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IPv6—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
作者:周逊编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01-01
ISBN:9787505389267
定价:¥3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IPv6技术的主要理论范畴和实践应用。首先介绍了OSI参考模型、TCP/IP参考模型、新兴网络技术等互联网基础知识;然后重点阐述了IPv6的地址方案、报头格式、控制报文协议ICMPv6、邻居发现、路由选择、安全性、移动性、域名系统、IPv4向IPv6的过渡策略,以及IPv6技术的产业应用;最后介绍了最新的IPv6协议测试技术及其实施方案。本书可以帮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IPv6技术及其发展,从而顺利地进入下一代网络技术的应用和研发。本书主要面向计算机网络应用的中高级学习和研究者,全书理论翔实、语言通俗易懂、实例实用性和针对性强。既适合作为计算机网络研究者的自学教材,也可作为各大中专院校计算机专业高年级和研究生的教学用书或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暂缺《IPv6—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作者简介
目录
第1章 OSI参考模型
1.1 引言
1.1.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
1.1.2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1.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2 网络体系结构
1.2.1 网络体系结构的产生
1.2.2 计算机网络的层次体系结构
1.3 OSI参考模型
1.3.1 OSI参考模型的七层结构
1.3.2 OSI参考模型的实际数据传输
1.3.3 OSI参考模型的一个形象描述
1.4 网络标准化及相关组织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TCP/IP参考模型
2.1 引言
2.2 TCP/IP分层模式
2.2.1 TCP/IP参考模型的四层体系结构
2.2.2 TCP/IP参考模型与OSI参考模型的比较
2.3 TCP/IP协议族
2.3.1 TCP/IP协议族
2.3.2 Internet的网际协议
2.3.3 Internet传输层的两个重要协议
2.3.4 Internet协议的新发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兴网络技术的发展状况及趋势
3.1 引言
3.2 10G以太网
3.2.1 技术背景
3.2.2 技术特点及优势
3.2.3 应用展望
3.3 最后一公里接入技术
3.4 多层交换
3.4.1 技术背景
3.4.2 原理及实现
3.4.3 多层交换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3.5 全光网络
3.5.1 技术背景
3.5.2 技术特点
3.5.3 全光网络的优. 缺点
3.5.4 全光网络的发展趋势
3.6 第三代移动通信
3.6.1 技术背景
3.6.2 技术标准及特点
3.6.3 发展趋势
3.7 IPV6
3.8 MPLS技术
3.8.1 技术背景
3.8.2 MPLS原理及实现
3.8.3 MPLS协议及技术特点
3.8.4 MPLS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IPv6概述
4.1 引言
4.2 新一代IP协议的设计标准
4.3 IPV6的诞生过程
4.4 IPV6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方向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IPv4与IPv6概述
5.1 引言
5.2 IPV4和IPV6的主要区别
5.2.1 网络地址空间的极大扩展
5.2.2 网络地址表示法不同
5.2.3 网络地址的分类方式不同
