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家类
-
吕氏春秋译注纪丹阳 译注《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百科全书类的传世巨著。《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
菜根谭(明)洪应明 编著;庄老周 译注《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本书系格言式小品文集,采用语录体,糅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释家的出世思想。《菜根谭》以众多富含哲理的名言警句教予世人出世入世之法则及为人处世之道,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且耐人寻味。本书对菜根谭进行注释并且解读,帮助读者理解句子含义。
-
崇贤馆藏书吕氏春秋(战国)吕不韦 编著《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
宋应星见存著作五种(明)宋应星 著被譽為「中國的狄德羅一的宋應星,他的著作《天工開物》被譽為一中國科學技術的百科全書了成書於明崇禎十年,但直到近三百年後的民國初年,才受到國内學界的關注。而對其人其書較系統、成熟的研究,更晚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後O江西省圖書館藏海内外孤本《論氣》、《談天》、《野議》、《思憐詩》四種的發現,打破了宋應星為純自然科學家的觀念0歲月不能磨蝕的光辉,足以證明其本身的價值。 宋應星是江西奉新縣人,世代業儒,萬曆四十三年(二八一五》領鄉薦,此後屢上公車不第,歷官分宜縣教諭、汀州府推官、亳州知州,明亡後退居鄉里,清康熙初棄世。宋氏一生於科場、仕途均不甚得意,然著述頗豐,除《天工開物》外,尚有《畫音歸正》(崇禎九年〔一六三六〕梓行,今不存》、《美利箋》、《原耗》(以上二種佚》、《卮言十種》(研究者認為,今存世的《論氣》、《談天》即其中之二種,餘八種今佚》、《野議》、《思憐詩》(以上二種存》等。
-
菜根谭全集(明)洪应明 著《菜根谭》书名的由来,一说取自宋代儒者汪信民语:“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一说典出:“性定菜根香”,所谓“夫菜根,弃物也,而其香非定者莫知”(三山通理达天语);一说则称“谭以菜根名,固自清苦历练中来,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其颠顿风波,备尝险阻可想矣”(于孔谦语)。凡此种种,宗旨只有一个,以“咬菜根”比喻甘于本性,安贫乐道。洪自诚取“菜根谭”为名,寓意在淡淡乏味的菜根中有着无限真味的存在,表示能经受艰难困苦,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他希望世人放弃互相倾轧之心,在清苦历练之中修身养性,敦品厉行。 《菜根谭》原作采用语录体形式,分上、下两卷,有修省、应酬、评议、闲适、概论五项,共计三百六十条。每条均由排比或对仗的短句组成,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既便于理解,又易诵读。书中的处世警句来源丰富,既有作者自己的心得体会,又有从先哲格言、佛家禅语、古典名句、俗语谚语中演化而来的精彩文句,辞藻秀美,含义隽永,耐人寻味。 《菜根谭》的内容涉及广泛,几乎涵盖了人生所能遇到的一切重大问题,“其间有仁语义语、持身涉世、隐逸显达、迁善介节、禅机旨趣、学道见道等语”。全书以道德修养为核心,把修身养性作为基本原则,上至治国、平天下,下至个人修身、齐家,世间万象作全面阐述。 《菜根谭》所反映出的作者思想不是单一的,而是儒、释、道三者的有机合一,既有感慨时局之悲凉而生隐逸的思想,又有害怕世途之险恶,欲求全身的对策;还有胸怀远大的抱负,不肯与污浊同流的自警自策。它的主要思想基调应该是积极的。它以佛家的“世出世间”,融通儒家的“经世致用”和道家的“趋利避害”,表现出一种中正而圆融的人生态度。《菜根谭》在读,也在悟。人们只有平心静气地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出平凡的语言中所蕴涵的深刻的丰富的人生真谛。
-
燕京画旧线装李滨声 著李滨声,字浴非,号梨园客。1925年生,原籍辽宁本溪,久居北京。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原《北京日报》高级编辑,现为北京文史研究馆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李滨声自幼受民国初年寓居北京的外祖(满族)家庭生活影响,青年时代与金受申先生经常接触,又兼兴趣广泛,凡事好体察与“每事问”,久而久之不知不觉“一而十,十而百”,对老北京的风貌民俗民情有广泛而深刻的了解。本书《燕京画旧》就是由他绘著,以漫画的形式向广大读者介绍了老北京的风俗,包括一些旧生活习惯等等。
-
吕氏春秋陆玖 译注《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吕氏春秋(套装上下册)》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纂的一部著作,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160篇,体现了秦统一六国前夕的哲学和政治思想新趋势,保存了大量先秦史料和科学文化方面的珍贵资料。本次译注,作者以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刊刻的毕沅校本为底本,参校了国家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的多种元明刻本,并吸收了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等著作和一些重要的现代研究论文的成果。全稿按题解、原文、注释、译文四部分安排。题解展示了各篇的主要内容,并对其文献价值与思想意义进行了简要概括,注释准确、简明,译文流畅,是帮助普通读者了解这部重要的先秦典籍的有益普及读物。
-
论衡选译黄中业,陈恩林 译注《论衡选译(修订版)》是东汉前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倾注毕生精力写成的一部重要著作。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生于汉光武帝建武三年(27),汉和帝永元中(89-104)病逝,享年七十岁左右。王充出身“细族孤门”,祖籍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县)。先祖因从军有功,受封于会稽郡阳亭,后失去封爵。祖父王汎,因“横道杀伤,怨仇众多”,携家徙居钱塘(今杭州)。
-
天工开物(明)宋应星 著,《国学典藏书系》丛书编委会 主编《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科学技术著作,其特点是图文并茂,注重实际,重视实践。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太玄经·御定资政要览(汉)扬雄 撰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编纂《四库全书》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从乾隆三十七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历时七年,共征集图书一万二千二百三十七种;然后是整理图书,由四库馆臣对内府藏书以及从各地征集的图书进行校订,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其中,应抄、应刻之书被认为是合格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而应存之书则不能收入四库全书,仅仅是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存目。《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收入图书三千四百五十七种,凡七万九千零七十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六千七百五十二函。成为中国历史上卷帙最多的一部著作。本书的出版发行无论是对于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还是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与思想文化的研究,其积极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同时,由于《四库全书荟要》本来就是书中精品,再辅之以现代的印刷技术,这套书也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大小图书馆和个人收藏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