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注册质量工程师手册

注册质量工程师手册

作者:(美)唐纳德·W.本堡(D.W.Benbow)等著;克劳士比中国学院,克劳士比管理顾问中心译;克劳士比学院.克劳士比管理顾问中心译

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06-01

ISBN:9787507415124

定价:¥12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它将美国的注册质量工程师考试的知识体系完整地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这本书的问世毫不为过,它代表了世界质量职业资格认证领域的最新成果。掌控中国企业界未来趋势的质量工程师们、更新知识体系,成败在此一举!让我们都来读读《注册质量工程师手册》这本书,看看她值不值得我们如此宠爱!本手册何以在美国常销不衰?因为它代表了国际质量界的最高权威,由全球最具权威性的质量机构ASQ编著;代表了国际上最前沿的质量成果,是全球唯一的ASQ指定的“注册质量工程师”考试教材;代表了国际质量工程师职业发展方面最完备的知识体系,是最全面、最系统的CQE知识体系全息记录。本书是ASQ多位顶尖质量专家的智慧结晶。美国CQE考试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60年代,ASQ就开始组织美国的注册质量工程师注册考试,获得了美国质量工程师们的热烈响应,至今已经有众多的美国优秀质量工程师获得了ASQ的认证,他们如今都活跃在美国各大公司的质量管理高级职位上,是美国质量界的中坚力量。
作者简介
暂缺《注册质量工程师手册》作者简介
目录
写在前面
序言
编著者致谢
图表目录
第一部分质量领导者
第1章质量领导
1. 1引言和范围
1. 2知识体系大纲
1. 3改进质量的管理系统
1. 3. 1方针展开
1. 3. 2目标设定
1. 3. 3策划和进度安排
1. 3. 4项目管理
1. 3. 5质量信息系统
1. 4领导原则和技巧
1. 4. 1开发. 建立和组织团队
1. 4. 2领导质量创新活动
1. 5促进原则和技巧
1. 5. 1团队环境中的促进者角色和责任
1. 5. 2意见处理和决策制订
1. 6本章总结
第2章质量管理
2. 1职业品行和ASQ职业道德守则
2. 1. 1引言和范围
2. 1. 2道德困境
2. 1. 3道德小结
2. 2培训
2. 2. 1引言和范围
2. 2. 2对培训知识的需要
2. 2. 3需要分析
2. 2. 4计划制订
2. 2. 5教材准备
2. 2. 6有效性测定
2. 2. 7培训小结
2. 3质量成本
2. 3. 1引言和范围
2. 3. 2质量经济学
2. 3. 3质量成本系统的目柝
2. 3. 4质量成本的管理
2. 3. 5质量成本类别
2. 3. 6实施
2. 3. 7质量成本资料搜集
2. 3. 8质量成本总结和分析
2. 3. 9质量成本报告
2. 3. 10使用质量成本
2. 3. 11质量改进和削减质量成本
2. 3. 12质量成本小结
2. 4质量哲学和方法
2.4. 1引言和范围
2. 4. 2质量的好处
2. 4. 3质量的历史
2.4. 4菲利浦·B·克劳士比 PhilipB. Crosby
2.4. 5W·爱德华兹·戴明 W.EdwardsDeming
2.4. 6乔治·D·爱德华兹 GeorgeD. Edwards
2.4. 7阿曼德·V·费根堡姆 AmandV. Feigenbaum
2.4. 8石川馨 KaoruIshikawa
2.4. 9约瑟夫·M·朱兰 JosephM. Juran
2.4. 10沃尔特·A·休哈特 WalterA. Shewhart
2. 4. 11田口玄一 GenichiTaguchi
2.4. 12质量的定义
2. 4. 13质量哲学和方法小结
2. 5顾客关系. 期望. 需要和满意
2.5. 1引言和范围
