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
作者:袁行霈主编;莫砺锋,黄天骥卷主编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6-01
ISBN:9787040063882
定价:¥31.4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本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实事求是、守正出新为宗旨,深入描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将中国文学置于广阔的中国文化背景上进行研究与探讨,打破了以往简单堆积作家论作品论的旧模式。本书吸收与创新相结合,具有区别于旧教材的开放性和前瞻性。本书是适于高校中文系的通用教材,亦可供古代文学爱好者、研究者学习参考之用。
作者简介
暂缺《中国文学史(第三卷)》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绪论……………………………………………………………………………3
第一节 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3
崇文抑武的国策 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文以
载道说的盛行 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
养的提高 诗文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
第二节 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6
忧患意识对文学家的影响 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背
景爱国主题的弘扬
第三节 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8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 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
由的整合 新型的文人生活态度 审美情趣的转
变
第四节 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11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士大夫的优裕
生活与词的兴盛 社会的广泛需求对词人创作热情
的刺激
第五节 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13
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文体的多样化
古文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 整合风格的变化
古文的普及 宋诗对唐诗的因革:题材向日常生活倾
斜 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 唐诗之外又一美学
范式的创建 宋词在词史上的巅峰地位 辽金诗
文的成就
第一章 宋初文学……………………………………………………22
第一节 宋初的散文和复古思潮……………………………………22
王禹低等人的散文 柳开、穆修等人的复古思想
第二节 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俘……………………………………24
宋初的馆阁唱和之风和白体诗风的流行 王禹俘诗
中的新气息
第三节 宋初的晚唐体诗人…………………………………………25
专学贾岛、姚合的九僧 诗林逋等隐逸诗人 身份
独异的寇准
第四节 西昆体的盛衰……………………………………27
《西昆酬唱集》的成书 西昆体的艺术特征 西昆
体的盛行 西昆体衰微的原因
第二章 柳永与北来前期词风的演变…………………………33
第一节 对五代词风的因革…………………………33
闲雅而有情思的晏殊词 因循中求变的欧阳修词
第二节 开拓词境的尝试……………………………………………36
独辟蹊径的范仲淹词 贴近日常生活的张先词
向诗风靠拢的王安石词
第三节 柳永词的新变…………………………………………………39
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 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
语言的运用 铺叙与白描 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
的自我化
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49
第一节 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49
欧阳修的文坛领袖地位 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
欧阳修对西昆作和太学体的矫正 体裁的完备与功
能的加强 平易纡徐的文风
第二节 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54
欧阳修诗中的议论及其平易的风格 梅尧臣开拓诗
歌题材的尝试及其对宋诗艺术的先导作用 苏舜钦
诗的奔放直率风格
第三节 王安石等人的散文…………………………………………58
王安石散文简洁峻切的风格 曾巩散文平正周详的
风格
第四节 王安石的诗歌…………………………………………………60
早期诗风的特点 王荆公体及晚年诗风向唐诗复归
王令的诗
第四章 苏轼……………………………………………………………65
第一节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65
儒、道、禅的融合 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黄州、惠
州、儋州:逆境中的创作高峰
第二节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67
自然与雄放 兼收并蓄的艺术气魄 善于翻新出
