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数学学习论
作者:郑君文,张恩华著
出版社:广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6-01-01
ISBN:9787543525276
定价:¥13.5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郑君文,男,1932年生,浙江东阳人。1953年毕业浙江师范学院教学科,曾在江苏教育院任教。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全国高师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数学学会高师院校数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科研方向为教学教育,曾与他人合著《数学教育学》、《数学教育方概论》和《数学逻辑学概述》等书,并发表过有关论文多篇。这是国内第一本全国论述数学学习的理论著作。书中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方法以及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从数学学习过程,学习者自身因素、环境因素等方面,论述教学学习的一般过程特殊过程;论述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及家庭、学校、社会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并从整体出发,论述数学学习观、数学学习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从中揭示了数学学习的特点和规律。
作者简介
郑君文男,1932年生,浙江东阳人。 1953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学院数学科,曾在 江苏教育学院任教,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数 学系副教授,全国高师院校数学教育研究 会理事,江苏省数学学会高师院校数学教 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主要科研方向为数学教育。曾与他人 合著《数学教育学》、《数学教育学概论》和 《数学逻辑学概论》等书,并发表过有关论 文多篇。 张恩华男,1940年生,江苏南京人。 196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留校 任教至今。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副教 授,学科教学论(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 师,江苏省数学学会高师院校数学教育专 业委员会秘书。 主要专业方向为初等数学研究和数学 教育。曾与他人合著《数学教育学》、《数学 教育学概论》和《数学逻辑学概论》等书,并 发表过有关论文多篇。
目录
目录
总序
序
前言
绪论
一 数学教育与数学学习
二 数学学习论研究的内容
三 数学学习论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数学学习与数学认知结构
第一节 关于学习的理论
一 国外的学习理论
二 中国的学习理论
第二节 数学学习的实质、特点和类型
一 学生的学习活动的特点
二 数学学习及其特点
三 数学学习的类型
第三节 学习的迁移
第二章 数学学习的认知过程
第一节 数学学习的一般过程
一 学习过程的几种模式
二 数学学习的四个阶段
三 数学学习的“建构学说”
第二节 数学知识的学习
一 数学概念的学习
二 定理(公式、法则)的学习
第三节 数学技能的学习
一 数学技能的涵义
二 数学技能的学习过程
三 数学技能学习的注意事项
第四节 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
一 从一个例子谈起
二 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过程
第三章 数学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一节 数学问题及其解决
一 数学问题的涵义
二 数学问题的结构
三 数学问题解决的涵义
四 数学问题解决的结构
第二节 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
一 探索解题方法的基本要素
二 探索解题方法的主要思想和基本方法
第三节 数学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第四节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 问题情境因素
二 学习者个人的特征
三 问题解决中的认知策略
第五节 数学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
第四章 思维发展与数学思维方式
第一节 思维及其类型
第二节 思维发展与数学学习
一 认知发展阶段论
二 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
三 思维发展与数学学习
第三节 思维定势
一 思维定势
二 思维定势的正迁移作用
三 思维定势的负迁移作用
四 应当培养什么样的思维定势
五 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的方法
第四节 数学思维及其方式
一 数学思维及其性质
二 数学思维的方式
三 函数思维与空间思维
第五节 思维品质及其培养
一 思维的广阔性
二 思维的深刻性
三 思维的灵活性
四 思维的批判性
五 思维的独创性
数学学习论
第五章 数学能力与数学自学能力
第一节 数学能力与数学学习
一 数学能力的意义
二 数学学习与数学能力的关系
第二节 数学能力结构分析
一 数学能力的成分
二 数学能力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三 数学能力的层次
第三节 形成和发展数学能力的基本途径
一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
二 重视一般科学思想方法的训练
三 知识的精炼与其应用相结合
四 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
第四节 元认知和元认知能力
一 元认知知识
二 元认知体验
三 元认知监控
四 元认知能力及其培养
第五节 数学自学能力及其培养
第六章 数学学习的非认知因素
第一节 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一 学习动机的意义和作用
二 对学习动机的分析
三 归因理论与学习动机的引发
四 学习兴趣及对其分析
五 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增强
第二节 学习情感与学习意志
一 学习情感的意义及其作用
二 学习情感的产生与增强
三 学习意志的意义及其作用
四 意志品质的培养
第三节 学习态度
第七章 数学学习的环境因素