2. 5. 2知识体系大纲 第I节部分H小节
2. 5. 3顾客需要和期望
2. 5. 4质量功能展开 QFD
2. 5. 5顾客驱动的质量
2. 5. 6顾客关系. 期望. 需要和满意小结
2. 6供应商关系和管理方法论
2. 6. 1引言和范围
2. 6. 2采购标准和规范
2. 6. 3调查. 审核与检验
2. 6. 4供应商关系和管理方法论小结
2. 7本章总结
第二部分质量策划. 实施和控制
第3章质量体系建立. 实施和验证
3. 1引言和范围
3. 2知识体系大纲
3. 3质量体系的要素
3. 3. 1质量体系的文件管理
3. 4ANSI/ISO/ASQQ9000—2000
3. 5质量体系实施
3. 6国内和国际标准
3. 7质量审核
3. 7. 1审核目标
3. 7. 2质量审核的类型
3. 7. 3角色和责任
3. 7. 4策划和执行
3. 7. 5审核报告和跟踪审核
3. 8本章总结
第4章质量策划
4. 1引言和范围
4. 2知识体系大纲
4. 3战略质量策划
4.4战术质量策划
4. 5先期的质量策划原则
4. 5. 1第1阶段:计划和定义
4. 5. 2第2阶段:产品设计和开发
4. 5. 3第3阶段:过程设计和开发
4. 5. 4第4阶段:产品和过程确认
4. 6市场研究和质量工程
4. 7本章总结
第5章材料控制
5. 1引言和范围
5. 2知识体系大纲
5. 3分类管理
5. 4材料的标识
5. 4. 1标识的原则
5. 4. 2例行手续
5. 5保持产品的真实可靠性
5. 5. 1样品真实可靠性
5. 5. 2批次控制
5. 5. 3变更控制
5. 5. 4结构控制
5. 6可追溯性
5. 6. 1原理
5. 6. 2要考虑的因素
5. 7处置
5. 7. 1材料评审委员会
5. 7. 2产品召回
5. 8本章总结
第6章检验. 测试和接收抽样
6. 1引言和范围
6. 2知识体系大纲
6. 3检验
6. 3. 1检验的用途
6. 3. 2质量特性
6. 3. 3缺陷分类
6. 4抽样检验与百分之百检验
6. 4. 1检验员资格
6. 4. 2检验员培训
6. 4. 3检验绩效中的人为因素
6. 4. 4检验计划编制
6. 5试验
6. 5. 1非破坏检验 NDT 技术
6. 6接收抽样
6. 6. 1逐批保护与平均质量保护
6. 6. 2操作特性 OC 曲线
6. 6. 3计数接收抽样
6. 6. 4计数抽样方案的类型
6. 7ANSI/ASQCZ1. 4—1993
6. 7. 1检验水平
6. 8道奇·罗米格——抽样表
6. 9计量抽样方案
6. 10ANSI/ASQCZ1. 9—1993
6. 10. 1变异性未知——极差法
6. 10. 2变异性未知——标准偏差法
6. 11序贯抽样方案
6. 12连续抽样方案
6. 12. 1连续抽样方案的类型
6. 13计量抽样方案的其他方法
6. 13. 1标准偏差为已知时的计量方案
6. 13. 2给定a和B值时的样本大小
6. 14本章总结
第三部分技术系统
第7章测量系统
7. 1引言和范围
7. 2知识体系大纲
7. 3测量的来龙去脉
7. 4测量的标准
7. 5关于标准
7. 5. 1基本单位的定义
7. 5. 2物理制品
7. 5. 3书面标准
7. 6测量过程
7. 6. 1一般特性
7. 6. 2测量系统
7. 7测量的基本概念
7. 7. 1测量误差
7. 7. 2准确度
7. 7. 3精度
7. 7. 4灵敏度和可读性
7. 7. 5一致性
7. 7. 6对准确度和精度的需要
7. 7. 7重复性和再现性
7. 7. 8准确度的评估
7. 7. 9溯源性
7. 7. 10测量保证
7. 8校准
7. 8. 1校准控制系统
7. 9制造业中的尺寸测量和标准
7. 9. 1控制产品质量
7. 10尺寸测量
7. 10. 1测量标准
7. 11测量技术
7. 11. 1长度和角度测量
7. 12测量仪器的选择
7. 12. 1基本线性测量仪器
7. 12. 2角度测量仪器
7. 12. 3布局和定位装置
7. 12. 4量具
7. 12. 5千分表
7. 12. 6比较仪
