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针灸特定穴的理论与临床
作者:赵吉平,王燕平编著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8-06-01
ISBN:9787502330125
定价:¥32.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对原版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新内容,部分内容应用了图表形式,形式上更加直观形象。全书将十类特定穴分为九章进行叙述,每章又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在总论中,主要包括概述、理论基础、临床应用、现代研究等内容。其中,对于各类特定穴的理论阐述和临床应用概述是本书的重点。在各论中,包括别名、出处、穴名释义、类属、定位、层次解剖、功效、主治、配伍、操作、注意事项、古典文选、现代研究等内容。其中,腧穴功效的说明和主治作用分类也是本书的重点,突出了各穴在主治作用方面的特点,还注重介绍了各穴的刺灸方法,功效说明基于各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和各穴的穴性特点进行分析,主治病证按系统进行归纳,既有理论又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全书内容丰富,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通俗易懂,可作为大学生学习针灸学的重要参考书,同时也可作为临床医师、教师重要参考书。
作者简介
暂缺《针灸特定穴的理论与临床》作者简介
目录
第一章 五输穴
第一节 五输穴总论
一、概述
二、内容及分布排列
三、理论基础
(一)含义
(二)五输穴与阴阳五行的配合
四、临床应用
(一)诊断
(二)治疗
(三)配穴方法
第二节 五输穴各论
一、手太阴肺经五输穴
1. 少商
2. 鱼际
3. 太渊
4. 经渠
5. 尺泽
二、手少阴心经五输穴
1. 少冲
2. 少府
3. 神门
4. 灵道
5. 少海
三、手厥阴心包经五输穴
1. 中冲
2. 劳宫
3. 大陵
4. 间使
5. 曲泽
四、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
1. 商阳
2. 二间
3. 三间
4. 阳溪
5. 曲池
五、手太阳小肠经五输穴
1. 少泽
2. 前谷
3. 后溪
4. 阳谷
5. 小海
六、手少阳三焦经五输穴
1. 关冲
2. 液门
3. 中渚
4. 支沟
5. 天井
七、足阳明胃经五输穴
1. 厉兑
2. 内庭
3. 陷谷
4. 解溪
5. 足三里
八、足太阳膀胱经五输穴
1. 至阴
2. 足通谷
3. 束骨
4. 昆仑
5. 委中
九、足少阳胆经五输穴
1. 足窍阴
2. 侠溪
3. 足临泣
4. 阳辅
5. 阳陵泉
十、足太阴脾经五输穴
1. 隐白
2. 大都
3. 太白
4. 商丘
5. 阴陵泉
十一、足少阴肾经五输穴
1. 涌泉
2. 然谷
3. 太溪
4. 复溜
5. 阴谷
十二、足厥阴肝经五输穴
1. 大敦
2. 行间
3. 太冲
4. 中封
5. 曲泉
第二章 原穴
第一节 原穴总论
一、概述
二、理论基础
三、临床应用
(一)诊断
(二)治疗
(三)配穴方法
四、现代研究
第二节 原穴各论
1. 太渊
2. 合谷
3. 冲阳
4. 太白
5. 神门
6. 腕骨
7. 京骨
8. 太溪
9. 大陵
10. 阳池
11. 丘墟
12. 太冲
第三章 络穴
第一节 络穴总论
一、概述
二、理论基础
(一)络脉的循行、作用
(二)络脉的病候
三、临床应用
(一)治疗
(二)配穴方法
四、现代研究
第二节 络穴各论
1. 列缺
2. 偏历
3. 丰隆
4. 公孙
5. 通里
6. 支正
7. 飞扬
8. 大钟
9. 内关
10. 外关
11. 光明
12. 蠡沟
