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UML应用建模实践过程
作者:尤克滨编著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01-01
ISBN:9787111114369
定价:¥2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工程实践,以应用UML进行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为主题,帮助软件工程师在排除关键障碍的基础上,通过推敲实例,有步骤地掌握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流程。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基本理念和准备知识。是本书的铺垫。解释分析和设计模型的含义和价值,概述面向对象技术的内涵、优势和原则,介绍模型内容的组织和相关的UML表述。第二部分,UML应用建模实践过程。是本书的核心。详细展现分析和设计过程中的5项任务,即全局分析、局部分析、全局设计、局部设计和细节设计。其中包括14项基础活动、39个核心概念、30个关键步骤、52条实践技巧以及贯穿全程的示例。 本书的实践过程遵循Rational统一过程(RUP)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则,即以Use Case驱动的、体系构架为核心的迭代化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过程。第三部分,设计模型的沿用。是本书内容的延伸。概要地介绍与设计模型直接相关的活动和内容,包括设计模型向实施模型的过渡、设计模型和数据模型的关联以及如何整理主要的设计文档。本书立足实践者的视角,适合于应用面向对象技术的软件工程师,尤其是系统构架师和设计师。本书可以作为应用UML进行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的实践课程教材。
作者简介
暂缺《UML应用建模实践过程》作者简介
目录
第一部分 基本理念和准备知识
第1章 分析和设计的逻辑模型
1. 1 模型在认知和求解中的价值
1. 2 分析和设计的对立. 关联和统一
1. 3 分析和设计的逻辑模型
第2章 面向对象的内涵. 优势和原则
2. 1 方法. 技术和工具的综合
2. 2 改善沟通. 复用与应变能力
2. 3 抽象. 封装与层次
第3章 模型内容的组织和UML表述
3. 1 模型的基本组织结构
3. 1. 1 基本内容
3. 1. 2 语义扩展
3. 1. 3 组织方式
3. 2 常见图的用法与内容
3. 2. 1 Use Case图:描述拟建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3. 2. 2 Use Case图:描述需求模型与设计模型的关系
3. 2. 3 类图:描述类. 接口和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3. 2. 4 类图:描述包之间的依赖关系
3. 2. 5 序列图:描述局部分析和设计的场景
3. 2. 6 序列图:描述"构架机制"的典型场景
3. 2. 7 协作图:描述局部分析和设计的场景
3. 2. 8 状态图:描述具有明显状态特征的类
3. 2. 9 活动图:描述Use Case的事件流结构
第二部分 UML应用建模实践过程
第4章 应用建模实践过程概述
4. 1 任务和活动
4. 2 角色和分工
4. 3 设计模型的内容和演进
4. 4 示例软件需求说明
第5章 全局分析
5. 1 选用构架模式
5. 1. 1 概念:构架的沿用
5. 1. 2 步骤1:选用构架模式
5. 1. 3 步骤2:定义构架的应用逻辑相关部分
5. 1. 4 技巧:划分层次的经验规则
5. 1. 5 技巧:层次内分区的出发点
5. 1. 6 示例
5. 2 识别"关键抽象"
5. 2. 1 概念:"关键抽象"的含义
5. 2. 2 概念:"关键抽象"的沿用
5. 2. 3 步骤1:搜集"关键抽象"的来源
5. 2. 4 步骡2:识别"关键抽象"
5. 2. 5 技巧:"关键抽象"包的价值
5. 2. 6 技巧:利用业务模型
5. 2. 7 技巧:利用成熟的领域经验
5. 2. 8 示例
5. 3 标识"分析机制"
