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类
-
凡-高(意)恩里卡·克里斯皮诺凡·高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20世纪的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在三十七年短暂生命里的后十年,他创作了两千余幅画作。《凡·高/艺术人生系列》梳理了凡·高不顺遂的一生和他的创作经历,展现了他对艺术的真诚和在绘画领域不断探索的精神,再现了他在色彩与笔调的汇集中热情洋溢的创作激情和多彩的内心世界,从而让我们感受凡·高璀璨而耀眼的一生。
-
我的奋斗富兰克林《我的奋斗:富兰克林自传》是美利坚合众国开国元勋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他以朴素、平淡的语言,讲述了自己如何从一个贫穷的孩子成长为一个令人敬仰的成功人士的故事。整部自传既无哗众取宠之状,也无盛气凌人之势,在通俗易懂的叙述中不仅有睿智和哲理的火花。 书中包含了人生奋斗与成功的真知灼见,以及诸种善与美的道德真谛,被公认为改变无数人命运的美国精神读本。
-
四个中国人萧璇,杨宇菲,杨静,雷建军《四个中国人(3)》记录了现代音乐人苏阳有过交集的四位中国传统音乐(花儿、陕北说书、秦腔、皮影)艺人,关注他们在社会变革背景下的手艺、音乐技能和人物命运,读者追随四位黄河边的艺人,以此探寻传统音乐之河流经21世纪的艺术生态和未来民族音乐走向。
-
中国帝王孝纪王建钧孝,作为人类社会中永恒的主题,为历朝历代、各地人民出自内心地奉行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与历代朝廷强调及高当权者提倡也大有关系。《中国帝王孝纪》编者王建钧寻求中国历史上以帝王为代表的孝文化发展路径以及他们为推动这个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并以此为基点,找出“巍巍中华史,一部孝道史”的历史定论的佐证。
-
安德鲁 卡内基自传(美)安德鲁·卡内基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1835年11月25日—1919年8月11日),20世纪初的世界钢铁大王、20世纪首富。卡内基生于苏格兰,父亲是纺织工人,因生活太过艰难,12岁随家人移居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阿勒格尼。卡内基13岁时在纺织厂里当小帮工,一星期赚1.2美元,16岁时是一名电报传递员,每月工资25美元,有空还勤读莎士比亚作品。闲暇时,卡内基喜欢阅读,这个习惯主要归功于詹姆斯安德森(James Anderson)上校的启发。美国内战前,他和一款卧铺车的发明者伍德罗夫(Woodruff)合伙经营,事业投资获得了巨大成功,卡内基和伍德罗夫得到了十分可观的利润。日后卡内基通过投资,进一步增加了自己的财富。1881年,卡内基与弟弟汤姆一起成立了卡内基兄弟公司,其钢铁产量占美国的1/37。1886年10月,汤姆去世,几天后,卡内基的母亲因肺炎离开人间。1889年,卡内基的助手琼斯厂长因为一场意外而死亡,卡内基接连遭到沉重的打击。1892年,卡内基的公司合并为卡内基钢铁公司。1892年,在宾夕法尼亚州霍姆斯特德,安德鲁卡内基打算降低工资,此举引发工人罢工,卡内基的助手福里克采取了极端的措施,用一道带铁丝网的栅栏挡住了工人们进入工厂的道路,7月1日,他关闭了在移民区的工厂。*终是州长出动了8000名民兵,用枪镇压了这次工人运动,造成几十人伤亡,工会领导人乔治迪波特被捕,被指控犯有谋杀罪。当时卡内基在苏格兰度假。这起事件的根源其实是安德鲁卡内基借助工会的力量,逼迫竞争对手给予工人一样的工资,以此提高竞争对手的成本,等到竞争对手纷纷倒台后,工会反而成为沉重的负担。1900年他在《财富的福音》一书中宣布:“我不再努力挣更多的财富。”卡内基在商业人生中相信社会达尔文主义,在“财富的福音”演讲中大谈财富是社会文明的根本,竞争决定了只有少数人才能成为富人,而大多数人只能依附于富人而生活。