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季羡林文集
作者:季羡林著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6-12-01
ISBN:9787539219271
定价:¥1880.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暂缺《季羡林文集》简介
作者简介
自传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原籍是山东省清平县(现改归临清市),家庭是农民。父亲和叔父幼丧父母,家里贫无立锥之地,被迫逃到济南谋生。经过艰苦奋斗,叔父终于在济南立住了脚。我于七岁离开父母往济南依靠叔父,在那里上小学、初中和高中。1930年高中毕业,考入北京国立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后改外国语文系)。1934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回济南任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国文教员一年。1935年被录取为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是年秋赴德,人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解放后任原职。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1984年,研究所分设,改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从中学时代起,我就开始学习着写一些东西,也曾翻译过一些欧美文学作品。上大学后,念的是西方文学,以英文为主,辅之以德文和法文。当时清华大学虽然规定了一些必修课,但是学生还可以自由选几门外系的课。我选了几门外系的课,其中之一是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这门课以《六祖坛经》为课本。我从来不信任何宗教,但是对于佛教却有浓厚的兴趣。因为我知道,中国同印度有千丝万缕的文化关系。要想把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学史搞清楚,不研究印度的东西是困难的。陈先生的课开扩了我的眼界,增强了我研究印度的兴趣,我学习梵文的愿望也更加迫切了。1935年我到了德国。德国对梵文的研究是颇有一点名气的,历史长,名人多,著作丰富,因此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外国许多梵文学者是德国培养出来的,连印度也不例外。我到了德国,人哥廷根大学,从瓦尔德施米特(Waldschmidt)教授学习梵文和巴利文。他给我出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关于印度古代俗语语法变化的,从此就打下了我研究佛教混合梵文的基础。苦干了五年,论文通过,口试及格。以后,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应召参军,他的前任西克(EmilSieg)教授年届八旬,早已退休,这时又出来担任教学工作。这位老人待人亲切和蔼,对于我这个异域的青年更是寄托着极大的希望。他再三敦促我跟他学习吐火罗文和吠陀。我今天在这方面的知识,都是他教导的结果。我毕生难忘我的德国老师们。在德国十年,我主要致力于语言的研究,对于印度古典文学很少涉猎。但是回国以后,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我喜欢的那一套印度古代语言,由于缺少起码的书刊资料,不管我多么不愿意,也只能束之高阁;研究工作无法进行。在科学研究方面,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现在干些什么呢?我徘徊,我迟疑,结果我就成了一个“杂家”。有什么饭,就吃什么饭;有多大碗,就吃多少饭。这就是我当时的指导思想。于是,我研究印度史,研究中印文化关系史,研究印度佛教史,翻译和研究梵文文学作品也成了我的主要工作。对于中印文化关系史的研究,我很早就有兴趣。在德国求学时期,遇到有关资料,我随手札记。回国以后,既然研究印度古代语言和吐火罗文有了困难,我就更加注意搜集中印文化关系史的资料,写过一些文章。五十年代中期以后,集成了一个集子,名之日《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八十年代初,我把这个集子进行了改编,把有关印度古代语言的,用德文、英文和汉文写成的论文,编成了一册,名之曰《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把原有的有关中印文化关系的文章和五十年代以后新写的与此有关的文章编在一起,名之曰《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1982年由三联书店出版。至于翻译,五十年代初,我翻译了一些近代德国作家的作品,其中有托马斯·曼的短篇小说等等。翻译最多的是安娜·西格斯的短篇小说,已经集成了一个集子《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从1957年起,我陆续翻译、出版了古典梵文名著《沙恭达罗》、《优哩婆湿》、《五卷书》、《十王小传》(选译)等等。从1973年起,翻译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这一部书在印度文学史上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南亚东南亚各国有很大影响。有很多印度各种语言和国外许多语言的译本。它对中国也有影响。蒙、藏和新疆地区,以及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都有罗摩的故事。《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也显然受了它的影响。但是却一直没有汉文译本。在过去,翻译这样一部规模巨大的史诗,对于我这个行政工作和社会活动都非常繁忙的人来说,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但是,当时所谓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我头上被戴上的那一大堆可怕的帽子,一顶也没有摘。我被命令到一座学生宿舍和系办公室合在一起的大楼里,去看守大门,传呼电话分发信件。后来不知怎样一来,我又成了教师,教一点英文。