5. 3. 1 概念:"分析机制"的含义
5. 3. 2 概念:常见的"分析机制"
5. 3. 3 概念:"分析机制"的沿用
5. 3. 4 步骤1:确定"分析机制"
5. 3. 5 步骤2:简述"分析机制"
5. 3. 6 技巧:确定"分析机制"的方式
5. 3. 7 技巧:抽取自己的成功经验
5. 3. 8 技巧:利用他人的成功经验
5. 3. 9 示例
5. 4 选定分析局部
5. 4. 1 概念:"Use Case实现"的桥梁作用
5. 4. 2 概念:风险前驱的迭代化开发策略
5. 4. 3 步骤1:选定当前的待分析局部
5. 4. 4 步骤2:建立"Use Case实现"框架
5. 4. 5 技巧:既往经验的价值
5. 4. 6 技巧:复杂的未必重要
5. 4. 7 技巧:借鉴80-20规则
5. 4. 8 示例
第6章 局部分析
6. 1 提取"分析类"
6. 1. 1 概念:"分析类"的含义
6. 1. 2 概念:"分析类"的类型划分
6. 1. 3 概念:边界类的含义
6. 1. 4 概念:控制类的含义
6. 1. 5 概念:实体类的含义
6. 1. 6 概念:"分析类"的沿用
6. 1. 7 步骤1:充实Use Case内容
6. 1. 8 步骤2:提取"分析类"
6. 1. 9 技巧:"分析类"在模型中的位置
6. 1. 10 技巧:边界类的复用
6. 1. 11 技巧:控制类的变通
6. 1. 12 技巧:实体类的建议
6. 1. 13 技巧:构造型的可选性
6. 1. 14 示例
6. 2 转述需求场景
6. 2. 1 概念:"消息"与"责任"
6. 2. 2 概念:"责任"的沿用
6. 2. 3 概念:序列图中的Actor实例
6. 2. 4 步骤1:描述Use Case事件序列
6. 2. 5 步骤2:找出对象传递"消息"的通道
6. 2. 6 技巧:"未被指派的消息"
6. 2. 7 技巧:控制类在交互图中的表现特征
6. 2. 8 技巧:省略序列图中被动Act叮的实例
6. 2. 9 技巧:"返回消息"
6. 2. 10 技巧:在序列图中作文字注释
6. 2. 11 技巧:根据需要建立协作图
6. 2. 12 技巧:交互图的正确性
6. 2. 13 示例
6. 3 整理分析类
6. 3. 1 概念:"分析类"的"责任"和关联关系
6. 3. 2 概念:动态与静态的关系
6. 3. 3 概念:"分析类"的属性
6. 3. 4 概念:"参与类图"的含义
6. 3. 5 步骤1:确定"分析类"的"责任"
6. 3. 6 步骤2:确定"分析类"间的关联关系
6. 3. 7 步骤3:确定"分析类"的属性
6. 3. 8 技巧:实体类与属性的差异
6. 3. 9 技巧:不同"分析类"的同名"责任"
6. 3. 10 技巧:复用已有的"责任". 属性和关联关系
6. 3. 11 示例
第7章 全局设计
7. 1 确定核心元素
7. 1. 1 概念:"核心设计元素"的含义
7. 1. 2 概念:"子系统接口"的定义
7. 1. 3 步骤1:映射"分析类"到"设计元素"
7. 1. 4 步骤2:定义"子系统接口"
7. 1. 5 技巧:"子系统接口"的动态表述
7. 1. 6 技巧:"子系统接口"的辅助说明
7. 1. 7 技巧:"子系统接口"的融合
7. 1. 8 技巧:"子系统接口"定义的调整
7. 1. 9 技巧:"子系统接口"在模型中的位置
7. 1. 10 技巧:推迟明确"设计类"的操作
7. 1. 11 示例
7. 2 引入外围元素
7. 2. 1 概念:"设计机制"与"实施机制"
7. 2. 2 概念:"外围设计元素"的含义
7. 2. 3 步骤1:"分析机制"向"设计机制"映射
7. 2. 4 步骤2:落实"设计机制"的具体内容
7. 2. 5 技巧:"设计机制"的分组
7. 2. 6 技巧:"实施机制"的综合考虑
7. 2. 7 示例
7. 3 优化组织结构
7. 3. 1 概念:层次构架内容的复用价值
7. 3. 2 概念:层次构架中积累的内容
7. 3. 3 概念:包之间的依赖关系
7. 3. 4 步骤1:分包组织"设计元素"
7. 3. 5 步骤2:描述包之间的依赖关系
7. 3. 6 技巧:利用层次内的分区信息
7. 3. 7 技巧:判别"紧密相关"的类
7. 3. 8 技巧:针对"不易分拆"的包
7. 3. 9 技巧:弱化包之间的精合关系
7. 3. 10 技巧:"包的事实接口"
7. 3. 11 示例
第8章 局部设计
8. 1 实现需求场景
8. 1. 1 概念:"分析类"和"设计元素"的差异