5.2.4 报头格式的不同
5.2.5 IPv6安全功能
5.2.6 QoS功能
5.2.7 Plug&Play功能
5.2.8 移动性的改进
5.2.9 IPv6寻径效率比IPv4的CIDR高
5.2.10 ICMP的改进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IPv6的地址方案
6.1 引言
6.2 地址表达方式
6.2.1 地址文本表示法
6.3 地址分配
6.4 地址类型
6.5 Unicast地址
6.5.1 可集聚全球单播地址
6.5.2 未指定地址
6.5.3 回返地址
6.5.4 嵌有IPv4地址的IPv6地址
6.5.5 本地用IPv6单播地址
6.5.6 NSAP地址与IPX地址
6.6 Multicast组播地址
6.6.1 Multicast地址的基本格式
6.6.2 定义的Multicast地址
6.7 Anycast任播地址
6.7.1 Anycast地址的基本格式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IPv6的报头格式
7.1 引言
7.2 IPv6的基本报头
7.2.1 IPv4报头与IPv6基本报头的分析比较
7.2.2 IPv6基本报头的简要说明
7.3 IPv6的扩展报头
7.3.1 扩展报头的次序
7.3.2 扩展报头的选项
7.4 Hop-by-Hop选项报头
7.5 信宿选项报头
7.6 路由报头
7.7 分段报头
7.8 认证报头
7.9 封装安全载荷报头
7.10 本章小结
第8章 控制报文协议
8.1 引言
8.2 ICMPV6报文格式
8.2.1 报文信源地址的确定
8.2.2 计算报文校验和
8.2.3 ICMPv6报文处理的规范
8.3 ICMPV6差错报文
8.3.1 目的不可达报文
8.3.2 数据报文过大
8.3.3 超时报文
8.3.4 参数错误
8.4 ICMPV6信息报文
8.4.1 回应请求报文
8.4.2 回应答复报文
8.4.3 组成员资格查询
8.4.4 组成员资格报告
8.4.5 组成员资格减少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IPv6的邻居发现
9.1 引言
9.2 术语介绍
9.3 地址类型说明
9.4 邻居发现的功能实现
9.5 邻居发现协议中的信息类型
9.6 本章小结
第10章 IPv6的路由
10.1 引言
10.2 路由器工作原理简介及其相关术语
10.2.1 路由器的工作原理简介
10.2.2 路由的相关术语
10.3 IPV6的路由
10.3.1 IPv6的网络路由模型
10.3.2 IPv6路由的新特点
10.3.3 IPv6的路由算法
10.3.4 IPv6的路由协议
10.4 IPV6地址和路由之间的关系
10.4.1 Internet的基本路由模型
10.4.2 IPv4网络中地址和路由存在的问题
10.4.3 IPv6网络的解决方案
10.5 IPV6的多点传送路由
10.6 本章小结
第11章 IPv6的安全性
11.1 引言
11.2 IPV6的安全体系结构
11.2.1 网络安全问题
11.2.2 IPv6的安全协议集
11.3 认证机制
11.3.1 认证头AH的格式
11.3.2 身份认证的实现
11.3.3 认证算法
11.4 加密机制
11.4.1 封装安全有效净荷(ESP)字段的格式
11.4.2 数据加密的实现
11.4.3 加密算法
11.5 密钥的管理
11.5.1 因特网简单密钥管理协议
11.5.2 因特网安全关联与密钥管理协议(ISAKMP)
11.5.3 Oakley密钥确定协议
11.6 IPV6安全的应用
11.6.1 虚拟专用网的应用
11.6.2 路由安全的应用
11.6.3 安全主机的应用
11.7 本章小结
第12章 IPv6的移动性
12.1 引言
12.2 移动IPV6概述
12.2.1 设计移动IP的要求
12.2.2 移动IPv6的基本术语
12.2.3 移动IP的实现
12.3 移动IPV6的目标选项和信息类型
12.3.1 移动IPv6的目标选项
12.3.2 移动IPv6目标选项的子选项
12.3.3 移动IPv6的信息类型
12.4 IPV6的邻居发现
12.4.1 IPv6的邻居发现机制
12.4.2 移动IPv6对IPv6邻居发现的修改
12.5 移动IPV6的安全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12.5.1 移动IPv6的安全问题
12.5.2 移动IPv6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
