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北京卷)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北京卷)

作者:《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编著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6-11-01

ISBN:9787534719936

定价:¥500.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片断:第一节骨笛陶钟陶鼓图1·1·1贾湖骨笛1.贾湖骨笛时代新石器时代藏地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资料1986年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1989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调拨。贾湖遗址属新石器时代较早阶段的裴李岗文化,距今约8000年前后。形制纹饰骨笛(T23M78:1)系鹤类尺骨所制,七孔。体为细长管状,横断面呈不规则圆形,两端微上翘,一端略粗。全长24、孔距1.6~1.7、孔径0.3厘米。表面光滑,制作精细。在孔、孔上方均可见钻孔前刻划取准位置的记号,可以证明当时制和骨笛,已经过相当精确的计算。音乐性能此笛出土时两端已残缺,且断为三截,后经修复粘合,不能试吹。但据同批出土的M282:20骨笛的测试,可知是竖吹笛,音质较好,已经具备音阶结构,可以吹奏旋律。这些骨笛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乐器(详见《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文献要目①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可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至六次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1期。②黄翔鹏:《舞阳贾湖骨笛的测音研究》,《文物》1989年第1期。2.河姆渡骨哨(6件)时代新石器时代藏地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资料1973~1974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1980年浙江省博物馆拨交。骨哨出自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同出有45件之多,这是其中6件,是距今约六七千年的遗物。形制纹饰骨哨用禽类的肢骨中段制成,长6.1~11.8厘米不等。中空,呈细长圆管状,横断面为不规整圆形。器表光滑,器身略弧曲,在凸弧一侧,两端各钻一圆形或椭圆形音孔。音乐性能骨哨在当时,可能是狩猎时吹出声响,用来诱捕禽兽的工具。文献要目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省博物馆:《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8年第1期。3.庙底沟陶钟时代新石器时代藏地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资料1956年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拨交。此陶钟出土于庙底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仰韶文化堆积层。年代约为公元前3900年左右。形制纹饰此钟为细泥红陶手工制成,表面磨光。器身一面残缺近半,一面略残一角。体上小下大,中空,口齐平,呈椭圆形。上有扁圆柱形甬,两侧各有一小孔,通向腹内,可能为悬系之用。4.斗门镇陶钟时代新石器时代藏地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资料1955年陕西长安斗门镇遗址出土。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拨交。