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千兆位以太网组网技术
作者:郭向勇,吴光斌,赵怡滨编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02-01
ISBN:9787505381544
定价:¥3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从千兆位以太网组网的设计、建设与组网应用出发,沿着以太网、快速以太网和千兆位以太网发展的历程,主要介绍了千兆位以太网技术及其在多速率局域网的组网设计、优化方案和运用多种网络技术的千兆位以太网组网工程实例。全书共9章,内容包括OSI参考模型与TCP/IP协议简介,以太网基础知识、拓扑结构,交换式以太网,虚拟局域网(VLAN),VLAN间通信与路由选择,千兆位以太网技术的大型局域网设计原则,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基于千兆位以太网技术的大型园区网工程及实例。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计算机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和研究生的专业组网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网络工程师继续教育的专业参考用书和网络工程技术人员的组网参考书。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简介
暂缺《千兆位以太网组网技术》作者简介
目录
第1章 OSI参考模型与TCP/IP协议简介
1.1 OSI参考模型
1.1.1 OSI参考模型的结构
1.1.2 OSI参考模型各层的基本功能
1.1.3 OSI参考模型的数据传输
1.2 TCP/IP体系
1.2.1 TCP/IP模型
1.2.2 TCP/IP模型的特点
1.2.3 TCP/IP与ISO/OSI/RM比较
1.3 逻辑地址与物理地址
1.3.1 IP地址及其表示法
1.3.2 物理地址
1.3.3 从IP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
1.3.4 从物理地址到IP地址的转换
第2章 以太网基础知识
2.1 以太网发展概述
2.2 以太网帧结构
2.2.1 IEEE 802.3 标准
2.2.2 以太网地址及寻址
2.2.3 以太网帧
2.3 以太网介质访问控制
2.3.1 MAC子层的基本特性
2.3.2 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
2.4 共享式以太网
2.4.1 10BASE-5粗缆以太网
2.4.2 10BASE-2细缆以太网
2.4.3 10BASE-T双绞线以太网
2.4.4 10BASE-F以太网
2.5 交换式以太网
2.5.1 共享式以太网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
2.5.2 从共享式网络到交换式网络的升级
2.6 快速以太网
2.6.1 100BASE-T快速以太网的基本特点
2.6.2 100BASE-TX的主要性能
2.6.3 100BASE-FX的主要特性
2.6.4 100BASE-T快速以太网配置与组成
2.6.5 100BASE-T快速以太网的混合配置方案
2.7 千兆位以太网体系结构
2.7.1 1 Gb/s以太网的体系结构概述
2.7.2 千兆位以太网介质访问控制
2.7.3 千兆位以太网标准IEEE 802.3z
第3章 以太网拓扑结构
3.1 网络拓扑结构概述
3.1.1 拓扑简介
3.1.2 网络物理拓扑结构
3.1.3 网络逻辑拓扑结构
3.1.4 网络拓扑层次化描述
