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作者:陈平原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7-01

ISBN:9787301063170

定价:¥27.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该书以中国文学传统和晚清、五四的小说状况为根基,借鉴托多洛夫的叙事理论,从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叙事结构三个方面“把纯形式的叙事学研究与注意文化背景的小说社会学研究结合起来”,开大陆学者应用叙事理论以成专著之先河。陈平原,1954年生于广东潮洲。1987年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92年起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1993-1994)、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97)、德国海德堡大学(2000)、英国伦敦大学(2001)讲学和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是:1980年代着重“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而后逐渐将目光延伸至古代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1990年代初开始关注现代中国学术史,近年兼及现代中国教育史。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全国高校一、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95,1998)、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1999,合作)和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01,合作)等。主要著作有《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1987)、《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1988)、《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合著,1988)、《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989)、《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1992)、《小说史:理论与实践》(1993)、《学者的人间情怀》(1995)、《陈平原小说史论集》(1997)、《陈平原学术自选集》(1997)、《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1998)、《老北大的故事》(1998)、《中华文化通志·散文小说志》(1998)、《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1999)、《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主编,1999)、《北大精神及其他》(2000)、《图像晚清》(合著,2001)、《中国大学十讲》(2002)等。治学之余,撰写随笔,借以关注现实人生,并保持心境的洒脱与性情的温润。结集有《书里书外》、《大书小书》、《书生意气》、《阅读日本》、《漫卷诗书》、《游心与游目》、《掬水集》、《茱萸集》等。出于学术民间化的追求,1991——2000年间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研究集刊《学人》。现主编《现代中国》集刊及“学术史丛书”、“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丛”、“二十世纪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丛书”等。
作者简介
  陈平原,1954年生于广东潮洲。1987年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92年起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1993-1994)、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97)、德国海德堡大学(2000)、英国伦敦大学(2001)讲学和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是:1980年代着重“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而后逐渐将目光延伸至古代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1990年代初开始关注现代中国学术史,近年兼及现代中国教育史。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全国高校一、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95,1998)、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1999,合作)和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01,合作)等。主要著作有《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1987)、《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1988)、《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合著,1988)、《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989)、《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1992)、《小说史:理论与实践》(1993)、《学者的人间情怀》(1995)、《陈平原小说史论集》(1997)、《陈平原学术自选集》(1997)、《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1998)、《老北大的故事》(1998)、《中华文化通志·散文小说志》(1998)、《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1999)、《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主编,1999)、《北大精神及其他》(2000)、《图像晚清》(合著,2001)、《中国大学十讲》(2002)等。治学之余,撰写随笔,借以关注现实人生,并保持心境的洒脱与性情的温润。结集有《书里书外》、《大书小书》、《书生意气》、《阅读日本》、《漫卷诗书》、《游心与游目》、《掬水集》、《茱萸集》等。出于学术民间化的追求,1991——2000年间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研究集刊《学人》。现主编《现代中国》集刊及“学术史丛书”、“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丛”、“二十世纪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丛书”等。相关图书词与文类研究汉魏六朝文学新论。拟代与赠答篇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
目录
“文学史研究丛书”总序
自序
第一章 导言
中国小说现代化进程的一个侧面——叙事学研究的理论模式——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转变的上、下限时间——小说传播方式的转变——作家知识结构的转变——两代人的共同努力——艰难而又令人神往的历史进程
上编
西方小说的启迪与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第二章 中国小说叙事时间的转变
情节时间与演述时间——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时间——政治小说“一起之突兀”——侦探小说“令读者骇其前而必绎其后”——言情小说之“新后倒置法”——五四小说理论家对叙事时间之冷淡——为了更真切地表现人物情绪——联想并不依自然时序出现——过去与现在同时存在于人物瞬间的感受中——不同时空场面叠印造成的美学效果
第三章
中国小说叙事角度的转变
三种叙事角度——文言小说部分采用?拗菩鹗隆录有∷档娜鹗隆靶滦∷怠奔掖幽逼季纸嵌惹薪拗菩鹗隆技诺牡谝蝗顺菩鹗隆孕鹛逍∷档母镄乱庖濉魑鄄煺摺⒓锹颊叩氖咏侨宋铩逅氖逼诘氖咏抢砺邸拖呷顺菩鹗率芮囗脑?-日记体、书信体小说风行一时——作为行动者、思考者的视角人物——纯客观叙事——两代作家的区别——真实感的追求——发挥个性与表现自我——间离与反讽
第四章
中国小证叙事结构的转变
下编
传统文学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转变中的作用
第五章
传统的创造性的转化
第六章
传统文体之渗入小说
第七章
“史传”传统与“诗骚”传统
第八章
结语
附录一
小说的书面化倾向与叙事模式的转变
附录二
说“诗史”
主要参考书目
书评摘录
索引
新版后记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