斗门镇遗址属陕西龙山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前2000年。形制纹饰陶钟泥质灰陶。体短而阔,呈长方形,横剖面近似椭圆形。腹中空,前后壁略薄,两侧壁略厚,下口齐平。圆柱形实心甬,上粗下细,顶端呈圆形。舞平,甬与舞相接处,两侧各有一圆孔,可以悬系。通高12.5、甬长5.6、下口长9.4、下口宽5.3、厚0.4~1.0厘米。文献要目李纯一:《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第一分册,“四、远古和夏代的乐器,钟。”音乐出版社1958年版。后记:后记经过各方面同志的辛勤工作,《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北京卷》终于完稿付印了。首先要感谢各博物馆的大力支持和协作,尤其是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在杨新副院长、杜耀西副馆长的领导下,高和、吕长生、范世民等同志的主持安排下,组织各室组人员在百忙中为本卷提供音乐文物、协助拍摄、测音及撰写说明。北京地区音乐文物则在吴梦麟同志主持安排下多方搜集。塔基经幢上反映音乐的雕刻,是经吴梦麟、吴元真两位同志亲赴远郊,拍摄照片始得收入的。为了力求达到内容翔实准确的要求,给各位撰稿人增添了工作量,尤其是王海文、祁玉宽、马秀银、盛为人等同志,连续数年,不厌其烦地核对实物,补充修改说明。这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令人感动。还有不少位同志做了大量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认识到其艰巨的工作。例如为了拍照和测音,必须打开高大的陈列柜,或把沉重的文物抬出库房。每一行动,皆须多人参加、齐心协力、惟谨惟慎,才能安全而顺利地完成任务。汉画像砖及唐镜各1件,蒙傅大卣先生惠借手制拓本。汉肖形印2件,蒙纪宏章先生惠借手制印压封泥,均使原件图象更清晰可见,为本卷增色。为了充实宋大晟钟的不同内容,承杨仁恺、徐秉琨两位馆长大力协助,惠赠辽宁省博物馆所藏大晟南吕中声钟的照片及铭文拓片。卷中所收古琴均经郑珉中先生审查鉴定,并撰写了除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之外的各件说明。1993年秋访问台北,参观历史博物馆。承蒙黄永川先生介绍,确知新郑出土之编镈仅第2件在台。此后,又蒙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赵世纲先生及河南省博物馆诸同志协助查寻,终将1923年新郑出土之编镈及1936年辉县琉璃阁甲墓出土之编镈各1件找齐。最近修改综述,关于编钟的测音数据分析,承蒙崔宪、张振涛二同志指教,得以完成。本卷编写,从开始到完稿,每一阶段、每一细节,都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世民先生的热诚指导。谨对以上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北京的音乐文物极为丰富,不可能备于一卷。而限于水平,失收遗漏、取舍不当,更所难免。改正谬误、补充欠缺,均有待于来者!袁荃猷1993年5月完稿,1995年秋修改补充本书前言前言黄翔鹏《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是目前正在陆续出版的中国音乐四大集成的姊妹篇,故实质上也可称之为“中国音乐文物集成”。这项工作之所以以“大系”命名,不过是表示我们并不以编辑出版各省卷本的“音乐文物集成”为终极目标。随着音乐考古学、音乐形态学、与音乐有关的古代文化人类学以及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音乐考古专家队伍的日益壮大,我们预期这项工作在“集成”的基础上,还将进入全面的、系统化的梳理阶段,这是一项与中国音乐史密切相关的、必不可少的研究工作。《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是当前中国音乐考古学学科建设中最为宏大的工程。中国音乐史学,尤其在中国音乐考古学方面,曾勉附于中国文史界、考古界之骥尾。号称“礼乐之邦”的古代中国,并无系统的音乐史著作,只有历代正史中给予重要地位的“乐志”、“律志”以及若干史料杂集中的相关研究。作为考古学前身的“金石学”中,虽也容纳有相当数量的青铜编钟研究,却难以认为这已是“音乐考占学”的发端。