奇的议论文 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的完美结合
辞赋和四六
第三节 苏轼的诗………………………………………………………71
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 乐观旷达的精神
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 有必达之隐而无难
显之情 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宋诗最高成就的
代表
第四书 苏轼的词……………………………………………………76
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对词境的开拓 以诗为调的
手法 苏词风格的多样性
第五节 苏轼的意义与影响……………………………………………82
苏武的意义 苏武周围的作家群 后世文人心目
中的苏武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87
第一节 黄庭坚的诗歌…………………………………………………87
黄庭坚的创作道路 丰富的人文意象 生新廉悍
的艺术风貌 山谷体的内涵 晚年诗返朴归真
第二节 陈师道的诗歌…………………………………………………91
学苏与学黄 寒士生活的真实写照 简练朴拙的
艺术风格
第三节 江西诗派的形成……………………………………………93
黄庭坚的诗论及其影响 杜甫典范地位的确立
点铁成金:窘境中的策略 黄陈周围的诗人群
江西持派的形成
第四节 江西诗派的演变……………………………………………96
靖康事变对诗坛的影响 吕本中的诗歌及其“活法”
说 江西派诗人在南宋初的创作
第五节 陈与义和曾见的诗歌……………………………………………99
爱国的主题 陈与义学杜 曾几的活泼诗风
陈、曾与江西诗派的关系
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向坛…………………………105
第一节 黄庭坚和晁补之……………………………………………106
黄庭坚词雅俗并存与兼学苏柳 晁补之的词论及其
吟咏情性的隐逸主题
第二节 晏几道………………………………………………………108
生死不渝的苦恋与身世之感的渗入 如梦如幻的境
界和语淡情深的风格
第三节 秦观………………………………………………………111
伤心人的伤心词 情韵兼胜 采小分之法人慢词
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
第四节 贺铸……………………………………………………………113
奇特的个性 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 深婉密丽的
语言风格与独特的地位
第五节 周邦彦………………………………………………………115
漂零不偶的主题和低沉感伤的格调 词作艺术的规
范化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124
第一节李清照…………………………………………………………124
“别是一家”的词论与“别是一家”的调境 生不幸死
亦不幸的来淑真
第二节 朱敦懦………………………………………………………128
青年的放浪形骸 中年的飘泊忧愤 晚年的逍遥
自在
第三节 张元干等词人………………………………………………131
时代感和现实感的加强 英雄的苦闷 流落异乡
的忧伤与怀旧情结
第四节 李纲、岳飞等词人…………………………………………134
李纲的咏史词和“南宋四名臣”词 岳飞词
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140
第一书 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140
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 入蜀前后的变化 对吕本
中、曾几诗风的继承 对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的
推尊
第二节 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143
抗敌复国主题 隐逸情趣 爱情诗 平易晓畅
中的恢宏雄故之气 七言诗的高度成就
第三节 陆游的影响…………………………………………………147
陆游对南宋后期诗坛的影响 陆游对后代诗人的影
响
第四节 杨万里和范成大………………………………………………148
诚斋体的艺术特征 范成大的使金诗和田园诗
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155
第一节 辛弃疾的创作道路………………………………………………155
英雄的才情将略与“归正人”的苦闷怨愤 “刚拙自
信”的气质个性和“三仕三已”的人生经历 抒写人生
行藏的创作主张和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理想
第二节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157
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 苦闷忧患与对社会的理性批
判 乡村中风景人物的剪影
第三节 辛词的艺术成就……………………………………………161
意象的转换 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 多样的风格:
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
第四节 辛派词人……………………………………………………165
辛派先驱张孝祥 辛派中坚陆游 与辛词相似的
陈亮 效车体而自成一家的刘过
第十章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175
第一节 姜夔……………………………………………………176
耿介清高的江湖雅士 恋情的雅化和语言的刚化
别有寄托的咏物词 幽冷悲凉的词境与虚处传神的
手法 因词制曲的自度曲和韵味隽永的小序 姜
夔的羽翼史达祖和高观国
第二节 吴文英………………………………………………………180
非仕非隐的人生 亦梦亦幻的境界 突变性的章
法结构和密丽深幽的语言风格
第三节 宋末其他词人………………………………………………184
词风清丽的周密 工于咏物的王沂孙、备写身世之
感的张炎 别开生面的蒋捷 辛派后劲刘克庄、除
