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集类
-
秦方伯集等(明)秦梁 等著本书系无锡文库第四辑之一种。包括秦方伯集、苍岘山人集、泉南山人存稿、虹桥老屋遗稿、十峰诗选、宛溪诗文残存、宝岩堂诗、迂松阁诗钞等无锡地方作品。
-
履园文集等(清)钱泳 等著本輯為《無錫文庫》之第四輯《無錫文存》,主要收錄歷代無錫籍作家具有代表性的詩、詞、曲、文集或珍稀史料。無錫歷來被譽為人才輩出、人文营萃之地,所謂「蒼聖造端,文教聿起,泰伯入吴,肇基梅里由是人文之盛,冠於南國.碩彦輩出,著述繁富(高鑠泉《錫全歷朝著述書目考》序》.明代以前,無錫地區就已出現顱愷之、李紳、尤袤、蔣捷、倪瓚等一代名家;到了明清時期,這種「碩彦輩出,著述繁富」的特點得以充分地體現。據對《江蘇藝文志.無錫卷》 一書的統計,古代無錫地區《包括江陰市和宜興市》有著述存世或見於載籍的作者,從東漠到元代有一百四十餘家,而明清時期則多達叨干四百餘家。其中,尤以詩、詞、曲、文别集為多,并且湧現了如口天炳、陳维崧、萬樹、顧貞觀、嵇永仁、楊潮觀、周濟、蔣春霖等一大批在全國範圍内廣有影響、知名度很高的作家文人。
-
清閟阁全集等(元)倪瓒 等著《无锡文库(第4辑):清閟阁全集等》主要收录历代无锡籍作家具有代表性的诗、词、曲、文集或珍稀史料。所收作家作品的时间下限为民国。
-
郑珍全集黄万机 译 郑珍 编郑珍为晚清宋诗派重要诗人,撰写经学和文字音韵研究专著各十余种。《郑珍全集(套装全7册)》为今人严格整理的较为完善的郑珍全集。全稿分为五集,包括《巢经巢经说》、《仪礼私笺》、《轮舆私笺》、《说文逸字》、《说文新附考》、《汗简笺正》、《遵义府志》、《荔波县志稿》、《巢经巢诗钞》、《巢经巢文集》等众多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每种均附有整理者严谨精到的校勘记,对于研究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次点校整理的《郑珍全集》,为“遵义沙滩文化典籍丛书”之一,此书的出版将有力地推进清代文化史和贵州区域文化的研究。
-
国学三部曲·国学纵横宋定国 著《国学览胜》,旨在对“国学”中的精华和神韵进行浏览式地概述;《国学探疑》,旨在就自己对于“国学”研究中所产生的疑问进行探释;而《国学纵横》,则旨在针对古今在“国学”研究和运用中所存在的某些问题,加以评论,发表己见。《国学纵横》的作者是宋定国。
-
国学三部曲·国学探疑宋定国 著宋定国编著的《国学探疑》所提出的一百多个问题,涉及“国学”中的难点、热点,均依据最新的考古发掘材料和翔实的文献,有理有据地进行了探释:或矫正,或修补,或重新厘定;凡有确凿而翔实的资料可以佐证的,则大胆提出,不乏独到见解,而尚缺乏确凿、翔实的资料佐证的,则留作疑案,决不臆测和妄断。
-
高丽大藏经初刻本辑刊《域外漢籍珍本文库》编暂缺简介...
-
王阳明全集(明)王守仁 著明宪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公元1472年10月31日)王阳明诞生于余姚一个官宦之家。诞生当天,祖母岑氏曾梦见神人衣绯玉云中鼓吹”,所以祖父就为他取名为“云”,他出生那座房子就被称为“瑞云楼”。但他长至5岁尚不能言,其祖父相一位高僧“可惜道破(天机)”的话,遂改名为守仁。“守仁”之,或取于《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之意大约在阳明11岁左右,其父王华因思念山阴(今浙江绍兴)祖居山美水,遂携家迁回山阴,定居越城之光相坊。但余姚故居仍然存在阳明在青少年时期也常往来于余姚绍兴两地。 王阳明出生于书香门第、文化世家。据阳明高足钱德编纂的《阳明年谱》以及王氏《世德纪》的记载,王阳明的先是晋光禄大夫王览(字玄通,205—278),本为瑯琊(今属山东)人。王览的曾孙王羲,之(321:379)才迁徙到山阴定居。王羲官居右将军,是文人当武官。但他并非以武功出名,而是以书法著称,上一篇脍炙人口的《兰亭序》,民问号称书圣。今存王阳明的书作品灵动飘逸,颇有些王羲之的书体遗风。王羲之之后,又传二三代,至迪功郎王寿,迁居余姚,遂为余姚人。王寿六世孙王与即王阳明的高祖,号遁石翁,精通《易经》、《礼经》,但志在林,不赴朝廷荐举。王阳明的曾祖王杰字世杰,号槐里子,以明经贡太,很有学问,可惜英年早逝。祖父王天叙,号竹轩,天性爱竹而泊名利。于书无所不读,尤其喜好《仪礼》、《左传》、《史记》雅善鼓琴放歌,吟诗填词,可谓豪放潇洒,时人称誉他有陶渊明、林和靖风骨。阳明之父王华(1446:1522),字德辉,别号实庵,晚号海翁。学者称龙山先生。成化十七年(1481)高中状元。官至南京吏尚书,封新建伯。因得罪太监刘瑾而被强迫退休。王华为人直,气质醇厚,道德文章皆为时人称颂。著有《龙山稿》、《礼大义》等书数十卷。
-
四望亭文史随笔顾农 著所谓国学,照作者理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包涵甚广;有人说国学即指儒家的“六艺”,其他都不算,未免范围太小,而且大有独尊儒术的气息,未便苟同。当然儒家特别是孔夫子,是很应当多谈谈的,《学人随笔:四望亭文史随笔》上卷的开头有几篇正是关于他老人家的闲话。其他方面也可以无所不谈。四望亭是扬州西城的一座旧建筑,据说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屡经修葺和重建,现在仍然坚守在那里;由此再往西的大街就叫四望亭路,作者所属的单位位于路北,而作者的家则在路南,这条路每天都要走的,该亭亦复时时经过。作者很喜欢这个亭的名字:是不能单打一而须四面望望,正如要各处都谈谈一样。这里以唐朝为界,先唐为上卷,唐及其以后为下卷。作者另有些文章是谈现当代特别是鲁迅的,又有少数谈外国的,这里一概不收,以后另案处理。作者最有兴趣的自然还是谈谈古代文史。