12.6 本章小结
第13章 IPv6的域名系统
13.1 引言
13.2 域名系统的相关概念
13.2.1 域名系统的产生
13.2.2 相关概念
13.2.3 域名空间
13.2.4 授权域管理
13.2.5 域名与实名
13.2.6 域名的价值
13.3 域名解析
13.3.1 资源记录
13.3.2 名字服务器
13.3.3 域名解析
13.4 IPV6对DNS的扩展
13.4.1 IPv6的域名空间
13.4.2 DNS对IPv6地址层次性的支持
13.5 IPV6中的即插即用与DNS
13.6 IPV6过渡阶段与DNS
13.7 本章小结
第14章 IPv4向IPv6的过渡策略
14.1 引言
14.2 过渡策略的主要目标
14.3 基本过渡策略
14.3.1 双协议栈方式(Dual stack)
14.3.2 隧道方式(Tunneling)
14.3.3 协议翻译
14.4 IPV4向IPV6过渡的系统解决方案
14.4.1 各个IPv6孤岛之间通信的系统解决方案
14.4.2 IPv4和IPv6结点之间通信的系统解决方案
14.5 IPV4向IPV6过渡技术的发展形式
14.6 本章小结
第15章 IPv6在移动通信中的运用
15.1 3G推动IPV6的发展
15.1.1 3G的演进过程
15.1.2 中国对3G的规划
15.2 支持SIP协议的3G通信
15.2.1 3G通信特点
15.2.2 会话初始协议
15.3 3G推动IPV6现实运用
15.3.1 IPv6——3G通信的基石
15.3.2 IPv6. Softswicth. 3G构建下一代网络(NGN)
15.4 本章小结
第16章 IPv6在家电中的运用
16.1 引言
16.2 IPv6的优势
16.3 Non PC因特网联盟
16.4 信息家电
16.4.1 什么是信息家电
16.4.2 信息家电的特点
16.4.3 信息家电的现状
16.5 嵌入式技术的运用
16.5.1 嵌入式系统简介
16.5.2 嵌入式Linux
16.5.3 Linux在信息家电中的应用
16.6 信息家电实现的一个技术解决方案
16.6.1 技术原理
16.6.2 系统方案
16.6.3 软件的实现
16.7 本章小结
第17章 网络协议测试
17.1 引言
17.2 协议测试技术
17.2.1 协议测试的基本术语
17.2.2 协议测试的概念
17.2.3 协议测试的基本分类
17.2.4 协议测试的4种基本测试方法
17.3 网络协议的渡船测试法
17.3.1 引进渡船测试法的必要性
17.3.2 渡船测试法
17.3.3 钳型渡口测试法
17.4 本章小结
第18章 IPv6协议测试方案
18.1 引言
18.2 协议测试的测试环境
18.3 测试控制数据定义
18.4 协议测试的基本流程
18.5 基于IPV6协议的路由器测试解决方案
18.5.1 IPv6协议的测试特点
18.5.2 路由器协议测试的特点
18.5.3 测试方法研究
18.5.4 IPv6路由协议测试系统
18.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1.1 引言
1.1.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
1.1.2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1.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2 网络体系结构
1.2.1 网络体系结构的产生
1.2.2 计算机网络的层次体系结构
1.3 OSI参考模型
1.3.1 OSI参考模型的七层结构
1.3.2 OSI参考模型的实际数据传输
1.3.3 OSI参考模型的一个形象描述
1.4 网络标准化及相关组织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TCP/IP参考模型
2.1 引言
2.2 TCP/IP分层模式
2.2.1 TCP/IP参考模型的四层体系结构
2.2.2 TCP/IP参考模型与OSI参考模型的比较
2.3 TCP/IP协议族
2.3.1 TCP/IP协议族
2.3.2 Internet的网际协议
2.3.3 Internet传输层的两个重要协议
2.3.4 Internet协议的新发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兴网络技术的发展状况及趋势
3.1 引言
3.2 10G以太网
3.2.1 技术背景
