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闽台文学的文化亲缘
作者:朱双一著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01-01
ISBN:9787211043729
定价:¥24.2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闽台文学的文化亲缘》论述了福建和台湾两地的文化之间的亲缘关系。全书共分六章,探讨了台湾和福建两地的种族、环境、时代要素与区域文学特征,明郑前后闽台文学的初步遇合,清代中叶闽台文学的深层对接等。台湾与祖国的文化亲缘关系,最先、最直接的就体现为台湾与福建的关系。这是由地理和人文关系决定的。福建和台湾,都是以中原南徙的移民为主体而建构起来的社会。稍有不同的是,在福建,中原移民南徙入闽,至宋代已基本完成;而在台湾,则是自明末清初开始,才由南徙入闽的中原移民后裔再度大规模迁入台湾。其文化也随同移民一起,从中原经由福建的本土化发展,再度播入台湾。因此,闽台社会都先后经历过一个共同的内地化、文治化,实质也就是中原化的过程。
作者简介
朱双一 1952年3月生。厦门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现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研究员,《台湾研究集刊》副主编。著有《彼岸的缪斯一台湾诗歌》(合作)、《近二十年台湾文学流脉》,参与编撰《台湾文学史》、《台湾新文学概观》、《台湾百部小说大展》等。曾参与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有《近50年台湾文学思潮的变迁》、《海峡两岸文学艺术的文化亲缘》、《作为世界性语种文学的华文文学之研究》等。
目录
第一章 导论闽台文化之特征
第一节 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与区域文学特征
第二节 闽台文化的地域特征
一、闽台文化的“海洋性”特征
二、闽台文化的“边缘性”特征
三、闽台文化的“多元反差性”特征
第三节 闽台文化的核心要素及其中华文化属性
第二章 海洋意识和遗民忠义传统——明郑前后闽台文学的初步遇合
第一节 抗倭靖海眺望台湾
一、海洋:开阔中国传统文人的视野和心胸
二、中国“海战文学”的滥觞
第二节 遗民气节一脉相承
一、郑成功父子的创作及宁靖王之绝命诗
二、闽台源远流长的“遗民文学”传统
第三节 东林后劲乡愁文学源头
一、海外几社与经世思想的经闽入台
二、乡土文学:卢若腾对民生苦难和闽台文化的反映
三、乡愁与乡土、思归与扎根的辩证
第四节 从割据走向统
一、禁海、迁界和施琅克台.
二、有关海洋及台湾之战略地位的思考
三、闽人写闽事褒扬明末忠义
第三章 风土杂咏和儒学教化——清代中叶闽台文学的深层对接
第一节 发现台湾:风土杂咏诗风之流播
一、身心老成的传统文人与荒莽台湾的遇合
二、描绘台湾潮流中的《小琉球漫志》
三、扩充见闻于海外的《海南杂著》
四、风土杂咏诗的福建渊源
第二节 以闽学为基本传承的教化
一、从海滨邹鲁到海东邹鲁
二、“追溯高风仰宋贤”,“道延一线合真传”
三、“闽泉旧族”章甫的理教和诗教
四、理学在竹堑郑氏家族创作中的投影
第三节 “家族文学”的形成及作用
一、闽台大家族及“家族文学”的形成
二、维护家族稳固和家庭伦理的郑用锡等人
三、林占梅的家亲、族亲和乡梓之情
四、家族园林中的交游酬唱和切磋磨砺
五、台湾南、北、中的家族性文学群体
第四节 儒学教化对于粗陋民风的疏导
一、《海音诗》:兴利除弊的黄钟大吕之声
