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
-
红豆馆拍正词曲遗存爱新觉罗·溥侗 著《红豆馆拍正词曲遗存》为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旧存红豆馆主钞本,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该套丛书1函5册,封面是蓝底素缎线装本设计,内文全部彩印红豆馆主本人亲笔正楷,含印章21方,印刷精美。收录有舞台演出全剧曲谱26种,带身段标注曲谱2出,残本曲谱6种,单支曲牌3种;桌台清唱全折曲谱22种、带工尺字残本1种,单支曲牌3种;诗词散曲13种、残本宫调6种;除昆曲外,还特别包含一般词谱中不常见到的“京十番”曲牌2种,丛书内容博采众长,样式典范,是文艺、出版界曲学文献之抗鼎力作,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遗存》谱中凝聚了若干红豆馆主的代表作,如老生戏之《访普》、《骂曹》、《十面》(有红豆馆主题跋语)、《搜山 打车》等;旦角戏之《金山寺》等;丑角戏之《惊丑》(丑小姐)等;十分可贵。散曲中有红豆馆主一九三三年在南京得晤老友冒广生时亲自填词谱曲的酬答之作〔水调歌头〕并有亲笔序文,亦十分可贵。至于未完成品亦有文献价值:如《寄子》虽有词无谱,但词中含有今舞台已不见的〔催拍〕第二支和〔一撮棹〕一支。当然,翻阅《遗存》我们亦不无遗憾,红豆馆主另一些代表作,如《刀会》、《封王》、《弹词》、《别母乱箭》等,常教的戏如《思凡》、《琴挑》、《游园惊梦》等尚付厥如,以待搜求。
-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王承略 等主编《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18卷)》为贯通考察典籍的成书、著者、卷帙、真伪、流传等情况,提供了最基本、最可信的依据。
-
传世名家书法李松晨、王秀峰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书法不仅形体美、表象美,而且是个人总体艺术成就的展现。综观历代大书法家,他们有的以间架潇洒驰名,有的以笔画雄健出众,有的则以线条优美见长。所以,选辑出版书法图书,专集大书法家个人作品固然重要,而以书体分类合集传世佳作亦然重要。这样既可以给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考据提供资料,又可以给不同层次的书法爱好者揣摩研习提供范本,还可以使广大读者不出斗室便可一览书林春色。这就是选辑出版>这套丛书的宗旨和目的。《传世名家书法》规模宏大,从“书圣”王羲之,上起两晋、南北朝,历经唐、宋、元、明、清,囊括颜、柳、欧、赵、苏、黄、米、蔡等。共选了彪炳千秋的书法名家32人,按照朝代延伸和出生年月排序,集中他们各自的代表作品,32卷一次出齐大16开精装版
-
燕闲清赏笺(明)高濂 著《燕闲清赏笺》三卷,为《遵生八笺》卷十四、十五、十六。作者高濂,字深甫,号瑞南道人,又号湖上桃花渔。生平不详。曾于北京鸿胪寺任官,后退隐故乡杭州,优游度日。高氏为明代著名戏曲家、藏书家、养生学家。是书除言种花卉法外,俱言赏鉴清玩之事。上卷为叙古鉴赏、叙古宝玩诸品、清赏诸论,中卷为论画、论砚、论墨、论纸、论笔、论文房器具、论香、论琴、养鹤要略,下卷为瓶花三说、四时花纪、花竹五谱。举凡古铜器、玉器、瓷器之辨识鉴赏,历代碑帖、名画、古琴之鉴别赏玩,文房用品之品藻,并葵笺、宋笺、松花笺及各色名香之制法等,均论述甚详。诵读该书,明季文士雅玩之情形,可见一斑,而种种风雅识见,足堪今日借鉴。此次整理,采取明万历十九年高氏原刊雅尚斋刻本为底本。
-
盛明杂剧(明)沈泰辑 等辑暂缺简介...
-
石上悠香浙江名茶印存余建平 编《石上悠香:浙江名茶印存》主要讲述了作者搜集名茶资料,详注茶名来历、产地、形状以及茶的特色,并请数十位篆刻名家以茶名治印,最后汇成了《石上悠香:浙江名茶印存》。
-
郑板桥全集增补本郑燮分三册,第一册十三卷,依次为诗、词、杂著、文、题画及备考;第二册为研究资料汇编,从各传记、题词、方志、家谱、书信、序跋、书目、诗词选、笔记等资料中钩稽郑氏资料,并附其家世、交游考证與年谱;第三册是郑板桥书画等作品之彙編。
-
东洲草堂金石跋郑斋金石题跋记(清)何绍基,(清)沈树镛 著“金石”原指金属和美石。又指古代镌刻文字以颂功纪事的钟鼎彝器、碑碣石刻之属。此类钟鼎、丰碑年代久远,稀如星凤,且不易移动,为了更好地保存、研究、学习上面的文字,人们便采用摹搨的方式将这些文字保存在拓片上。而书写在这类拓片上的题跋,便称作金石题跋。最初,写在书籍、字画、碑 帖等前面的文字称为“题”,写在后面的文字称为“跋”,后来统称“题跋”,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之类。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云:“题跋者,简编之后语也。凡经传子史诗文图书之类,前有序引,后有后序,可谓尽矣。其后览者,或因人之请求,或因感而有得,则复撰词以缀于末简,而总谓之题跋。”题跋的内容、形式与作品互相联系、互相增益,以致成为作品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根据不同的情况,题跋可以区分为若干类型:创作者本人所题,称为本人题跋;他人所题,称为他人题跋,其中又可分为创作者同时代人之题跋,以及后人之题跋。按此标准而言,《东洲草堂金石跋》与《郑斋金石题跋记》中的篇章均属于后人题跋。其内容多叙述金石拓片之来由、鉴赏评价、甄别真伪、考订讹缺、表述观感或兼论刻工模本品质等等。
-
馬氏中山篆書譜馬歌東本书谱共收录5000余汉字,以楷体为条目,配之以相应的马氏中山篆字体,按照音序排列。公元前313年前后,一种与金文、大篆、小篆大异其趣、形体修长优美的文字被镌刻在中山国的方壶、大鼎与圆壶上。大约在公元前307年,这种特殊文字随第四代中山王入土殉葬。公元1977年,沉睡了2280余年的它重见天日: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一带发现了战国时期中山国都灵寿城故址和第四代中山王墓;墓中出土了镌刻着长篇铭文的方壶、大鼎、圆壶等所谓“中山三器”。1985年,它与马可仲、马歌东父子不期而遇,被倾心研究并命名为“中山篆”。2007年,因一种子承父志坚持了21年的执著,这505个古老文字被引经据典创补演绎为具有书家个体风格的约5000个书法用字,同时被进一步命名为“马氏中山篆”。在穿越了遥远的时空隧道后,至此,它获得了新生。“马氏中山篆”的价值与意义在于,它将中山古国的出土文字引入书法领域,为我国书法天地开拓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极富美感的新书体。
-
恬致堂集(明)李日华 撰,赵杏根 整理《恬致堂集(上中下)》四十卷,收录了李日华简牍铭赞题跋等散文二百余篇、诗作一千一百余首以及若干科场文字、杂记。清朝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本书被列入“禁毁书目”。今所流传者为崇祯末刻本,珍稀可贵。今点校整理,即以该本为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