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人权问题的法理学研究

人权问题的法理学研究

作者:王启富,刘金国主编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01-01

ISBN:9787562023029

定价:¥20.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序本课题是原国家教委“九五”科研规划项目,题目是“人权问题的法理学研究”。全文正文分为三部分,共17万字,分别从法理学角度出发,考察了人权问题的三个基本方面。第一部分,人权的概念和性质,由刘金国、周静同志承担;第二部分,人权的依据和基础,由曹义孙同志承担;第三部分,人权的制度化,由王启富、张莉同志承担。各部分之间,既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下面将就此作一简要介绍。目前人权研究,可谓卷帙浩繁、汗牛充栋,而人权本身,的确也是个跨学科题目,横跨哲学、伦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个领域或学科。就法学而言,人权研究也逐渐突破国际法领域而深入到了刑法、宪法与行政法等部门法研究中,但目前来看,较为系统地从法理学角度来考察人权问题的,还为数不多。我们认为,人权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什么是人权,人权具有哪些基本性质?人权能够经久而不衰,且势头日炽,其得以存在与发展的依据与基础是什么,人们为什么需要人权?如果人权问题不容回避,那么法律又能为人权做些什么,人权的保障机制又是怎样的?这也正是本文三个部分各自所要解决的问题。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在回顾人权的概念史(包括制度史与思想史)的基础上,分析人权所特有的、能够使之同其它性质的权利区别开来的逻辑结构,并从中概括出了人权的四个基本性质。人权的出现,基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事情,上可以追溯至资产阶级革命阶段的一系列法律文件与政治宣言,下可以延伸到上个世纪后半叶以来许多重要的国际条约与国内法律,这些都是人权在制度史上的不同发展阶段。在思想史上,关于人权概念与性质问题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自然法学、功利主义法学、哲理法学、实证主义法学等几大法学流派之间,这一时段法学学说史的发展,相当程度上反映出了人权概念与性质问题的发展变化。历史分析告诉我们,人权不仅是国内法问题,也是国际法问题,不仅是实在法问题,也是自然法问题,总之同法律须臾不可分离;要理清人权概念与性质问题,就必须考察能够把国内法、国际法、实在法、自然法等许多基本理论问题包容在内的法理学,对于解决这个问题,法理学可以有自己的贡献。作者选取了主体、关系、权利、渊源等四个基本问题,通过细致的逻辑分析,把人权概念初步界定为,以不限于实在法的众多渊源为其合法性依据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由弱势方指向强势方的单项度权利关系,这就是说,人权在应然意义上讲,是一种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同人本身一种归属性关系,法律或者其它渊源强制性地将一些东西(财物、机会、便利等)赋予人,在规范意义上,它是不可选择的,无论现实中实效如何,都不会影响人权法本身的效力。人权,从主体方面讲,具有非个体间性,也就是说它不可能发生在个体之间;从关系方面讲,具有有序性,也就是说,它只能是由弱势方指向强势方的;从权利方面讲,具有模态性或规范性,也就是说,尽管规范上可能只是一种强制性归属关系,但现实中形态却是丰富多样的,每一种情况,都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解释;从渊源方面讲,具有有效性,也就是说,人权的效力来源,不限于实在法,同时还包括自然法;道德、政治、习惯等等。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从法哲学与法伦理学的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了西方学界关于人权法依据或基础问题的形形色色的观点的得失利弊,最后指出。围绕这部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是否存在所谓人权法的依据或基础,道德正当性或道德权利能否胜任这一角色,它们背后是否也存在依据或基础问题,如果有,是什么?在作者看来,能够成为人权法的立法依据的东西,是多种多样的,有道义(义务)论的(dentological)、目的论的(teleological)、马克思主义的等。道义论,在法学上大致包括自然法(权利)学、哲理法学(Kant等)、新自,然(自由主义)法学(Rawls、Dworkin、Nozick等),目的论,在法学上大致包括功利主义法学(Bentham、Mill等)、社群主义法学(MacIntyre等)等。前者的一般特征在于,强调人权作为某种道德权利,其本身是独立自足的,而不取决于其它心理的、社会的、经济的等一些外部力量,相反,它本身倒为对这些力量尤其是国家的法律制度做出价值判断提供了标准。后者的一般特征在于,相对于道德权利,其它一些外部或内部因素反而处于优先位置,作为道德权利的人权,不仅要受到它们的制约而且要把它们作为根据与基础,人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创制法律制度,必须考虑到这一层。这些观点,就其内涵与历史起源来说,具有局限性与狭隘性,就其先验特征与超阶级性来说,具有虚伪性与欺骗性。马克思主义法学正是在批判资产阶级法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关于人权依据和基础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人权是一个历史概念,具有阶级内容,受制于社会文化等因素,最终还将依赖于物质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要真正实现人权,就必须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分化与两极差别,消灭国家,就必须建立公有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达到共同富裕。