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杨医亚针灸学

杨医亚针灸学

作者:杨医亚原著;李竹溪等整理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8-10-01

ISBN:9787506718288

定价:¥28.00

内容简介
  内容提要 本书作者是当代知名中医学家,早在40年代即任北京华北国医 学院教授、院长,当时被誉为北京“四小名医”之一。本书是作者从 事针灸临床近60年的经验总结,除介绍针术、灸术、经络、腧穴基 础外,主要是结合作者丰富的临床实践,详细介绍了针法、灸法的操 作方法,在临床中如何运用针灸辨证论治法则、处方原则、处方程 序、处方规律、补泻手法等,以及运用自己的临床经验,如何采取针 灸疗法治疗内、外、妇、产、儿、五官科疾病。
作者简介
  杨医亚简历杨医亚,1914年生,河南省温县人,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河北中医学院教授。1938年毕业于北京华北国医学院。在校学习期间受聘名医施今墨主办的《文医半月刊》任主编,并于1937年主办了《国医砥柱》月刊。毕业后于1939年在北京创办了中国国医专科函授学校及中国针灸研究所函授部学习班。1943年受聘于北京华北国医学院任教授,被誉为当时北京“四小名医”之一。1949年又被聘为该院院长。1951年受命带领部分在京中医到河北省卫生厅担任《河北卫生》编审工作。1952年任保定中医进修班主任,1953年调至石家庄筹建河北省中医进修学校,主持教务工作并任教。1958年调至河北中医学院任教,1959年调至河北中医研究院任编辑。1965年调至天津中医学院任教。1969年天津中医学院迁至石家庄,与河北医学院合并,改名为河北新医大学后,在该院中医系任教。1979年任该院科研处副处长、中医系教授。1983年成立河北中医学院后,调任该院中医基础教研组主任、教授,直至1988年退休。自1939年办函授以来,从事中医学教育工作近50年。此间除教学、科研外,还编著或主编教材、临床读物,修订、整理古典医书、近代名医名著、经验效方,医学工具书、类书、丛书等,共出版50余种,1540余万字。杨医亚先生担任的重要社会职务有: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一届理事、河北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卫生部高等医药院校医学专业教材编委、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北京光明中医学院顾问、河南张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河北省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主任、全国民间子午流注针灸联谊会名誉会长等40余个,为挖掘祖国医学遗产,振兴中医事业作出较大贡献。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针灸疗法的起源
    第二节 针灸疗法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 历代针灸名医及著作概述
    一、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二、秦汉时代(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元220~265~419~589年)
    四、隋唐时代(公元581~681~907年)
    五、两宋时代(公元960~1127~1279年)
    六、金元时代(公元1115~1234~1368年)
    七、明代(公元1368~1644年)
    八、清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公元1644~1948年)
    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第四节 针灸疗法在国际上的概况
    一、日本
    二、法国
    三、朝鲜
    四、俄罗斯等
    五、印度
    第五节 针灸疗法的特点
   第二章 针术
    第一节 什么叫针术
    第二节 针的构造
    第三节 针的种类
    第四节 针的各部名称
    第五节 针的长短与应用
    第六节 刺针的练习
    第七节 针的修理与保存
    第八节 针的消毒方法
    第九节 刺针时的态度
    第十节 刺针前注意事项
    第十一节 刺针时病人的体位
    第十二节 进针的方向
    第十三节 进针法
    第十四节 进针后的手法
    第十五节 刺针时的感觉
    第十六节 传导的手法
    第十七节 引起定向传导的五个条件和刺针产生的
    四种现象
    第十八节 感觉和疾病疗效的关系
    第十九节 针刺的深浅
    第二十节 针刺的禁忌
    第二十一节 出针注意事项
    第二十二节 出针的后遗感觉的处置
    第二十三节 出针后皮肤局部变色的处置
    第二十四节 针尖刺达骨节时的处置
    第二十五节 折针的处置
