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可编程交换技术

可编程交换技术

作者:陈建亚编著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09-01

ISBN:9787563505159

定价:¥2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介绍了可编程交换技术。全书共九章,前五章介绍交换技术的演进发展、软交换技术、应用编程接口和可编程开发架构技术、可编程交换平台技术、可编程接入技术,详细地阐述了当前允许第三方通信业务可编程应用方面的前沿技术;第六、第七章分别介绍了H.323建议和SIP会话启动协议;最后两章介绍异构网络中的无缝传送技术和下一代网络管理和增值业务管理技术。本书选材于当前最新的网络与交换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反映了当前通信网络和交换技术的发展水平。其特点是内容广泛、技术新颖,有理论模型和具体实现方法,并采用了最新的国际标准和流行方法。本书可供从事通信网络、通信业务和交换技术研究、开发、教学、规划、设计、使用、管理和维护方面的有关人员,以及高等院校通信工程、信息工程和计算机工程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作为学习和应用参考书。
作者简介
暂缺《可编程交换技术》作者简介
目录
1 交换技术的演进
1.1 电话交换技术
1.2 分组数据交换技术
1.3 综合业务数字网
1.4 因特网技术
1.5 通信业务发展
1.6 未来网络提供的通信业务
1.7 新的商务模式和可编程性
1.8 小结
2 软变换技术
2.1 引言和背景
2.2 公共通信网络的演变
2.2.1 下一代网络
2.2.2 基于分组技术的推动力
2.2.3 网络业务提供者面临的挑战
2.3 软交换解决方案
2.3.1 软交换技术设计思想
2.3.2 信令和通信协议不可知论
2.3.3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网络结构
2.3.4 软交换技术的系统结构
2.4 软交换的路由问题
2.5 如何提供增值的PSTN业务
2.6 如何提供新的数据业务
2.7 第三方业务创建
2.8 小结
3 应用编程接口和可编程开发架构技术
3.1 引言
3.1.1 可编程定义
3.1.2 开放性概念
3.1.3 开放的可编程战略
3.2 商务模型
3.2.1 推动商务模型的起因
3.2.2 商务模型的域间关系
3.3 建造API
3.4 API的分层
3.5 四个主要的API套件
3.5.1 OMG的电信业务接入和预订API
3.5.2 Parlay API
3.5.3 3GPP API
3.5.4 JAIN API
3.5.5 几种主要API应用环境比较
3.6 开放的可编程网络
3.6.1 全范围开放的开发架构
3.6.2 应用可编程接口
3.6.3 操作、监视、维护和供给级API
3.6.4 API的语言捆绑
3.6.5 开发支持
3.7 小结
4 可编程交换平台技术
4.1 引言
4.1.1 电信业务方向性转移的主要因素
4.1.2 平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4.2 可编程承载信道处理平台
4.2.1 平台简介
4.2.2 平台的硬件结构
4.2.3 可编程承载信道处理平台的软件结构
4.2.4 平台的可编程性
4.2.5 平台应用简介
4.3 高层业务和应用可编程软件平台
4.3.1 综合业务部署、开发和使用
4.3.2 分布式软组件框架
4.3.3 分布式软组件应用层
4.3.4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作业示范器
4.4 可编程综合业务平台
4.4.1 可编程业务平台的元件组成
4.4.2 软交换可编程性能服务器
4.4.3 多媒体资源服务器
4.4.4 具有个人信息管理器的多媒体会议呼叫
4.4.5 可编程业务平台的OAM&P
4.5 小结
5 可编程接入技术
5.1 引言
5.2 全球漫游环境
5.3 新业务供给方法
5.3.1 支撑网供给的“任何业务”
5.3.2 虚拟家区环境供给的“任何地方”业务
5.3.3 灵活鉴权接入的“任何时间”业务
5.4 扩展到Voice over IP
5.4.1 关守和代理服务器
5.4.2 应用服务器
5.4.3 业务供给
5.5 Teleportal软件和语音XML
5.5.1 Teleportal基本原理
5.5.2 语音XML
5.5.3 接入和业务逻辑分离的优越性
5.5.4 保密、性能、可伸缩性和可靠性
5.5.5 Teleportal软件的应用
5.6 小结
6 H.323建议
6.1 引言
6.2 H.323终端
6.3 H.323关守
6.4 多点控制单元
6.5 H.323会议网关
6.6 H.225.0建议
6.7 H.245建议
6.8 RTP和RTCP协议
6.8.1 RTP的应用及其分组包结构
6.8.2 RTCP的应用及分组包结构
6.9 H.235建议
6.9.1 密码系统简介
6.9.2 利用H.235保护H.323
6.10 小结
7 会话启动协议
7.1 概述
7.2 SIP专用术语及定义
7.3 SIP消息
7.3.1 SIP消息的通用格式
7.3.2 SIP请求消息
7.3.3 SIP应答消息
7.4 SIP操作
7.4.1 SIP寻址和SIP通用资源定位器
7.4.2 定位SIP服务器
7.4.3 SIP交互操作
7.4.4 SIP邀请
7.4.5 三种SIP呼叫模式
7.4.6 登录服务
7.4.7 会话期间改变会话属性
7.5 典型SIP会话呼叫举例
7.5.1 两方会话呼叫的建立和释放
7.5.2 邀请参加组播会议会话
7.5.3 向登录服务器进行登录
7.5.4 能力协商
7.6 SIP协议对IN业务和ISDN补充业务的支持
7.7 小结
8 第三方业务应用的无缝传送
8.1 引言
8.2 智能业务中间件功能
8.2.1 智能业务中间件功能的组织结构
8.2.2 智能业务中间件功能的实现
8.3 无缝传送的功能模型
8.3.1 功能模型的组织结构
8.3.2 应用平面
8.3.3 传输平面
8.4 无缝传送功能模型的应用
8.4.1 电话呼叫模型
8.4.2 增补业务模型
8.4.3 交互式业务模型
8.5 无缝传送模型的物理实现
8.5.1 H.323流模型的实现
8.5.2 SIP流模型的实现
8.5.3 BICC流模型的实现
8.5.4 协议间的互通
8.6 小结
9 下一代网络的管理
9.1 引言
9.2 软交换长途/汇接中继网关管理架构
9.2.1 管理架构
9.2.2 管理模型结构
9.2.3 元素管理系统
9.3 增值业务管理器与智能网
9.4 增值业务管理器解决方案
9.4.1 独立于业务的平台
9.4.2 数据抽象
9.4.3 基于Web的用户界面
9.4.4 操作支持功能
9.4.5 供给流水线
9.4.6 故障恢复平台
9.4.7 系统安全性
9.4.8 可伸缩和模块化的组织结构
9.5 下一代网络的演进
9.5.1 异构性
9.5.2 终端客户控制
9.6 小结
附录 英文缩略语
参考文献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