但他又补充了一条,宣称富人有责任用他们手里的钱来让整个社会受益。28岁开始,他用全部资产成立了吉斯通桥梁工程公司(Keystone Bridge Works),致力于钢铁生产行业,成为美国的钢铁业大王。平炉炼钢法刚发明时,卡内基就花费数百万美元在霍姆斯特德新建厂房,添加新设备,生产的钢因此增加60%。此后他还收购了一家石油公司、一条铁路,并购买了大量的汽船。到了1880年,卡内基钢铁已成为全世界*大的生铁和焦炭制造者,每天大约能生产2000吨生铁。1888年卡内基收购了竞争对手霍姆斯特德钢铁公司(Homestead Steel Works)。1901年,他以2.5亿美元的价格卖掉了卡内基钢铁公司,当时卡内基钢铁公司生产的钢铁已经占全美钢铁销售总量的25%。在事业高峰期时,卡内基是世界第二富豪,今天他更被视为人类近代历史上第二富豪,仅次于与他同时代的洛克菲勒。卡内基本人是一名慈善家,1911年,卡内基以1.5亿美元创立“纽约卡内基基金会”,奠定了现代慈善事业的基础。卡内基在事业有成之后,仍记得当年在匹兹堡工作时,每周六下午热切等着去图书馆的心情,以及图书馆藏书带给他的快乐与满足。1881年,他捐资建立了第1座图书馆,之后的16年内,他一共捐资1200万美元,创办了2811座图书馆,在其他国家——如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也都有他捐建的图书馆。卡内基说道:“当你为社区兴建图书馆,就像为一个沙漠引进一条永不枯竭的溪流。”他购买大量土地辟为国家公园,又在匹兹堡创办了卡内基大学。卡内基的工人对他散尽家财的义举并不欢迎,因为他们只有每天2美元50美分的工资,没有福利,没有退休金,只有每周7天、每天12小时的工作。到1919年去世前,卡内基一共捐出3.5亿美元。卡内基认为财富不应当传给自己的后代,临终前留下遗言,要把剩余的3000万美元全部捐出。他有一句名言:“一个人死的时候如果拥有巨额财富,那就是一种耻辱。”卡内基的慈善行为引得同时代的富人纷纷效仿,这个惯例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
伊萨多拉 邓肯自传(美)伊萨多拉·邓肯伊萨多拉邓肯,美国舞蹈家,现代舞创始人,世界上DY位披头赤脚在舞台上进行表演的艺术家。邓肯原名安琪拉伊萨多拉邓肯(Angela Isadora Duncan),她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市,父亲约瑟夫查尔斯邓肯(Joseph Charles Duncan)是银行家、矿主和艺术鉴赏家;母亲玛丽伊萨多拉格雷(Mary Isadora Gray)是钢琴教师。邓肯是4个孩子中的老幺;两个哥哥分别是奥古斯丁邓肯和雷蒙德邓肯;姐姐伊丽莎白邓肯,也是位舞蹈家,一生跟着邓肯创办舞蹈学校并兼做教师。邓肯婴儿期,父亲破产。父母离异后,随做家庭音乐教师和为人做零活的母亲生活,她虽家境贫寒,可从小便展现出了对舞蹈的热爱和天分,但一直没有受过正规舞蹈教育,她曾有机会学习芭蕾舞,但只上了三课,便由于忍受不了死板严格的程式化教学而拒绝继续学习。她完全依靠自学,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从绘画、诗歌、音乐、雕塑、建筑等各种艺术中吸取营养,将解释性舞蹈提高到了创造性舞蹈的艺术地位,她主张舞蹈应建立在自然的节奏和动作上,以本能的舞蹈节奏为出发点去诠释音乐。她的舞蹈动作已经从人为的技术性限制中解放出来,摆脱了对辉煌而空洞的动作技巧的依赖,变得完全自由、随兴而发,并且经常进行即兴创作,她曾经这样评价舞蹈:“舞蹈是一种伟大的原始艺术,是一种能唤醒其他艺术的艺术。”邓肯坚持认为舞蹈艺术来源于自然人体动作的原动力、来自大自然的波浪运动:海、风、地球的运动永远处在同一的持久的和谐之中。她认为在自然中寻找zui美的形体并发现能表现这些形体内在精神的动作,就是舞蹈的任务。她的美学思想可以归结为一句话:美即自然。邓肯认为芭蕾规范违反万有引力定律和个人的自然意志,它的每一种姿势都是一种终止,没有一种动作、姿态或节奏是连续的或可以发展的。她为使现代舞发展成一种重要的舞蹈艺术铺平了道路。她的著作有《伊萨多拉邓肯自传》和《论舞蹈艺术》。