但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人权观在当今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如何继承和发展这一学说,仍需进一步研究。在第三部分中,作者运用法社会学的方法,积极借鉴部门法学特别是国际法学、国际经济法学的研究成果,深入、具体地论述了两大人权公约所列举的权利、特殊主体的权利的制度化问题,以及制度化与人权保护体制中存在的一些理论问题,从法律实践的层面上,完整、细致地探讨了人权怎样一步步由抽象的观念落实到具体的法律制度去的,怎样一步步由抽象的法律制度转变成具体的人权保障机制的等等这样一些重大的实践问题。首先,作者讨论了制度化的一般理论问题。在作者看来,所谓人权的制度化,就是要把人权一种道德权利或理想权利转变为实有权利,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其中包含了许多变量。二战后,各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长足的进展,但是,这一进程尚不成熟,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人权政治化(双重人权标准)、人权与主权的紧张关系,等等。其次,作者讨论了具体权利的制度化问题。在作者看来,联合国宪章与两个国际公约以及其它一些国际公约所规定的权利,如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社会经济文化权利(生存权、发展权、财产权等)、特殊人群的权利(少数民族、难民、老妇幼、罪犯、战俘、残疾人等),等等,它们的制度化,必须考虑到各国特殊的国情、历史文化、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与必要条件,忽略了这些只会适得其反。我国在人权保护的许多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国际合作,反对某些国家在人权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打着人权的招牌干涉别国内政,另一方面,要加快经济发展,深化制度改革,加强制度建设,为人权的实现创造更好的条件。最后,作者讨论了人权保障机制问题。作者在文中将人权保护体制划分为全球机制(联合国体制等)与区域机制(欧洲体制、美洲体制等),详尽介绍了各类人权组织、人权机构的组织章程、议事规则与管辖权范围,以及法律文书、保护措施,相应的国家义务等,并且指出,体系虽然已经建立,但由于各主权国家之间政治斗争、人权法内部巨大的不协调性等因素,所以就范围、影响而言,还只是有限的,人权保护的前景任重道远、不容乐观。不难看出,即使在法理学上,人权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相当棘手的问题。要把人权所有问题哪怕是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全部搞清楚,都是很困难的,决不是一个课题组、一本书的事情,也不是朝夕之间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是经过广泛阅读、悉心思考和多次讨论,在课题组内部,毕竟还是达成了某些共识,概括起来就是:人权是一种特殊的权利,它具有非个体性、有序性、规范性、有效性;这种权利之所以不同于其它权利,就在于历史的发展起来的、体现阶级意志和利益并且最终决定于现实生产关系的道德正当性依据或基础;这种抽象的权利观念,要转化为法律权利,要转化为实有权利,就必须借助制度化的方式来实现,但另一方面,还必须注意到制度化中的许多变量,把它当作一个过程、把它当成一种实践,在具体的法律运作过程中来促进它更大程度上的实现。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人权问题的法理学研究”课题组
作者简介
暂缺《人权问题的法理学研究》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第一部分人权的概念和性质
第一章概念和性质:人权制度史
第一节国内人权法史
第二节国际人权法史
第二章概念和性质:人权思想史
第一节国内人权法思想史
第二节国际人权法思想史
第三章概念和性质:人权的法理学分析
第一节主体问题
第二节关系问题
第三节权利问题
第四节渊源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人权的依据和基础
第四章人权的道义论依据
第一节正当和善(好)的区别及其道义论的
一般特征
第二节自然法和自然权利理论
第三节现代西方的权利道义论
第五章人权的目的论依据
第一节目的论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功利主义
第三节社群主义
第六章人权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基础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资产阶级人权的批判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权的社会经济基础的
第三节人权的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人权的制度化
第七章人权制度化
第一节制度和制度化
第二节制度化和人权问题
第三节人权制度化
第四节人权制度化的有限性
第八章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制度化
第一节公民和公民权
第二节政治权利
第九章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的制度化
第一节生存权
第二节发展权
第三节财产权
第四节劳动权
第五节教育权
第十章特殊人群的权利制度化
第一节自决权
第二节特殊主体的权利
第三节难民保护
第十一章人权保护体制
第一节总论
第二节联合国体制
第三节区域性保护体制
第四节国家义务
参考文献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