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下一代光网络:IP层的智能与光层技术的融合
作者:( )Peter Tomsu,( )Christian Schmutzer著;龚倩,徐荣等译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01-01
ISBN:9787115108265
定价:¥2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未来网络模型将是光传输和IP的智能融合,以便满足网络性能和管理能力方面不断增长的要求。本书深入系统地介绍了下一代光IP网络的每一种建网思路、标准化进展、新技术发展和组网应用。主要内容包括:目前和将来的运营网络结构;消除骨干网络中间层次的组网方案;光联网技术基础::WDM、DWDM、数据传送技术和网络生存性问题;光网络的控制平面技术::静态IP、动态IP和集成IP结构;使光IP网络具有强大的流量工程能力的MPLS技术;新型的多协议波长标签交换(MPLmS)模型的结构、要素和应用;光网络设计和应用实例研究,如企业存储网、ISP网络和运营网络等。本书可供电信运营商、业务提供商等从事光IP网络建设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通信工程专业师生参考。未来网络模型将是光传输和IP的智能融合,以便满足网络性能和管理能力方面不断增长的要求。本书深入系统地介绍了下一代光IP网络的每一种建网思路、标准化进展、新技术发展和组网应用。主要内容包括:目前和将来的运营网络结构;消除骨干网络中间层次的组网方案;光联网技术基础::WDM、DWDM、数据传送技术和网络生存性问题;光网络的控制平面技术::静态IP、动态IP和集成IP结构;使光IP网络具有强大的流量工程能力的MPLS技术;新型的多协议波长标签交换(MPLmS)模型的结构、要素和应用;光网络设计和应用实例研究,如企业存储网、ISP网络和运营网络等。本书可供电信运营商、业务提供商等从事光IP网络建设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通信工程专业师生参考。
作者简介
暂缺《下一代光网络:IP层的智能与光层技术的融合》作者简介
目录
第1章 通信运营商的网络结构
1.1 成为统一协议平台的IP
1.2 传统运营商的网络结构
1.2.1 用光技术实现长距离的传输
1.2.2 多业务的传送技术
1.2.3 利用ATM提供更丰富的特性
1.2.4 在IP层提供Internet业务
1.3 下一代的运营网络
1.3.1 取消骨干网的中间层
1.3.2 处理光纤容量耗尽问题
1.3.3 为光层增加智能性
1.4 总结
1.5 推荐读物
第2章 光联网技术的标准化
2.1 标准化组织及其目标
2.2 T1标准组及其T1X1小组
2.2.1 光网络的标准结构框架建议(G.871)
2.2.2 OTN结构(G.872)
2.3 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
2.3.1 10Gbit/s以太网
2.3.2 弹性分组环
2.4 光互联网论坛(OIF)
2.4.1 OIF的使命
2.4.2 标准物理层接口
2.4.3 以IP为核心的光通道的控制和信令机制
2.4.4 光的用户网络接口(O-UNI)
2.5 IETF
2.6 总结
2.7 推荐读物
第3章 光联网技术基础
3.1 光传输技术
3.1.1 波分复用(WDM)
3.1.2 衰减
3.1.3 色散
3.1.4 非线性效应
3.1.5 光信噪比(OSNR)劣化
3.2 光传输系统
3.2.1 光放大器
3.2.2 DWDM系统
3.2.3 波长路由器
3.3 数据传送技术
3.3.1 Packet
3.3.2 动态分组传输(Dynamic
3.3.3 数据传输技术的比较
3.3.4 MPLS流量工程(MPLS-TE)
3.4 网络生存性原理
3.4.1 生存性的定义
3.4.2 保护技术
3.4.3 MPLS恢复技术
3.5 网络的生存性设计
3.5.1 生存方法
3.5.2 恢复时间
3.5.3 生存方法的比较
3.5.4 多层的生存性
3.6 光网络的生存性设计趋势
3.6.1 消除SDH/SONET和ATM层
3.6.2 在核心光网络中增加智能特性
3.7 总结
3.8 推荐读物
第4章 光网络的控制平面技术
4.1 重叠模型下的静态控制平面技术
4.1.1 静态重叠模型
4.1.2 静态光控制平面
