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类
-
申鉴(汉)荀悦撰;(明)黄省曾注暂缺简介...
-
孔子家语(春秋)孔丘撰;(魏)王肃注据明复宋刊本影印。
-
明夷待访录(明)黄宗羲原著;董金裕编撰《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分别附上了原典或原典精华,不只是强调原典的不可或废,更在于牵引有心的读者,循序渐进,自浅而深。明末大儒黄宗羲在国破家亡、饱受刺激之余,以其对于国家民族的关切之情,对于政治事务的明睿之智,发挥其政治理想,从思想的立场,检讨明代政制的是非,并上溯我国自三代以来的政治措施,完成《明夷待访录》一书。对于政教军经种种政治上的措施,不仅能提出他的思想理论,更能够指出实际推行时的应兴应革之道,不仅层面广泛,而且体用兼具,信为我国政治思想史上难得一见的较有系统的著作。《明夷待访录》书中所提到的一些政治上的实际措施,虽然到了今天,由于时代改变,形势不同,不一定能够适用,但是其中却还有很多值得我们今天作为参考的。尤其是在思想理论方面,黄宗羲在书中极为强调天下为公之义,更可以作为我们今天发展民主法治的基础。因此希望读者能透过对于本书的研读,了解黄宗羲的政治理想,更进一步地秉承其精神用心,对于国家的政治发展提供改革意见,寄于更多的关切,便我们的政治能够更为澄明,国家民族能够更为昌盛繁荣。
-
围炉夜话(清)王永彬著;李微注评寒夜围炉,田家妇子之乐也。顾篝灯坐对,或默默无一言,或嘻嘻然言非所宜言,皆无所谓乐,不将虚此良夜乎?余识字农人也。岁晚闲家人聚处,相与烧、煨山芋,心有所得,辄述诸口,命儿辈缮写存之,题日“围炉夜话”。但其中皆随得随录,语无论次且意浅辞芜,多非信心之论,特以课家人肖永夜耳,不足为外人道也。倘蒙有道君子惠而正之,则幸甚。
-
新语(汉)陆贾撰;庄大钧校点《新语》,西汉祟贾著。陆贾,楚人,为刘邦客,从刘邦打天下,有辩才,常使储候,汉高帝十一年,陆贾春高帝刘邦命使南越,说服南越王赵佗,使之附汉称臣,归拜太中大夫。汉惠帝时,高后用事,陆贾病免家居。高后时,右丞相陈平用陆贾之策,深结太尉周勃,以挫吕安刘。后诛诸吕,立文帝,陆贾起了不小作用。汉文帝元年,陆贾再次以太中大夫职使南越,令赵佗谢称帝犯汉之罪,长奉贡职。后以寿终。其所著《楚汉春秋》佚,有辑本;《新语》十二篇流传至今,有残缺,赋三篇早亡。《新语》作于汉高帝十一年陆南任太中大夫后,时常向高帝称说《诗》、《书》,并劝高帝重文治、行仁仪、法先圣、高帝遂令其作书言秦失天下而汉得之故及古时成败诸国事、陆贾乃粗述存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皆称好,左右呼万岁以庆贺,号其书为《新语》。《新语》的文学特色主要是:行文从容、整齐而气盛有力,富有节奏,多俪词韵语,多铺陈、夸饰、比喻笔法和形象描写以及构思精巧、表现细腻的段落,既对先秦诸子文风有所继承,又对其后汉赋创作风格有所启发。
-
孟子(战国)孟轲著;刘美嫦,杜玉俭译注《孟子》一书文学色彩浓厚,尤其是刻划孟子本人的心理很成功。孟子对自己的王政主张很自信,可当时的统治者并不买他的帐,认为他“迂远而阔于事情”。这样反倒让孟子更自信,更加轻视当时的当权者,按他自己的话说是“说大人则藐之”,齐王让他上朝廷,他推说有病,要等着齐王上门请教。滕国国君的兄弟来向他学习,他竟不理不睬。齐国权臣王驩与他一起出使,他竟然一路无话。孟子坚守理想主义,不向世俗低头的孤傲个性,书中表现得非常鲜明;他内心的苦恼,后世读者也感受得到。《孟子》一书的文学特色,往往与孟子独特的个性、心理有关。本书的注释、翻译主要依据朱嘉《孟子集注》和焦循《孟子正义》,也参考了时人的一些译注。孟子讲话喜用比喻,以今天的眼光看,有些逻辑上不连贯,翻译时只得硬译,有些需补充某些话语,若不补充,读者难以理解,补充太多又增加篇幅,笔者甚感为难。本书主要由杜玉俭进行注译,《告子》、《尽心》的某些章节,由刘美嫦参考时人译注译出。
-
近思录(南宋)朱熹,(南宋)吕祖谦撰;刘凤泉译注《近思录》是朱熹和吕祖谦为初学者把握北宋四子的思想理论而编辑的理学基础读本。《近思录》融汇北宋四子的理学思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各篇之间意脉清晰,弥补了各家各派散而难举的缺陷。书中先谈有关宇宙生成的本体论。卷首收录四子关于“道”为世界本体和“性”的本原的论述,高屋建瓴,纲举目张。次谈“格物致知”的方法论,为学要“尊德性而道问学”,读书须“致知而穷理”,由浅入深,示人门径。再谈立身处世的修养论。道德存养的功夫贯穿于知行之中,以存养为基础,推已及人,修身齐家则可以出仕,进而治国平天下,全面概括了儒家内圣外王的学说。最后谈教学,辨异端,明道统,在引导辨的基础上,推出了道德修养的理想境界——圣贤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