3.2 总线型拓扑结构
3.2.1 总线型拓扑传输概述
3.2.2 总线型拓扑结构的冲突域
3.2.3 总线型拓扑结构的优缺点
3.3 星型拓扑结构
3.3.1 星型拓扑结构概述
3.3.2 星型拓扑结构的优缺点
3.4 扩展型星型拓扑结构
3.4.1 拓扑变换
3.4.2 扩展型星型主干拓扑结构
3.5 网型拓扑结构
3.5.1 网型拓扑结构的基本特点
3.5.2 局部网型拓扑结构组网设计
第4章 交换式以太网
4.1 以太网设备
4.1.1 中继器和集线器
4.1.2 网桥
4.1.3 交换机
4.2 交换机基本概念
4.2.1 交换机的基本原理
4.2.2 交换机的基本功能
4.2.3 交换机的技术指标与选型
4.2.4 千兆位交换机的选型原则
4.2.5 交换机的连接方式
4.2.6 主流千兆位交换机产品简介
4.3 交换机与网桥的区别
4.3.1 网桥与交换机的发展与演变
4.3.2 交换机与网桥的区别
4.4 路由器
4.4.1 路由器的工作原理与作用
4.4.2 路由协议简介
4.4.3 路由器的功能
4.4.4 路由器与网桥的区别
4.4.5 主流路由器产品性能简介
4.5 局域网分段
4.5.1 在数据链路层进行网络分段
4.5.2 在网络层进行网络分段
4.5.3 第二层网络分段与第三层网络分段的应用
4.5.4 利用VLAN进行网络分段
4.5.5 利用第三层交换技术进行网络分段
第5章 虚拟局域网(VLAN)
5.1 VLAN定义
5.2 广播域与VLAN
5.2.1 广播域概念
5.2.2 广播风暴
5.2.3 VLAN与STP生成树
5.2.4 以太网链路聚合Port Trunk
5.3 静态VLAN——基于交换端口的VLAN
5.4 动态VLAN——基于MAC地址
5.5 VLAN中继
5.5.1 VLAN标识
5.5.2 VLAN链路类型
5.5.3 VLAN中继协议
5.5.4 VLAN中继的实现
5.5.5 Cisco开发的VTP协议
5.5.6 VLAN注册协议GVRP
5.6 在路由器上实现VLAN中继
5.7 在服务器上实现VLAN中继
5.8 VLAN的优点与应用价值
5.8.1 VLAN的优点
5.8.2 VLAN的应用价值
第6章 VLAN间通信与路由选择
6.1 利用外部路由实现VLAN间通信
6.1.1 路由的基本概念
6.1.2 用传统路由实现VLAN间通信
6.2 利用第三层交换实现VLAN间通信
6.2.1 第三层交换与路由器的比较
6.2.2 第三层交换的应用
6.2.3 用三层交换机实现跨VLAN间通信
6.3 常用的路由选择协议
6.3.1 RIP协议
6.3.2 OSPF协议
6.3.3 静态路由协议
6.3.4 HSRP协议介绍
第7章 千兆位以太网技术的大型局域网设计原则
7.1 网络设计目标
7.2 网络需求分析
7.3 千兆位以太网主干和流量分析
7.3.1 描述网络应用程序通信流量类型的特征
7.3.2 负载特征描述
7.3.3 描述通信行为的特征
7.3.4 刻划服务质量需求特征
7.4 拓扑结构的设计
7.4.1 层次型网络设计
7.4.2 冗余网络设计结构
7.4.3 园区网络设计拓扑结构
7.4.4 企业网络设计的拓扑结构
7.4.5 保护网络设计拓扑结构的安全
7.5 网络核心层设计
7.6 网络汇聚层设计
7.7 网络接入层设计
7.8 层次模型设计的优点
7.8.1 层次模型设计的功能定义
7.8.2 三层模型的变体
第8章 综合布线系统
8.1 结构化布线
8.1.1 千兆位以太网的介质要求
8.1.2 1000BASE-X光纤接头和连接器
8.1.3 1000BASE-SX 光纤传输
8.1.4 1000BASE-LX 光纤传输
8.1.5 1000BASE-T 铜缆传输的主干电缆
8.1.6 水平电缆
8.1.7 接口面板
8.1.8 配线间
8.2 UPS与电源故障
8.2.1 不宜直接使用市电的原因
8.2.2 UPS的选择
8.2.3 UPS常见故障