8. 1. 2 步骤1:用"核心设计元素"替换"分析类"
8. 1. 3 步骤2:落实"构架机制"的支撑作用
8. 1. 4 技巧:为"责任"提供上下文信息
8. 1. 5 示例
8. 2 实现子系统接口
8. 2. 1 概念:"小型的Use Case"
8. 2. 2 步骤1:实现"子系统接口"定义的行为
8. 2. 3 步骤2:明确子系统与其外部设计元素的关系
8. 2. 4 技巧:提前实现"子系统接口"
8. 2. 5 技巧:确保子系统的独立性
8. 2. 6 技巧:不同子系统之间的依赖关系
8. 2. 7 示例
第9章 细节设计
9. 1 精化属性和操作
9. 1. 1 概念:需要精化的类
9. 1. 2 概念:操作(opention)
9. 1. 3 概念:属性(Atribute)
9. 1. 4 概念:操作和属性的可见度(Visibility)
9. 1. 5 概念:类的可见度
9. 1. 6 概念:操作和属性的适用范围(Scope)
9. 1. 7 步骤1:明确操作的定义
9. 1. 8 步骤2:明确属性的定义
9. 1. 9 技巧:应用状态图获得操作和属性
9. 1. 10 技巧"导出属性"的使用价值
9. 1. 11 技巧:操作命名的注意事项
9. 1. 12 技巧:说明操作的实现逻辑
9. 1. 13 技巧:可见度的判断
9. 1. 14 示例
9. 2 明确类之间关系
9. 2. 1 概念:对象间通信的"连接可见度"(Link Visibility)
9. 2. 2 概念:关联关系的细节内容
9. 2. 3 概念:分解(Factoring)和委托(Delegation)
9. 2. 4 步骤1:明确依赖关系
9. 2. 5 步骤2:细化关联关系
9. 2. 6 步骤3:构造泛化关系
9. 2. 7 技巧:定义"关联类"(Association Class)
9. 2. 8 技巧:定义"嵌入类"(Nested Class)
9. 2. 9 技巧:用组合关系分拆"胖"类
9. 2. 10 技巧:引入适用的设计模式
9. 2. 11 示例
第三部分 设计模型的沿用
第10章 设计模型向实施模型的过渡
10. 1 实施模型的基本概念
10. 1. 1 实施模型
10. 1. 2 构件
10. 1. 3 "实施子系统"
10. 1. 4 构件图
10. 2 设计模型向实施模型的过渡
10. 2. 1 明确实施模型的依据
10. 2. 2 建立实施模型的框架
10. 2. 3 实现设计模型的内容
第11章 设计模型和数据模型的关联
11. 1 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
11. 1. 1 数据模型
11. 1. 2 实体和关系
11. 1. 3 存储过程
11. 2 设计模型和数据模型的映射
11. 2. 1 面向对象和关系型数据的差异
11. 2. 2 映射"实体"
11. 2. 3 映射"关系"
11. 2. 4 映射围绕数据的行为
11. 2. 5 优化性能的考虑
第12章 整理设计文档
12. 1 分析和设计活动中的主要文档
12. 2 设计指南
12. 3 "Use Case实现"报告
12. 4 设计模型纵览报告
12. 5 设计包报告
12. 6 设计类报告
附录
附录A 应用建模实践过程中的术语
附录B 应用建模实践过程中的快速参考图述
附录C UML用于数据建模元素构造型
参考文献
第1章 分析和设计的逻辑模型
1. 1 模型在认知和求解中的价值
1. 2 分析和设计的对立. 关联和统一
1. 3 分析和设计的逻辑模型
第2章 面向对象的内涵. 优势和原则
2. 1 方法. 技术和工具的综合
2. 2 改善沟通. 复用与应变能力
2. 3 抽象. 封装与层次
第3章 模型内容的组织和UML表述
3. 1 模型的基本组织结构
3. 1. 1 基本内容
3. 1. 2 语义扩展
3. 1. 3 组织方式
3. 2 常见图的用法与内容
3. 2. 1 Use Case图:描述拟建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3. 2. 2 Use Case图:描述需求模型与设计模型的关系
3. 2. 3 类图:描述类. 接口和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3. 2. 4 类图:描述包之间的依赖关系
3. 2. 5 序列图:描述局部分析和设计的场景
3. 2. 6 序列图:描述"构架机制"的典型场景
3. 2. 7 协作图:描述局部分析和设计的场景