如果说中国的音乐研究,始自“五四”运动以来,那么中国的音乐考古学研究,就是随着音乐史家的开拓,孕育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史学进展,促进于70年代末以来音乐文物深入调查,而至今已在起步阶段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音乐史家们对于音乐考古研究的注意,是在文史界的启发与带动下逐渐展开的。王光祈先生关于某些传世音乐文物的研究,也许只算个别事例;杨荫浏先生写作《中国音乐史纲》时,考古学家唐兰先生的《古乐器小记》、刘半农先生等所作的古乐器测音研究工作,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考古学研究,并成为《中国音乐史纲》写作的方法论的参考了。五六十年代,杨荫浏先生在从事《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的写作时,指导中国音乐研究所,配合文物界、考古界,从虎纹大石磬到河南信阳楚墓编钟等出土音乐文物所进行的一系列音乐学研究,为此后的音乐文物调查提供了初步经验,并作出了某些学术的、知识的、技术的准备。其间,音乐研究所的李纯一研究员所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第一分册(远古与夏、商部分)和他的有关论文,多专注于音乐考古问题,对于音乐学者从事考占研究甚有贡献。70年代末,中国进入了一个被称为“科学的春天”的时代。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驥先生倡导并且亲自深入音乐文物田野的调查工作,直至倡议编纂《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他所带领的调查小组,发现了中国青铜钟的双音结构,巧逢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具有铭文为证的青铜双音钟的出土,在学术界引起了反响,对于音乐考古学的进一步开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鉴于古代音乐研究工作的迫切需要,80年代末,武汉音乐学院设置了“音乐考古学”专业,并在文物、考古学者的协助下,开设了一系列相关课程。这是发生在曾侯乙墓音乐文物出土之地的重大事件。它的实质意义在于:音乐考古工作实践的需要,推动了理论工作的进展。中国音乐考古学的学科建设,出现了一次飞跃。音乐考古学在人类文化史研究中,有其显而易见的不可替代的学术意义。诸如贾湖骨笛提供的有组织而能自成体系的乐音结构,便是一种即便是远古崖书中亦无从得知的人类高级思维活动的厉史信息。它忠实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某种人类文明的曙光。我们所处的这一时代,正当文化学的概念开始进入考古学,从而扩大了考古学中关于“文化”概念的畛域。音乐考古学如能产生长足的进展,将来无疑可以用己之长,回报于一般的考古学。考古学的最新进展是多侧面的,其重要的迹象之一是和文化人类学的互相靠拢。音乐文化史的研究将在这方面提供出许多有待探讨的问题和现象。音乐考古学作为一门嗷嗷待哺的新学科也将因此而面临着有关学科建设中的特殊问题。古代的陶瓷、丝绸织物、绘画和雕塑作品等,本身就是考古研究的对象。陶瓷考古、丝绸考古、美术考古的文物依据直接就是有关器物或艺术品本身,其考古学的描述和具象物体本相一致。但绝不可能“取出”任何一件“音乐作品”,对它直接进行考古学的研究。从考古学现有严格定义说来,“音乐考古”一词,似乎难予认证,充其量只可说是“乐器考古”或“音乐文物遗存的考古”而已。在人类文化史上可称最为古老的“音乐艺术”,作为一个古老问题又被提出来了:这是时间的艺术,“心灵的”而非“物质的”艺术。考古学和历史学的重要界限之一是考古学永远也不去直接选择精神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我们注意到古代音乐艺术虽然是无形无体而不可驻留的,但它的一切表现却无非都是“物质的”信息。从成系统的信息之间对它们进行结构关系的研究,恐怕音乐信息(例如:骨笛、陶埙、石磬、青铜钟的音阶)稳定和有序,要远远高过那些有形有体的艺术品所能带有的信息量(例如:线条的疏密长短,色彩的深浅),其内在结构所体现出来的惊人的稳定性反而使得后者相形见绌。在《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的编撰过程中,为了谨防由于当前认识的局限而丢弃了某些未被认识的有用材料,本书在收录范围方面是掌握得略为宽松的。