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
-
鸿雪因缘图记完颜麟庆 ,汪春泉 著《鸿雪因缘图记(套装共3册)》每集分上、下两卷,一事一图,一图一记,凡二百四十图、记二百四十篇,系清完颜麟庆着文,汪春泉等绘图,为作者记述身世与亲历见闻之作。麟庆曾经宦游大江南北,加以性好山水,所至之地皆不废登临,留心考察,见闻宏广,并将自己所历所闻所见一一详加记录,复请当时著名画家汪英福(春泉)、陈鉴(朗斋)、汪圻(甸卿)等人按题绘成游历图,以期使生平雪泥鸿爪之印痕藉以长久保留。是书以图文相副相成的形式,实录其所至所闻的各地山川、古迹、风土、民俗、风俗、河防、水利、盐务等等,保存和反映了道光年间广阔的社会风貌。所载二百四十图,内涵涉及山水屋木、人物走兽、舟车桥梁,包罗万象,纤毫毕具。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著录此书,称其“以图来记叙自己生平,刻得很精彩,可考见当时的生活实况。《鸿雪因缘图记》凡三集,卷帙最为浩瀚。”此次整理以道光二十九年版为底本。
-
印典朱象贤 著《印典》,八卷,首一卷,清朱象贤撰。象贤,字行先,又字圣涵,号清溪,苏州府吴县人。监生。少从杨宾、沈德潜游,与钮让、白长庚等相友善。先后任泸溪及玉山县丞、万载知县之职秉性敦厚,自奉甚俭。所学渊淹,书法遒劲。着有《闻见偶录》、《印典》等。象贤以行世印谱著作,多排列篆文、钮式之体,少制度、品评、纪述之作,因作是编。《印典》一书,搜罗宏富,去取精审,编排合理,体例谨严。八卷十二门之架构,印史异闻,制度器用,故事诗文等皆有涉猎,堪称印林经典名著。是书卷首分载钮让《序》、让《金玉印章歌为清溪朱行先作》、朱象贤自序、《印典例言》等诗文四则。正文八卷,十二门,即:原始、制度、赉予、流传、故事、综纪、集说、杂録、评论、镌制、器用、诗文。卷末附朱象贤侄廷诏、白长庚二跋。是书之版本,似有如下四种:康熙六十一年朱之劢刻本,雍正十一年朱氏就闲堂刻本,乾隆间宝砚山房刻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其中,就闲堂本、宝砚山房刻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等,皆祖朱之劢刻本,或为后刻,或为迻录,流布印林。本次点校,以清乾隆年间宝砚山房刻本为底本,校以四库全书本。
-
国朝画征录张庚, 刘瑗 著《国朝画征录》三卷、《国朝画征续录》二卷,清张庚撰。《国朝画征补录》二卷,清刘瑗撰。张庚(1685-1760),原名焘,字溥三,后改今名,字公之干,号浦山,又号瓜田逸史、白苎村桑者、弥伽居士。浙江秀水人。乾隆元年(一作雍正十三年)荐举博学鸿词。徐世昌《清儒学案小传》称其“不为科举业,为文简老朴实,诗亦新颖,五七言古体颇见古人堂奥。兼精六法,所作山水气韵深厚,自成一家。”著作颇丰,有《通鉴纲目释地纠缪》、《补注》、《国朝画征录》、《续录》、《强恕斋文钞》、《诗钞》、《五经臆》、《蜀南纪行略》、《短檠琐记》、《瓜田词》等。《国朝画征录》、《续录》记清初至乾隆初年画家,人各一传,或合传,论其宗派渊源、造诣深浅,凡画家有名论精言,多摘入传。画作未经寓目,得之传述者,附录其姓氏里居与所长之画,不加品评。偶于传后作论赞,发挥画理处尤见精到。余绍宋称其“评论得失虽觉有所偏,如推崇麓台过当,而诎渔山太甚之类,然大体尚不失其平。”“方兰坻记其友朱仲嘉言,谓多遗漏。冯冶堂作《画识》,指其错误。然浦山原以“画征”为名,则遗漏原所不讳,一人之见有限,则错误亦难保其必无,不得以此遽议是书之失。”(《书画书录解题》卷一)《国朝画征录》始撰于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十三年完稿,乾隆四年于睢州开雕。后张庚又作《续录》二卷,初刻时间地点不详,或在乾隆中期之浙江秀水。有题京都墨林斋翻刻本,时间不详。传入日本后亦经数次翻刻,有宽政九年(1797)名古屋静观堂玉润堂刻本、宽政十年名古屋风月堂刻本等。其书在同光以后流传甚广,有同治八年三元堂刊本及重修本、光绪十三年扫叶山房刻本、光绪十九年积山书局石印本、光绪二十一年江都刘氏刻本、宣统二年上海中国书画会石印本等。民国时期又有有正书局(1919,铅印本)、扫叶山房(1922、1936,石印本)、神州国光社(1934,铅印本)等多家机构相继出版,其间有将书名改作《清朝画征录》者。刘瑗,号晴江,阜阳人。撰《国朝画征补录》二卷,以继张庚之作,续其所未及,并收其所偶遗。然记叙多简略,或为经眼,或为转述,不若张作之精当有法,于画理亦少己见。所收人物偶有与张作重复者,如南楼老人,与《国朝画征录》卷下之陈书为同一人。《国朝画征补录》初刻于道光五年,后未见翻刻。本次点校《国朝画证录》、《续录》以乾隆时刻本为底本,参校扫叶山房刻本等。《国朝画征补录》以道光刻本为底本。
-
