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陈旭麓文集(第一卷 近代史两种)

陈旭麓文集(第一卷 近代史两种)

作者:陈旭麓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6-12-01

ISBN:9787561716274

定价:¥35.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内容提要本卷收入陈旭麓教授两本专著:《辛亥革命》和《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前者完稿于1955年初,系建国以来第一本辛亥革命史论著,此书扼要地论述了自孙中山组织兴中会、同盟会至袁世凯就职大总统整个辛亥革命的前后经过,并对辛亥革命赖以发生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经济、政治形势作了富有深度的透析,最后对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失败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论证。此书虽仅8万余言,但言简意赅,令人信服,因此它于1955年6月出版后,备受读者欢迎,先后重印10余次,发行量达10余万册,对辛亥革命史的知识普及与深入研究起过重要的推动作用。后者则是先生晚年精心构思、反复推敲、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一部力作,全书共20章30余万字,以综揽全局的气度论述了古老的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后所发生的异乎往古的变迁,并从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各方面作了具体深入的考察论证。在社会结构方面,不仅考察了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革命性变革,而且考察了农村社会组织、城镇中的行会组织在近代的演变,近代社会中会党组织的作用,不平等条约制度下的社会变化等;在社会生活方面,不仅研究了物质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变化,而且研究了与之密切相关的人口问题,以及政治革命和外来影响如何引起社会习尚的改变等;在社会意识方面,不仅论述了政治思想、哲学、文学等方面的变革,而且分析了欧风美雨影响下的种种社会心态,并表现为语言构造上的变化等。通过这样多方面、多层次的分析论证,使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这一旨趣展现为丰富多彩的内容。不仅如此,作者运用杰出的史识和纯熟的文字技巧把这纷繁复杂的内容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极富思辨地还原出近代社会巨变的全息图景,从而为中国近代史研究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范式。此书于1992年7月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被称之为一部“才气横溢、情文并茂的学术著作”,一部“中国近代史的开拓之作”,一部“力透近代社会风云的精湛之作”,先后获得第七届中国图书奖、华东六省一市优秀理论读物一等奖、第二届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等多项大奖。
作者简介
暂缺《陈旭麓文集(第一卷 近代史两种)》作者简介
目录
     总目
   第一卷 近代史两种
    辛亥革命
    第一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渐次形成
    第二章 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斗争
    第三章 辛亥革命前夜社会矛盾的尖锐化
    第四章 辛亥革命的迅速胜利
    第五章 反革命的进攻与革命的取消
    结论
    后记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第一章 漫长的封建社会
    第一章 东方与西方
    第三章 由盛转衰的清王朝
    第四章 炮口下的震撼
    第五章 天国的悲喜剧
    第六章 十二年之后
    第七章 近代化一小步
    第八章 城乡社会在演变
    第九章 日本冲来了
    第十章 变与不变的哲学
    第十一章 庚子与辛丑
    第十二章 欧风美雨驰而东
    第十三章 假维新中的真改革
    第十四章 “中等社会”
    第十五章 变革中的两大动力
    第十六章 民变与革命
    第十七章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第十八章 山重水复
    第十九章 新文化运动
    第二十章 历史的选择
   附录
    人名索引
    书名索引
    第二卷 思辨留踪(上)
    历史总论
    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
    中国近代学论略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年限问题
    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主义
    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与卖国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
    近代阶级与历史步伐
    论革命派与立宪派的同一性
    一与多 体与用
    略论演化中的中国近代文化
    军事与近代化
    对于中国革命史的悬想
    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若干问题
    略论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社会史研究纵横谈
    秘密会党与中国社会
    会党与中国革命
    军阀与近代中国社会
    农民起义与人口问题
    历史·传统 现代化
    传统·启蒙·中国化
    学术专题
    论“中体西用”
