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
作者:伍世昭著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08-01
ISBN:9787532125463
定价:¥14.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这套《比较诗学丛书》的出版,又一次表达了我对年轻学者创新、求索精神的肯定。我相信并企盼在二十一世纪新的时代精神与情感生活中,新一代学人在诗学研究上有更宽阔的视野和开放意识,学术成果也必然更具创意和逼近真理。我常常在心里为他们祝福!因为这一代同我们年轻时不一样,那时候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很有限,可参照的东西太少,要有理论的突破,难度极大,苦读和收获往往不成比例。现在的年轻学者,起点高,有可能接触世界范围内各种优秀学术成果,如若能对此加以珍惜,不浮躁,不怕艰苦,认认真真地做,就会有学术的佳果问世。如大家所知,“诗学”作为“文论”。“文艺学”的原初状态,是来自西方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古典文论,具体地说,是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这本著名的古典文论著作中,亚氏所论的“诗学”,并不是狭义的“诗”的学问,而是包括戏剧、诗歌、批评在内的各种文艺理论问题。在那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人们就把文学的理论研究和科学探讨的著作称为诗学。尽管近几年,有学者提出应对此作科学上的进一步辨析,并且认为中国传统的古典文论不同于西方的诗学,这是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引发出来的问题,是理论的一种积极追问和求索。但对二十世纪在中西文化碰撞、交汇中出现的各种文艺理论问题的研究,按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学术内涵,称之为诗学研究,不应有大的疑义。二十世纪虽已过去,一百多年来文学发展中的许多文艺理论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去清理和研究,特别是对二十世纪初传统文论现代转型过程和转型以后的形态研究,不仅有诗学上的意义,还有文论史上的意义。对有关这方面问题的探讨,应将其置于东西文化或中西文化、文学交流对话的背景下,追索各种文学现象背后理论流变的来龙去脉,寻找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把重点放在东西方文学思潮、文学理论人传东方以后,对作家、理论家审美力和创作实践的影响,以及由此而出现的新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体系和范畴体系。正是出于这一认识,我在近十年的文艺学博士生教学中就一直以此作为我们的一个学术关注点,并于2002年和2003年先后主编出版了《比较文艺学丛书》(共六种)和计《较文艺学论集》,希望能同更多的学者交流。现在即将出版的这套丛书,同样是这一思路拓进中结出来的一串果实。伍世昭,200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获文艺学博士学位。现任惠州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与他人合著或参与撰述的著作有《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跨文化视野与现代性近程》、《文学与文化》、《中国现代各流派小说赏评》等。本书借鉴上世纪二十年代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外研究成果,着力从整体上探讨郭沫若早期诗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艺思潮、创作实践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力求还郭沫若早期诗学以本来面目;实事求是而不是套用西方现成的理论框架给予对象以真实的定性和历史定位;同时将郭沫若早期诗学作为个案,从其产生与形成中去探讨诗学话语产生与建构的一些规律性现象,为“五四”新文学理论研究提供借鉴,为我国当代文论建设提供仍有启示的东西。在人们普遍奢谈文学理论话语权,而扎实的个案研究还相当缺乏的今天,在受到知识分子人格问题讨论的影响,以郭沫若(包括郭沫若诗学)为研究对象的选题日趋减少之际,本书选取历史转折的“五四”时期郭沫若早期诗学作为研究主题,其意义不言而喻。本书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主要是:1.用浪漫主义、唯美——印象主义、生命美学、情绪写实主义均无力概括郭沫若早期诗学。本书将实事求是而不是套用西方现成的理论框架给予对象以现代心灵诗学的合理定性。2.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是时代需要、中西文化(诗学)和创作实践诸因素互动的结果,这种互动决定了它区别于西方和中国传统同类诗学观念的独特形貌。本书借助比较诗学、文化互释的方法尝诗走近郭沫若早期诗学建构这一真相,为未来的郭沫若早期诗学乃至整个“五四”新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一个视角。3.任何文学理论话语的产生与获得,如果背离了时代需要,离开了文化传统的承传和异域文化(诗学)的借鉴,脱离了创作实践,都是难以想象的。本书将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作为个案,从其产生与形成中去探讨诗学话语产生与建构的一些规律性现象,为中国当代诗学建设提供仍有启示的东西。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根据郭沫若早期诗学建构的实际,提出了“现代心灵诗学”的新看法,在此基础上抓住情感这一核心对郭沫若早期具代表性的诗学话语及其内在关系进行必要的探讨,同时又对郭沫若早期诗学中一些遭到忽视或引起歧见的复杂问题,进行简要的辨析分疏。第二部分(第二、三、四章)为论文的主体。这一部分运用比较诗学、中西文化互译的方法集中讨论了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与传统文化、西方文艺思潮及他本人的创作实践之间的复杂关系。认为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是上述诸因素在时代需要的制约下遇合激荡、消解化合的结果,因而具有区别于西方和中国传统类似诗学观念的独特形貌。第三部分(第五章)在前述两个部分的基础上,将对象置放于中国近现代诗学发展过程中探讨其理论贡献及对当代诗学话语建设的启示,同时客观指陈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的局限。
作者简介
伍世昭,200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获文艺学博士学位。现任惠州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与他人合著或参与撰述的著作有《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跨文化视野与现代性近程》、《文学与文化》、《中国现代各流派小说赏评》等。
目录
《比较诗学丛书》总序
引言
第一章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
一种现代心灵诗学
二核心是情感论
三“无目的”与“目的性”的统一
四余论
第二章郭沫若早期诗学与中国传统
文化
一“自我表现”说与“唯自我”论的
哲学思想
二文艺“天目的”与“不用之用”
三“人格冲动”与文学的功利性
第三章郭沫若早期诗学与西方文艺
思潮
一浪漫王义
二表现主义
三弗洛伊德主义
四尼采学说与柏格森生命哲学
结论
引言
第一章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
一种现代心灵诗学
二核心是情感论
三“无目的”与“目的性”的统一
四余论
第二章郭沫若早期诗学与中国传统
文化
一“自我表现”说与“唯自我”论的
哲学思想
二文艺“天目的”与“不用之用”
三“人格冲动”与文学的功利性
第三章郭沫若早期诗学与西方文艺
思潮
一浪漫王义
二表现主义
三弗洛伊德主义
四尼采学说与柏格森生命哲学
结论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