诸卷本既重形制数据,也及测音资料;既重考古发掘,也收传世器物;既重乐器实物,也不忽视反映古人音乐生活的绘画、雕塑等美术作品。古人乐舞不分,故一些重要的舞蹈文物乃至乐舞道具也适量收录。“乐音信息”的收集、采录,是强调“乐音信息”作为历史上曾经存在、并能遗留至今的物质信息也应成为考古研究的直接对象的意思,而并不意味着要对考古学的学科范围进行修改。当代的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对于古代音乐遗留至今的某些信息作了确认以后,已在“曲调考证”研究上,有了新的突破。但却不能、也不应该如有的研究者那样,把它径称做“曲调考古”。音乐艺术在国际上有“无形文化财富”之称,这种无形之“物”,如前所述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得到考古研究的直接帮助。这并非蓄意混淆学科界限,从而亵渎考古学庄严的科学殿堂;而是为了在齐心共建这座宏伟殿堂的事业中,贡献音乐考古工作者一份辛劳。《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从事的是铺砖叠瓦的工作。希望本书的出版能达到它预期的目的。
作者简介
暂缺《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北京卷)》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北京音乐文物综述
   第一章 乐 器
    第一节 骨笛 陶钟 陶鼓
    1.贾湖骨笛
    2.河姆渡骨哨(6件)
    3.庙底沟陶钟
    1.斗门镇陶钟
    5.民和阳山陶鼓
    6.永登乐山坪彩陶鼓
    第二节 埙
    1.琉璃阁陶埙(3件)
    2.韶埙
    3.太室埙
    4.青釉瓷埙
    5.人、鬼首陶埙(4件)
    6.绿釉、三彩人首陶埙(5件)
    7.红漆描金云龙纹埙
    第三节 磬
    1.东下冯石磬
    2.虎纹石磬
    3.妊冉入石石磐
    4.安阳石编碧(3件)
    5.后川2040墓石编磬(10件)
    6.长治分水岭14号墓编磬(22件)
    7.青石编磬(8件)
    8.古先齐厔等石磬(3件)
    9.龙首铜编磬(6件)
    10.描金云龙纹玉特磬
    11.仲吕特碧
    12.碧玉描金龙纹编磬(16件)
    第四节 铙
    1.亚弜编铙(5件)
    2.亚伬朋编铙(3件)
    3.兽面纹编铙(3件)
    4.饕餮纹铙(3件)
    5.弦纹铙
    6.弦纹铙
    7.史铙
    8.亚铙
    9.亚穎铙(2件)
    10.兽面纹大铙
    11.虎纹大铙
    12.兽面纹大铙
    13.象纹大铙
    14.涡云纹大铙
    第五节 钟 镈
    1.长田编钟(3件)
    2.皻钟
    3.虢叔旅钟
    4.士父钟(2件)
    5.双龙回纹钟(2件)
    6.夔龙纹钟
    7.建鸥南雅甬钟
    8.连平惠阳甬钟
    9.蟠夔纹钟
    10.虎饰镈
    11.四虎镈
    12.上村岭虢太子墓编钟(9件)
    13.虺螭纹编镈(2件)
    14.螭凤纹编钟(10件)
    15.琉璃阁甲墓编钟(9件)
    16.琉璃阁甲墓编镈(3件)
    17.寿县蔡侯墓编钟(9件)
    18.蔡侯编镈
    19.蔡侯纽钟
    20.邾公牼钟
    21.邾公华钟
    22.邾叔之伯钟
    23.王子婴次钟
    24.叙王子施钟
    25.余贎乘儿钟
    26.者澸钟
    27.恭城甬钟
    28.蟠螭纹镈
    29.素镈
    30.双鸟钮镈
    31.能原镈
    32.后川2040墓编钟(20件)
    33.后川2040墓编镈(9件)
    34.者沪钟
    35.信阳楚墓编钟(13件)
    36.扁钟(2件)
    37.扁钟(3件)
    38.云纹钟(3件)
    39.大晟编钟(9件)
    40.永乐大钟
    41.铜镀金镈钟
    42.铜镀金云龙纹编钟(16件)
    附1扁钟
    附2扁钟
    第六节 铃
    1.大司空村175墓铜铃
    2.上村岭虢国墓铜铃
    3.羊子山172号墓铜铃
    4二兰虎沟铜铃
    5.同心倒墩子铜铃
