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人与机器:高科技的本质与人文精神的复兴

人与机器:高科技的本质与人文精神的复兴

作者:林德宏著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12-01

ISBN:9787534336959

定价:¥27.5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由于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问题,已成为时代的重大课题。林德宏撰著的《人与机器——高科技的本质与人文精神的复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是一本从哲学上阐述人与机器关系的学术专著。早在1748年,法国医生兼哲学家拉美特里曾写过著名的《人是机器》,明确提出人是一台结构比较精致的机器,从哲学上把机械论推向了极端,对后来哲学思想和科学思想的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27年,李约瑟也出版过名为《人,一台机器》一书。自从有了电脑、机器人以后,又有人提出“人是机器”和“机器是人”的观点,使得人机关系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林德宏认为,人机关系问题是人与物关系的重要方面,这里所讲的物是“人造物”,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所以人机关系问题,又是高科技与人的关系问题。作者指出,科学技术的本质是能够物化为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唯有通过这些工具,智力才能得到物化和优化,人类才能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性。人类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不断技术化或物化的过程。近代以来,人类的生存是“技术化生存”,人类的进化常常表现为人造物的进化。人类生产工具的基本形式是机器。有了机器,人类便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人工自然界。人们开始崇拜机器,人在机器面前开始异化,却忽视了自身的价值。于是科技文化成为主导文化,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开始分离与对峙。《人与机器》的主题是,强调高度的物化有可能使人“非人化”,并旗帜鲜明地反对人的“非人化”的趋势。自从人工智能技术出现以后,机器便开始“智能化”,所以在许多人看来,人机之间的界限将不复存在。作者指出,高科技使生产劳动日趋智能化和信息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深层次体现。高科技空前体现了人的价值,也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科技可能使人进一步异化,并导致人的“非人化”。高科技既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高效益,也给人类带来高风险。“克隆”风暴、人机大战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都是出于对高科技条件下人类命运的关心。面对这场可能出现的危机,作者认为应对高科技(特别是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加以必要的合理的约束。为此,作者提出了“技术有禁区”的观点,即科学思考无禁区,技术行为有禁区。从《人与机器》的这些内容来看,作者既不是唯科技论者也不是反科技论者,而是主张既要充分依靠高科技来发展生产,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又要注重人的价值、人的素质提高和自我完善。作者呼吁在发展和推广高科技的过程中复兴人文精神。为了说明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相互结合的哲学根据,作者主张哲学应以人为中心,人与物的关系也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并对这个基本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他认为,不仅应在本体论中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应当把唯物主义曲解为物本主义。应当说,林德宏教授的这些见解富有新意,在哲学研究中体现了创新的精神。他的立论不一定都很成熟,也可能有不少偏颇之处,但他出于对人类的责任感,对当今人类文明的历程进行了认真的哲学思索。
作者简介
  林德宏,1938年生,南京人。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为《科学思想史》、《东方的智慧——东方自然观与科学的发展》、《科学认识思想史》,主编《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高科技与社会文库》。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人:创造者
1.拉美特里:《人理机器》
2.人:创造主体
3.体力与智力
4.科技能力
第二章 工具:人的取代物
1.机械与动力机:体力的放大
2.电脑:智力的解放
3.人与工具的统一
第三章 机器时代
1.农业生产的特点
2.工业生产的特点
3.机器:人对自身的超越
4.机器:劳动方式的变革
5.机器:革命的力量
6.对机器的崇拜
7.机器:世界的模型
8.机器文化的评伦
9.机器与人的异化
第四章 现代机械论
1.爱因斯坦的物理学机械论
2.现代主社会物理学
3.现代生物学机械论
4.关于人体的机械论
第五章 机器是人吗?
1.机器和机器人的发展
2.机器有生命吗?
3.机器能思维吗?
4.机器模拟思维的局限
5.机器人能成为人吗
6.机器的本质
……
第六章 人机关系
第七章 人不是机器
第八章 以人为中心
第九章 两类自然的碰撞
第十章 两种文化的分离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与人的利益
第十二章 现代科学技术危机
第十三章 人与物的关系
第十四章 人文精神的复兴
第十五章 科教兴国
后记

【媒体评论】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