4.1.3 恢复
4.2 重叠模型下的动态控制平面技术
4.2.1 重叠模型的波长选路技术
4.2.2 网络结构和组成元素
4.2.3 波长选路控制平面
4.2.4 (虚)光通道的指配
4.2.5 波长转换
4.2.6 恢复
4.3 集成模型下的对等控制平面技术
4.3.1 应用性考虑
4.3.2 MPLmS模型
4.3.3 网络结构和组成元素
4.3.4 MPLmS控制平面技术
4.3.5 光通道指配
4.3.6 在重叠模型中使用MPLmS技术
4.3.7 恢复
4.4 总结
4.5 推荐读物
第5章 光联网技术的应用和组网实例
5.1 端到端光联网设计趋势
5.1.1 业务POP点
5.1.2 城域网解决方案
5.1.3 核心网络解决方案
5.1.4 小结
5.2 组网实例A:下一代存储网络
5.2.1 应用需求
5.2.2 解决方案
5.3 组网实例B:下一代的Internet业务提供网络
5.3.1 应用需求
5.3.2 解决方案
5.4 组网实例C:下一代运营网络
5.4.1 应用需求
5.4.2 解决方案
5.5 总结
5.6 推荐读物
附录 缩略词
1.1 成为统一协议平台的IP
1.2 传统运营商的网络结构
1.2.1 用光技术实现长距离的传输
1.2.2 多业务的传送技术
1.2.3 利用ATM提供更丰富的特性
1.2.4 在IP层提供Internet业务
1.3 下一代的运营网络
1.3.1 取消骨干网的中间层
1.3.2 处理光纤容量耗尽问题
1.3.3 为光层增加智能性
1.4 总结
1.5 推荐读物
第2章 光联网技术的标准化
2.1 标准化组织及其目标
2.2 T1标准组及其T1X1小组
2.2.1 光网络的标准结构框架建议(G.871)
2.2.2 OTN结构(G.872)
2.3 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
2.3.1 10Gbit/s以太网
2.3.2 弹性分组环
2.4 光互联网论坛(OIF)
2.4.1 OIF的使命
2.4.2 标准物理层接口
2.4.3 以IP为核心的光通道的控制和信令机制
2.4.4 光的用户网络接口(O-UNI)
2.5 IETF
2.6 总结
2.7 推荐读物
第3章 光联网技术基础
3.1 光传输技术
3.1.1 波分复用(WDM)
3.1.2 衰减
3.1.3 色散
3.1.4 非线性效应
3.1.5 光信噪比(OSNR)劣化
3.2 光传输系统
3.2.1 光放大器
3.2.2 DWDM系统
3.2.3 波长路由器
3.3 数据传送技术
3.3.1 Packet
3.3.2 动态分组传输(Dynamic
3.3.3 数据传输技术的比较
3.3.4 MPLS流量工程(MPLS-TE)
3.4 网络生存性原理
3.4.1 生存性的定义
3.4.2 保护技术
3.4.3 MPLS恢复技术
3.5 网络的生存性设计
3.5.1 生存方法
3.5.2 恢复时间
3.5.3 生存方法的比较
3.5.4 多层的生存性
3.6 光网络的生存性设计趋势
3.6.1 消除SDH/SONET和ATM层
3.6.2 在核心光网络中增加智能特性
3.7 总结
3.8 推荐读物
第4章 光网络的控制平面技术
4.1 重叠模型下的静态控制平面技术
4.1.1 静态重叠模型
4.1.2 静态光控制平面
4.1.3 恢复
4.2 重叠模型下的动态控制平面技术
4.2.1 重叠模型的波长选路技术
4.2.2 网络结构和组成元素
4.2.3 波长选路控制平面
4.2.4 (虚)光通道的指配
4.2.5 波长转换
4.2.6 恢复
4.3 集成模型下的对等控制平面技术
4.3.1 应用性考虑
4.3.2 MPLmS模型
4.3.3 网络结构和组成元素
4.3.4 MPLmS控制平面技术
4.3.5 光通道指配
4.3.6 在重叠模型中使用MPLmS技术
4.3.7 恢复
4.4 总结
4.5 推荐读物
第5章 光联网技术的应用和组网实例
5.1 端到端光联网设计趋势
5.1.1 业务POP点
5.1.2 城域网解决方案
5.1.3 核心网络解决方案
5.1.4 小结
5.2 组网实例A:下一代存储网络
5.2.1 应用需求
5.2.2 解决方案
5.3 组网实例B:下一代的Internet业务提供网络
5.3.1 应用需求
5.3.2 解决方案
5.4 组网实例C:下一代运营网络
5.4.1 应用需求
5.4.2 解决方案
5.5 总结
5.6 推荐读物
附录 缩略词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