8.3 防雷与接地
8.3.1 雷击的类型及危害
8.3.2 防范措施
8.3.3 防雷接地在设计施工时的特殊要求及安全检测
第9章 基于千兆位以太钢技术的大型园区网工程及实例
9.1 选择网络核心层设备实现多路千兆链路集束
9.1.1 选择网络核心层设备的原则
9.1.2 核心层设备实现多路千兆链路集束
9.2 汇聚层设备选择和技术实现
9.2.1 选择多层交换设备
9.2.2 实现多千兆链路集束
9.2.3 实现VLAN中继
9.2.4 实现第三层交换
9.2.5 实现生成树优化
9.2.6 实现基于VLAN的负载均衡
9.3 接入层设备选择和技术实现
9.4 网络工程实例
9.4.1 某学院校园网组网方案
9.4.2 某省电子政务网络方案
9.4.3 某银行新大楼办公网整体改造工程
9.4.4 某高校校园网工程实例
参考文献
1.1 OSI参考模型
1.1.1 OSI参考模型的结构
1.1.2 OSI参考模型各层的基本功能
1.1.3 OSI参考模型的数据传输
1.2 TCP/IP体系
1.2.1 TCP/IP模型
1.2.2 TCP/IP模型的特点
1.2.3 TCP/IP与ISO/OSI/RM比较
1.3 逻辑地址与物理地址
1.3.1 IP地址及其表示法
1.3.2 物理地址
1.3.3 从IP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
1.3.4 从物理地址到IP地址的转换
第2章 以太网基础知识
2.1 以太网发展概述
2.2 以太网帧结构
2.2.1 IEEE 802.3 标准
2.2.2 以太网地址及寻址
2.2.3 以太网帧
2.3 以太网介质访问控制
2.3.1 MAC子层的基本特性
2.3.2 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
2.4 共享式以太网
2.4.1 10BASE-5粗缆以太网
2.4.2 10BASE-2细缆以太网
2.4.3 10BASE-T双绞线以太网
2.4.4 10BASE-F以太网
2.5 交换式以太网
2.5.1 共享式以太网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
2.5.2 从共享式网络到交换式网络的升级
2.6 快速以太网
2.6.1 100BASE-T快速以太网的基本特点
2.6.2 100BASE-TX的主要性能
2.6.3 100BASE-FX的主要特性
2.6.4 100BASE-T快速以太网配置与组成
2.6.5 100BASE-T快速以太网的混合配置方案
2.7 千兆位以太网体系结构
2.7.1 1 Gb/s以太网的体系结构概述
2.7.2 千兆位以太网介质访问控制
2.7.3 千兆位以太网标准IEEE 802.3z
第3章 以太网拓扑结构
3.1 网络拓扑结构概述
3.1.1 拓扑简介
3.1.2 网络物理拓扑结构
3.1.3 网络逻辑拓扑结构
3.1.4 网络拓扑层次化描述
3.2 总线型拓扑结构
3.2.1 总线型拓扑传输概述
3.2.2 总线型拓扑结构的冲突域
3.2.3 总线型拓扑结构的优缺点
3.3 星型拓扑结构
3.3.1 星型拓扑结构概述
3.3.2 星型拓扑结构的优缺点
3.4 扩展型星型拓扑结构
3.4.1 拓扑变换
3.4.2 扩展型星型主干拓扑结构
3.5 网型拓扑结构
3.5.1 网型拓扑结构的基本特点
3.5.2 局部网型拓扑结构组网设计
第4章 交换式以太网
4.1 以太网设备
4.1.1 中继器和集线器
4.1.2 网桥
4.1.3 交换机
4.2 交换机基本概念
4.2.1 交换机的基本原理
4.2.2 交换机的基本功能
4.2.3 交换机的技术指标与选型
4.2.4 千兆位交换机的选型原则
4.2.5 交换机的连接方式
4.2.6 主流千兆位交换机产品简介
4.3 交换机与网桥的区别
4.3.1 网桥与交换机的发展与演变
4.3.2 交换机与网桥的区别
4.4 路由器
