。[编辑本段]影响南怀瑾的著述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捷径,对无法直接了解典籍的人作了一个重要引导,南怀瑾的言谈生动有趣、博大精深,可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代言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与普及的作用功不可没。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在中国大陆有多数的民众由西方哲学转入东方文化,代表作品如‘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其中刊正了许多以往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在台湾则多由佛道入门(大多数为佛教众),佛教学方面如‘金刚经说什么’、‘圆觉经略说’、‘如何修证佛法’、‘药师经的济世观’,南怀瑾可说是密教准提法在台湾香港的重要推动力。道家方面,南怀瑾的书籍在命理及中医学亦扮演不可缺的首阶,如‘老子他说’、‘庄子諵哗’、‘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等[编辑本段]太极拳与道功 ——- 南怀瑾先生讲述缘起太极拳协会会长“立法委员”韩振声先生,曾经以「太极拳与道功」这个问题来问我,所以就我个人年轻时学拳的经验提出来与他砌磋研究,我们一致以为学太极拳到最后阶段,应该走入修道的途径较为圆满。由于那次相谈得很投契,后来又应他的邀请于“民国”五十五年(一九六六)十一月十一日,假立法院第二会议室做了此次讲演。当天报纸刊出的新闻,误以我为国术家相称,实在不是事实,只是觉得国内的武术精神,与日俱衰,令人忧心,正如今日中国文化之亟亟待兴一样,而返观太极拳在欧美各国则日益流行,每回看到国外寄来的拳姿照片,却又不免有「橘逾淮而枳」的感慨,因而藉此次讲演的机缘,贡献个人一得之见,以就教高明,并以阐述我中华文化中武艺精神内涵之一般。一、习武经过童年我自幼个性就好动,并嗜读武侠小说,刚在十二岁时即开始习练种种武艺。此前在六至十余岁时期则因体弱多病而日与药物为伍,且目患近视、常私自贪阅武侠小说而躲在楼上书房按图瞎练,父母固不知情。因心慕飞檐走壁,自亦练学跳梁倒挂,有一天,不慎从梁上跌落到地,声震一室,家父听到巨大声响上楼察看,才知道我在偷偷习武,当时他老人家并没有对我责怪,反而聘延武师到家教我武艺,这时起我才正式开始习武。启蒙当时在家乡浙江乐清一带盛行所谓的「硬拳」,与今日一般练拳情形相差不多。起初,随师习练时,固然不知道以我衰弱之躯而学此刚猛之拳是否适当?又不能分辨拳艺的优劣,每回习拳之后却有头脑昏昏之感,莫知其所以然?但以从小志慕侠客义行,所以也就勉强自己而照练如仪。访师其后负笈四方,人事接触渐广,以心喜武术道功,乃不计耗资,不论宗派,凡遇有一技之长的人,或具神通,或有道,或有武功,即顶礼叩拜为师。因此到二十岁前,所拜的师父,各门各派,积加起来亦多达八十余人。所学范围包括南宗、北派,长拳、短打,乃至十八般武器,至少亦习弄过十四件左右,外加蒙古摔跤、西洋扑击等,真可谓:「样样统摸,般般皆弄。」比赛有一次,中央国术馆张清江先生,于杭州国术舘主办全省性国术比赛,我亦参与其盛,以姿势优异而获冠军。抗战前,各县市普设国术馆,都有专人负责,武风维扬,盛极一时。然我私自反省所习武艺实未精到,各路各派,亦不过略窥其门径而已,乃决心继续寻师访道,亲近高明。二、访道经过剑仙当时听到杭州城隍山上有一老道,传说系满清王室公子出家者,这位老道须眉皓白,童颜鹤发,神釆奕奕,据传已成剑仙;得此消息,心中万分兴奋,即行前往拜谒数次,都未得见面。(想起当时访师求道之诚恳,见面即跪,而今日朋辈相访,谈玄说道等,甚或有人还以此过访谈道为对主人的—种施惠,算是看得起对方,今非昔比,想来颇多感慨)。听说这位道长当时逢人来求皆推称不会剑术,若欲习画他则教人画梅。几番周折后,我终于见到了他,即向他再三恳求学剑,只学此项,不求其他。因为我意诚心坚,终于获得进一步约谈。他见面一开头就问:「曾习何剑?」我答:「学过青萍、奇门等等。」于是道长即命我当场试练所习。我练了一阵以后,他批评说:「这真的只是儿戏,不可再练,徒费光阴,还是以读书为好」,又接着说:「你所听说一些小说书上说的白光一道,口吐飞剑,这类的话,在世界上并无其事。剑仙虽有,但并非如同小说上所描述的那样;今天你暂且试练一下,每天晚上把门窗紧闭,房间内不点灯,使内室漆黑,仅点香一枝,尝试用剑劈开香头,手腕着力,而臂膀不动,等练到一剑迅下,香成两半时,才进入第一阶段。第二步再把豆子掷向空中,用剑劈在空中成两半,功夫能练到这里,再来见我,再为你解说剑路。」当时听了以后,心想这实在太难了,虽然心知天下无难事,这样练剑,也不是不可为,但因当时立志学文兼学武,俾能经世济时,而诸事分心,惟恐心不专一则反而一事无成。鱼与熊掌,不可得兼,遂作罢。