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移民上海:52人的口述实录

移民上海:52人的口述实录

作者:陈映芳编;姚松鑫,张浩摄影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03-01

ISBN:9787806684191

定价:¥26.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前言:关于这次调查“到上海去,到上海去!”今天,“上海”已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好去处,“去上海赚钱”、“去上海生活”成了时髦的话题。而上海、上海人也在试着习惯从四面八方蜂涌而来的“外来人口”、“新移民”们。的确,“上海”的迅速变化,可以被视作为一种奇迹。然而对于身处其中的社会学研究者来说,城市发展的这样的“奇迹”却是一种挑战,说实话它带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无奈、是难于言表的遗憾:我们的学界,由于研究力量、研究条件、特别是学术准备的不足,或干脆是由于种种学术理念、研究志向的问题,对这样生动的社会生活、这样急剧的社会变动,是那么的缺少回应。也许正是出于这种无奈感,在教学中,我尝试着鼓励同学们尽可能进入社会深处,去探索那些自己及一般社会成员真正关心的事,学会自己去寻找、探索真正的问题。这正是我组织学生从事深度访谈的初衷。之所以尝试着把新移民作为让学生了解上海社会的一个切入点,一方面,大量外来人员进入上海,这本身是近年来上海这个城市社会变迁的最深刻的内容之一。另一方面,对于非上海籍的学生来说,追踪新移民的生活史,正好可以让他们有一个接近上海的特殊角度。而对于那些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籍学生来说,对新移民的了解,客观上可以帮助他们将自己熟悉的城市对象化。“上海新移民”,在我们的生活中,以及在许多媒体报导和文学作品中,早已不是个新鲜的话题。但它一直还没有正式进入我们的社会科学的话语系统。在大量的“研究课题”及其调查报告、学术论文中,这个社会群体多被划入“外来流动人口”、“民工”或“外来投资者”、“外来人才”之类,有关他们的问题被设置在“人力资源开发”、“城市化”及“城市发展规划”等宏观的叙事框架中。在一些政府部门挂着的相关机构的牌子上,他们甚至被简略地称为“外口”(“外来人口”的简称)。相对于这些,在这里,我所以采用“新移民”概念,理由很简单:社会学还需要关注人,人的状况、行为等等。这些人从别的地方移居到上海,在这个城市中工作、生活,且多有在上海长期居住的意向,采用“新移民”概念只是对一种既存事实的认定,“移民”在这儿是个社会性的概念而非法律上的身份标志。至于在上海多长时间才可算“新移民”,虽然有的调查机构(如盖洛普公司)认定在一个地方居住半年以上即可算移民,但出于对新移民生活史的调查需要,我希望同学们能找到那些移居上海时间稍长的人去了解。不过后来并没有对时间作明确的规定,事实上有个别同学的采访对象只有几个月的移居史。请读片断:人物一:王锦秀(Janet)自述我是王锦秀,你可以叫我Janet。我出生在江苏的一个小农村,小的时候因为父母的生意不错,我们就搬到小城市来了,我父母现在还在那里。这个小城市在江苏的北面,到南京只需五个小时。这些年来,我家算是幸福的,但是,我还不想回家,因为习惯上海的生活了。我晚上在交通大学读英语,一方面因为我真有兴趣,另一方面因为这几年来,如果要想做好生意,会不会讲英语很重要。我没有很稳定的工作,我把读英语当成我的重点,只是想努力提高我的英语能力。现在我给两位朋友帮忙,一位有衣服店,我帮她卖;另外一位有小餐厅,我给她们做饭。有时候我也帮我父亲做生意,以后我希望找跟房地产有关系的事来做。对我来说,来上海的原因就是要做生意。改革开放以后,我父亲每个月来上海一次。所以说,虽然我父母没有完全同意我搬到上海,但他们尊重我的选择。我弟弟也在上海读过书,但毕业后就回去了。他现在有不错的工作,结婚了,刚刚有了小孩子。搬到上海的时候我先跟我的伯母住在一起,但是现在我一个人住。不过在她家附近。我的房租是一个月500元,虽然不太贵,但一个人住,很自由。付过房租后,我只需500元左右的生活费就差不多了。来上海已经七年了,上海话讲得可以了,一般来说本地人很少看不起我。但我不太喜欢讲上海话,可是为了生活和工作,我也愿意讲。你可能不知道,本地人平常是看不起外地人的,尤其是瞧不起从乡下来的,但是有能力的外地人在上海现在有好多。上海人总是觉得自己比我们聪明,也许这是真的,因为他们的钱多了,自然机会和关系也就多了。七年前来上海,的确是一个好的选择。我没有考虑很久,大家都知道这里的机会多。