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从柔巴依到坎特伯雷:英语诗汉译研究

从柔巴依到坎特伯雷:英语诗汉译研究

作者:黄杲炘著

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11-01

ISBN:9787535125545

定价:¥35.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实际上是一个论文集,每篇文集写的角度尽管各不相同,但都围绕着前面说过的三个方面展开,所以内容还是相当集中的,只是形式上像是一个个“专题讨论”。特别是对头两个方面的讨论,主要就是强调诗是有可译性的,就是证明译时注意移植原作的格律形式不仅是合理而可行的,有时甚至是必要的。当然,可译性同怎么译之间还有着联系。本书总结了百余年来英诗汉译的实践,通过对陆续出现的各种译诗方式的分析,指出这些方式的逐步演进是译诗追求准确反映原作内容与格律形式的结果。书中以大量名家名译为例,探讨所体现不同标准,理顺了各种译诗方式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勾勒出其中的发展脉络,形成了独立而完整的英诗汉译理论体系。 本书虽是学术作品,但写得平易具体,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实践意义。
作者简介
  黄杲炘,1936年生,1954年进同济大学;1959年被错划“右派”而离校,在农场和工厂近二十年,兴趣转向了文科并在“文革”中开始译诗;1979年“改正”,考进上海科技大学外语部任教;1981年,文革中译就的《柔巴依集》被上海译文出版社接受,在该社建议下进社当编辑,后为编审。 英诗汉译作品约六万行,包括,《柔巴依集》(1981,1991,双语版1998,双语插图版2007/1,修订2007/9);《华兹华斯抒情诗选》(1986,1988,1990,1992,繁体字版1998,修订版2000);司各特的《末代行吟诗人之歌》(1987);《丁尼生诗选》(1995);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1998,1999,繁体字版2001,修订版2007);蒲伯的《秀发遭劫记》(双语插图版2007/1,修订版2007/9);《美国抒情诗选》(1989,1990,1992,增订版2002);《英国爱情诗萃》(1992,增订版《恋歌:英美爱情诗萃》2002)《英国抒情诗选》(1997);英汉对照的《英国抒情诗100首》(1986,1988,1990,1993,修订版1998);《英语爱情诗100首》(1993,1994,1995,1997,香港商务版1995,台湾商务版1995);《美国抒情诗100首》(1994,2001)。 在英诗汉译中首创迄今最严格的译诗要求,上述重复少而注意填补空白的译诗多按此要求译出,其中《坎特伯雷故事》以最高得票获第四届优秀外国文学图书一等奖。二十余篇相关论文发表在《中国翻译》、《外国语》、《诗网络》、《外语与翻译》等刊物上,1999年出版论文庥《从柔巴依到坎特伯雷——英语诗汉译研究》(2007年修订,更名为《英语诗汉译研究——从柔巴依到坎特伯雷》)。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诗,未必不可译
概述
译诗者与原诗作者的一次“对抗”
诗,未必是“在翻译中丧失掉的东西”——兼谈汉语在译诗中的潜力
诗歌翻译是否“只分坏和次坏的两种”——兼谈汉字在译诗中的潜力
为什么我要译《坎特伯雷故事》
几点补充
第二部分 诗,要看怎么译
概述
英诗格律的演化与翻译问题
格律诗翻译中的“接轨”问题
诗歌形式的表意功能与译诗中控制宇数的问题
从英语“像形诗”的翻译谈格律诗的图形美问题
引申与变通
《柔巴依集》——富有传奇色彩的诗篇
第三部分 诗,“译难,评更难”
概述
谈诗的改译
是理解还是误解——也谈弗罗斯特的小诗Dust of snow
评论需要不亢不卑
读一篇译诗评论有感
对译诗的两种误会
英语格律诗汉译标准的量化及其应用
回顾与展望
附录部分
附录一 一种可行的译诗要求——也谈英语格律诗的汉译
附录二 诗体拾遗
附录三 汉语现代“像形诗”两例
附录四 本书中部分论文的发表简况
编辑的话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