放弃作剑仙,然而对于学拳仍旧勤劳,每日凌晨三时,必起床练拳,两三小时后,再沐浴更衣。当年杭州西湖一带,武师甚多,我亦朝夕浸润其间,跃马佩剑,臂缚铁环,腿绑铁砖,也相近于那时的「太保学生」了。一笑!以后访遇僧道甚多,皆各有专长,然所说与城隍山老道大抵相同。总之,我在那段学拳时期,练习武功,可以说从来没有间断过一天。入川抗战前二、三月,我即只身入川,其后一些朋友也随政府辗转来到了陪都四川,相遇时都说,我有先见之明,固不知道我想到峨嵋学剑的心愿。记得那时一路访道,到汉口时,曾遇到两位异人,一道一俗,道者红光满面,俗者跛其一足。手中均捻弄铁弹,笑容霭然,我竟不觉尾随其后,自黄鹤楼前绕到后山,他两人一直走亦不稍回头。翻山越岭,直到下坡时,才回头问我:「奇怪!年轻人你跟我们到这里干什么?」我本想把访师求道的心意告诉他,忽然感觉到天下骗子甚多,倘若在湖北只身遇骗,那就麻烦了,于是说是游山。他们又问我将往何处去,我说打算到四川,道人仔细看了我一回,然后说:「好的!你应该入川,我们后会有期,但是今天你不要再跟著我们了。」他并留了以后见面的地址给我,就此分别。至今回忆起来,该二人神态举止都很奇异,令人回味无穷。后入川,遍访青城、峨嵋仙佛观寺,一路亦未有些时中断过。遇异四川名胜鹄鸣山,为东汉期间道教祖师张道陵隐居之地,山上住有一位名号王青风的道士,是四川境内传说的剑仙,我曾经上山寻访他,多次以后,终于见到面,他亦是一位奇人异士。他说:并无飞剑这种事,但剑仙却是有的。然而他的说法又与杭州城隍山老道所说稍有不同。他说剑为一种「气功」,所谓以神御气,以气御剑,百步之外可以御敌。又说剑有五类,大别之为有形、无形。南怀谨先生著述目录:1.禅海蠢测 (1955)2.楞严大义今释 (1960)3.楞伽大义今释 (1965)4.禅与道概论 (1968)5.维摩精舍丛书 袁焕仙 南怀瑾合著 (1970)6.禅话 (1973)7.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1973)8.论语别裁 (1976)9.习禅录影 (1976)10.新旧的一代 (1977)11.参禅日记(初集,原名:外婆禅) 金满慈著 南怀谨批(1980)12.参祥日记(续集) 金满慈著 南怀谨批 (1983)13.定慧初修 袁焕仙 南怀瑾合著 (1983)14.孟子旁通(一) (1984)15.净名庵诗词拾零·佛门楹联廿一副·金粟轩诗话八讲 (1984)16.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 (1985)17.历史的经验(一) (1985)18.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1985)19.中国文化泛言(原名:序集) (1986)20.历史的经验(二) (1986)21.禅观正脉(上) (1986)22.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记 (1986)23.老子他说(上) (1987)24.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 (1987)25.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 (1987)26.易经杂说——易经哲学之研究 (1987)27.金粟轩纪年诗初集 (1987)28.如何修证佛法 (1989)29.易经系传别讲 (1991)30.圆觉经略说 (1992)31.金刚经说什么 (1992)32.药师经的济世观 (1995)
目录
·圆觉经略说·
出版说明
前言
缘起
三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大经之真伪
佛陀多罗传
佛经翻译在中国
憨山大师注解《圆觉经》
《圆觉经》的十二位菩萨
第一章 文殊师利菩萨
什么是成佛的本起因地
如何发起清净心
发了清净心有什么好处
如何不堕入邪见
什么是无明
什么是空
无明妄想如何断
第二章 普贤菩萨
初见本性如何起修
如何以幻还修于幻
一切皆幻谁来修行
如何使妄想心得到解脱
第三章 普眼菩萨
如何正思惟修
如何住持
修行的程序如何
如何才能开悟
第四章 金刚藏菩萨
众生本来是佛,为何生起无明
无明众生本有,何故复说本来成佛
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吗
第五章 弥勒菩萨
轮回的根本是什么
如何了脱生死,跳出轮回
成佛有哪二障
修佛菩提有几等差别
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
第六章 清净慧菩萨
一切众生和诸菩萨如来所悟得的道有无差别
成佛是什么境界
什么是般若
什么是涅粲
什么是成佛最好最快的方法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萨