    辨“夷”、“洋’
    对洋务与洋务派进一解
    戊戌变法
    戊戌维新论
    戊戌时期维新派的社会观——群学
    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维新为何一成一败
    “戊戌”与启蒙
    “神道”与“圣道”
    《国民日日报》评述
    辛亥革命史的分期和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清末的新军与辛亥革命
    清末革命党人的纪年
    民国的历史与历史的民国(论纲)
    “五四”前夜的政治思想逆流
    论“五四”初期的新文化运动
    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必然性
    台湾建省与洋务派
    “小我”与祖国这个“大我”是一体
    说“海派”
    上海租界与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
    上海学刍议
    大夏大学内迁十年纪事
   附录
    人名索引
    书名索引
    第三卷 思辨留踪(下)
    人物研究
    论龚自珍思想
    论冯桂芬的思想
    关于《校邠庐抗议》一书
    《李秀成供》原稿释疑
    不是谜的“谜”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
    盛宣怀传略
    康有为的爱国维新精神
    光绪略论
    论梁启超的思想
    论谭嗣同的民主主义思想与改良主义政治实践的矛盾
    章太炎传略
    邹容的《革命军》及其思想
    邹容传
    论陈天华的爱国民主思想
    论宋教仁
    宋教仁传略
    孙中山先生与《民报》
    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三十周年
    孙中山与鲁迅
    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
    因袭——规抚—— 创获
    孙中山的中西文化观论纲
    历史转折年代的光辉形象
    也谈杨度
    小凤仙其人
    我对瞿秋白的认识
    简释《金粉泪》五十六首
    史学理论与方法
    论阶级观点和历史观点的统一
    对什么是历史主义的一点看法
    评价历史人物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论历史人物及其阶级
    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教学
    论“厚今薄古”
    论史与志
    论“史论”
    漫谈学习中国近代史
    漫谈写历史人物
    谈近代人物研究
    答《历史学习》十问
   附录
    人名索引
    书名索引
   第四卷 浮想偶存
    浮想录
    1977年7月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序言 书评
    《近代史思辨录》自序
    《近代中国八十年》序言
    《五四后三十年》序言
    中古·近代化·民族惰性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新刊本前言
    《中国近代史词典》前言
    写在《中国近代史词典》出版之后
    《近代中国百年史辞典》序言
    为《历史悬案百题》作序
    《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序言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序言
    《中国革命史纲》前言
    《中国革命史教程》前言
    民主思想的长卷
    ——为《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作序
    思潮与政派
    ——《五四以来政派及其思想》序言
    《中国近代文学丛书》总序
    反思,也还要一点反反思
    ——序《中国文化之谜大观》
    《〈传记文学〉篇目分类索引》序言
    《孙中山社会科学思想研究》序言
    《洋务运动新论》序
    从革命中来,为民主而战
    ——为《孙中山史事详录(1911—1913)》作序
    “我要回来”
    ——为《澳门四百年》作序
    道光是怎样一个皇帝
    ——《道光皇帝传》序言
    《康有为大传》序
    为宪法流血的第一人
    ——《宋教仁集》序言
    谈《宋教仁集》
    《秋瑾评传》序
    《瞿秋白年谱》序
    《苏兆征传》序
    颂《祖国丛书》
    寓褒贬 别善恶
    ——读吴玉章同志的《辛亥革命》
    一本关于辛亥革命的新著
    一本有价值的辛亥革命地区史料
    探原
    ——《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探原》读后
    献给上海文化发展战略的书
    ——评《上海近代史》上册
    实笔写真人
    ——读《蔡元培传》
   诗词
    黔灵山寺中戏着袈裟摄影
    所里病中
    乌江船上
    次韵钟诵余兄见赠
    离重庆
    书斋置菊花一盆晚移檐前
    船泊奉节
    船自三峡下泊武汉重游黄鹤楼
    病中感杂
    赠李新同志
    赠研究生
    游八达岭
    泛舟西湖
    扬州之行四首
    鹊踏枝 中秋之夜寄李新同志
    悼鸿逵
    鹏鸪天1969年去沪郊夏收
    渔家傲 国庆二十周年
    偶书
    送辛儿赴江西插队
    闽夏纪行杂诗
    悼念周总理
    沪粤车上口占
    一九八○年春节有感
    游西樵山
    还湘杂咏
    访金田水库
    无题两首
    重访修文中学志感
    黄果树观瀑布
    瓜洲口占
    参观南海康有为故居题诗
    访问黎里柳亚子故居
    游乾陵(高宗与武则天墓)
    成山头观海
    游天子山
    除夕咏雪
    皖行咏史
    散文 时论
    江上秋风
    ——记随母校复员
    读书偶拾
    文凭与工作
    ——敬献给校友
    小吴
    ——大夏人之一
    我们向哪条路走
    暑假话大学
    中国还需要革命
    论学术独立
    当前的学生问题
    吊“北京人”
    美苏问题
    英雄主义的丧钟