石渠随笔阮元 著《石渠随笔》八卷是清嘉、道年间名臣阮元有关书画著录类的著作。阮元一生主要致力于经史学术的研究,但对书画艺术等“末技”也独有会解,功力深湛。他持“艺术必与学问相通”(《提要》)之论,反对向壁虚造的“萧疏散淡”,讲求“一门一径,皆有考证”(《石渠随笔》卷二)。而他的这些艺术思想较集中地体现在他的名作《石渠随笔》中。《石渠随笔》是阮元于乾隆辛亥奉敕续编内府储藏书画为《石渠宝笈》时,随笔所记之著。在历时两年多的编纂过程中,阮元遍览内府秘藏,选其菁华,札记笔录为《随笔》一书。《随笔》中的许多精要考证,后多为《石渠宝笈续编》所吸收。虽然《随笔》中著录的书画作品基本都见于《续编》,但《随笔》的重要意义仍不容忽视。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与鸿篇巨制的《续编》相比而言,《随笔》篇幅短小,便于检阅,《续编》菁华所在又多萃于此书。而且《随笔》虽小,体例却甚为完备,每幅书画之题咏、跋语、年月、姓名、笺素、尺寸、印记等,多加著录,足资考证。第二,《随笔》考据精审,明辨真赝,多能订其谬误,从文史的角度详细著录了有关文学、历史、典制等方面的资料,具有丰富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随笔》中一些内容为《续编》所无,有更为珍贵的价值。如卷六董其昌行书所用朝鲜进表,《随笔》详录朝鲜国王李倧进表内容,此表不仅《续编》不载,明代诸史籍及朝鲜《实录》中皆不录,而此表可证补《明史》之缺,及与《李朝实录》的相关记载相生发,史料价值极为珍贵。第三,《随笔》较集中地反映了阮元的艺术观,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直接的材料。如评宋人《司马温公独乐园图》时他认为“唐以前人画宫室,一门一径,皆有考证。至宋,此风渐替,至明更微,于此二画可见也”,就明确地反映了他“艺术必与学问相通”的观点。
-
法海寺壁画明代宫廷画师 绘法海寺明代壁畫是法海寺的鎮寺之寶。 法海寺大雄寶殿至今完整地保留着九幅極其精美的明代壁畫。經專家論證,,法海寺壁畫是中國現存元、明、清以來由宫廷畫師所作為數極少的精美壁畫之一,與敦隍、永樂宫壁畫相比各有千秋。永樂宮壁畫在規模、力度、氣勢上非常宏偉,但在人物刻畫、圖案精微多變,多種用金方法等畫工技巧方面,法海寺壁畫成就要高,在壁畫制作工藝上也有新的發展。敦煌壁畫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内容最豐富的古典文化藝術寶庫,自6世紀發展至清代,却獨缺明代的壁畫,法海寺壁畫能够以其精湛的繪畫藝術、高超的制作工藝和鮮明的時代特色補充這一缺憾,彌足珍貴。
-
中华书法经典大全《礼品装家庭必读书》编委会 编《礼品装家庭必读书:中华书法经典大全》精选了多位名家的几百种传世墨迹,并按朝代先后将其排序。书中对每位书法家的名、字、号以及书风、书写背景等进行了简单介绍,并为每篇作品附上了释文和名家点评。
-
广陵潮扬州博物馆 编暂缺简介...
-
三希堂法帖郑红峰乾隆十二年(1747),乾隆皇帝敕命吏部尚书梁诗正等人,将内府所藏历代书法作品,择其精要镌刻而成。法帖共收集自魏、晋至明代末年共135位书法家的300余件书法作品,因帖中收有被当时乾隆帝视为3件稀世墨宝的东晋书迹,即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而珍藏这3件稀世珍宝的地方又被称为三希堂,故法帖取名《三希堂法帖》。
-
中国艺术文献丛刊(清)卞永誉 编《式古堂書畫彙考》為書畫著錄之作,分書、畫二编,各三十卷。本書乃彙輯前人書畫錄(如汪珂玉《珊瑚網》、張丑《清河書畫肪》等》與本人親所見聞者而成,上溯魏晋,下迄元明,視古來書畫著錄之作,收錄最為詳博。全書體例,先綱後目,先總後分,先本文而後題跋,先本卷题跋而後引據他書,條理秩然,徵引特詳。兼記作品尺寸、質地、遞藏,敘述作品内容,有宋元明人集中所未收者,赖此獨存。
-
中国艺术文献丛刊(清)吴荣光 撰《辛丑消夏记》五卷,清代吴荣光鉴赏书画的精心之作。辛丑爲道光二十一年,时伯荣已放归田里,闭户养疴,因采历年赏鉴所得,略仿高士奇《江村销夏録》之例,详记款识,一一录出而成。全书首录《定武兰亭》并以唐宋诸本证其真,续记五代至明书画真迹百余件。吴氏于是书不仅详记书画作品尺寸,楷释图记,且具录题跋,并间出识语,其学养眼光令人称赏。作者吴荣光,字伯荣,号荷屋、可庵,或署拜经老人、白云山人。广东南海县佛山镇(今属广州市)人。伯荣工书,由欧阳询入手,旁涉苏轼。康有为评曰:“吾粤吴荷屋中丞帖学名家,其书为吾粤冠。”能画,山水宗吴镇,花卉得恽寿平意。好收藏,精鉴赏。历年所积碑帖数十箱、图书数万册。著作有《吾学录》、《绿伽楠馆诗稿》、《筠清馆金石文字》、《帖镜》、《辛丑消夏记》等。《辛丑销夏記》一书初刻于道光年间,此次整理即以该本为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