    第二十六节 晕针的处置
    第二十七节 滞针的处置
    第二十八节 弯针的处置
    第二十九节 血肿的处置
    第三十节 刺伤内脏的处理
    第三十一节 小儿针(皮肤针)
    附 太乙神针方
   第三章 灸术
    第一节 什么叫灸术
    第二节 灸的原料
    第三节 灸的种类
    第四节 灸的方式
    第五节 灸的作用
    第六节 艾炷的大小及壮数
    第七节 防止灸后化脓
    第八节 灸治的取穴
    第九节 熨引法
    第十节 灸法的种类
    一、普通灸法
    二、药物灸法
    三、隔蒜灸法
    四、黄蜡灸法
    五、附子饼灸法
    六、隔鼓饼与蛴螬灸法
    七、黄帝灸法
    八、扁鹊灸法
    九、窦材灸法
    十、灸膏盲法
    十一、灸一切冷气法
    十二、灸痔漏法
    十三、灸目疣法
    第十一节 灸法注意事项
    第十二节 灸的善后处理
   第四章 经络概述
    第一节 什么叫经络
    第二节 经络的作用
    第三节 经络的分类
    一、经脉
    二、络脉
    第四节 经络的循行(流注)
    一、十二经脉的循行顺序
    二、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
    三、十二经的循行部位
    第五节 十二经络的手足 脏腑 阴阳表里关系
    第六节 十二经的病候
   第五章 腧穴总论
    第一节 腧穴的重要性
    第二节 穴的定义
    第三节 腧穴的发展
    第四节 腧穴的命名
    第五节 穴的分布
    一、十四经穴的分布
    二、人身各部孔穴的分布
    三、改正孔穴的排列
    第六节 定穴法(取穴法)
    一、人体自然标准取穴法
    二、手指同身寸法
    三、骨度取穴法
    四、简便取穴法
    第七节 经穴位置的正确标准
    第八节 全身十二重要腧穴
    第九节 作用于人体的腧穴
    第十节 特效腧穴
   第六章 经穴各论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穴(11穴)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穴(20穴)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穴(45穴)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穴(21穴)
    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穴(9穴)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穴(19穴)
    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穴(67穴)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穴(27穴)
    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络经穴(9穴)
    第十节 手少阳三焦经穴(23穴)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穴(44穴)
    第十二节 足厥阴肝经穴(14穴)
    第十三节 任脉经穴(24穴)
    第十四节 督脉经穴(28穴)
    第十五节 带脉穴(3穴)
    第十六节 冲脉穴(11穴)
    第十七节 阳断脉穴(10穴)
    第十八节 阴断脉穴(2穴)
    第十九节 阳维脉穴16穴)
    第二十节 阴维脉穴(11穴)
    第二十一节 经穴异名
    一、同名经穴
    二、一穴二名之经穴
    三、一穴三名之经穴
    四、一穴四名之经穴
    五、一穴五名之经穴
    六、一穴六名之经穴
    七、一穴七名之经穴
    八、一穴八名之经穴
    九、一穴九名之经穴
    十、一穴十七名之经穴
    十一、一穴一十六名之经穴
   第七章 经外奇穴
    第一节 头面部(43穴)
    第二节 胸腹部(25穴)
    第三节 背脊部(34穴)
    第四节 上肢部(33穴)
    第五节 下肢部(30穴)
   第八章 治疗总论
    第一节 治疗法则
    一、辨证论治
    二、处方原则
    三、处方程序
    四、处方规律
    五、虚实补泻
    六、近代常用的刺激(补泻)手法
    第二节 疾病治疗
    一、内科病症
    二、妇科病症
    三、儿科病症
    四、外科病症
    五、五官科病症
   第九章 针灸歌诀
    一、四总穴歌
    二、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主治杂病歌
    三、百症赋
    四、席弘赋
    五、胜玉歌
    六、玉龙歌
    附一重要针灸法
    附二诸病主针穴
    附三针灸经穴图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