二、《陶村诗稿》:分类械斗的描述和劝戒
三、儒家教化对于鬼神巫觋之风的纠正
第四章 主战、内渡和近代变革——割台前后闽台文学的交流互动
第一节 近代闽台反抗外来侵略的“主战”传统
一、禁烟、“射鹰”和死战:鸦片战争中的闽人
二、饿死亦不肯为犬羊之奴:鸦片战争中的台民
三、牡丹社事件和抗日前奏曲
四、粉碎法夷“据地为质”的阴谋
五、“有诏班师臣不奉”:遭遇割台之厄的台湾军民
第二节 内渡和留台作家的互动及其民族气节
一、兴盛一时的歌咏郑成功的诗文创作
二、海峡两岸的相互眺望
三、沉潜和奋起:台湾文人在闽创作活动
四、留台文人的悲愤和洪弃生等的弃地遗民气节
五、“击钵吟”的盛行及其意义和缺失
第三节 走在中国近代变革前列的闽台
一、发展船政、培养经世人才的沈葆桢
二、闽籍近代文化名人:从改革走向保守
三、连雅堂等台湾文人的革新倾向和传统情结
第四节 闽台诗坛唐宋诗风的起伏消长
一、福建诗坛与“唐宋之争”
二、“宗唐”与“宗宋”在台湾的传衍和交融
三、日据中期台湾“宗唐”诗风的再起
第五章 新文化的冲击和洗礼——现当代闽台作家的双向环流
第一节 五四新文学的火种东传
一、五四浪潮中的留厦台湾学生运动
二、赖和在鹭岛:确立关心民众、医治国病的方向
三、张我军于厦门:接受五四新思潮的前奏
四、参与左翼革命活动的旅厦台湾作者
第二节 闽籍或经闽入台作家的贡献
一、郁达夫浸渍闽文化及其台湾之行
二、覃子豪的《永安劫后》组诗和《海洋诗抄》
三、活跃于闽台文坛的雷石榆
四、写出台湾文学“好样本”的福州青年欧坦生
第三节 厦大校友中的当代台湾文坛名家
一、推动厦大抗战剧运的王梦鸥
二、姚一苇:树立献身戏剧志向和为人生艺术理念
三、厦门--余光中文学的发祥地
第六章 文化形态和民性特征——闽台新文学中的历史、宗教、民俗和语言
第一节 文学反映的闽台历史及其相互关联
一、闽台现代文学中的抗倭驱荷民族英雄形象
二、械斗的恶习及天地会的饮恨
三、闽台作家对于抗日斗争的描写
四、“台湾浪人”在厦门
五、台湾海峡硝烟的升起和散去
第二节 福佬和客家:闽台民性特征
一、客家人:质朴、保守、刚毅的山地子民
二、福佬人:遵奉“爱拼才会赢”的准则
三、山与海的互补:福佬和客家的交汇
第三节 佛教禅理在闽台文学中的投影
一、闽台佛教禅理文学的特色
二、许地山:佛学义理与亲情观念的融合
三、当代台湾禅理散文
第四节 台湾新文学中的民俗描写
一、早期新文学中民俗描写的反帝反封建的双重意义
二、“皇民化”压力下保存汉民族文化的曲折手段
三、回归传统:当代台湾乡土文学的民俗描写
第五节 闽南方言在台湾文学中的应用
一、闽南方言的历史渊源及其与普通话的辩证关系
二、台湾新文学作家的方言词汇、句法的运用
三、俗谚、歌谣等展现的闽台文化灵魂
四、台湾、闽南、中原:闽台方言的流与源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节 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与区域文学特征
第二节 闽台文化的地域特征
一、闽台文化的“海洋性”特征
二、闽台文化的“边缘性”特征
三、闽台文化的“多元反差性”特征
第三节 闽台文化的核心要素及其中华文化属性
第二章 海洋意识和遗民忠义传统——明郑前后闽台文学的初步遇合
第一节 抗倭靖海眺望台湾
一、海洋:开阔中国传统文人的视野和心胸
二、中国“海战文学”的滥觞
第二节 遗民气节一脉相承
一、郑成功父子的创作及宁靖王之绝命诗
二、闽台源远流长的“遗民文学”传统
第三节 东林后劲乡愁文学源头
一、海外几社与经世思想的经闽入台
二、乡土文学:卢若腾对民生苦难和闽台文化的反映
三、乡愁与乡土、思归与扎根的辩证
第四节 从割据走向统
一、禁海、迁界和施琅克台.
