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总类
-
盐铁论选译孙香兰,刘光胜 译注《盐铁论选译(修订版)》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参校其他注本作选取部分内容作注释和翻译。《盐铁论》是一部记述西汉经济、思想以及社会情况的著作,是西汉宣帝时根据昭帝时召开的盐铁会议的记录加以整理写成的。《盐铁论》记载了盐铁会议的全过程,对研究汉代历史和古代经济思想和政治思想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山海经方韬 译注《山海经》像是一块五彩的宝石,我们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看,都会发现惊喜。漫步在《山海经》里,我们犹如走进了伊甸园,满眼是奇花异草,到处是猛兽珍禽。智慧的先民们不止流连其间,更重视它们的实用价值。在《山经》中,作者在细致描绘花草禽兽的基本特征之后,总要指出它们给人带来的利弊。书中特别重视动植物的药用功能,一部《山海经》就如同一部上古的《本草纲目》。同时,《山海经》对各地的矿藏资源也十分留意。色彩斑斓的宝石,光芒夺目的金银,简直是满山遍野,俯拾皆是。从先民的这些记叙中,我们看出他们了解自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类。在他们对山神祭祀的虔诚态度里,我们感受到的是一颗敬畏自然的心,而这点正是现代人所缺乏的。今天,我们高扬和谐社会的旗帜,先民们的智慧应该能对我们有所启示吧! 自汉代以来,《山海经》就备受学者文士的重视。《山海经》的书名最先见于《史记·大宛列传》。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对《山海经》作了校勘整理,形成了后世的定本。今天我们知道最早注释《山海经》的是晋人郭璞。郭璞是西晋著名的学者,学识渊博,尤精于文字训诂。他对《山海经》的注释颇为精当,郭注成为后世研究《山海经》的必读书。西晋太康年间,汲冢出土了《穆天子传》,其冲有周穆王见西王母的传说,这也大大刺激了当时人对《山海经》的关注。清代小学发达,王念孙、郝懿行、毕沅、汪绂等在郭璞注的基础上,进一步整理注释《山海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人袁珂先生毕生致力于《山海经》的研究,有《山海经校注》、《山海经校译》、《山海经全译》诸书问世,对研究和普及《山海经》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山海经》的版本以清代刻本最多,明刻本次之,宋元刻本甚为稀少。今天所能见到最早的版本是北宋淳熙七年池阳郡斋刻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比较重要的刻本还有:明代成化四年北京国子监刻本,由于是国家刻书,此版刻工颇为精良,为诸家大图书馆所收藏;明代嘉靖十五年潘侃前山书屋刻本,为上海图书馆和浙江图书馆收藏。此外,明代成化年间吴宽抄本《山海经》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明抄本,书后有吴氏所作跋,今藏于国家图书馆。由于吴氏书法精美,使该书的价值陡增。而现今流传较广的《山海经》版本有《四部丛刊》本和《二十二子》本等。 笔者这次的译注,选择清人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为底本,在部分卷次内容的分合调整上,又重点参考了袁珂先生的《山海经校译》。在文本的注释上,对郭璞、郝懿行、袁珂三家的注文做了较细致的甄别,同时又尽可能吸收了时彦的最新成果。需要说明的是,限于丛书的体例,笔者在注释中略去了书证,对于《山海经》中大量的古字注音,也尽可能遵循现代汉语的习惯,以方便读者。《山海经》一书博大深奥,以笔者之力实难尽其精微。
-
传家宝全集(清)石成金 编著随着文化世俗化的发展和印刷出版业的发达,明清以后开始出现语言通俗、面向大众的“日用百科全书”。这类以修身齐家、为人处世为核心的百科全书,涵盖三教九流、包罗衣食住行,一时盛行于世。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清代学者石成金编著的《传家宝全集》。《传家宝全集》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兼容佛的出世和道的超脱,论述修身齐家、为人处世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应该指出的是《传家宝全集》作者谈修身齐家,目的不是“治国”“治世”,而是用自己切身的体验,对许多人生重要的事情,以极浅显的话语说破,让人们醒悟,有所遵循,各复良知,行善戒恶,共享福寿安乐。 第二部分主要讲人们如何应世,如何自我保护,简明透彻地宣扬了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和对“缺陷世界”的感悟。作者认为人要有远大抱负,要立志,要为实现自己的志向,“一意寻向上去,如撑上水船,如赴军中约”,但世事复杂难料,对不如意之处,要能“顺受之”,这样就能有许多自在的安乐之福。 第三部分主要劝人积德向善,强调帮助别人不仅利人,而且利己,论述了有关同仁相处以及在社会上待人接物的种种训诫。作者提出了享受人生的最好方法是修身改过、广行善事,并收录了各种趣闻和常识。 第四部分主要阐述作者快乐人生的主张,收有作者亲手创作的几十幅快乐的写意画和抒情诗、二百多枚快乐印章和快乐的先贤们有关快乐的名言佳句,表述了作者快乐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即“分外不须多作意,惟将快乐作生涯。”同时,作者以深入浅出的语言,注释了佛学重要经典——《金刚经》。
-
六合丛谈沈国威 编著《六合丛谈:附解题·索引》还汇集了中日两国学者对《六合丛谈》的研究论文和全文词汇索引。全书分为三部分,即研究编、资料编、影印文本。 《六合丛谈》是按中国正朔及夏历出版的。创刊于晚清咸丰七年正月初一(公元1857年1月26日。以后每个夏历月出版一期,该年适逢夏历闰五月,所以一年里出了十三期,归为第一卷。咸丰八年正月初一出了第二卷第一号,四个月以后,于五月份出了第二号,也是该刊的终刊号。《六合丛谈》的主要内容是科学,当然也有宗教内容,但从份量来看并不占主要地位。具体而言,《六合丛谈》的文章分为这么几大类:自然科学(包括地理学、物理学、天文学);自然神学;西学(介绍西方人文科学的源流);新闻,为了符合中国人的口味,称之为“近事”;另外还有杂纪、新书介绍、月历、货单等内容。对于《六合丛谈》的学术意义与史料价值比较全面的分析,在本书7篇研究论文中有详细的阐述,读者可以从中受益。语词索引的重要性在今天尤其显著。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于中国从西文翻译过来的新词语的研究特别注意,尤其是德国爱尔兰根大学朗宓榭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与关西大学东西文化研究所的学者以及香港语文学会姚德怀等人的研究都从建立第一手的词库开始,目的就是通过新词语的产生与变迁过程,来探讨新概念与新思想在中国的形成与影响。本书的这种基础性的语词索引,就是沉潜努力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