人杰、刘辰翁和文天祥
第十一章 南宋的散文和四六…………………………………193
第一节 南宋的政论文和笔记小品………………………………193
胡铨、陈亮等人的政论文 陆游、范成大等人的笔记
第二节 南宋理学家的文论和散文……………………………………196
理学家的文论 从《宋文鉴》到《文章正宗》朱熹。
真德秀等人的散文
第三节 南宋的四六…………………………………………………199
汪藻和南宋初期的四六 南宋后期的四六
第十二章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203
第一节 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203
永嘉四灵的诗风 四灵的渊源和影响 江湖诗派
的形成 江湖诗派的作品 刘克庄与戴复古
第二节 宋末诗歌……………………………………………………208
宋末诗人的两个群体:英雄与遗民 文天祥的集杜诗
谢翱和汪元量等诗人
第三节 辽代诗歌……………………………………………………211
契丹族的民族性格 契丹族的代表诗人 由契丹文
译成汉文的长诗《醉义歌》
第四节 元好问与金代诗歌………………………………………214
金诗发展的三个阶段 元好问的纪乱诗 元好问
的其他成就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绝论……………………………………………225
第一节 元代的社会与文学…………………………………………………225
民族压迫与融合 文化的沟通 都市繁荣 思
想活跃 儒生不幸的遭际
第二节 叙事文学的兴盛………………………………………………230
叙事文学成为主流 话本小说的兴盛 戏剧的繁
荣 戏剧演出和体制 北方戏剧圈 南方戏剧
圈
第三节 元代的抒情文学……………………………………………236
散曲之为“散” 活泼明朗与穷形尽相 元诗的风
貌
第四节 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238
“自然”与显畅 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情趣的吻合
大异于温柔敦厚
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243
第一节 说话艺术……………………………………243
说话 说话“四家” 话本
第二节 小说话本……………………………………………………………244
现存的小说话本 小说话本的体制 爱情故事
公案故事 叙事的口语化、声口的个性化、谈吐的市
井化
第三节 讲史话本…………………………………………………………247
平话 讲论“古今”《五代史平话》《全相平话
五种》
第四节 说经话本……………………………………………………248
说经“诗话”《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第五节 诸宫调………………………………………………………249
孔三传首企 连用多种官调的说唱形式《刘知远
诸宫调》《天宝遗事诸宫调》
第六节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250
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对《会真记》、《商调蝶
恋花词》的超越 歌颂爱情与抗争 男女主人公形
象的重新塑造 叙事与抒情的结合 质朴奇俊的
语言风格
第二章 关汉卿………………………………………………………256
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思想与创作旨趣…………………………256
关汉卿的生平 认同儒家仁政学说 俗不脱雅、雅
不离俗的创作风貌
第二节《单刀会》与《西蜀梦》……………………………………258
呼唤英豪 英豪被害 谁救天下苍生
第三节《救风尘》与关汉卿的喜剧创作…………………………………261
下层民众奋起自救 英豪就在自己人中间 弱小
女性的智慧和胆略 机趣横生的喜剧性误会
第四节《窦娥冤》与关汉卿的悲剧创作………………………265
惊心动魄的人间惨剧 极度恶化的生存空间 维
护自身的人格尊严 满腔怒火喷薄而出 人间正
义的最终胜利
第五节 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和语言艺术………………………269
场上之曲 尽快“入戏”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
奏 擅于设置悬念 本色当行的戏剧语言
第三章 正实甫的《西厢记》……………………………………274
第一节 《西厢记》的作者及其莺莺故事的创新…………………274
作词章风韵美 体制的创新 题旨的改造
第二节《西厢记》的戏剧冲突………………………………………277
相互制约的两组矛盾 冲突第一次激化 矛盾的
转移 泰山压顶和四两拨千斤 第五本
第三节《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语言艺术和社会影响…………281
主动追求爱情的莺莺 志诚种和傻角 机智泼辣
的红娘文采与本色相生 禁毁与模仿
第四章 白朴和马致远…………………………………………… 290
第一节 白朴和《梧桐雨》………………………………………290
白朴的生平深沉的沧桑感梧桐夜雨的意蕴
第二节 《墙头马上》…………………………………………………292
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赞歌 维护人格的尊严 泼辣
的个性和喜剧性的场面
第三节 马致远和《汉宫秋》…………………………………………295
“曲状元”汉元帝“不自由” 对历史与现实的体
悟
第四节 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和《陈抟高卧》……………………………298
全真教的盛行《黄粱梦》《陈抟高卧》避祸
意识
第五章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303
第一节 大都作家群的杂剧创作…………………………………304
全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庞大的市民阶层及他们对
文化娱乐的需求、审美趣味、价值取向 大都作家群
的形成 纪君祥与《赵氏孤儿》 杨显之与《潇湘
雨》 石子章与《竹坞听琴》 王仲文与《救孝子烈
母不认尸》
第二节 河北作家群的杂剧创作………………………………309