7. 12. 7块规
7. 13表面质量测量
7. 13. 1表面的数值估算
7. 13. 2测量的触针系统
7. 14圆度的测量
7. 14. 1什么是“不圆度”
7. 14. 2测量方法
7. 15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
7. 15. 1零件对零件的偏差
7. 15. 2总偏差
7. 16尺寸和公差
7. 16. 1几何公差
7. 17坐标测量仪
7. 17. 1坐标测量仪的分类
7. 17. 2影响仪器性能的因素
7. 18本章总结
第8章可靠性和维修性工程
8. 1引言和范围
8. 2知识体系大纲
8. 3可靠性定义和估算
8. 4故障模式
8. 4. 1恒定故障率
8. 4. 2降低或提高故障率
8. 4. 3平均故障寿命和平均残余寿命
8. 5系统可靠性
8. 5. 1串联系统
8. 5. 2并联系统
8. 6可靠性故障分析和报告
8. 7潜在故障模式的识别
8. 7. 1环境压力屏蔽 ESS
8. 7. 2故障树分析 FTA
8. 8维修性
8. 9本章总结
第9章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
9. 1引言和范围
9. 2知识体系大纲
9. 3理解FMEA
9. 3. 1为FMEA选择标准
9. 3. 2策划FMEA
9. 3. 3单个责任点的建立
9. 3. 4FMEA团队成员
9. 3. 5FMEA的输入
9. 3. 6FMEA和其它质量工具
9. 3. 7FMEA的输出
9. 3. 8FMEA的基本步骤
9. 3. 9与各个潜在故障有关的风险的量化
9. 3. 10风险的组成
9. 3. 11根据风险序数 RPN 采取行动
9. 3. 12我们要对故障模式或其原因评分吗
9. 3. 13当质量工程师遇到FMEA
9. 3. 14FMEA设计和过程
9. 3. 15对采取纠正措施的最后说明
9. 3. 16评估危险程度
9. 3. 17使用FMEA要注意的一件事
9. 3. 18设计和处理FMEA的实例
9. 4本章总结
第四部分解决问题
第10章解决问题与质量改进
10. 1引言和范围
10. 2知识体系大纲
10. 3方法
10. 3. 1改善 Kaizen
10. 3. 2PDSA循环
10. 3. 3过程再造
10. 4解决问题的方法
10. 4. 1第1阶段:识别机会 问题识别
10. 4. 2第2阶段:分析当前的过程
10. 4. 3第3阶段:制定最佳解决方案 纠正
10. 4. 4第4阶段:实施变革
10. 4. 5第5阶段:研究结果
10. 4. 6第6阶段:将解决方案标准化 再发生控制
10. 4. 7第7阶段:计划将来 有效性评估
10. 5预防措施
10. 5. 1改进的机会
10. 5. 2培训
10. 5. 3防错
10. 5. 4验证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10. 6克服质量改进的障碍
10. 7本章总结
第11章传统的解决问题工具
11. 1引言和范围
11. 2知识体系大纲
11. 3理解图表工具
11. 3. 1流程图
11. 3. 2检查表
11. 3. 3直方图
11. 3. 4帕累托图
11. 3. 5因果图
11. 3. 6控制图
11. 3. 7连线图
11. 3. 8散布图
11. 4本章总结
第12章解决问题和质量改进——管理和策划工具
12. 1引言和范围
12. 2知识体系大纲
12. 3质量工具
12. 3. 1亲和图
12. 3. 2关联图 相关图
12. 3. 3树图
12. 3. 4过程决策程序图
12. 3. 5矩阵图
12. 3. 6优先顺序矩阵
12. 3. 7活动网络图法 活动网络图和箭条图
12. 3. 8过程示意图
12. 3. 9过程价值链 PVC 图
12. 3. 10标杆学习
12. 4本章总结
第五部分统计工具
第13章概率和统计学简介
13. 1引言和范围
13. 2知识体系大纲
13. 3描述性统计学——数据分析的图表方法