4.4.1 路由器的工作原理与作用
4.4.2 路由协议简介
4.4.3 路由器的功能
4.4.4 路由器与网桥的区别
4.4.5 主流路由器产品性能简介
4.5 局域网分段
4.5.1 在数据链路层进行网络分段
4.5.2 在网络层进行网络分段
4.5.3 第二层网络分段与第三层网络分段的应用
4.5.4 利用VLAN进行网络分段
4.5.5 利用第三层交换技术进行网络分段
第5章 虚拟局域网(VLAN)
5.1 VLAN定义
5.2 广播域与VLAN
5.2.1 广播域概念
5.2.2 广播风暴
5.2.3 VLAN与STP生成树
5.2.4 以太网链路聚合Port Trunk
5.3 静态VLAN——基于交换端口的VLAN
5.4 动态VLAN——基于MAC地址
5.5 VLAN中继
5.5.1 VLAN标识
5.5.2 VLAN链路类型
5.5.3 VLAN中继协议
5.5.4 VLAN中继的实现
5.5.5 Cisco开发的VTP协议
5.5.6 VLAN注册协议GVRP
5.6 在路由器上实现VLAN中继
5.7 在服务器上实现VLAN中继
5.8 VLAN的优点与应用价值
5.8.1 VLAN的优点
5.8.2 VLAN的应用价值
第6章 VLAN间通信与路由选择
6.1 利用外部路由实现VLAN间通信
6.1.1 路由的基本概念
6.1.2 用传统路由实现VLAN间通信
6.2 利用第三层交换实现VLAN间通信
6.2.1 第三层交换与路由器的比较
6.2.2 第三层交换的应用
6.2.3 用三层交换机实现跨VLAN间通信
6.3 常用的路由选择协议
6.3.1 RIP协议
6.3.2 OSPF协议
6.3.3 静态路由协议
6.3.4 HSRP协议介绍
第7章 千兆位以太网技术的大型局域网设计原则
7.1 网络设计目标
7.2 网络需求分析
7.3 千兆位以太网主干和流量分析
7.3.1 描述网络应用程序通信流量类型的特征
7.3.2 负载特征描述
7.3.3 描述通信行为的特征
7.3.4 刻划服务质量需求特征
7.4 拓扑结构的设计
7.4.1 层次型网络设计
7.4.2 冗余网络设计结构
7.4.3 园区网络设计拓扑结构
7.4.4 企业网络设计的拓扑结构
7.4.5 保护网络设计拓扑结构的安全
7.5 网络核心层设计
7.6 网络汇聚层设计
7.7 网络接入层设计
7.8 层次模型设计的优点
7.8.1 层次模型设计的功能定义
7.8.2 三层模型的变体
第8章 综合布线系统
8.1 结构化布线
8.1.1 千兆位以太网的介质要求
8.1.2 1000BASE-X光纤接头和连接器
8.1.3 1000BASE-SX 光纤传输
8.1.4 1000BASE-LX 光纤传输
8.1.5 1000BASE-T 铜缆传输的主干电缆
8.1.6 水平电缆
8.1.7 接口面板
8.1.8 配线间
8.2 UPS与电源故障
8.2.1 不宜直接使用市电的原因
8.2.2 UPS的选择
8.2.3 UPS常见故障
8.3 防雷与接地
8.3.1 雷击的类型及危害
8.3.2 防范措施
8.3.3 防雷接地在设计施工时的特殊要求及安全检测
第9章 基于千兆位以太钢技术的大型园区网工程及实例
9.1 选择网络核心层设备实现多路千兆链路集束
9.1.1 选择网络核心层设备的原则
9.1.2 核心层设备实现多路千兆链路集束
9.2 汇聚层设备选择和技术实现
9.2.1 选择多层交换设备
9.2.2 实现多千兆链路集束
9.2.3 实现VLAN中继
9.2.4 实现第三层交换
9.2.5 实现生成树优化
9.2.6 实现基于VLAN的负载均衡
9.3 接入层设备选择和技术实现
9.4 网络工程实例
9.4.1 某学院校园网组网方案
9.4.2 某省电子政务网络方案
9.4.3 某银行新大楼办公网整体改造工程
9.4.4 某高校校园网工程实例
参考文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