真定及其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李文蔚
与《燕青博自》 尚仲贤与《柳毅传书》 戴善甫与
《风光好》 郑廷玉与《看钱奴》
第三节 山东作家群的杂剧创作…………………………………313
东平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文化环境、丰厚的民
间演剧传统 水浒戏村作的中心 康进之与《李选
负荆》、高文秀与《双献功》 李好古与《张生煮海》
武汉臣与《老生儿》
第四节 山西作家群的杂剧创作…………………………………317
平阳显要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石君
宝与《秋胡戏妻》、《曲江池》 李潜夫与《灰栏记》
吴昌龄与《西天取经》
第六章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323
第一节 杂剧的南移与衰落…………………………………………323
杂剧的南移 以杭州为中心的创作圈 杂剧的衰
落 体制的局限
第二节 郑光祖………………………………………………………325
《倩女离魂》《王桑登楼》《邹梅香》
第三节 乔吉与宫天挺……………………………………………328
《两世姻缘》才子佳人题材 《范张鸡黍 》隐
逸情调
第四节 金仁杰 杨梓 秦简夫…………………………………331
《追韩信》《敬德不伏老》《东堂老》
第七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335
第一节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335
南戏的形成与体制 早期南戏作品 《张协状元》
第二节 《琵琶记》的悲剧意蕴………………………………339
从《赵贞女》到《琵琶记》时代的变迁与主题的变换
悲剧意蕴
第三节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342
蔡伯喈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 赵五娘与礼教
制度下的女性生活 双线结构 流传与影响
第四节 四大南戏及其他……………………………………………347
《荆权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第八章 元代散曲……………………………………………………………… 354
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354
散曲的兴起 散曲的体制 散曲的文作风格和审
美取向
第二节 元前期散曲创作…………………………………………357
书会才人作家 平民及音更作家 达官显宦作家
第三节 元后期散曲创作……………………………………………363
散曲文体的日趋成熟完善 哀婉蕴藉的感伤情调成
为创作主流 追求形式美的倾向 张可久、乔吉
张养浩、推景臣、刘时中
第九章 元代诗文……………………………………………………369
第一节 元代诗文概况…………………………………………369
元代诗文对唐宋诗文的沿革 理学思想对元代诗文
的影响
第二节 元代前期的诗歌……………………………………………370
方回、戴表元等由宋入元的诗人 契丹族诗人耶律楚
材理学家刘因的诗歌
第三节 元代中期的诗歌………………………………………………372
“雅正”的文学思潮 “元诗四大家”
第四节 元代后期的诗歌…………………………………………374
元末诗歌的写实倾向 杨维桢的“铁崖体”萨都
剌等少数民族诗人
文学史年表……………………………………………………………378
研修书目……………………………………………………………… 411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绪论……………………………………………………………………………3
第一节 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3
崇文抑武的国策 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文以
载道说的盛行 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
养的提高 诗文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
第二节 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6
忧患意识对文学家的影响 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背
景爱国主题的弘扬
第三节 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8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 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
由的整合 新型的文人生活态度 审美情趣的转
变
第四节 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11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士大夫的优裕
生活与词的兴盛 社会的广泛需求对词人创作热情
的刺激
第五节 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13
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文体的多样化
古文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 整合风格的变化
古文的普及 宋诗对唐诗的因革:题材向日常生活倾
斜 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 唐诗之外又一美学
范式的创建 宋词在词史上的巅峰地位 辽金诗
文的成就
第一章 宋初文学……………………………………………………22
第一节 宋初的散文和复古思潮……………………………………22
王禹低等人的散文 柳开、穆修等人的复古思想
第二节 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俘……………………………………24