13. 3. 1频率分布图. 描点图和直方图
13. 3. 2累积频率分布
13. 3. 3干叶图. 百分比图和方框散点图
13. 4测量标度
13. 4. 1自动化测量
13. 4. 2数据类型
13. 4. 3数据准确度和真实可靠性
13. 4. 4数据编码
13. 4. 5正态概率曲线图
13. 4. 6威布尔曲线图
13. 5概率简介
13. 5. 1中心极限定理
13. 5. 2均值的抽样分布
13. 6概率分布
13. 6. 1离散型分布
13. 6. 2连续变量的分布
13. 7本章总结
第14章统计判定
14. 1引言和范围
14. 2知识体系大纲
14. 3点估计和置信区间
14. 3. 1假设和稳健性
14. 4统计容许区间
14. 5假设检验
14. 6方差分析 ANOVA
14. 6. 1单因子方差分析
14. 6. 2双因子方差分析
14. 6. 3枚举研究
14. 6. 4分析研究
14. 6. 5统计显著性与实际显著性
14. 7为变量间关系建立模型
14. 7. 1线性回归
14. 7. 2多元线性回归
14. 7. 3回归和相关推论
14. 8错误类型和功效
14. 8. 1操作特性 OC 曲线
14. 9本章总结
第15章试验设计
15. 1引言和范围
15. 2知识体系大纲
15. 3预先考虑
15. 3. 1变异性问题:如何降低噪音
15. 3. 2稀缺资源问题:最大限度地利用资金
15. 3. 3管理支持问题
15. 4试验策略
15. 5第一阶段:过程分析
15. 5. 1选择要研究哪些因子
15. 5. 2选择响应
15. 5. 3决定是否汇总计算原始响应
15. 5. 4确定试验是否应该分块试验
15. 5. 5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模型
15. 6第二阶段:选择设计方案
15. 6. 1设计特性
15. 6. 2设计类型
15. 7第三阶段:完成试验
15. 8第四阶段:分析试验数据
15. 8. 1系数和方差分析表
15. 8. 2简化模型的优点
15. 9第五阶段:得出结论
15. 9. 1对比
15. 9. 2预测
15. 9. 3评价影响
15. 9. 4建立一个损失函数 效用函数
15. 9. 5使用损失函数和模型进行最优化
15. 10第六阶段:跟踪和下一步计划
15. 10. 1验证研究
15. 11设计分类
15. 11. 1单因子设计
15. 11. 2多因子设计
15. 11. 3主影响
15. 12本章总结
第16章统计过程控制
16. 1引言和范围
16. 2知识体系大纲
16. 3管理者的角色和职责
16. 3. 1过程分析
16. 4控制图的基本原理通论
16. 4. 1决策准备
16. 4. 2变量控制图
16. 4. 3属性控制图
16.4. 4过程能力指数
16. 4. 5过程绩效指数
16. 5本章总结
第17章六西格玛的实施
17. 1六西格玛需求评估
17. 2作为经营战略的六西格玛
17. 3实施六西格玛
17. 3. 1选择1:实施六西格玛项目或创新活动
17. 3. 2选择2:创建一个六西格玛基本结构
17. 4六西格玛度量
17. 5维持和沟通变革
17. 6本章总结
第六部分附录
附录1:美国质量协会职业道德守则
附录2:ASQ—CQE知识体系大纲
附录3:马尔科姆·鲍德里奇国家质量奖
附录4:ANSI/ISO/ASQQ9000系列标准
附录5:控制界限公式
附录6:控制图常数
附录7:至少99%总体的统计公差因子 “K——值”
附录8:标准正态分布
附录9:选定Z值右侧标准正态曲线下的面积
附录10:F分布F. 90
附录11:F分布F. 95
附录12:F分布F. 99
附录13:二项分布
附录14:X分布
附录15:指数分布
附录16:泊松分布
附录17:中位数层号
附录18:正态分数
附录19:t分布值
附录20:精选国家和国际质量体系标准
附录21:参考读物
克劳士比中国学院
后记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