13. 鸠尾
14. 长强
15. 大包
第四章 俞、募穴
第一节 俞、募穴总论
一、概述
二、位置及取穴方法
(一)背俞穴
(二)募穴
三、理论基础
(一)背俞穴的理论基础
(二)募穴的理论基础
四、临床应用
(一)诊断
(二)治疗
(三)配穴方法
五、现代研究
第二节 背俞穴各论
1. 肺俞
2. 厥阴俞
3. 心俞
4. 肝俞
5. 胆俞
6. 脾俞
7. 胃俞
8. 三焦俞
9. 肾俞
10. 大肠俞
11. 小肠俞
12. 膀胱俞
第三节 募穴各论
1. 中府
2. 膻中
3. 巨阙
4. 期门
5. 日月
6. 章门
7. 中脘
8. 石门
9. 京门
10. 天枢
11. 关元
12. 中极
第五章 郄穴
第一节 郄穴总论
一、概述
二、临床应用
(一)诊断
(二)治疗
(三)配穴方法
三、现代研究
第二节 郄穴各论
1. 孔最
2. 温溜
3. 梁丘
4. 地机
5. 阴郄
6. 养老
7. 金门
8. 水泉
9. 郄门
10. 会宗
11. 外丘
12. 中都
13. 筑宾
14. 阳交
15. 交信
16. 跗阳
第六章 八会穴
第一节 八会穴总论
一、概述
二、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
(一)脏会章门
(二)腑会中脘
(三)气会膻中
(四)血会膈俞
(五)筋会阳陵泉
(六)脉会太渊
(七)骨会大杼
(八)髓会绝骨
第二节 八会穴各论
1. 章门
2. 中脘
3. 膻中
4. 膈俞
5. 阳陵泉
6. 太渊
7. 大杼
8. 悬钟
第七章 下合穴
第一节 下合穴总论
一、概述
二、分布特点及理论根据
三、临床应用
(一)诊断
(二)治疗
(三)配穴方法
第二节 下合穴各论
1. 上巨虚
2. 下巨虚
3. 委阳
4. 足三里
5. 委中
6. 阳陵泉
第八章 八脉交会穴
第一节 八脉交会穴总论
一、概述
二、理论基础
(一)八脉交会穴与奇经八脉的交通途径
(二)八脉交会穴的相合关系及会合途径
三、临床应用
(一)主治作用
(二)治疗病证
(三)配穴方法
第二节 八脉交会穴各论
1. 公孙
2. 内关
3. 足临泣
4. 外关
5. 列缺
6. 照海
7. 后溪
8. 申脉
第九章 交会穴
第一节 交会穴总论
一、概述
二、数量及分布特点
三、交会穴的意义
四、临床应用
第二节 交会穴各论
1. 肩NFDDB
2. 迎香
3. 承泣
4. 地仓
5. 下关
6. 头维
7. 人迎
8. 三阴交
9. 大横
10. 颧
11. 听宫
12. 睛明
13. 风门
14. 肓俞
15. 翳风
16. 丝竹空
17. 瞳子
18. 悬颅
19. 头窍阴
20. 本神
21. 头临泣
22. 目窗
23. 风池
24. 肩井
25. 带脉
26. 环跳
27. 会阴
28. 天突
29. 廉泉
30. 命门
31. 大椎
32. 风府
33. 哑门
34. 百会
35. 神庭
36. 水沟
37. 龈交
参考文献
第一节 五输穴总论
一、概述
二、内容及分布排列
三、理论基础
(一)含义
(二)五输穴与阴阳五行的配合
四、临床应用
(一)诊断
(二)治疗
(三)配穴方法
第二节 五输穴各论
一、手太阴肺经五输穴
1. 少商
2. 鱼际
3. 太渊
4. 经渠
5. 尺泽
二、手少阴心经五输穴
1. 少冲
2. 少府
3. 神门
4. 灵道
5. 少海
三、手厥阴心包经五输穴
1. 中冲
2. 劳宫
3. 大陵
4. 间使
5. 曲泽
四、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
1. 商阳
2. 二间
3. 三间
4. 阳溪
5. 曲池
五、手太阳小肠经五输穴
1. 少泽
2. 前谷
3. 后溪
4. 阳谷
5. 小海
六、手少阳三焦经五输穴
1. 关冲
2. 液门
3. 中渚
4. 支沟
5. 天井
七、足阳明胃经五输穴
1. 厉兑
2. 内庭
3. 陷谷
4. 解溪
5. 足三里
八、足太阳膀胱经五输穴
1. 至阴
2. 足通谷
3. 束骨
4. 昆仑
5. 委中
九、足少阳胆经五输穴
1. 足窍阴
2. 侠溪
3. 足临泣