二、有关海洋及台湾之战略地位的思考
三、闽人写闽事褒扬明末忠义
第三章 风土杂咏和儒学教化——清代中叶闽台文学的深层对接
第一节 发现台湾:风土杂咏诗风之流播
一、身心老成的传统文人与荒莽台湾的遇合
二、描绘台湾潮流中的《小琉球漫志》
三、扩充见闻于海外的《海南杂著》
四、风土杂咏诗的福建渊源
第二节 以闽学为基本传承的教化
一、从海滨邹鲁到海东邹鲁
二、“追溯高风仰宋贤”,“道延一线合真传”
三、“闽泉旧族”章甫的理教和诗教
四、理学在竹堑郑氏家族创作中的投影
第三节 “家族文学”的形成及作用
一、闽台大家族及“家族文学”的形成
二、维护家族稳固和家庭伦理的郑用锡等人
三、林占梅的家亲、族亲和乡梓之情
四、家族园林中的交游酬唱和切磋磨砺
五、台湾南、北、中的家族性文学群体
第四节 儒学教化对于粗陋民风的疏导
一、《海音诗》:兴利除弊的黄钟大吕之声
二、《陶村诗稿》:分类械斗的描述和劝戒
三、儒家教化对于鬼神巫觋之风的纠正
第四章 主战、内渡和近代变革——割台前后闽台文学的交流互动
第一节 近代闽台反抗外来侵略的“主战”传统
一、禁烟、“射鹰”和死战:鸦片战争中的闽人
二、饿死亦不肯为犬羊之奴:鸦片战争中的台民
三、牡丹社事件和抗日前奏曲
四、粉碎法夷“据地为质”的阴谋
五、“有诏班师臣不奉”:遭遇割台之厄的台湾军民
第二节 内渡和留台作家的互动及其民族气节
一、兴盛一时的歌咏郑成功的诗文创作
二、海峡两岸的相互眺望
三、沉潜和奋起:台湾文人在闽创作活动
四、留台文人的悲愤和洪弃生等的弃地遗民气节
五、“击钵吟”的盛行及其意义和缺失
第三节 走在中国近代变革前列的闽台
一、发展船政、培养经世人才的沈葆桢
二、闽籍近代文化名人:从改革走向保守
三、连雅堂等台湾文人的革新倾向和传统情结
第四节 闽台诗坛唐宋诗风的起伏消长
一、福建诗坛与“唐宋之争”
二、“宗唐”与“宗宋”在台湾的传衍和交融
三、日据中期台湾“宗唐”诗风的再起
第五章 新文化的冲击和洗礼——现当代闽台作家的双向环流
第一节 五四新文学的火种东传
一、五四浪潮中的留厦台湾学生运动
二、赖和在鹭岛:确立关心民众、医治国病的方向
三、张我军于厦门:接受五四新思潮的前奏
四、参与左翼革命活动的旅厦台湾作者
第二节 闽籍或经闽入台作家的贡献
一、郁达夫浸渍闽文化及其台湾之行
二、覃子豪的《永安劫后》组诗和《海洋诗抄》
三、活跃于闽台文坛的雷石榆
四、写出台湾文学“好样本”的福州青年欧坦生
第三节 厦大校友中的当代台湾文坛名家
一、推动厦大抗战剧运的王梦鸥
二、姚一苇:树立献身戏剧志向和为人生艺术理念
三、厦门--余光中文学的发祥地
第六章 文化形态和民性特征——闽台新文学中的历史、宗教、民俗和语言
第一节 文学反映的闽台历史及其相互关联
一、闽台现代文学中的抗倭驱荷民族英雄形象
二、械斗的恶习及天地会的饮恨
三、闽台作家对于抗日斗争的描写
四、“台湾浪人”在厦门
五、台湾海峡硝烟的升起和散去
第二节 福佬和客家:闽台民性特征
一、客家人:质朴、保守、刚毅的山地子民
二、福佬人:遵奉“爱拼才会赢”的准则
三、山与海的互补:福佬和客家的交汇
第三节 佛教禅理在闽台文学中的投影
一、闽台佛教禅理文学的特色
二、许地山:佛学义理与亲情观念的融合
三、当代台湾禅理散文
第四节 台湾新文学中的民俗描写
一、早期新文学中民俗描写的反帝反封建的双重意义
二、“皇民化”压力下保存汉民族文化的曲折手段
三、回归传统:当代台湾乡土文学的民俗描写
第五节 闽南方言在台湾文学中的应用
一、闽南方言的历史渊源及其与普通话的辩证关系
二、台湾新文学作家的方言词汇、句法的运用
三、俗谚、歌谣等展现的闽台文化灵魂
四、台湾、闽南、中原:闽台方言的流与源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