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年类
-
梁书(唐)姚思廉 撰,熊清元 校注同以往《梁书》相比,《今注本二十四史?梁书》具有如下特点:1. 与传统的注音、释意与白话翻译不同,《今注本二十四史》的特色在于史家注史。“今注本”不追求一词一义的杂芜注解,而在于理清历史脉络,对关键问题进行考辨论证,为研究者提供快速了解学术研究动态及准确把握历史事件提供方便。同时,也因其高质量的学术价值成为后来研究二十四史不可或缺的必备资料。《今注本二十四史?梁书》的出版,填补了二十四史除前四史之外有史无注的空白,把对《梁书》及二十四史的研究提高到了新的阶段。2.版本校勘《今注本二十四史?梁书》以中华书局点校本为工作本,取百衲本、三朝本通校,同时参校了其他七书二史和《通鉴》及其《考异》的相关部分;类书、总集、别集、新旧出土文物中与梁代历史及人物有关的内容,本书亦有取资;古今有关《梁书》的校勘成果,本书尽可能搜罗汲取,并在校注中注明出处。3.校注特点本书以卷为单元进行校注(《武帝纪》三卷为一单元除外)。在具体校注中,梁书原作者姚氏父子为避讳而改字者,本书一律回改,如“萧景”、“萧深藻”回改为“萧”、“萧渊藻”,一是为全书一致,二是为合于历史真实。各本确定有误之处,本书进行改正,并出校记加以说明;疑有误处,仅出校而不改原文。4.繁简取舍(1)人物本书于《梁书》正文中之人物,同一卷中有传者不出注;史书中无传者,除关涉原文之理解外,一般不出注;史书有传者,一般仅简述姓名、籍贯、所在何书何卷,以备检索。职官方面,本书区别时代而作注。(2)职官六朝职官之名称、职掌、班品,屡有因革。本书皆区别其时代而作注。南齐及梁初职官品级,现存文献无全面完整之记载。《唐六典》及有关类书有所涉及,本书直接采用,注中不赘说明。梁天监七年以后职官,大体依《隋书?百官志》作注。注释大通三年以后将军名号班次时,则以天监七年革选时所定二十四班一百二十五号将军为准,注明某号将军与一百二十五号将军中之某班同班。(3)地名本书注州、郡、县,仅明其治所之今地所在,且今地之县以下,一般不注何镇;一般地名之今地则尽量具体。本书所言之今地,其行政区划大体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95年版)为依据。个别区划有较大变化者,如重庆市从原四川省划出,不在此例。5.各史互补本书于《梁书》所载史料,有所补充、辩证。《南史》后出,且其梁代部分以《梁书》为蓝本。故本书一般不以《南史》补《梁书》。但《梁书》中史事不清,可引《南史》以释之者,本书有所参考。其他散见于他处之文献,且有史料价值者,则酌情使用,或转录,或简述而备索引,视其篇幅而定。
-
三国志(晋)陈寿 撰,(南朝宋)裴松之 注《西晋陈寿编写的《三国志》,是一个部纪传体史学名著,史学界把它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稱“前四史”。
-
读通鉴论(清)王夫之 著,舒士彦 点校《中华国学文库:读通鉴论》是明末清初卓越思想家王夫之有关古史评论的代表作之一,是王夫之阅读司马光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笔记。全书30卷,其中秦1卷,西汉4卷,东汉4卷,三国1卷,晋4卷,宋、齐、梁、陈、隋各1卷,唐8卷,五代3卷,另附《叙论》4篇为卷末。
-
战国策刘向 编选《战国策》是记载战国时代历史的文献,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共三十三篇,依次为:东周策,西周策,秦策,齐策,楚策,赵策,魏策,韩策,燕策,宋卫策,中山策。
-
浙江文丛查继佐暂缺简介...