4. 阳辅
5. 阳陵泉
十、足太阴脾经五输穴
1. 隐白
2. 大都
3. 太白
4. 商丘
5. 阴陵泉
十一、足少阴肾经五输穴
1. 涌泉
2. 然谷
3. 太溪
4. 复溜
5. 阴谷
十二、足厥阴肝经五输穴
1. 大敦
2. 行间
3. 太冲
4. 中封
5. 曲泉
第二章 原穴
第一节 原穴总论
一、概述
二、理论基础
三、临床应用
(一)诊断
(二)治疗
(三)配穴方法
四、现代研究
第二节 原穴各论
1. 太渊
2. 合谷
3. 冲阳
4. 太白
5. 神门
6. 腕骨
7. 京骨
8. 太溪
9. 大陵
10. 阳池
11. 丘墟
12. 太冲
第三章 络穴
第一节 络穴总论
一、概述
二、理论基础
(一)络脉的循行、作用
(二)络脉的病候
三、临床应用
(一)治疗
(二)配穴方法
四、现代研究
第二节 络穴各论
1. 列缺
2. 偏历
3. 丰隆
4. 公孙
5. 通里
6. 支正
7. 飞扬
8. 大钟
9. 内关
10. 外关
11. 光明
12. 蠡沟
13. 鸠尾
14. 长强
15. 大包
第四章 俞、募穴
第一节 俞、募穴总论
一、概述
二、位置及取穴方法
(一)背俞穴
(二)募穴
三、理论基础
(一)背俞穴的理论基础
(二)募穴的理论基础
四、临床应用
(一)诊断
(二)治疗
(三)配穴方法
五、现代研究
第二节 背俞穴各论
1. 肺俞
2. 厥阴俞
3. 心俞
4. 肝俞
5. 胆俞
6. 脾俞
7. 胃俞
8. 三焦俞
9. 肾俞
10. 大肠俞
11. 小肠俞
12. 膀胱俞
第三节 募穴各论
1. 中府
2. 膻中
3. 巨阙
4. 期门
5. 日月
6. 章门
7. 中脘
8. 石门
9. 京门
10. 天枢
11. 关元
12. 中极
第五章 郄穴
第一节 郄穴总论
一、概述
二、临床应用
(一)诊断
(二)治疗
(三)配穴方法
三、现代研究
第二节 郄穴各论
1. 孔最
2. 温溜
3. 梁丘
4. 地机
5. 阴郄
6. 养老
7. 金门
8. 水泉
9. 郄门
10. 会宗
11. 外丘
12. 中都
13. 筑宾
14. 阳交
15. 交信
16. 跗阳
第六章 八会穴
第一节 八会穴总论
一、概述
二、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
(一)脏会章门
(二)腑会中脘
(三)气会膻中
(四)血会膈俞
(五)筋会阳陵泉
(六)脉会太渊
(七)骨会大杼
(八)髓会绝骨
第二节 八会穴各论
1. 章门
2. 中脘
3. 膻中
4. 膈俞
5. 阳陵泉
6. 太渊
7. 大杼
8. 悬钟
第七章 下合穴
第一节 下合穴总论
一、概述
二、分布特点及理论根据
三、临床应用
(一)诊断
(二)治疗
(三)配穴方法
第二节 下合穴各论
1. 上巨虚
2. 下巨虚
3. 委阳
4. 足三里
5. 委中
6. 阳陵泉
第八章 八脉交会穴
第一节 八脉交会穴总论
一、概述
二、理论基础
(一)八脉交会穴与奇经八脉的交通途径
(二)八脉交会穴的相合关系及会合途径
三、临床应用
(一)主治作用
(二)治疗病证
(三)配穴方法
第二节 八脉交会穴各论
1. 公孙
2. 内关
3. 足临泣
4. 外关
5. 列缺
6. 照海
7. 后溪
8. 申脉
第九章 交会穴
第一节 交会穴总论
一、概述
二、数量及分布特点
三、交会穴的意义
四、临床应用
第二节 交会穴各论
1. 肩NFDDB
2. 迎香
3. 承泣
4. 地仓
5. 下关
6. 头维
7. 人迎
8. 三阴交
9. 大横
10. 颧
11. 听宫
12. 睛明
13. 风门
14. 肓俞
15. 翳风
16. 丝竹空
17. 瞳子
18. 悬颅
19. 头窍阴
20. 本神
21. 头临泣
22. 目窗
23. 风池
24. 肩井
25. 带脉
26. 环跳
27. 会阴
28. 天突
29. 廉泉
30. 命门
31. 大椎
32. 风府
33. 哑门
34. 百会
35. 神庭
36. 水沟
37. 龈交
参考文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