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史、杂史类
-
桯史默记(宋)岳珂,王铚 撰,黄益元,孔一 校点《桯史默记》收录了《桯史》、《默记》两部古代笔记小说。《桯史》是岳珂日积月累写成的关于两宋朝野见闻的史料笔记。全书共一百四十条,涉及两宋朝政得失、南渡佚事、贤达诗文、世俗谑语、图谶神怪等等。《默记》所录,大都为五代末及北宋时期朝野杂事。作者王桎于掌故颇为熟悉,所录多有据可信,且其中有他书罕及之内容。
-
日知录日知录之馀(清)顾炎武 撰《日知录 日知录之馀(套装共2册)》包括:《日知录》《日知录之馀》。《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杂记体著作。内容宏富,贯通古今。有条目一千余条,其内容大体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本书是作者花费毕生精力而精心结撰之作,自视为名山事业。本书对后世影响巨大,尤其是它的实证研究方法和态度,对清代学风起到了导乎先路的作用。《日知录之馀》:顾炎武去世后,所撰《日知录》三十二卷即由弟子潘耒整理刊刻于闽。而《日知录之馀》四卷,溢出于《日知录》之外,流传甚稀,学界罕见。当是潘耒整理顾炎武遗稿,刊刻日知录后,没有收录的残存稿件,有好事者不忍心其泯灭,遂收拾遗存,编成四卷,行之于世。内容涉及书法、历代禁止之事、徙民、国史律令等方面,虽大多抄录史传各书编辑而成,然广博该洽,识见高妙,体现了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是研究顾炎武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
-
城南书院志.校经书院志略(清)余正焕,(清)左辅 撰余正焕、左辅、张亨嘉编撰,邓洪波、梁洋、马友斌校注的《城南书院志校经书院志略(湖湘文库)》不分卷,但分经史子集四部,著录院藏之书403部,计3714本,凡10550卷。书名之下,各记作者、版本、卷数、函数等内容。《条款》六则,皆图书保管,借阅等具体规定,体现当年图书馆事业的管理水平。
-
唐书兵志笺正精唐长孺 著唐长孺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古代史分期魏晋封建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一生治学谨严,论著宏富。《唐书兵志笺正(外2种)》为《唐长孺文集》之一种,本册收入唐先生上世纪50年代出版的两部名作《唐书兵志笺正》与《三至六世纪江南大土所有制的发展》,另外收入了唐先生多年讲授、曾内部刊印的《魏晋南北朝史籍举要》。
-
太平广记《国学典藏书系》丛书编委会 主编《太平广记》是宋代人编的一部大书,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叫做《太平广记》。书中收录最多的是小说,可以说是一部宋代之前的小说总集。
-
史苑传薪录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暂缺简介...
-
惜馀春铁事、扬州访旧录杜召棠 著《惜馀春轶事》和《扬州访旧录》是民国年间扬州著名文化学者杜召棠介绍家乡文史掌故的怀旧之作。杜召棠(1891年—1983),原名发恩,字鎏辉,笔名负翁、扬州小杜,扬州人。工诗文,尤精于制联,为近代扬州著名诗社“冶春后社”和“竹西后社”成员。1949年后旅居台湾,从事文学创作。著有《蜗涎集》《负翁联话》《负翁诗存》等。《扬州访旧录》则是作者在扬州访求古迹、搜讨遗闻、考证故实的记载,原稿篇首标有“第一卷新城”字样,表明作者原先是拟按地域多卷来构思本书的,后来因区读另一扬州文化学者董玉书的《芜城怀旧录》,有不谋而合之感,遂放弃了原定写作计划,因此读者看到的只是这一卷两万余字的未完稿。而其中内容仍然十分丰富,举凡扬州新城的街巷变迁、风俗掌故、人物事迹,都有较详细的描述,足资参考。
-
战国策(西汉)刘向编;宋韬译注《战国策》简称《国策》。相传原系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等不同名称。这部书主要记载当时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它反映了战国时期各个国家、各个集团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文字生动流畅,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材料。《战国策》是彪炳千秋、影响深远的一部谋略宝典、论辩宝典、文学宝典,它记录了波澜壮阔、活跃自由的战国时代的谋臣策士们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的谋略权术和词锋潜厉、汪洋瓷肆的雄辩口才,是当时的英雄才俊们制不定期各项事业战略策略、用言辞游说政要辩驳对手的真实记录和生动写照。其中众多的游说辞、论辩辞文采与义理都堪称绝唱、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千百年来,《战国策》被广泛运用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公关等领域,极富成效,极享盛誉。《战国策》和《鬼谷子》同是纵横家一派的名著,但《鬼谷子》多是精要的哲学话语和抽象的原则,晦涩艰深,而《战国策》是由鲜明的人物和生动的事件组成的无数案例,是运用、证明和实践《鬼谷子》的一个巨大的口才、谋略案例宝库。本书即是以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战国策》汇注本为底本,兼校以其他诸家版本及《史记》、《战国纵横家书》等文献。<
-
国语(春秋)左丘明撰;焦杰校点《国语》是一部著名的古代史书,清人编集《四库全书》时列为史部杂史类之首。它收有《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等,共二十一卷。今天见到的《国语》都是三国时吴人韦昭的注本。它到北宋时又以两个不同系统的本子流传下来。一个是相传为宋仁宗明道二年校刻的本子,另一个是北宋学人宋庠注本。
-
国闻备乘胡思敬著作者曾官清廷御史,以弹劾权贵端方知名。本书是他在北京十余年的从政生涯中,利用“趋职之暇,时有所纪”的成果,以亲历目睹,具体地记述了甲午战争以来中国政坛上一系列重要事件及相关的制度和人事变易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