第一节 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 父母的期望和数学学习的关系
二 配合数学教学,搞好校外学习
第二节 学校教育的影响
一 数学教师的重大影响
二 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
三 数学书籍的影响
第三节 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 社会舆论的影响
二 文化传统的影响
第八章 数学学习观、数学学习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节 数学学习观
一 数学价值观
二 数学禀赋和勤奋学习观
三 数学学习的高目标观
四 自主学习观
第二节 数学学习基本原则
一 主动性和积极性原则
二 循序渐进原则
三 及时反馈原则
四 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原则
第三节 数学学习基本方法
一 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的方法
二 “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
三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第四节 认知策略和学习策略
一 认知策略
二 学习策略
第五节 形成符合自己个性的学习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总序
序
前言
绪论
一 数学教育与数学学习
二 数学学习论研究的内容
三 数学学习论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数学学习与数学认知结构
第一节 关于学习的理论
一 国外的学习理论
二 中国的学习理论
第二节 数学学习的实质、特点和类型
一 学生的学习活动的特点
二 数学学习及其特点
三 数学学习的类型
第三节 学习的迁移
第二章 数学学习的认知过程
第一节 数学学习的一般过程
一 学习过程的几种模式
二 数学学习的四个阶段
三 数学学习的“建构学说”
第二节 数学知识的学习
一 数学概念的学习
二 定理(公式、法则)的学习
第三节 数学技能的学习
一 数学技能的涵义
二 数学技能的学习过程
三 数学技能学习的注意事项
第四节 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
一 从一个例子谈起
二 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过程
第三章 数学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一节 数学问题及其解决
一 数学问题的涵义
二 数学问题的结构
三 数学问题解决的涵义
四 数学问题解决的结构
第二节 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
一 探索解题方法的基本要素
二 探索解题方法的主要思想和基本方法
第三节 数学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第四节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 问题情境因素
二 学习者个人的特征
三 问题解决中的认知策略
第五节 数学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
第四章 思维发展与数学思维方式
第一节 思维及其类型
第二节 思维发展与数学学习
一 认知发展阶段论
二 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
三 思维发展与数学学习
第三节 思维定势
一 思维定势
二 思维定势的正迁移作用
三 思维定势的负迁移作用
四 应当培养什么样的思维定势
五 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的方法
第四节 数学思维及其方式
一 数学思维及其性质
二 数学思维的方式
三 函数思维与空间思维
第五节 思维品质及其培养
一 思维的广阔性
二 思维的深刻性
三 思维的灵活性
四 思维的批判性
五 思维的独创性
数学学习论
第五章 数学能力与数学自学能力
第一节 数学能力与数学学习
一 数学能力的意义
二 数学学习与数学能力的关系
第二节 数学能力结构分析
一 数学能力的成分
二 数学能力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三 数学能力的层次
第三节 形成和发展数学能力的基本途径
一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
二 重视一般科学思想方法的训练
三 知识的精炼与其应用相结合
四 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
第四节 元认知和元认知能力
一 元认知知识
二 元认知体验
三 元认知监控
四 元认知能力及其培养
第五节 数学自学能力及其培养
第六章 数学学习的非认知因素
第一节 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一 学习动机的意义和作用
二 对学习动机的分析
三 归因理论与学习动机的引发
四 学习兴趣及对其分析
五 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增强
第二节 学习情感与学习意志
一 学习情感的意义及其作用
二 学习情感的产生与增强
三 学习意志的意义及其作用
四 意志品质的培养
第三节 学习态度
第七章 数学学习的环境因素
第一节 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 父母的期望和数学学习的关系
二 配合数学教学,搞好校外学习
第二节 学校教育的影响
一 数学教师的重大影响
二 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
三 数学书籍的影响
第三节 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 社会舆论的影响
二 文化传统的影响
第八章 数学学习观、数学学习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节 数学学习观
一 数学价值观
二 数学禀赋和勤奋学习观
三 数学学习的高目标观
四 自主学习观
第二节 数学学习基本原则
一 主动性和积极性原则
二 循序渐进原则
三 及时反馈原则
四 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原则
第三节 数学学习基本方法
一 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的方法
二 “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
三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第四节 认知策略和学习策略
一 认知策略
二 学习策略
第五节 形成符合自己个性的学习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