3.2.2 技术特点及优势
3.2.3 应用展望
3.3 最后一公里接入技术
3.4 多层交换
3.4.1 技术背景
3.4.2 原理及实现
3.4.3 多层交换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3.5 全光网络
3.5.1 技术背景
3.5.2 技术特点
3.5.3 全光网络的优. 缺点
3.5.4 全光网络的发展趋势
3.6 第三代移动通信
3.6.1 技术背景
3.6.2 技术标准及特点
3.6.3 发展趋势
3.7 IPV6
3.8 MPLS技术
3.8.1 技术背景
3.8.2 MPLS原理及实现
3.8.3 MPLS协议及技术特点
3.8.4 MPLS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IPv6概述
4.1 引言
4.2 新一代IP协议的设计标准
4.3 IPV6的诞生过程
4.4 IPV6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方向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IPv4与IPv6概述
5.1 引言
5.2 IPV4和IPV6的主要区别
5.2.1 网络地址空间的极大扩展
5.2.2 网络地址表示法不同
5.2.3 网络地址的分类方式不同
5.2.4 报头格式的不同
5.2.5 IPv6安全功能
5.2.6 QoS功能
5.2.7 Plug&Play功能
5.2.8 移动性的改进
5.2.9 IPv6寻径效率比IPv4的CIDR高
5.2.10 ICMP的改进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IPv6的地址方案
6.1 引言
6.2 地址表达方式
6.2.1 地址文本表示法
6.3 地址分配
6.4 地址类型
6.5 Unicast地址
6.5.1 可集聚全球单播地址
6.5.2 未指定地址
6.5.3 回返地址
6.5.4 嵌有IPv4地址的IPv6地址
6.5.5 本地用IPv6单播地址
6.5.6 NSAP地址与IPX地址
6.6 Multicast组播地址
6.6.1 Multicast地址的基本格式
6.6.2 定义的Multicast地址
6.7 Anycast任播地址
6.7.1 Anycast地址的基本格式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IPv6的报头格式
7.1 引言
7.2 IPv6的基本报头
7.2.1 IPv4报头与IPv6基本报头的分析比较
7.2.2 IPv6基本报头的简要说明
7.3 IPv6的扩展报头
7.3.1 扩展报头的次序
7.3.2 扩展报头的选项
7.4 Hop-by-Hop选项报头
7.5 信宿选项报头
7.6 路由报头
7.7 分段报头
7.8 认证报头
7.9 封装安全载荷报头
7.10 本章小结
第8章 控制报文协议
8.1 引言
8.2 ICMPV6报文格式
8.2.1 报文信源地址的确定
8.2.2 计算报文校验和
8.2.3 ICMPv6报文处理的规范
8.3 ICMPV6差错报文
8.3.1 目的不可达报文
8.3.2 数据报文过大
8.3.3 超时报文
8.3.4 参数错误
8.4 ICMPV6信息报文
8.4.1 回应请求报文
8.4.2 回应答复报文
8.4.3 组成员资格查询
8.4.4 组成员资格报告
8.4.5 组成员资格减少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IPv6的邻居发现
9.1 引言
9.2 术语介绍
9.3 地址类型说明
9.4 邻居发现的功能实现
9.5 邻居发现协议中的信息类型
9.6 本章小结
第10章 IPv6的路由
10.1 引言
10.2 路由器工作原理简介及其相关术语
10.2.1 路由器的工作原理简介
10.2.2 路由的相关术语
10.3 IPV6的路由
10.3.1 IPv6的网络路由模型
10.3.2 IPv6路由的新特点
10.3.3 IPv6的路由算法
10.3.4 IPv6的路由协议
10.4 IPV6地址和路由之间的关系
10.4.1 Internet的基本路由模型
10.4.2 IPv4网络中地址和路由存在的问题
10.4.3 IPv6网络的解决方案
10.5 IPV6的多点传送路由
10.6 本章小结
第11章 IPv6的安全性
11.1 引言
11.2 IPV6的安全体系结构
11.2.1 网络安全问题