总之,我是靠边站,除了上面说的那些杂事之外,什么事情也不管。这真是一个难得的好时机,我从1973年起,用了五年的时间,终于把这部长达二百多万字的巨著译完。这使我感到十分欣慰。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罗摩衍那》第一册,到1984年完全出齐,共八巨册。与中印文化关系史有关的工作,我也做了一些。主要是同一些同志共同校注了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华书局于1985年出版。陕西人民出版社于同年出版了《(大唐西域记)今译》。同年,广西漓江出版社还出版了我翻译的《家庭中的泰戈尔》。现在正写一部《糖史》。吐火罗文的研究,由于缺少资料,已经中断了多年。1981年起又收拾起来。因为在1975年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了一批吐火罗文A(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残卷。我受新疆博物馆的委托解读这些残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进度比我预想的要快得多,从1982年起,我在国内外一些杂志上用汉文和英文发表了一些论文。将来准备把全部残卷整理成一部书出版。有人可能认为,搞一些枯燥的语法现象同艰深的宗教理论,会同文学翻译与创作有矛盾。也许是因为我在两方面都搞得不够深,我倒没有感到有什么矛盾,反而觉得有利于脑筋的休息。换一个工作,脑筋就好像刀子重新磨了一样,,顿时锋利好用。五六十年以来,我就是这样搞下来的。我不但翻译文学作品,自己也从事创作。少年时代大概也写过诗。从高中起就专写散文,迄今未断。已经出版了四个散文集:《天竺心影》,1980年,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朗润集》,198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季羡林选集》,1980年,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季羡林散文集》,198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五个集子《万泉集》也已出版。个人回忆录《留德十年》也在排印之中。从上面叙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我这一生是翻译与创作并举,语言、历史与文艺理论齐抓,对比较文学、民间文学等等也有浓厚的兴趣,是一个典型的地地道道的“杂家”。我原以为,我成为“杂
目录
目录
《季羡林散文集》自序
因梦集
《因梦集》自序
枸杞树
黄昏
回忆
寂寞
年
兔子
母与子
红
老人
夜来香开花的时候
去故国
——欧游散记之一
表的喜剧
——欧游散记之一
听诗
——欧游散记之一
寻梦
海棠花
Wala
忆章用
纪念一位德国学者西克灵教授
天丝心影
楔子
初抵德里
在德里大学和尼赫鲁大学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难忘的一家人
孟买,历史的见证
一个抱小孩子的印度人
佛教圣迹巡礼
回到历史中去
深夜来访的客人
海德拉巴
天雨曼陀罗
——记加尔各答
国际大学
别印度
朗润集
自序
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香橼
春满燕园
石林颂
西双版纳礼赞
马缨花
师生之间
黄色的军衣
那提心吊胆的一年
燕园盛夏
上海菜市场
访绍兴鲁迅故居
朵朵葵花向太阳
春归燕园
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
夹竹桃
一朵红色石竹花
重过仰光
在兄弟们中间
科纳克里的红豆
马里的芒果城
巴马科之夜
燕 南 集
《燕南集》序
忆日内瓦
歌唱塔什干
换了人间
——北戴河杂感
处处花开夹竹桃
五色梅
战斗吧,非洲!
野火
爽朗的笑声
春城忆广田
游天池
火焰山下
在敦煌
春色满寰中
登黄山记
西谛先生
《季羡林选集》跋
附《季羡林选集》前言
游唐大招提寺
清华颂
德国学习生活回忆
下瀛洲
富春江上
《还乡十记》小记
临清县招待所
——《还乡十记》之一
聊城师范学院
——《还乡十记》之一
五样松抒情
——《还乡十记》之一
我和济南
——怀鞠思敏先生
赞西安
观秦兵马俑
德里风光
别稻香楼
——怀念小泓
兰州颂
富春江边 瑶琳仙境
深圳掠影
星光的海洋
黎明前的北京
同声相求
——参加印度蚁埋国际诗歌节有感
一座精美绝伦的汉白玉雕像
——一个幻影
登蓬莱阁
海上世界
《季羡林散文集》后记
附录
文明人的公理
医学士
观剧
《季羡林散文集》自序
因梦集
《因梦集》自序
枸杞树
黄昏
回忆
寂寞
年
兔子
母与子
红
老人
夜来香开花的时候
去故国
——欧游散记之一
表的喜剧
——欧游散记之一
听诗
——欧游散记之一
寻梦
海棠花
Wala
忆章用
纪念一位德国学者西克灵教授
天丝心影
楔子
初抵德里
在德里大学和尼赫鲁大学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难忘的一家人
孟买,历史的见证
一个抱小孩子的印度人
佛教圣迹巡礼
回到历史中去
深夜来访的客人
海德拉巴
天雨曼陀罗
——记加尔各答
国际大学
别印度
朗润集
自序
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香橼
春满燕园
石林颂
西双版纳礼赞
马缨花
师生之间
黄色的军衣
那提心吊胆的一年
燕园盛夏
上海菜市场
访绍兴鲁迅故居
朵朵葵花向太阳
春归燕园
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
夹竹桃
一朵红色石竹花
重过仰光
在兄弟们中间
科纳克里的红豆
马里的芒果城
巴马科之夜
燕 南 集
《燕南集》序
忆日内瓦
歌唱塔什干
换了人间
——北戴河杂感
处处花开夹竹桃
五色梅
战斗吧,非洲!
野火
爽朗的笑声
春城忆广田
游天池
火焰山下
在敦煌
春色满寰中
登黄山记
西谛先生
《季羡林选集》跋
附《季羡林选集》前言
游唐大招提寺
清华颂
德国学习生活回忆
下瀛洲
富春江上
《还乡十记》小记
临清县招待所
——《还乡十记》之一
聊城师范学院
——《还乡十记》之一
五样松抒情
——《还乡十记》之一
我和济南
——怀鞠思敏先生
赞西安
观秦兵马俑
德里风光
别稻香楼
——怀念小泓
兰州颂
富春江边 瑶琳仙境
深圳掠影
星光的海洋
黎明前的北京
同声相求
——参加印度蚁埋国际诗歌节有感
一座精美绝伦的汉白玉雕像
——一个幻影
登蓬莱阁
海上世界
《季羡林散文集》后记
附录
文明人的公理
医学士
观剧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