3. 2. 8 状态图:描述具有明显状态特征的类
3. 2. 9 活动图:描述Use Case的事件流结构
第二部分 UML应用建模实践过程
第4章 应用建模实践过程概述
4. 1 任务和活动
4. 2 角色和分工
4. 3 设计模型的内容和演进
4. 4 示例软件需求说明
第5章 全局分析
5. 1 选用构架模式
5. 1. 1 概念:构架的沿用
5. 1. 2 步骤1:选用构架模式
5. 1. 3 步骤2:定义构架的应用逻辑相关部分
5. 1. 4 技巧:划分层次的经验规则
5. 1. 5 技巧:层次内分区的出发点
5. 1. 6 示例
5. 2 识别"关键抽象"
5. 2. 1 概念:"关键抽象"的含义
5. 2. 2 概念:"关键抽象"的沿用
5. 2. 3 步骤1:搜集"关键抽象"的来源
5. 2. 4 步骡2:识别"关键抽象"
5. 2. 5 技巧:"关键抽象"包的价值
5. 2. 6 技巧:利用业务模型
5. 2. 7 技巧:利用成熟的领域经验
5. 2. 8 示例
5. 3 标识"分析机制"
5. 3. 1 概念:"分析机制"的含义
5. 3. 2 概念:常见的"分析机制"
5. 3. 3 概念:"分析机制"的沿用
5. 3. 4 步骤1:确定"分析机制"
5. 3. 5 步骤2:简述"分析机制"
5. 3. 6 技巧:确定"分析机制"的方式
5. 3. 7 技巧:抽取自己的成功经验
5. 3. 8 技巧:利用他人的成功经验
5. 3. 9 示例
5. 4 选定分析局部
5. 4. 1 概念:"Use Case实现"的桥梁作用
5. 4. 2 概念:风险前驱的迭代化开发策略
5. 4. 3 步骤1:选定当前的待分析局部
5. 4. 4 步骤2:建立"Use Case实现"框架
5. 4. 5 技巧:既往经验的价值
5. 4. 6 技巧:复杂的未必重要
5. 4. 7 技巧:借鉴80-20规则
5. 4. 8 示例
第6章 局部分析
6. 1 提取"分析类"
6. 1. 1 概念:"分析类"的含义
6. 1. 2 概念:"分析类"的类型划分
6. 1. 3 概念:边界类的含义
6. 1. 4 概念:控制类的含义
6. 1. 5 概念:实体类的含义
6. 1. 6 概念:"分析类"的沿用
6. 1. 7 步骤1:充实Use Case内容
6. 1. 8 步骤2:提取"分析类"
6. 1. 9 技巧:"分析类"在模型中的位置
6. 1. 10 技巧:边界类的复用
6. 1. 11 技巧:控制类的变通
6. 1. 12 技巧:实体类的建议
6. 1. 13 技巧:构造型的可选性
6. 1. 14 示例
6. 2 转述需求场景
6. 2. 1 概念:"消息"与"责任"
6. 2. 2 概念:"责任"的沿用
6. 2. 3 概念:序列图中的Actor实例
6. 2. 4 步骤1:描述Use Case事件序列
6. 2. 5 步骤2:找出对象传递"消息"的通道
6. 2. 6 技巧:"未被指派的消息"
6. 2. 7 技巧:控制类在交互图中的表现特征
6. 2. 8 技巧:省略序列图中被动Act叮的实例
6. 2. 9 技巧:"返回消息"
6. 2. 10 技巧:在序列图中作文字注释
6. 2. 11 技巧:根据需要建立协作图
6. 2. 12 技巧:交互图的正确性
6. 2. 13 示例
6. 3 整理分析类
6. 3. 1 概念:"分析类"的"责任"和关联关系
6. 3. 2 概念:动态与静态的关系
6. 3. 3 概念:"分析类"的属性
6. 3. 4 概念:"参与类图"的含义
6. 3. 5 步骤1:确定"分析类"的"责任"
6. 3. 6 步骤2:确定"分析类"间的关联关系
6. 3. 7 步骤3:确定"分析类"的属性
6. 3. 8 技巧:实体类与属性的差异
6. 3. 9 技巧:不同"分析类"的同名"责任"
6. 3. 10 技巧:复用已有的"责任". 属性和关联关系
6. 3. 11 示例
第7章 全局设计
7. 1 确定核心元素
7. 1. 1 概念:"核心设计元素"的含义
7. 1. 2 概念:"子系统接口"的定义
7. 1. 3 步骤1:映射"分析类"到"设计元素"
7. 1. 4 步骤2:定义"子系统接口"
7. 1. 5 技巧:"子系统接口"的动态表述
7. 1. 6 技巧:"子系统接口"的辅助说明
7. 1. 7 技巧:"子系统接口"的融合
7. 1. 8 技巧:"子系统接口"定义的调整
7. 1. 9 技巧:"子系统接口"在模型中的位置
7. 1. 10 技巧:推迟明确"设计类"的操作
7. 1. 11 示例
7. 2 引入外围元素