因为我来过上海几次,对上海已经很熟悉了,所以做这样的决定并不难。因为在老家,我有一种被限制的感觉。我一年回一次家,朋友都问为什么还没结婚,她们不明白我是怎么了,因为她们都已经结婚生子了。但是,现在我觉得我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反倒觉得老家的朋友为了快结婚,随便选一位男的,很不能接受。找爱人的话,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可以。如果有机会找一个外国人,尤其是英国来的,我会更有兴趣。我认识一位,是在网上认识的。我在网上碰到很多外国人,但他是最好的。我希望有机会可以去英国,我不是说上海不够好,但是我觉得自己在外国发展会更好,我父母一定会同意让我去外国。我很久以前就已经开始决定自己做什么了,我们外地人和本地人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我们要比他们独立得多。这七年来我改变了很多,但是我不是很满意。我发现学习很重要,所以现在我得赶快读英语。这一代如果不会讲英语能干嘛?尽管我对上海已经很熟悉了,但我还常常不相信上海人。你知道吗?你也应该小心,上海人太多,坏人也很多。这是我的手机号码,如果你还有问题的话你可以打电话给我。
作者简介
暂缺《移民上海:52人的口述实录》作者简介
目录
    1.等待机会——网络开发公司技术员/闵思卿
   2.“上海还不够大气”——高中语文教师/茅一文
   3.令人吃惊的上海:盗版碟与不等价的啤酒
     ——一个加拿大人的思索/丁晓丹
   4.还是最喜欢上海——经营“百乐门”的台湾人
   5.在上海寻梦——三个不同的女性/司马德明(加拿大)
   6.在上海寻找“中国”——杂志社的日本女编辑/王磊
   7.想趁年轻的时候到处看看——来自美国的英语老师/徐佩璐
   8.趁着年轻多赚点钱——开麻辣烫店的四川两姐妹/张瑶瑶
   9.“已经把上海当作我的家乡”——美容店的女老板/王思彬
   10.在艰难中生存——四川女裁缝/徐琤
   11.在上海,重要的是调整心态——管车棚的阿姨/江芊亿
   12.来上海,她为什么选择“国企”——上海某造船厂副科长/张瑞珏
   13.曾经认为上海是人间天堂——科技工作者/姚刚
   14.“高收入不能使我融入上海”——网络技术部的经理/沈丹
   15.耐得住寂寞的人——医科大学的研究员/刘珊
   16.“今年过年,我准备回家”——发廊服务员/安钊
   17.“争取做个准上海人”——一个钟点工/金晓明
   18.被人瞧不起的滋味——三个安徽女工的诉说/陈媛媛
   20.归于平淡——上海的吉隆坡媳妇/焦晓虹
   21.重回上海——来自台北的“上海人”/刘珊
   22.“自信了,我便会成功”——销售工程师/王维睿
   23.“上海的环境让我有冒险的乐趣”——年轻女职员/周波
   24.“《上海滩》,让我心神向往”——旅运公司职员/祁敏
   25.有机会的话,我会去北京闯一下——计算机基础工作者的拼搏/朱建华
   26.干体力活不如学一门手艺——面包师傅/黄勇
   27.无论如何也要试试,做了总还有希望/邵蕴绮
   28.在上海,只要努力就能赚到钱——一个厨师长/陆莉萍
   29.期盼与无奈——“小宁波”的人生经历/王磊
   30.一样的梦想,别样的生活——两个年轻女性的故事/武氏芳草
   33.来上海的理由:为了孩子——租书店老板/丛瑛琪
   32.行走于两岸之间——经营建材生意的台北人/周明杰
   33.在城市,阶层比出生地更重要——一名公司行政人员/杨坤
   34.“我离小资不远了”——一位英语老师/张懿
   35.奋斗、创业、安家——访汽车装潢公司老板/吴盈盈
   36.“目前最想的就是买一套房子”——黄河水泥店的女老板和她的一家子/周燕
   37.“上海这个地方可不是好混的”——一个个体经营户/朱娟娟
   38.城市的“游客”——食堂里的拉面师/马清
   39.一个外来打工者/唐贵芬
   40.已经度过了最后的“适应期”——一个护理工/姜艳
   41.“我是为了逃避计划生育来上海的”——一个水果摊主/李小瑾
   42.老了还是想回农村——煎饼摊的女摊主/王俊
   43.肯吃苦,就能生存——小卖部售货员/何威
   44.艰难生存——一个工人的独白/王磊
   45.体验城市生活——红木家具店的门市部经理/张志芳
   46.工资比老婆少——一个警察的内心话/季焱
   47.希望女儿做个上海人——小百货店女老板/尹雯静
   48.平淡中的心满意足——一个兼做废品回收的保姆/袁瑾琦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