宋初的馆阁唱和之风和白体诗风的流行 王禹俘诗
中的新气息
第三节 宋初的晚唐体诗人…………………………………………25
专学贾岛、姚合的九僧 诗林逋等隐逸诗人 身份
独异的寇准
第四节 西昆体的盛衰……………………………………27
《西昆酬唱集》的成书 西昆体的艺术特征 西昆
体的盛行 西昆体衰微的原因
第二章 柳永与北来前期词风的演变…………………………33
第一节 对五代词风的因革…………………………33
闲雅而有情思的晏殊词 因循中求变的欧阳修词
第二节 开拓词境的尝试……………………………………………36
独辟蹊径的范仲淹词 贴近日常生活的张先词
向诗风靠拢的王安石词
第三节 柳永词的新变…………………………………………………39
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 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
语言的运用 铺叙与白描 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
的自我化
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49
第一节 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49
欧阳修的文坛领袖地位 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
欧阳修对西昆作和太学体的矫正 体裁的完备与功
能的加强 平易纡徐的文风
第二节 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54
欧阳修诗中的议论及其平易的风格 梅尧臣开拓诗
歌题材的尝试及其对宋诗艺术的先导作用 苏舜钦
诗的奔放直率风格
第三节 王安石等人的散文…………………………………………58
王安石散文简洁峻切的风格 曾巩散文平正周详的
风格
第四节 王安石的诗歌…………………………………………………60
早期诗风的特点 王荆公体及晚年诗风向唐诗复归
王令的诗
第四章 苏轼……………………………………………………………65
第一节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65
儒、道、禅的融合 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黄州、惠
州、儋州:逆境中的创作高峰
第二节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67
自然与雄放 兼收并蓄的艺术气魄 善于翻新出
奇的议论文 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的完美结合
辞赋和四六
第三节 苏轼的诗………………………………………………………71
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 乐观旷达的精神
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 有必达之隐而无难
显之情 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宋诗最高成就的
代表
第四书 苏轼的词……………………………………………………76
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对词境的开拓 以诗为调的
手法 苏词风格的多样性
第五节 苏轼的意义与影响……………………………………………82
苏武的意义 苏武周围的作家群 后世文人心目
中的苏武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87
第一节 黄庭坚的诗歌…………………………………………………87
黄庭坚的创作道路 丰富的人文意象 生新廉悍
的艺术风貌 山谷体的内涵 晚年诗返朴归真
第二节 陈师道的诗歌…………………………………………………91
学苏与学黄 寒士生活的真实写照 简练朴拙的
艺术风格
第三节 江西诗派的形成……………………………………………93
黄庭坚的诗论及其影响 杜甫典范地位的确立
点铁成金:窘境中的策略 黄陈周围的诗人群
江西持派的形成
第四节 江西诗派的演变……………………………………………96
靖康事变对诗坛的影响 吕本中的诗歌及其“活法”
说 江西派诗人在南宋初的创作
第五节 陈与义和曾见的诗歌……………………………………………99
爱国的主题 陈与义学杜 曾几的活泼诗风
陈、曾与江西诗派的关系
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向坛…………………………105
第一节 黄庭坚和晁补之……………………………………………106
黄庭坚词雅俗并存与兼学苏柳 晁补之的词论及其
吟咏情性的隐逸主题
第二节 晏几道………………………………………………………108
生死不渝的苦恋与身世之感的渗入 如梦如幻的境
界和语淡情深的风格
第三节 秦观………………………………………………………111
伤心人的伤心词 情韵兼胜 采小分之法人慢词
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
第四节 贺铸……………………………………………………………113
奇特的个性 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 深婉密丽的
语言风格与独特的地位
第五节 周邦彦………………………………………………………115
漂零不偶的主题和低沉感伤的格调 词作艺术的规
范化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124
第一节李清照…………………………………………………………124
“别是一家”的词论与“别是一家”的调境 生不幸死
亦不幸的来淑真
第二节 朱敦懦………………………………………………………128
青年的放浪形骸 中年的飘泊忧愤 晚年的逍遥
自在
第三节 张元干等词人………………………………………………131
时代感和现实感的加强 英雄的苦闷 流落异乡
的忧伤与怀旧情结
第四节 李纲、岳飞等词人…………………………………………134
李纲的咏史词和“南宋四名臣”词 岳飞词
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140
第一书 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140