    附1武官村殷墓铜铃
    附2大吉铜铃
    第七节 铎
    1.外卒锋
    2.郢率锋
    第八节 钲
    1.上村岭虢太子墓铜钲
    2.铜钲(2件)
    3.长沙识字岭铜钲(2件)
    4.铜钲
    5.新津铜钲(3件)
    6.铜钲
    7.错金铜钲
    第九节 句鑃
    1.其次句鑃
    2.句鑃(3件)
    3.淹城句鑃(7件)
    附 句鑃
    第十节 錞于
    1.芦古城子遗址錞于
    2.直纹桥钮錞于
    3.虎钮錞于
    4.虎钮錞于
    5.虎钮錞于
    6.虎钮錞于
    7.虎钮錞于
    8.虎钮錞于
    附1虎钮錞于
    附2虎钮錞于
    第十一节 铜鼓
    1.万家坝铜鼓
    2.西林普驮铜鼓
    3.飞鸟纹铜鼓
    4.五铢纹铜鼓
    5.鹭鸟纹六蛙铜鼓
    6.双旗带纹铜鼓
    7.十二生肖纹铜鼓
    附1万家坝型铜鼓
    附2翔鹭纹铜鼓
    第十二节 铙钹 铓锣 云锣
    1.铜铙(1副)
    2.兴化寺官押铙
    3.铜院官 铜钹
    4.铜钹(1副)
    5.铜钱(1副)
    6.铜钹(1副)
    7.铜钹(1副)
    8.蕃莲纹铜钹(1副)
    9.乳钉纹铜钹(1副)
    10.永乐铜钹
    11.宣德铜钹(2件)
    12.藏文铜钹(1副)
    13 错银团寿龙纹铜钹(2件)
    18.黑漆彩绘云龙纹瑟
    附1中和琴
    附2蕉叶式琴
    附3倪元璐琴
    附4霜鸿琴
    第十七节 忽雷 火不思 月琴
    二弦 三弦 提琴
    1.小忽雷
    2.火不思
    3.月琴
    4.二弦
    5.三弦
    6.提琴
    附1大忽雷
    附2琵琶
    附3傣族琵琶
    附4傣族三弦
    附5傈僳族四弦琴
    第十八节 麾 柷 敔及其它
    1.麾
    2.柷
    3.敔
    4.十二律管
    5笛色谱字调定位尺
   第二章 图 像
    第一节 器皿饰绘
    1.舞蹈纹彩陶盆
    2.宴乐渔猎纹铜壶
    3.燕乐射猎图案刻纹铜鉴
    4.三人奏乐纹铜带钩
    5.四人乐舞铜饰
    6.四人乐舞纹印
    7.三人乐舞纹印
    8.青釉谷仓
    9.石雕方砚
    10.黄釉瓷扁壶
    11.人物故事画像镜
    12.七盘舞画像镜
    13.抚琴引凤纹镜
    14.侯瑾之镜
    15.吹笙引凤纹镜
    16.吹笙引凤纹镜
    17.嵌螺钿人物花鸟纹镜
    18.傀儡戏纹镜
    19.乐器纹镜拓片
    附1玉舞人
    附2平盘陶灯
    附3八子银铃
    附4车马歌舞画像镜
    附5车马乐舞杂技画像镜
    附6真子飞霜镜
    第二节 画像石 画像砖
    1.盘鼓舞画像石
    2.长袖舞画像砖
    2.孔水洞石雕像
    3.曲阳修德寺遗址奏乐石雕像(4件)
    4.万佛堂石雕伎乐人
    5云民寺塔砖雕伎乐人
    6.天庆八年塔石雕伎乐人
    7.云居寺经幢石雕伎乐人(西廊)
    8.云居寺经幢石雕伎乐人(南塔塔基)
    9.云居寺经幢石雕伎乐人(东廊)
    10.云居寺经幢石雕伎乐人
    11.戒台寺经幢石雕伎乐人
    12.居庸关云台石雕天王像
    13.真觉寺石雕天王像
    14.慈寿寺塔砖雕乐器
    第五节 壁画
    1.执失奉节墓舞女壁画
    2.李爽墓吹排箫伎乐人壁画
    3.法海寺天王像壁画
    第六节 绘画
    1.洛神赋图卷(局部)
    2.斫琴图
    3.卓歇图(局部)
    4.阆苑女仙图卷(局部)
    5.韩熙载夜宴图卷(局部)
    6.清明上河图卷(局部)
    7.听琴图
    8.踏歌图
    9.大傩图
    10.杂剧图(2件)
    11.九歌图卷(2件局部)
    12.便桥会盟图卷(局部)
    13.伯牙鼓琴图卷
    14.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局部)
    15.人物故事册(2开)
    16.麟堂秋宴图卷(局部)
    17.南都繁会图卷(局部)
    18皇都积胜图卷(局部)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