成佛渐修的法门如何
修行人一共有几种
如何修止
如何修观
如何定慧等持
如何修禅那
第八章 辨音菩萨
成佛之道有几种修行方法
修止、修观、修禅那如何搭配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
第九章 净诸业障菩萨
本性清净因何染污
什么是我相
什么是人相
什么是众生相
什么是寿者相
如何做到法解脱
第十章 普觉菩萨
谁是善知识
学佛应依何等法
行何等行
除去何病
如何发心
第十一章 圆觉菩萨
如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
三种净观以何为首
可以随便闭关吗
为何要忏悔罪业
第十二章 贤善首菩萨
此经叫什么名字
如何奉持
修习此经有何功德
谁来护持此经
·定慧初修·
出版说明
修止观与参话头
戒学
定学
慧学
修定与参禅
初修禅定入门方法
定慧影像
参禅指月
禅净双修调和论
观无量寿佛经大意
净土三经的高下
禅、唯识、净土
观想和念佛
大道废有仁义
禅观略讲
静坐姿势——七支坐法
静坐的基本认识
修证与方法
六妙法门
六妙法门止观的认识与实践
念身法门的基本认识
般若正观略讲
从普贤行人三摩地
尽无尽法门汝等当学
《心经》为般若法门精髓
如何了苦?首重观想
照见五蕴皆空
小乘佛法如何禅修
般若就是无上咒
色与空的问题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教你一个咒子
空里谈空都是空话
五蕴一空依性起修
无量法门誓愿学
观与照是同是别
事理一定圆融
学佛从有寻有伺开始
境网吹识浪自有定盘
轻轻从心头起观
讲个禅宗故事
苦由我来
四大并没有障碍你
多消一分业
不沾念
生死本空
见性解脱能所双泯
自度自度快快自度
观音法门略讲
念佛如何得一心不乱
净土法门
几人得到了一心不乱
与《药师经》合并参究
全心全意的想念
举一则笑话
临终时的念佛
自欺、欺人、被人欺
心头只挂着这一念
穷极呼天痛极呼父母
“顽空定”的念佛法
但持正念莫问黑烟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
·楞伽大义今释·
出版说明

自叙
凡例
楞伽经大乘性宗顿教四十一法门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卷一
问题的开始
大慧大士所提出问题里的问题
什么是识
识的现象
现识与分别事识的互相因果关系
如何恢复真识
其他学派与宗教理论的批判
一般哲学宗教思想的偏差
离心意识、证取心物同体的如来实相
心理状态为形成五法的根源
心意识生起作用的境界现象
离心意识的修行重实证
如何才能觉悟自心
成佛次第之道
心物有无二见之辨
虚空与形色的分析
顿渐法门的指示
法报化佛的三身内义
两种声闻的境界
常不思议与第一义的境界
生死与涅粱唯一心量
五乘种性的分类
无佛种性的一阐提之说
五法三自性
人无我和法无我
诽谤正法的原因
空、无生、不二、离自性相等的涵义
卷二
如来藏有定相和实体吗
大乘道的修行方法
意生身的境界
心理状态的分析
言语理论的真实性
关于哲学和逻辑学的几个问题:同异、真假、虚实、有无、存在和不存在的辨正
禅的类别
什么是涅粲的真义
如来神力和正修菩萨道的关系
缘起性空的理论实际
理论言语是根据什么
一切言语理论的原始
万有现象就是唯心现量的境界
三乘种性的基本原因
种性的定义
幻有的现象和定义
自性无生的真谛
自性的定义
如幻的涵义
名辞章句的文字理则
佛为什么只说出世法
宇宙万法无主宰非自然的道理
四种罗汉的果位境界
两种智觉的境界
菩萨境界
形而上的心物同体观
色尘物理形成世界的真谛
身心的五阴原理
外道学派四种涅架的辨别
八识的互相关系和心王的能所因缘
一般思想心理的原则分类及其真义
如何是佛法的真义和一乘道的道理
真正的佛法不是偏重在出世的
卷三
意生身的分类和原理
五种无间重罪的反辞巧譬
如何是佛境界的知觉
佛为什么说生前的因果事迹
佛证得什么道和说的什么法
有和无两种错误见地的分析
宗通和说通
心理意识妄想的原因和唯心的辨别
言语和语意
识与智的差别
世间缘起的空见
束缚与解脱都自一心
自性空有之辨
佛法宗纲的说明
什么是智慧的实相
宗通和说通的意义
世间言论文词的辨证
内学和外道的辨别
如何是究竟涅槃和各种外道不同的见解
卷四
证得如来和身心内外的关系
真理的究竟归属是什么
言语文字和真理
佛法和外道的基本异同
一切法无自性但觉自心现量
关于诸法无常的分辨
三界唯心心外无法
大小乘人灭尽定的差别境界
大乘菩萨道十地境界的真义
如来是否常住
佛法是否常存
唯识的精义
四禅的灭尽定
详说“五法”等名相的内义
三世诸佛的有无
佛与恒河沙的譬喻
生死的边际何在
刹那空和八识的现象
六度的差别目的
关于佛的存在和佛法与唯识的几个怀疑问题
素食的理由
八识规矩颂
八识规矩颂贯珠解
八识规矩颂法相表
八识规矩颂总表
附:楞伽大义今释问题系统表
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