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 入蜀前后的变化 对吕本
中、曾几诗风的继承 对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的
推尊
第二节 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143
抗敌复国主题 隐逸情趣 爱情诗 平易晓畅
中的恢宏雄故之气 七言诗的高度成就
第三节 陆游的影响…………………………………………………147
陆游对南宋后期诗坛的影响 陆游对后代诗人的影
响
第四节 杨万里和范成大………………………………………………148
诚斋体的艺术特征 范成大的使金诗和田园诗
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155
第一节 辛弃疾的创作道路………………………………………………155
英雄的才情将略与“归正人”的苦闷怨愤 “刚拙自
信”的气质个性和“三仕三已”的人生经历 抒写人生
行藏的创作主张和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理想
第二节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157
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 苦闷忧患与对社会的理性批
判 乡村中风景人物的剪影
第三节 辛词的艺术成就……………………………………………161
意象的转换 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 多样的风格:
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
第四节 辛派词人……………………………………………………165
辛派先驱张孝祥 辛派中坚陆游 与辛词相似的
陈亮 效车体而自成一家的刘过
第十章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175
第一节 姜夔……………………………………………………176
耿介清高的江湖雅士 恋情的雅化和语言的刚化
别有寄托的咏物词 幽冷悲凉的词境与虚处传神的
手法 因词制曲的自度曲和韵味隽永的小序 姜
夔的羽翼史达祖和高观国
第二节 吴文英………………………………………………………180
非仕非隐的人生 亦梦亦幻的境界 突变性的章
法结构和密丽深幽的语言风格
第三节 宋末其他词人………………………………………………184
词风清丽的周密 工于咏物的王沂孙、备写身世之
感的张炎 别开生面的蒋捷 辛派后劲刘克庄、除
人杰、刘辰翁和文天祥
第十一章 南宋的散文和四六…………………………………193
第一节 南宋的政论文和笔记小品………………………………193
胡铨、陈亮等人的政论文 陆游、范成大等人的笔记
第二节 南宋理学家的文论和散文……………………………………196
理学家的文论 从《宋文鉴》到《文章正宗》朱熹。
真德秀等人的散文
第三节 南宋的四六…………………………………………………199
汪藻和南宋初期的四六 南宋后期的四六
第十二章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203
第一节 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203
永嘉四灵的诗风 四灵的渊源和影响 江湖诗派
的形成 江湖诗派的作品 刘克庄与戴复古
第二节 宋末诗歌……………………………………………………208
宋末诗人的两个群体:英雄与遗民 文天祥的集杜诗
谢翱和汪元量等诗人
第三节 辽代诗歌……………………………………………………211
契丹族的民族性格 契丹族的代表诗人 由契丹文
译成汉文的长诗《醉义歌》
第四节 元好问与金代诗歌………………………………………214
金诗发展的三个阶段 元好问的纪乱诗 元好问
的其他成就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绝论……………………………………………225
第一节 元代的社会与文学…………………………………………………225
民族压迫与融合 文化的沟通 都市繁荣 思
想活跃 儒生不幸的遭际
第二节 叙事文学的兴盛………………………………………………230
叙事文学成为主流 话本小说的兴盛 戏剧的繁
荣 戏剧演出和体制 北方戏剧圈 南方戏剧
圈
第三节 元代的抒情文学……………………………………………236
散曲之为“散” 活泼明朗与穷形尽相 元诗的风
貌
第四节 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238
“自然”与显畅 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情趣的吻合
大异于温柔敦厚
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243
第一节 说话艺术……………………………………243
说话 说话“四家” 话本
第二节 小说话本……………………………………………………………244
现存的小说话本 小说话本的体制 爱情故事
公案故事 叙事的口语化、声口的个性化、谈吐的市
井化
第三节 讲史话本…………………………………………………………247
平话 讲论“古今”《五代史平话》《全相平话
五种》
第四节 说经话本……………………………………………………248
说经“诗话”《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第五节 诸宫调………………………………………………………249
孔三传首企 连用多种官调的说唱形式《刘知远
诸宫调》《天宝遗事诸宫调》
第六节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250
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对《会真记》、《商调蝶
恋花词》的超越 歌颂爱情与抗争 男女主人公形
象的重新塑造 叙事与抒情的结合 质朴奇俊的
语言风格
第二章 关汉卿………………………………………………………256
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思想与创作旨趣…………………………256
关汉卿的生平 认同儒家仁政学说 俗不脱雅、雅
不离俗的创作风貌
第二节《单刀会》与《西蜀梦》……………………………………258