-
左传杜解补正五经同异九经误字(清)顾炎武 撰,徐德明 等校点《左传杜解补正·五经同异:九经误字》收录顾炎武三种著作。《左传杜解补正》是对杜预的《春秋左传集解》所作的订补和正误,吸收了明代邵宝、陆粲、傅逊的相关研究。《五经同异》是采辑宋、元、明以来先儒说经之文,以考证五经中之诸问题。《九经误字》是根据石经及各种旧刻,以勘正诸经监本和各种坊间刻本误字之作。
-
资治通鉴司马光 著《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本书精选资治通鉴部分经典篇目,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也通过精美配图给读者以感观享受。
-
资治通鉴贺生达,王远望,刘朔岑 编著贺生达、王远望、刘朔岑编写的这本书精选了《资治通鉴》中比较有影响的篇目,选文简短故事性强,富有哲理,便于读者理解接受。此外,为了更深入的展示《资治通鉴》对于政治、人文等现实意义,本书还设置了“扩展阅读”这个版块,让读者深入了解《资治通鉴》一书带给人们的智慧灵光。
-
罪惟录(清)查继 著这是一个王朝的余音,这是一个书生的抵抗。崇祯十七年,甲申之变,明朝大势已去。这一年,一个书生举起了笔。此后经年,江山易色,生灵涂炭。国破家亡,而史不可亡,铁笔如椽,汗青心祭,洋洋百卷,有明二百余年数千人物是非功过,怆然笔底。《罪惟录》,原名《明书》,为明代史事纪传体史书。《罪惟录》的史料,有作者亲历者,有耳闻于当事人者,亦有采自庄廷鑨《明书》以及明纂国史和实录者,多有清廷官修正史所未录者,于史迹人物,亦有品评臧否,可谓存心之作。该书写成后,即复壁深藏,秘不示人,冀以免祸。原稿涂抹殆遍,不可卒读。辛亥革命后,始见于世,藏于吴兴刘氏嘉业堂。1931年,张宗祥借得嘉业堂所藏原稿加以校补,原稿《帝纪》二十二卷,《志》三十二卷,《列传》三十六卷,重新厘定后共一百零二卷。1936年,商务印书馆据该藏本影印出版,收于《四部丛刻》三编中。浙江古籍出版社于19... (展开全部)这是一个王朝的余音,这是一个书生的抵抗。崇祯十七年,甲申之变,明朝大势已去。这一年,一个书生举起了笔。此后经年,江山易色,生灵涂炭。国破家亡,而史不可亡,铁笔如椽,汗青心祭,洋洋百卷,有明二百余年数千人物是非功过,怆然笔底。《罪惟录》,原名《明书》,为明代史事纪传体史书。《罪惟录》的史料,有作者亲历者,有耳闻于当事人者,亦有采自庄廷鑨《明书》以及明纂国史和实录者,多有清廷官修正史所未录者,于史迹人物,亦有品评臧否,可谓存心之作。该书写成后,即复壁深藏,秘不示人,冀以免祸。原稿涂抹殆遍,不可卒读。辛亥革命后,始见于世,藏于吴兴刘氏嘉业堂。1931年,张宗祥借得嘉业堂所藏原稿加以校补,原稿《帝纪》二十二卷,《志》三十二卷,《列传》三十六卷,重新厘定后共一百零二卷。1936年,商务印书馆据该藏本影印出版,收于《四部丛刻》三编中。浙江古籍出版社于1986年将《罪惟录》点校排印出版,在四部丛刊影印本的基础上又补校了一些内容,并对原书的个别错简进行了修正。本次出版,以本社原有排印本影印,并修正若干文字错漏。
-
中国通史吕思勉 著,郑红峰 整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代炎黄子孙心中永恒的精神家园而书籍,正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本套同学线装藏书收录厂《周易》《论语》《史记》等四十部不可不知、不可不读的国学经典,希望读者在感悟人生智慧的同时,与诸子百家交流思想,与历朝历代文学大师对活,畅游国学艺术殿堂。