    天上人间
    ——访问洪秀全故居想起的
    香山路孙中山故居
    众里寻他千百度
    湖山情思
    模特儿与社会心理
    去忌讳
    纪念薛福成
    发挥史学家的良知
    史学的苦恼
   书信
    致丁凤麟六通
    致丁守和四通
    致沈渭滨四十四通
    致赵宗颇·夏菊芳五通
    致孙思白五通
    致史月廷二通
    致潘振平·茅海建二十三通
    致郑云山三十七通
    致成晓军二通
    致萧艾二通
    致钟叔河三通
    致王耿雄十通
    致殷瑞渊二通
    致左步青八通
    致苏双碧一通
    致马洪林二通
    致邓代蓉四通
    致张芝联一通
    致杨慎之一通
    致汪敬虞一通
    附录
    陈旭麓先生传略
    陈旭麓先生著述系年
    陈旭麓先生主编书目
    人名索引
    书名索引
    目录
    辛亥革命
   第一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渐次形成
    一、19世纪末年的中国
    二、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与兴中会
    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继起及
    革命思想的传播
   第二章 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斗争
    一、革命形势发展的1905年
    二、同盟会成立的经过及其政治纲领
    三、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四、1916—1908年的武装起义
   第三章 辛亥革命前夜社会矛盾的尖锐化
    一、清朝政府对抗革命的伪立宪
    二、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与遭遇到的困难
    三、群众暴动与武装斗争的扩大
    四、铁路风潮的掀起
   第四章 辛亥革命的迅速胜利
    一、武昌起义与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二、各省响应革命
    三、清朝政府的最后挣扎
    四、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第五章 反革命的进攻与革命的取消
    一、袁世凯对革命的“打”和“拉”
    二、革命向反革命妥协的南北和议
    三、袁世凯的逼宫与清帝退位
    四、争都、颁布约法与临时政府北迁
    结论
   后记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序
   第一章 漫长的封建社会
    一、漫长的盘旋
    二、土地的私有和买卖
    三、官僚政治
    四、宗族和行会
    五、儒学定于一尊
   第二章 东方与西方
    一、东西对视,隔雾看花
    二、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
    三、强韧持久的进取与保守防范的抵拒
   第三章 由盛转衰的清王朝
    一、盛世已经过去
    二、人口、移民、会党
    三、“洋货”与“洋害”
   第四章 炮口下的震撼
    一、开眼看世界
    二、官、民、夷
    三、条约制度下的社会变化
   第五章 天国的悲喜剧
    一、白莲教、天地会和拜上帝会
    二、洪秀全的思想
    三、天国的悲剧
    四、留给历史的余响
   第六章 十二年之后
    一、“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二、“庚申之变”
    三、地主阶级的分化
    四、革新思潮的萌发
   第七章 近代化一小步
    一、洋务衙门
    二、自强与求富
    三、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开始
    四、“中体西用”
    五、“决理易,靖嚣难”
   第八章 城乡社会在演变
    一、新的社会力量
    二、农村的社会变化
    三、教会与会党
   第九章 日本冲来了
    一、日本的崛起和迫来
    二、从外交到战争
    三、民族精神的亟变
    四、强敌成为榜样
    五、三个方面的反思
   第十章 变与不变的哲学
    一、变的哲学
    二、不变的哲学
    三、思想文化中的新潮涌荡
   第十一章 庚子与辛丑
    一 三种力量
    二、义和团的社会相
    三、庚子事变的最后一幕
    四、半殖民地的深化
   第十二章 欧风美雨驰而东
    一、“莽莽欧风卷亚雨”
    二、哲学、电影、戏曲、小说
    三、复杂的社会心态
   第十三章 假维新中的真改革
    一、残局与变法
    二、“新政”五面观
    三、两点历史思考
   第十四章“中等社会”
    一、一个复杂的社会实体
    二、“破坏上等社会”与“提挈下等社会”
    三、“中等社会革命’:承先启后的历史环节
   第十五章 变革中的两大动力
    一、相互交替的两个历史阶段
    二、共和与立宪:两种模式的争夺
    三、不同一性中的同一性
   第十六章 民变与革命
    一、乱世众生相
    二、民变与革命的交互激荡
    三、民主革命的基石
   第十七章“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一、从国歌说起
    二、“皇帝倒了,辫子割了’
    三、社会习尚的改革
    四、实业的推进
    五、南孙北袁之间
   第十八章 山重水复
    一、还是“乱党”
    二、两种复辟势力
    三、军阀割据在形成
    四、孔教会和灵学会
    五、民国初年的社会危机
   第十九章 新文化运动
    一、观念形态的革命
    二、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论战
    三、科学和民主
    四、各色各样的“主义”
   第二十章 历史的选择
    一、社会主义思潮的涌来和中国人的选择
    二、历史的矛盾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三 曲折的历史轨迹
   附录
    人名索引
    书名索引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