呼唤英豪 英豪被害 谁救天下苍生
第三节《救风尘》与关汉卿的喜剧创作…………………………………261
下层民众奋起自救 英豪就在自己人中间 弱小
女性的智慧和胆略 机趣横生的喜剧性误会
第四节《窦娥冤》与关汉卿的悲剧创作………………………265
惊心动魄的人间惨剧 极度恶化的生存空间 维
护自身的人格尊严 满腔怒火喷薄而出 人间正
义的最终胜利
第五节 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和语言艺术………………………269
场上之曲 尽快“入戏”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
奏 擅于设置悬念 本色当行的戏剧语言
第三章 正实甫的《西厢记》……………………………………274
第一节 《西厢记》的作者及其莺莺故事的创新…………………274
作词章风韵美 体制的创新 题旨的改造
第二节《西厢记》的戏剧冲突………………………………………277
相互制约的两组矛盾 冲突第一次激化 矛盾的
转移 泰山压顶和四两拨千斤 第五本
第三节《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语言艺术和社会影响…………281
主动追求爱情的莺莺 志诚种和傻角 机智泼辣
的红娘文采与本色相生 禁毁与模仿
第四章 白朴和马致远…………………………………………… 290
第一节 白朴和《梧桐雨》………………………………………290
白朴的生平深沉的沧桑感梧桐夜雨的意蕴
第二节 《墙头马上》…………………………………………………292
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赞歌 维护人格的尊严 泼辣
的个性和喜剧性的场面
第三节 马致远和《汉宫秋》…………………………………………295
“曲状元”汉元帝“不自由” 对历史与现实的体
悟
第四节 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和《陈抟高卧》……………………………298
全真教的盛行《黄粱梦》《陈抟高卧》避祸
意识
第五章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303
第一节 大都作家群的杂剧创作…………………………………304
全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庞大的市民阶层及他们对
文化娱乐的需求、审美趣味、价值取向 大都作家群
的形成 纪君祥与《赵氏孤儿》 杨显之与《潇湘
雨》 石子章与《竹坞听琴》 王仲文与《救孝子烈
母不认尸》
第二节 河北作家群的杂剧创作………………………………309
真定及其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李文蔚
与《燕青博自》 尚仲贤与《柳毅传书》 戴善甫与
《风光好》 郑廷玉与《看钱奴》
第三节 山东作家群的杂剧创作…………………………………313
东平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文化环境、丰厚的民
间演剧传统 水浒戏村作的中心 康进之与《李选
负荆》、高文秀与《双献功》 李好古与《张生煮海》
武汉臣与《老生儿》
第四节 山西作家群的杂剧创作…………………………………317
平阳显要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石君
宝与《秋胡戏妻》、《曲江池》 李潜夫与《灰栏记》
吴昌龄与《西天取经》
第六章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323
第一节 杂剧的南移与衰落…………………………………………323
杂剧的南移 以杭州为中心的创作圈 杂剧的衰
落 体制的局限
第二节 郑光祖………………………………………………………325
《倩女离魂》《王桑登楼》《邹梅香》
第三节 乔吉与宫天挺……………………………………………328
《两世姻缘》才子佳人题材 《范张鸡黍 》隐
逸情调
第四节 金仁杰 杨梓 秦简夫…………………………………331
《追韩信》《敬德不伏老》《东堂老》
第七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335
第一节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335
南戏的形成与体制 早期南戏作品 《张协状元》
第二节 《琵琶记》的悲剧意蕴………………………………339
从《赵贞女》到《琵琶记》时代的变迁与主题的变换
悲剧意蕴
第三节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342
蔡伯喈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 赵五娘与礼教
制度下的女性生活 双线结构 流传与影响
第四节 四大南戏及其他……………………………………………347
《荆权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第八章 元代散曲……………………………………………………………… 354
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354
散曲的兴起 散曲的体制 散曲的文作风格和审
美取向
第二节 元前期散曲创作…………………………………………357
书会才人作家 平民及音更作家 达官显宦作家
第三节 元后期散曲创作……………………………………………363
散曲文体的日趋成熟完善 哀婉蕴藉的感伤情调成
为创作主流 追求形式美的倾向 张可久、乔吉
张养浩、推景臣、刘时中
第九章 元代诗文……………………………………………………369
第一节 元代诗文概况…………………………………………369
元代诗文对唐宋诗文的沿革 理学思想对元代诗文
的影响
第二节 元代前期的诗歌……………………………………………370
方回、戴表元等由宋入元的诗人 契丹族诗人耶律楚
材理学家刘因的诗歌
第三节 元代中期的诗歌………………………………………………372
“雅正”的文学思潮 “元诗四大家”
第四节 元代后期的诗歌…………………………………………374
元末诗歌的写实倾向 杨维桢的“铁崖体”萨都
剌等少数民族诗人
文学史年表……………………………………………………………378
研修书目……………………………………………………………… 41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