7. 2. 1 概念:"设计机制"与"实施机制"
7. 2. 2 概念:"外围设计元素"的含义
7. 2. 3 步骤1:"分析机制"向"设计机制"映射
7. 2. 4 步骤2:落实"设计机制"的具体内容
7. 2. 5 技巧:"设计机制"的分组
7. 2. 6 技巧:"实施机制"的综合考虑
7. 2. 7 示例
7. 3 优化组织结构
7. 3. 1 概念:层次构架内容的复用价值
7. 3. 2 概念:层次构架中积累的内容
7. 3. 3 概念:包之间的依赖关系
7. 3. 4 步骤1:分包组织"设计元素"
7. 3. 5 步骤2:描述包之间的依赖关系
7. 3. 6 技巧:利用层次内的分区信息
7. 3. 7 技巧:判别"紧密相关"的类
7. 3. 8 技巧:针对"不易分拆"的包
7. 3. 9 技巧:弱化包之间的精合关系
7. 3. 10 技巧:"包的事实接口"
7. 3. 11 示例
第8章 局部设计
8. 1 实现需求场景
8. 1. 1 概念:"分析类"和"设计元素"的差异
8. 1. 2 步骤1:用"核心设计元素"替换"分析类"
8. 1. 3 步骤2:落实"构架机制"的支撑作用
8. 1. 4 技巧:为"责任"提供上下文信息
8. 1. 5 示例
8. 2 实现子系统接口
8. 2. 1 概念:"小型的Use Case"
8. 2. 2 步骤1:实现"子系统接口"定义的行为
8. 2. 3 步骤2:明确子系统与其外部设计元素的关系
8. 2. 4 技巧:提前实现"子系统接口"
8. 2. 5 技巧:确保子系统的独立性
8. 2. 6 技巧:不同子系统之间的依赖关系
8. 2. 7 示例
第9章 细节设计
9. 1 精化属性和操作
9. 1. 1 概念:需要精化的类
9. 1. 2 概念:操作(opention)
9. 1. 3 概念:属性(Atribute)
9. 1. 4 概念:操作和属性的可见度(Visibility)
9. 1. 5 概念:类的可见度
9. 1. 6 概念:操作和属性的适用范围(Scope)
9. 1. 7 步骤1:明确操作的定义
9. 1. 8 步骤2:明确属性的定义
9. 1. 9 技巧:应用状态图获得操作和属性
9. 1. 10 技巧"导出属性"的使用价值
9. 1. 11 技巧:操作命名的注意事项
9. 1. 12 技巧:说明操作的实现逻辑
9. 1. 13 技巧:可见度的判断
9. 1. 14 示例
9. 2 明确类之间关系
9. 2. 1 概念:对象间通信的"连接可见度"(Link Visibility)
9. 2. 2 概念:关联关系的细节内容
9. 2. 3 概念:分解(Factoring)和委托(Delegation)
9. 2. 4 步骤1:明确依赖关系
9. 2. 5 步骤2:细化关联关系
9. 2. 6 步骤3:构造泛化关系
9. 2. 7 技巧:定义"关联类"(Association Class)
9. 2. 8 技巧:定义"嵌入类"(Nested Class)
9. 2. 9 技巧:用组合关系分拆"胖"类
9. 2. 10 技巧:引入适用的设计模式
9. 2. 11 示例
第三部分 设计模型的沿用
第10章 设计模型向实施模型的过渡
10. 1 实施模型的基本概念
10. 1. 1 实施模型
10. 1. 2 构件
10. 1. 3 "实施子系统"
10. 1. 4 构件图
10. 2 设计模型向实施模型的过渡
10. 2. 1 明确实施模型的依据
10. 2. 2 建立实施模型的框架
10. 2. 3 实现设计模型的内容
第11章 设计模型和数据模型的关联
11. 1 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
11. 1. 1 数据模型
11. 1. 2 实体和关系
11. 1. 3 存储过程
11. 2 设计模型和数据模型的映射
11. 2. 1 面向对象和关系型数据的差异
11. 2. 2 映射"实体"
11. 2. 3 映射"关系"
11. 2. 4 映射围绕数据的行为
11. 2. 5 优化性能的考虑
第12章 整理设计文档
12. 1 分析和设计活动中的主要文档
12. 2 设计指南
12. 3 "Use Case实现"报告
12. 4 设计模型纵览报告
12. 5 设计包报告
12. 6 设计类报告
附录
附录A 应用建模实践过程中的术语
附录B 应用建模实践过程中的快速参考图述
附录C UML用于数据建模元素构造型
参考文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