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科学的智慧:它与文化和宗教的关联

科学的智慧:它与文化和宗教的关联

作者:(澳)汉伯里·布朗(Robert Hanbury Brown)著;李醒民译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8-03-01

ISBN:9787538250848

定价:¥8.6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汉博里·布朗是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教授、天文学家。他的这本著作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改变世界;第二部分:解释世界;第三部分:科学的文化维度;第四部分:科学的宗教维度。全书共16万字,写的很简练。这本书我在80年代读过,不久前重新读了一遍,仍然觉得非常好。本书的最新版本是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是“新世纪万有文库”的一本,译者是李醒民。本书对于今天的中国人,重新提出了“什么是科学”的问题,全文书写凝练,视角到位。尽管是1998年新版本,但我觉得未引起足够的反响。全书的第一、二部分强调近代科学的两大特征,近代科学改变世界的能力,作者以历史的、科学家的眼光把近代科学的特征写得很通俗很好。后两部分讲的科学的文化维度、科学的宗教维度对于中国人而言比较新颖。它讲述了科学的功用性,物质生活的飞速发展为人类造福,从物质的丰富来理解科学。本书集成了希腊以来的科学传统,提出了新科学的宗旨是沟通了人与上帝的关系,提升了人的精神世界,正如培根所讲:“科学使我们离神近了一步”。这一点在以前往往被现代人所忽略了。布朗所言的科学的文化维度、宗教维度指的是什么呢?他认为,科学本来的意义具备为人类文明开创新文化新方式的功能,科学方式不是凭空而来的,科学提高人的智力,提高人的信念,科学应该与宗教达成一种和解。尽管以前是对立的,但最终应该是和解的。事实上,宗教与科学有过和解,12世纪,正统的基督教结合希腊科学创造了经验哲学。布朗认为,忽略科学所提供的世界的图像来建立宗教信仰是很难的,如创世学说,今天《圣经》上讲的只是隐喻,宗教应向科学妥协。但科学也应结合宗教,因为毕竟,它不提供人最根本的生活动力,如“人为什么活着”?布朗讲,文化维度揭示出科学的真正功能不在乎它对物质的改进,而是智慧的追求,由此引申到宗教维度,宗教、科学都需要向彼此妥协、认可。为了详述可能,布朗细数到科学的早期,牛顿、爱因斯坦从未想到科学会马上转变成物质,但他们的工作带有宗教的性质,整个宇宙的和谐本身就是值得景仰和崇敬的。爱因斯坦说过:宇宙间唯一不可理解的东西就是它是可理解的,如宇宙的有条不紊地运行。所以,爱因斯坦反对拟人化的宗教,但他不反对宗教本身。他还说,没有科学的宗教是虚弱的,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盲目的。我想,布朗的这部著作中,科学的智慧的维度,文化的宗教的维度对中国人来说是陌生的,往往我们只看到物质的一面,没有准确地看到它的本质,我想阅读本书是有好处的。
作者简介
暂缺《科学的智慧:它与文化和宗教的关联》作者简介
目录
什么是科学?
中文版序
序言
感谢
改变世界
早期对科学的态度
新眼不——科学作为进步的关键
科学的新工具和新方法
科学形成共同体
公众眼中的早期科学
利用科学的早期尝试
科学遇见工业,它看来是有用的
知识遇见力量——第一个基于科学的工业
科学成为职业
科学迅速增长
科学在工业找到赞助人
科学在政府找到赞助人
把科学等同于它的应用
解释世界
中世纪的世界模型
中世纪的模型被摧毁了——哥白尼革命
牛顿创造新的世界模型
力学哲学——笛卡儿革命
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思想
生命物质是由细胞构成的思想
认识热和能
以太观——力学哲学失败了
进化观——达尔文革命
世纪末
20世纪的科学——探索极大和极小
探索极小-原子的王国
量子论的思想——科学思想中的革命
互补性思想——观察者进入图像
偶然性代替确定性
还原论的失败——某些物不能得到部分
探索极大-对空间和时间的新认识
探索极大-星系的王国
在浑沌初开之时
科学的文化维度
我们的科学形象
更好地实际利用科学
为什么支持基础研究
我们将如何选择作什么基础研究
了解科学
科学的文化功能
科学的眼界
科学的价值
超越力学哲学
与不确定性共处
科学如同隐喻
智慧的追求
科学的宗教维度
科学和宗教的分离
需要使科学和宗教协调一致
科学和宗教的本性和功能
科学知识和神的启示
宗教信念和过时的科学
信念的启迪
参考书目选录
人名译名对照表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