-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集部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编委会 作者中国历史上的对外文化交流有两条道路:一条是丝绸之路,传播中国的物质文化;一条是汉籍之路,传播中国的精神文化。丝绸之路主要是中外物质文化交流的道路,这是举世公认的。丝绸之路(silkroad)的概念,是十九世纪后期由德国学者提出的。各国研究者接受了这一概念,并习惯用它来解释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但是,现在看来,这一概念有一定的局限。首先,中外文化交流不仅仅是物质互换,还有精神的沟通。丝绸之路概念的缘起,是对东西方商贸交流的研究,对精神文化的关注稍显薄弱。其次,中外交流不完全是中国与西方的交流,也包括与东方其它各国的交流。尽管到了今天,丝绸之路的概念经过开拓,形成沙漠丝路、草原丝路、海上丝路三个部分,可是仍然无法包容中国与东亚、东南亚诸国交流的内容。再次,中外文化交流与经济商贸交流的线路,也不完全相同,在历史时间上也有较大的差异。所有这些,便是我们提出汉籍之路(bookroad)的原因。汉籍是中国精神文化的载体,汉籍之路是中外精神文化交流的道路。沿着汉籍传播的轨迹,寻找中外精神文化交流的道路,应该是当代学者和出版人的责任。这些年,有志于此的学者,做了很多工作;有的学者就提出用书籍之路的概念,来研究中日文化交流。但是仔细想来,书籍之路的提法不如汉籍之路明确,探究的范围也不应该局限在两国之间,应该把汉籍之路作为打开古代中外精神文化交流史的钥匙。汉籍之路的概念发萌于《域外汉籍珍本文库》丛书的编纂工作。在海外汉籍的版本调查、珍稀文献的收集整理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汉籍文献流传海外的一些特点。一般来说,汉字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结晶,浸润了东亚与东南亚文化圈。在古代,汉籍的传播是主动的、发散性的;传播的途径点面结合。在近代,汉籍的传播是被动的、线性的,珍贵的文献被不平等交易或战争掠夺到海外。毫无疑问,汉籍传播的形式与道路,无法与传统意义上的丝绸之路重合,而这方面的工作又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这样,突破丝绸之路的传统思路,构建研究中国文化传播与交流新的理论模式,也就成为必然要求。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贸的道路,汉籍之路是一条文化的道路。区别这两条道路,对于厘清我们概念的误会,拓展研究的视野,将会有一定的意义。当然,这还有待于学术界的研究,有待于学者们的认同,有待于我们更多的共识。《域外汉籍珍本文库》丛书是国家“十一五”重大文化出版工程项目,写入《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之中。域外汉籍珍本是指国外图书馆、研究机构和个人收藏的、国内不见或少见的汉文古籍文献,内容有三:其一指我国历史上流失到海外的汉文著述;其二指域外翻刻、整理、注释的汉文著作(如和刻本、高丽刻本、安南刻本等);其三指原采用汉字的国家与地区学人用汉文撰写的、与汉文化有关的著述。这些文献内容丰富,涉及中国经学、史学、佛学、道学、民间宗教、通关档案、传记、文学、政制、杂记等各个方面,弥足珍贵,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料,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核心资料,同时是研究历史上东亚汉语言文化圈的基本资料,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了“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对“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性。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政府与民间有多个斥重金回购流失文物的举措,但是对失散海外的汉文古籍的回购、复制、整理工作重视并不够。域外汉籍珍本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域外汉籍珍本文库》丛书计划出版一套影印古籍,共计八百本,囊括两千余种珍稀典籍,应该是当代中国最辉煌的出版工程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流失国外珍稀文献的搜寻整理,不是一项简单的文化活动,更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这项活动,妥善保存中华文化遗产,丰富中华文化内涵,熔铸中华文化精神,从而强化中华民族的尊严,提升国家的形象。同时,失散在海外的汉籍文献,由于各个国家重视程度的不同、保护手段的差异,文献的品相也各有不同,因此,尽快地刊印无法再生的域外汉籍珍本,应该是迫在眉睫的重大出版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交往日益频繁,与许许多多国家互结友好,以汉字为特质的中华文化也得到世界各国文化学术界的重视,整理域外汉籍不仅是国内学者的呼吁,也是国外学者的倡议。在这种良好的条件下,我们经过反复论证,决定在学界鼎力襄助下,编纂出版《域外汉籍珍本文库》,以留下前人超越时空的智慧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典籍。毋庸讳言,《域外汉籍珍本文库》丛书的编纂,也将给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积累丰富的学术资料,给汉籍之路的理论注入更深厚的文化内涵,流失在海外的汉文古籍便是“汉籍之路”闪亮的标识。我国的出版工作者应该弘扬汉籍之路理论,推动汉籍收集出版工作,使中华文化的价值进一步得到世界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