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托斯卡:三幕歌剧

托斯卡:三幕歌剧

作者:(意)贾科萨,(意)伊利卡编剧;(意)贾科莫·普契尼(Giacomo Puccini)作曲;唐宇明译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01-01

ISBN:9787103023549

定价:¥4.6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为了向广大音乐戏剧工作者和歌剧爱好者介绍世界歌剧四百余年来的发展,特编了这套“世界歌剧文学系列”从书,每年出版若干种。希望这套丛书能够成为大家喜爱的手册,并在听赏中丰富艺术感受。贾科莫·普契尼(GiacomoPuccini)于1858年12月22日出生于意大利的小城鲁卡。一百多年来,普契尼家族在宗教音乐方面在当地享有盛名。少年时代的普契尼在当地的音乐学院学习,并创作过一些宗教音乐作品。1880年,在他人的资助下,普契尼进入米兰音乐学院继续深造,师从音乐理论家巴茨尼(AntonioBazzini,1818~1897)和庞奇埃利(AmilcarePonchielli,1834~1886)。后者曾创作过歌剧《歌女乔空达》(LaGioconda),在教学和创作两方面对现代意大利歌剧都起到过重要影响。米兰的音乐生活大大开拓了普契尼的视野。1883年,普契尼以一部《随想交响曲》作为毕业作品结束了音乐学院的学习,初步展露了创作交响作品的才华,但他更希望投身于歌剧创作。据说普契尼在十八岁时曾步行到比萨观看了威尔第的歌剧《阿依达》(Aida)的演出,由此萌发了对歌剧的热情和向往。普契尼最初创作的两部歌剧都不够成功。直到1893年,他的第三部歌剧《曼侬·莱斯科》(ManonLescaut)在都灵首演,才使普契尼得到了公众的关注。三年之后(1896年),还是在都灵,在著名指挥家托斯卡尼尼的指挥下,上演了一部奠定普契尼国际声誉的作品——《波希米亚人》(LaBohème)。这部歌剧音乐新颖,富有魅力和表情,使整个欧洲认为意大利歌剧界升起了一颗新星。此后,普契尼又连续创作了歌剧《托斯卡》(Tosca)和《蝴蝶夫人》(MadamaButterfly),它们和《波希米亚人》一起,标志着普契尼歌剧创作的顶峰。他后期创作的一些作品,如《西部女郎》、《燕子》以及包括三个独幕剧的《三联画》均未获得同样的成功。普契尼的创作道路以歌剧《图兰多特》作为终结,遗憾的是作者本人未来得及将它最终完成。1924年11月29日,普契尼因病去世,《图兰多特》的结尾由他的朋友、作曲家弗兰科·阿尔法诺按他本人的意图续写完成,于1926年4月25日在托斯卡尼尼的指挥下首演于米兰的拉·斯卡拉歌剧院。当演完柳儿殉难的一段后,托斯卡尼尼放下指挥棒,转过身对观众说:“在这里,大师放下了他的笔。”普契尼的美学观是在“真实主义”的影响下形成的。“真实主义”(vérismo)是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意大利歌剧界确立的一种艺术流派,最早始于意大利文坛,主张文学艺术作品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十九世纪末,伴随着意大利复兴运动时代的结束,那种为祖国的利益牺牲的英雄主义失去了现实的基础,艺术家们开始用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代替争取自由的英勇斗士,力求真切地体现现实生活中尖锐的感情冲突。普契尼的作品同样蕴含着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注,一些作品具有强烈的戏剧性情节;但总的来说,普契尼歌剧创作的手法和原则比“真实主义”的典型代表要丰富和细腻得多。在普契尼的歌剧中,人声占有重要地位,这是意大利歌剧的传统。普契尼的歌剧同威尔第晚期的作品《奥赛罗》(Othello)和《法斯塔夫》(Falstaff)一样,不再把剧中的音乐分成一段段编有号码的曲目,而是每一幕中的音乐贯穿始终,一气呵成。普契尼打破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界限,创造了意大利歌剧艺术未曾有过的一种灵活、独特的宣叙-咏叹风格。他把非抒情性的唱词或一般的对话写成节奏较强、曲调较少的旋律,把抒情性的唱词谱写成舒展、优美的旋律,按照剧情的需要,两种旋律(前者有如宣叙调,后者有如咏叹调)很自然地衔接过渡。普契尼在他的歌剧中,经常把一些人物和事件同具有特性(表现在旋律、节奏、音色和和声等方面)的乐句联系起来,形成剧中人和事的音乐主题。普契尼成功地运用这些主题来刻划人物、烘托剧情、倒叙往事,并使全剧的音乐完整、统一。优美动人的旋律是普契尼歌剧作品最显著的特点。普契尼是谱写旋律的天才,他的旋律富于表情,而且很流畅,易于上口,易于记忆,很多唱段都深为音乐爱好者喜爱。另外,普契尼在创作中不断探索各种表现手法。比如,他喜欢利用富有地方色彩的音乐表现剧中的人物或渲染气氛,使歌剧带有“异国情调”。这在他的作品《图兰多特》和《蝴蝶夫人》(尤其是后者)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作者简介
暂缺《托斯卡:三幕歌剧》作者简介
目录
出版者的话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故事梗概
剧中人物
歌剧脚本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