她的舞蹈艺术的确对当时许多艺术领域产生了影响——雕塑家为她塑像、画家为她作画、作曲家为她作曲、诗人为她作诗,她成了欧洲当时的明星。她在舞蹈上的创新zui初并没有在美国受到重视,1897年,她去了英国、法国,在那里,她的舞蹈艺术受到了欧洲DY流诗人、画家、音乐家、雕塑家等艺术家的重视,她先后在欧洲各地旅行,在布达佩斯的表演首先引起了轰动,并逐渐开始成为欧洲著名的舞蹈家,她访问欧洲各地的博物馆,在意大利和雅典拜访希腊罗马的古代艺术,从中汲取艺术上的营养,她的舞蹈迅速风靡欧洲,她在欧洲各地创办了舞蹈学校,致力于培养年轻的自由技巧舞蹈演员。她在访问俄罗斯的时候,曾经对请愿工人被枪杀感到震惊。1920年,受新成立的苏联之邀,邓肯在莫斯科创办了舞蹈学校,并将《国际歌》改编成了舞蹈,免费教育孩子,后来她还加入了苏联国籍。其后,为了给学校筹集经费,邓肯又回到美国进行演出,一度受到当时反共情绪强烈的美国的层层阻挠,但是观众对她的舞蹈却有着热烈的反应,她曾经在波士顿的舞台上面一边挥舞着红色的围巾,一边裸露着胸部,嘴里呐喊着“这是红色,我也是红色的,这是生命与活力的颜色”,并因此被市长以“有伤风化”的名义禁演。邓肯一生蔑视各种传统的道德和“风化”,邓肯认为一切艺术的使命在于表现人类zui崇高、zui美好的理想。舞蹈家的天职就是表现艺术中zui有道德、zui健全、zui美的事物。邓肯早期的舞蹈大多表现生之欢乐,抒情题材的作品较多。1913年以后,她的创作转向悲壮的、英雄的题材——贝多芬、瓦格纳、柴科夫斯基的音乐。这其中有她创作和表演的的作品《马赛曲》《斯拉夫进行曲》《国际歌》《第六交响曲》等。邓肯反对婚姻制度,她曾经先后与英国演员和剧场设计师克雷格、英国百万富翁罗恩格林同居,zui后与苏联诗人叶赛宁结婚又离异。她和克雷格生有一女,和辛格生有一子,后来,这两个孩子和保姆乘坐的车抛了锚,司机下车去修理发动机引擎,但他并没有刹车。车突然重新启动时,直接冲过河岸掉进了塞纳河,两个孩子和保姆都溺水而死。邓肯悲痛欲绝,很长一段时期,她觉得自己不会再跳舞了。1927年,邓肯在法国的尼斯和朋友聚会之后,她的长围巾脱落,被汽车轮绞住,尽管汽车立即停住,但她还是因颈骨骨折而当场身亡。在邓肯的葬礼上,棺木上覆盖着她表演《葬礼进行曲》时所穿的紫色斗篷、一面美国国旗和一束大红唐菖蒲花,红色缎带上写着“俄罗斯人民永远悼念你”。火化后,她的骨灰和她的孩子们一起被安葬在了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的壁龛中。
-
托马斯 爱迪生传弗朗西斯·亚瑟·琼斯弗朗西斯 亚瑟 琼斯(Francis Arthur Jones,1871—1939),英国作家、记者。曾多次采访世界级大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并成为爱迪生的朋友,后爱迪生授权他为自己传记作家之一。
-
沃尔特 惠特曼传布利斯·佩里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年5月31日-1892年3月26日),出生于纽约州长岛,美国 诗人、人文主义者。南北战争期间,惠特曼作为一个坚定的民主战士,显示了他的深刻的人道主义本色。布利斯·佩里的《沃尔特·惠特曼传》精彩地讲述了他的传奇人生。
-
世纪回眸石毓澍《世纪回眸:石毓澎自传》以详尽的史料、生动的笔触,记述了石毓澍丰富的人生经历、深邃的思想理念、事业成就,展现了他在医学领域精益求精,在人生逆境中执着坚守,为中国医疗事业倾情奉献的崇高风范,宇里行问流露出他对祖国的浓浓深情。
-
探索与感悟安大钧安大钧老师的一生是探索的一生,《探索与感悟:我的人生片段》分别从他担任雁北日报社主编8年、大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10年、退而未休7年三个部分,对他一生进行了梳理。内容细致入微,文字生动活泼,体例创新独特。聆听安老对人生的解读、对历史文化的阐述、对人大理论的真知灼见,亲炙那份穿越岁月沧桑而俯视世间的智慧与平和,我们如沐春风。《探索与感悟:我的人生片段》具有很大的出版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