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高血压病个体化治疗

高血压病个体化治疗

作者:张建,华琦主编;白丹…等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12-01

ISBN:9787117046459

定价:¥85.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我国和发达及发展中国家一样,面临着高血压病患者日益增多的趋势。1 991年全国调查有高血压患者9000万,至1 997年卫生部领导的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结果则显示,我国1 5岁及以上人口高血压标准化患病率为1 1.1 9%,全国有高血压患者1 1 000万,即每年增长约350万,且随年龄增长,高血压的发病率持续增高。而我国人群测压率(即在此之前曾测过血压的)仅为53.5%,知晓(本人血压)率仅26.6%,检出者中服药率仅为24.77%。 我国四项临床实验的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每降低9mmHg,舒张压每降低4mmHg,脑卒中减少369/0,冠心病减少3%,人群总的心血管事件减少34%。西方大量随机化对9鼐临床试验结果亦显示,收缩压每降低10~14mmHg,舒张压每降低5~6mmHg,脑卒中减少409/。冠心病减少1 6.7%,人群总的心血管事件减少33.3%。2000年美国一项定量分析长期降压对老年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包括1 5个试验共21 908名老年患者参加):5年每1 000;吕参与者应用降压药物治疗可使心血管病的发病与死亡事件从1 77%o减至1 26%0,心血管病死亡人数从69%o减至50%c,,总死亡人数从1 29%o减至1 1 1‰。 由于高血压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高,而知晓率、服药率及控制率低的特点,若不积极防治,有可能使与高血压病密切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上升。了解高血压病的病理生理学特点,有针对性地预防和治疗不同类型的高血压病可以大大节约医药费用开支,减轻个人、家庭及社会的负担,符合我国国情,对提高我国人民健康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在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学方面的进展日新月异。本书不仅着重于介绍切合临床实用的高血压病知识,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深入系统地介绍国内外的前沿和动态,如国内外的大规模临床实验和最新进展等。尽可能地做到图文并茂,深入浅出,使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有机的结合,以适合于广大医务工作者及心血管专科医师阅读
作者简介
暂缺《高血压病个体化治疗》作者简介
目录
...序
...第1篇 心脏的解剖和生理
...第2篇 高血压基础知识
...第3篇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第4篇 高血压的实验室检查
...第5篇 高血压治疗的意义、目的和原则
...第6篇 高血压的心身问题与非药物治疗
...第7篇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第8篇 特殊类型的高血压
...第9篇 继发性高血压
...第10篇 高血压的并发症
...第11篇 高血压危象
...第12篇 原发性高血压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附录:不同类型降压药物在高血压病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示范序言 我国和发达及发展中国家一样,面临着高血压病患者日益增多的趋势。1991年全国调查有高血压患者9000万,至1997年卫生部领导的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结果则显示,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高血压标准化患病率为11.19%,全国有高血压患者们000万,目口每年增长约350,且随年龄增长,高血压的发病率持续增高。而我国人群测压率(目口在此之前曾测过血压的) 仅为53.5%,知晓(本人血压)率仅26.6%,检出者中服药率仅为24.77%。 我国四项临床实验的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每降低9mmHg,舒张压每降低4mmHg,脑卒中减少36%,冠心病减少3%,人群总的心血管事件减少34%。西方大量随机化对照临床试验结果亦显示,收缩压每降低10?14mmHg,舒张压每降低5?6mmHg,脑卒中减少40%,冠心病减少16.7%,人群总的心血管事件减少33.3%。2000年美国一项定量分析长期降压对老年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包括15个试验共21908名老年患者参加):5年每1000名参与者应用降压药物治疗可使心血管病的发病与死亡事件从177‰减至126‰,心血管病死亡人数从69‰减至50‰,总死亡人数从129‰减至111‰。 由于高血压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高,而知晓率、服药率及控制率低的特点,若不积极防治,有可能使与高血压病密切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上升。了解高血压病的病理生理学特点,有针对性地预防和治疗不同类型的高血压病可以大大节约医药费用开支,减轻个人、家庭及社会的负担,符合我国国情,对提高我国人民健康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在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学方面的进展日新月异。本书不仅着重于介绍切合临床实用的高血压病知识,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深入系统地介绍国内外的前沿和动态,如国内外的大规模临床实验和最新进展等。尽可能地做到图文并茂,深入浅出,使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有机的结合,以适合于广大医务工作者及心血管专科医师阅读。 由于本书作者的学识和经验有限,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前辈和同道们批评指正。 编 者 张建 华琦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片断第4章 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赵 虹 任文武遗传和家族聚集性 高血压的遗传因素、家族关系已被多年医疗实践所证实。高血压患者的家族倾向在生命早期已经建立。Bianchi等研究发现,双亲均为正常血压者子女高血压患病率为3%而双亲均为高血压者子女患病率为45%。北京市1991年高血压普查结果表明,父母一方有高血压者血压患病率是无高血压家族史者的1.5倍,父母双方均有;高血压者是无高血压家族史的2~3倍,刮。上海用?级、二级亲属的资料分别计算了原发性高血压的遗传度,前者为70%±9.8%后者为57%±7.9%。研究孪生子发现,单卵孪生子间血压相关程度比双卵孪生子问更明显。 4.2体重超重和肥胖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无沦是工业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血压正常人群均显示体重与血压呈正相关。在体重不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人群,动脉压亦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前瞻性的研究表明,超重是发生高血压的独立的危险因素。我同MONICA方案研究发现,北方各省市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南方,同时北方的平均体重指数也明显高于南方。有关儿童和青少年的研究显示,血压和体重的关系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就已存在。我国10组人群的前瞻性研究表明,基线时体重指数每增加l,五年内发生确定的高血压(≥160/95mmHg)的危险度增加9%。中美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显示,基线时体重指数每增加3,4年内发生高血压(≥140/90mmttg)的危险女性增加57%,男性增加50%。表明中国人群的体重指数虽然低于西方人群,但超重和肥胖仍然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近10年来体重指数及超重率有增高趋势。 有关儿童和青少年的研究显示,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不仅取决于总体重,还与脂肪的分布有很大关系。成年人的肥胖主要表现为中心性肥胖,脂肪细胞增大,但其数目并无变化;儿童肥胖与脂肪的分布、脂肪细胞数目和脂肪细胞的大小有关。中心性肥胖与高血压关系最为密切。儿童时期若热量过剩引起肥胖,可以导致高血压,其可能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血容最和心排出量增加;②因伴有高胰岛素血症或肾素与醛固酮关系异常而引起体内水钠潴留;③神经内分泌凋节紊乱,如交感神经肾上腺素能活性增高;④细胞膜协同转运功能缺陷,钠?钾泵活性异常都是引起高血压和肥胖的细胞病理基础。 中国部分城市人群超重的患病率及其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见图2-33及2-34。 4.3高盐摄入 盐摄人与高血压患病率之间呈线性相关。动物实验证实,钠盐可诱发高血压。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