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集类
-
苏过诗文编年笺注(宋)苏过 撰,舒星 校点,蒋宗许,舒大刚 等注苏过是苏轼的儿子,最得其父、叔的真传,人称小坡。其著作名《斜川集》。但是长期以来散乱无人整理。蒋宗许、舒大刚长期从事宋代文学研究,将苏过的作品进行了编年笺注,对研究三苏及宋代文学很高的学术价值。
-
经典释文(唐)陆德明 撰,张一弓 点校该书由唐陆德明撰写,主要为古代经典注音和释义,同时考辨经籍字句。全书收录汉魏六朝二百三十余家的音切与训诂,有些音训原书现已亡佚,赖本书而流传至今,因而本书是研究中国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和经籍版本学的重要著作。点校以我社1985年据北京图书馆藏宋元递修本之影印本为底本,以四部丛刊影印通志堂本为对校本。
-
归潜志乐郊私语(金)刘祁,(元)姚桐寿 撰,黄益元,李梦生 校点《归潜志乐郊私语/历代笔记小说大观》编著者刘祁。《归潜志》,金刘祁撰,黄益元校点。全书十四卷,是刘祁于金亡次年(1235)对金朝覆亡的痛定思痛之作,所记多为金末历史的珍贵资料。以《知不足斋丛书》本为底本,参校《四库全书》、《学海类编》诸本。《乐郊私语》,元姚桐寿著,李梦生校点。全书一卷,凡记三十一事,以海盐为主,概括了元末东南大事,颇资考证。作者与当时名士杨维桢等过从甚密,所记传闻轶事,笔墨细致,饶有趣味。以现存最早的明刊本为底本,校以明清各丛书本。
-
韩愈志韩愈文读钱基博 著,傅宏星 校订钱基博先生不仅是一代 硕学通儒,也是一位卓有成绩 的古文大师。他对韩愈生平与文章的学习钻研,可谓终其一生,心得极多。《钱基博集:韩愈志、韩愈文读》乃《钱基博集》“韩愈研究”部分,全一册,辑入了先生的两部精心结撰之作,即《韩愈志》和《韩愈文读》,并附录一篇专题长文《韩文读语》。《韩愈志》以史体着论,不同於“五四”以来一般的文学家评传;《韩愈文读》则采用解题、夹注与文末集评相结合的编撰体例,亦非今日流行的文学作品导读可比。《钱基博集:韩愈志、韩愈文读》对作家作品的论评,析理精微,叙事贵可考信,立信薪於有本,比次有法,义不拘虚,并以其体例的独创和见解 的深刻,成为韩愈研究史上的重要着作。
-
集部论稿初编钱基博 著,傅宏星 校订钱基博先生学贯四部,平生尤致力於传统集部的钻研,自谓“集部之学,海内罕对”。然而,他的“集部之学”到底是一种什麽样的文学知识系统?在其大量遣文着述尚未整理出版之前,不可能得到一个完整而准确的回答。《钱基博集:集部论稿初编》乃《钱基博集》“集部之学”部分,《初编》一册,辑入文学论著六部,分别为《中国文法说例》、《文最》、《国文研究法》、《解题及其读法》、《骈文通义》、《校读记》等。前两书为油印讲 义,作於钱先生任教吴江私立丽则女子中学时,此次是首次披露。而《国文研究法》一书,则是他任教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时所作,结集为《戊午暑 期国文讲义汇刊》一书。至於最後三部专着,均作於任教光华大学时期,属於正式出版。
-
书卷集陈云地 著一百零一首精美的小诗,诠释安静和缓的书卷气息。《田园牧歌》缭绕于《豆寇梢头》,《三燕丽蝉》静昕《风花雪月》,《长干行》伴着《鱼美人》。六卷诗作,清新淡雅。作者有志探索现代汉语的音韵美感,试图用诗歌再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平凡的瞬间。笔调流畅,有时又很纯真,回味绵长
-
民国文存查猛济,陈彬苏 编著《中国书史》是关于历代版刻特征、诸家藏书情况的详细介绍。书中描述了文字的创造、纸张的出现、宋代刻书的发达、元代藏书的优劣以及明代的私刻和坊刻、清代的藏书舆校书等情况。此书对诸家藏书的变迁均有较全面的记载和评述,读之,中国书籍的历史变迁了然于心。查猛济、陈彬苏编著的《中国书史》适合对中国书籍历史感兴趣者及相关研究人员阅读。
-
民国文存杨樹逹 著民国时期,社会动乱不息,内忧外患交加,但中国的学术界却大放异彩,文人学者辈出,名著佳作迭现。在炮火连天的岁月,深受中囤传兢文化浸润的知识分子,承当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内心洋溢着封古今中外文化的热爱,他们穷其一生:潜心研究,著书立说。岁月的流逝、现实的苦乐、深刻的思考、智慧的光芒均流淌于他们的字里行间,也呈现于那些细致翔实的图表十。在书籍纷呈的今乏,再次翻开他们的作品,我们仍能清晰地体悟到当年那些知识分子发自内心的真诚,蕴藏着对国家的忧虑,对知识的热爱,封真理的追求,对人生幸福的向往。这些著作,可谓是中华历史文化长河中的珍宝。
-
民国文存许啸天 著《民国文存·清初五大师集(卷4):朱舜水集》主要内容包括:舜水先牛行实、舜水先生遗车、舜水先牛别传、勿斋记、立庵记、德始堂记、高枕亭记、书《读书乐》卷后、汉唐宦官论、《孙子兵法》论、忠孝辩、书剑堂说、孝说、敬斋箴、祭工侍郎文等。
-
民国文存许啸天 整理顏習齋是清初的思想家、教育家,“顏李學派”創始人。本書共分三卷,收錄李爆撰寫的顏習齋年譜、鍾鲮所纂的言行錄及顏習齋的《四存編》,比較全面地反映顏習齋的生平事蹟、舉止言行和學術思想。書前有整理者許嘯天撰寫的新序。本書適合對學術思想史感興趣者及相闡的研究者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