11.2.2 IPv6的安全协议集
11.3 认证机制
11.3.1 认证头AH的格式
11.3.2 身份认证的实现
11.3.3 认证算法
11.4 加密机制
11.4.1 封装安全有效净荷(ESP)字段的格式
11.4.2 数据加密的实现
11.4.3 加密算法
11.5 密钥的管理
11.5.1 因特网简单密钥管理协议
11.5.2 因特网安全关联与密钥管理协议(ISAKMP)
11.5.3 Oakley密钥确定协议
11.6 IPV6安全的应用
11.6.1 虚拟专用网的应用
11.6.2 路由安全的应用
11.6.3 安全主机的应用
11.7 本章小结
第12章 IPv6的移动性
12.1 引言
12.2 移动IPV6概述
12.2.1 设计移动IP的要求
12.2.2 移动IPv6的基本术语
12.2.3 移动IP的实现
12.3 移动IPV6的目标选项和信息类型
12.3.1 移动IPv6的目标选项
12.3.2 移动IPv6目标选项的子选项
12.3.3 移动IPv6的信息类型
12.4 IPV6的邻居发现
12.4.1 IPv6的邻居发现机制
12.4.2 移动IPv6对IPv6邻居发现的修改
12.5 移动IPV6的安全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12.5.1 移动IPv6的安全问题
12.5.2 移动IPv6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
12.6 本章小结
第13章 IPv6的域名系统
13.1 引言
13.2 域名系统的相关概念
13.2.1 域名系统的产生
13.2.2 相关概念
13.2.3 域名空间
13.2.4 授权域管理
13.2.5 域名与实名
13.2.6 域名的价值
13.3 域名解析
13.3.1 资源记录
13.3.2 名字服务器
13.3.3 域名解析
13.4 IPV6对DNS的扩展
13.4.1 IPv6的域名空间
13.4.2 DNS对IPv6地址层次性的支持
13.5 IPV6中的即插即用与DNS
13.6 IPV6过渡阶段与DNS
13.7 本章小结
第14章 IPv4向IPv6的过渡策略
14.1 引言
14.2 过渡策略的主要目标
14.3 基本过渡策略
14.3.1 双协议栈方式(Dual stack)
14.3.2 隧道方式(Tunneling)
14.3.3 协议翻译
14.4 IPV4向IPV6过渡的系统解决方案
14.4.1 各个IPv6孤岛之间通信的系统解决方案
14.4.2 IPv4和IPv6结点之间通信的系统解决方案
14.5 IPV4向IPV6过渡技术的发展形式
14.6 本章小结
第15章 IPv6在移动通信中的运用
15.1 3G推动IPV6的发展
15.1.1 3G的演进过程
15.1.2 中国对3G的规划
15.2 支持SIP协议的3G通信
15.2.1 3G通信特点
15.2.2 会话初始协议
15.3 3G推动IPV6现实运用
15.3.1 IPv6——3G通信的基石
15.3.2 IPv6. Softswicth. 3G构建下一代网络(NGN)
15.4 本章小结
第16章 IPv6在家电中的运用
16.1 引言
16.2 IPv6的优势
16.3 Non PC因特网联盟
16.4 信息家电
16.4.1 什么是信息家电
16.4.2 信息家电的特点
16.4.3 信息家电的现状
16.5 嵌入式技术的运用
16.5.1 嵌入式系统简介
16.5.2 嵌入式Linux
16.5.3 Linux在信息家电中的应用
16.6 信息家电实现的一个技术解决方案
16.6.1 技术原理
16.6.2 系统方案
16.6.3 软件的实现
16.7 本章小结
第17章 网络协议测试
17.1 引言
17.2 协议测试技术
17.2.1 协议测试的基本术语
17.2.2 协议测试的概念
17.2.3 协议测试的基本分类
17.2.4 协议测试的4种基本测试方法
17.3 网络协议的渡船测试法
17.3.1 引进渡船测试法的必要性
17.3.2 渡船测试法
17.3.3 钳型渡口测试法
17.4 本章小结
第18章 IPv6协议测试方案
18.1 引言
18.2 协议测试的测试环境
18.3 测试控制数据定义
18.4 协议测试的基本流程
18.5 基于IPV6协议的路由器测试解决方案
18.5.1 IPv6协议的测试特点
18.5.2 路由器协议测试的特点
18.5.3 测试方法研究
18.5.4 IPv6路由协议测试系统
18.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